孙策吧 关注:7,913贴子:166,127
  • 51回复贴,共1

我认为我们应该相信殷基《通语》!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绿绮绵缘


1楼2013-03-22 04:24回复
    顾邵传:初,钱唐丁谞出於役伍,阳羡张秉生於庶民,乌程吴粲、【云阳殷礼】起乎微贱,邵皆拔而友之,为立声誉。秉遭大丧,亲为制服结绖。邵当之豫章,发在近路,值秉疾病,时送者百数,邵辞宾客曰:“张仲节有疾,苦不能来别,恨不见之,暂还与诀,诸君少时相待。”其留心下士,惟善所在,皆此类也。谞至典军中郎,秉云阳太守,礼零陵太守,粲太子少傅。世以邵为知人。
    裴注:【礼子基作通语曰】:礼字德嗣,弱不好弄,潜识过人。少为郡吏,年十九,守吴县丞。孙权为王,召除郎中。后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稍迁至零陵太守,卒官。文士传曰:礼子基,无难督,以才学知名,著通语数十篇。有三子。巨字元大,有才器,初为吴偏将军,统家部曲,城夏口,吴平后,为苍梧太守。少子佑,字庆元,吴郡太守。


    3楼2013-03-22 04:26
    回复
      家宝的意思是,殷基之父殷礼被顾邵提拔,与阚泽同被视为名儒善士,后为零陵太守,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并是顾邵的朋友,以顾邵之识人,应该是个品德优良的人,他的儿子基仕吴为无难督,因此应该对于吴国的内政熟悉,并应该不会无缘无故写下能被视为别人身上的污点的东西?
      我觉得这个观点很有道理,我相信《通语》的原文正确地叙述了二宫之争。然步骘、吕岱、吕据三个人依附鲁王是我不能理解的事:张承与步骘是好友,并对于吕岱有很高的评价,左看右看《步骘传》和《吕岱传》都看不出他们为何会依附鲁王(除了全公主孙鲁班的母亲步夫人是步骘的族人这点)。吕据虽然娶了孙峻、孙綝的姑姑孙奂之女,但是我觉得这件事与二宫之争没有关系,孙峻应该是在二宫之争之后才与孙鲁班私通的。
      《吕据传》:明年(建兴二年),孙峻杀诸葛恪,迁据为骠骑将军,平西宫事。五凤二年,假节,与峻等袭寿春,还遇魏将曹珍,破之于高亭。太平元年,帅师侵魏,未及淮,闻孙峻死,以从弟綝自代,据大怒,引军还,欲废綝。
      从最后一件事来看,吕据应该算是忠臣,他为什么会选择依附鲁王呢?
      所以我也不知道应该怎么想,我在想有没有可能是《通语》那部分被后人抄错了?


      IP属地:新加坡4楼2013-03-22 06:14
      收起回复
        纯YY,后来步阐等人不愿意去见孙皓,是不是怕被翻旧账?
        @绿绮绵缘 @吴歌瑜韵


        8楼2013-03-26 02:39
        收起回复
          【通语是什么时候写的】
          首先,提到吕岱、吕据等人的问题,应该是在他们去世后吧。所以感觉起码应该是孙休即位以后写的。
          最晚不会超过孙皓时期。
          文士传曰:礼子基,无难督,以才学知名,著通语数十篇。有三子。巨字元大,有才器,初为吴偏将军,【统家部曲】,城夏口,吴平后,为苍梧太守。
          这里提到他儿子统领他家的部曲,应该是父亲去世以后才能继承家里的部曲吧。所以殷基在吴亡前去世。
          感觉最有可能是孙皓前期。另外,无难督这个职位到底有多高?
          @吴歌瑜韵 @绿绮绵缘


          9楼2013-03-27 16:58
          收起回复
            回复@明府家宝 8楼 :
            要不我们做个“假设检验”,看看孙皓后来对二宫之争时两组人的家眷如何?
            宗事太子者:
            陆逊:以孙皓来说,他对陆抗是好得不得了了。
            《陆抗传》:孙晧即位,加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是时蜀已亡,故遥领益州牧也。】建衡二年,大司马施绩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诸军事,治乐乡。
            (凤凰)二年春,就拜大司马、荆州牧。
            景妻,孙晧适妹,与景俱张承外孙也。
            《陆凯传》:初,晧常衔凯数犯颜忤旨,加何定谮构非一,既以重臣,难绳以法,又陆抗时为大将在疆埸,故以计容忍。抗卒后,竟徙凯家于建安。
            《世说新语·政事第三》:贺太傅作吴郡,初不出门。吴中诸强族轻之,乃题府门曰:‘会稽鸡,不能啼。’贺闻故出行,至门反顾,索笔足之曰:‘不可啼,杀吴儿。’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悉以事言上,罪者甚众。陆抗时为江陵都督,故下请孙晧,然后得释。
            诸葛恪:额,253年被夷三族了,诸葛乔之子诸葛攀在蜀国任官,所以没法参考……
            顾谭:245年被徒交州了(我怎么感觉这个 “假设检验” 会很杯具……),子嗣不详……

            《朱据传》:孙晧时,(朱据之孙)宣至骠骑将军。
            《孙休朱夫人传》:孙晧即位月余,贬为景皇后,称安定宫。甘露元年七月,见逼薨,合葬定陵。
            《孙皓传》:(甘露元年)秋七月,晧逼杀景后朱氏,亡不在正殿,于苑中小屋治丧,众知其非疾病,莫不痛切。
            (亏朱据为了孙和做了这么多,孙皓连朱据的女儿也不放过……但这估计与她的地位有关系……)
            滕胤:256年被夷三族了,也没法参考……

            施绩:孙皓一继位就拜他为大司马。
            《施绩传》:元兴元年(264年),就拜左大司马。
            丁密:孙皓时期为司徒。
            《孙皓传》:(甘露元年,265年)九月,从西陵督步阐表,徙都武昌,御史大夫丁固、右将军诸葛靓镇建业。
            (宝鼎)三年(268年)春二月,以左右御史大夫丁固、孟仁为司徒、司空。
            陆胤
            《陆胤传》:胤卒,子式嗣,为柴桑督、扬武将军。天策元年(275年),与从兄祎(陆凯之子)俱徙建安。天纪二年(278年),召还建业,复将军、侯。
            (好啊你孙皓,对陆凯不高兴,在他死了之后徒他的家人,顺便把陆胤的儿子也徒了……当年为了帮孙和,“胤坐收下狱,楚毒备至,终无他辞。”)
            附鲁王者:
            步骘:就是步阐那回事了。
            《步骘传》:凤皇元年,召(阐)为绕帐督。阐累世在西陵,卒被征命,自以失职,又惧有谗祸,于是据城降晋。
            吕岱:家人没有多少记载,只知道子凯嗣……
            全琮:儿子、侄子差不多都降魏了……
            吕据:256年被夷三族了……
            孙弘:被诸葛恪杀了……
            所以……结论是不知道……怎么其中有这么多人因为孙峻和孙綝被夷了三族?!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3-03-29 14:24
            收起回复
              《太平御览·卷六百一十四·学部八·幼学》:殷兴《通语》曰:殷礼字往嗣,幼而乡里异之。七岁就官学书,在师未尝戏弄。讽诵恒不为声,潜识而已。师杀鸡诣礼父颖曰:“贺此子能兴君门。”行在舟车,手不释卷。从曲阿往返,遂不知堤渎广狭,及行旅喧闹,未尝视之。时人语曰“奇才强记”。殷往嗣后与张温使蜀,至荆州虎牙遭水,众人失色,往嗣见之无异。诸葛亮见之,叹曰:“东吴菰芦中乃有此奇伟。”
              又是一名神童……
              另外,这是怎么一回事?
              《孙晧传》:〔天纪〕三年夏,郭马反。马本合浦太守修允部曲督。允转桂林太守,疾病,住广州,先遣马将五百兵至郡安抚诸夷。允死,兵当分给,马等累世旧军,不乐离别。晧时又科实广州户口,马与部曲将何典、王族、吴述、殷兴等因此恐动兵民,合聚人众,攻杀广州督虞授。马自号都督交、广二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兴广州刺史,述南海太守。典攻苍梧,族攻始兴。【◎《汉晋春秋》曰:先是,吴有说谶曰:“吴之败,兵起南裔,亡吴者公孙也。”晧闻之,文武职位至于卒伍有姓公孙者,皆徙于广州,不令停江边。及闻马反,大惧曰:“此天亡也。”】八月,以军师张悌为丞相,牛渚都督何植为司徒。执金吾滕循为司空,【◎赵一清曰:○循,当作“修”。○《晋书》列传:滕修,字显先,南阳西鄂人。仕吴为将帅,封西鄂侯。孙晧时,代熊睦为广州刺史,甚有威惠。征为执金吾。广州部曲督郭马等为乱,晧以修为岭表所伏,以为使持节、都督广州军事、镇南将军、广州牧以讨之。未克而王师伐吴,修率众赴难。至巴丘而晧已降,乃缟素流涕而还,与广州刺史闾丰、苍梧太守王毅各送印绶,诏以(修)[修]为安南将军、广州牧,持节、都督如故,封武当侯,加鼓吹,委以南方事。在南积年,为边夷所附。太康九年卒,谥曰声。子并上表诉,赐谥曰忠。】未拜,转镇南将军,假节领广州牧,率万人从东道讨马、兴、族,遇于始兴,未得前。马杀南海太守刘略,逐广州刺史徐旗。晧又遣徐陵督陶浚将七千人从西道,命交州牧陶璜部伍所领及合浦、郁林诸郡兵,当与东西军共击马。
              《费祎传》:【◎殷基《通语》曰:【◎《吴志·顾邵传》:云阳殷礼,零陵太守。◎裴注:○礼子基作《通语》曰:礼字德嗣,与张温俱使蜀,诸葛亮甚称叹之。○《文士传》曰:礼子基著《通语》数十篇。◎又《吴志·张温传》:权罪温,幽之有司,下令曰:“殷礼本占候召,而温乞将到蜀,扇扬异国,为之谭论。”◎又《赵达传》:阚泽、殷礼,皆名儒善士。◎《隋书·经籍志·儒家》:《通语》十卷,晋尚书左丞殷兴撰。◎《旧唐志》:《通语》十卷,文礼撰,殷奥续。◎《新唐志》:文礼《通语》十卷,殷兴续。◎侯康曰:殷兴续者,是先有其书,而兴续之。盖即续殷基之书,而二书遂合为一。裴注《费祎传》、《顾邵传》、《朱据传》、《孙和传》俱引殷基《通语》。《意林》载《通语》八卷,不署名,疑亦引殷基书。◎姚振宗曰:○严可均《全晋文》云:殷兴,一作殷基,云阳人,吴零陵太守殷礼子,仕吴为无难督。入晋,迁尚书左丞,有《春秋释滞》十卷,《通语》十卷。○按,严氏之说盖据《隋志·春秋》、《儒家》两类,又证以裴注所称引,定殷兴即殷基。信如所言,则两唐志称“殷兴续”者,即殷基续,续其父礼书也。《蜀志·费祎传》注引殷基《通语》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云云,礼与张温使蜀,故得见祎此论,笔之《通语》中。◎弼按:张温使蜀在蜀建兴二年,即魏黄初五年;司马懿诛曹爽在魏嘉平元年,相去二十余年。费祎岂能于二十余年前预知司马懿诛曹爽之事,而设甲乙之论乎?姚氏谓殷礼与张温使蜀,故得见费祎此论,笔之《通语》中,真可谓时日颠倒,事实错误矣。◎黄以周《儆季杂箸·子叙》云:《文士传》,晋张隐所作,松之宋人,二家所见,当得其实。隋、唐志载《通语》十卷,多《意林》标目二卷,盖殷基《通语》本止八卷,殷兴续之为十卷。《旧唐志》云殷兴续,当亦得其实。其以为文礼撰者,盖以基自叙其书有“父礼字惪嗣”云云,读者误仞为文礼也。礼,吴零陵太守;基,吴无难督;兴,晋尚书左丞。马竹吾辑是书,以兴为基之字,误。又以其官职不符,遂谓吴亡入晋,官至左丞,未免武断矣。然书成当在吴亡后,观其斥言孙权可知。《御览》引殷兴《通语》,较裴注详,盖即兴之所修而续者。《意林》标目八卷,为基书,非兴书也。】司马懿诛曹爽,祎设甲乙论平其是非。甲以为曹爽兄弟凡品庸人,苟以宗子枝属,得蒙顾命之任,而骄奢僭逸,交非其人,私树朋党,谋以乱国。懿奋诛讨,一朝殄尽,此所以称其任,副士民之望也。乙以为懿憾曹仲附己不一,岂爽与相干?事势不专,以此阴成疵瑕。初无忠告侃尔之训,一朝屠戮,谗其不意,岂大人经国笃本之事乎!若爽信有谋主之心,大逆已构,而发兵之日,更以芳委爽兄弟。懿父子从后闭门举兵,蹙而向芳,必无悉宁,忠臣为君深虑之谓乎?以此推之,爽无大恶明矣。若懿以爽奢僭,废之刑之可也,灭其尺口,被以不义,绝子丹血食,及何晏子魏之亲甥,亦与同戮,为僭滥不当矣。】


              IP属地:新加坡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9-05 08:5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