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钓叟吧 关注:737贴子:9,126
《经》曰:阴阳升降,常也;寒暑往复,时也。乃天地之动静,神明之纲纪,圣人之所执,大道之兆也。故阴阳为一,升降乃和。四时所专,五运行为纲,六气淫以为纪,交变所齐也。故曰:无形,则无患,无气,则无变,无象,则无现,无墟,则无基,无卑,则无理。
郁抑,风木不清也;结瘀,经火不输也;湿清,阳不和而土阴也;烦满,金燥而阴不宣也;战栗,水寒火衰也。
干,燥胜也;热,暑胜湿郁也;动,风气薄也;泥,湿胜蓄也;裂,寒风胜藏也;固,火气胜凝也。
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气有所易,物皆应之;风有所动,形皆荡之。故流气所克,曰感;留腐所蚀,曰冒。
《上经.頪热》曰:“夫风郁,温热,寒痹,阴阳寒温毒者,皆寒变也”。‘故热病者,其皆伤寒之类也’。何谓也?因其外感风寒,或脏或腑之气冒,冒,是以蒸蒸而热也。伤于风者,先窍塞而闷闷憬憬。伤于寒者,先僳僳而息风涕漓’。是以凡属病热者,皆伤寒之类也。 夫巨阳者,诸阳之所宗也。故为诸阳之主气,以统摄也。人之伤寒也,则邪乘於阳而阳闭之。其内气不用,而薄於脏腑经脉之间,不得以疎,故热泛泛也。为病热者,热虽甚,不死也。 其两感於寒而病热者,必不免於死也。何谓哉?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强,腰脊如有木在其中。身洒洒漓漓,胛肩重。伤寒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於目。故身热目痛而鼻乾,不得卧也。伤寒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脇络於耳。故胷脇痛而耳聋。夫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於脏者;故可汗也。伤寒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於嗌,故腹满而嗌乾。 伤寒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肺,系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於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其不两感於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时减如故。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緃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其治之者;先各通其脏脉。待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其热已,时有所遗者,邪之散而未去也。故诸遗者,热甚强食之。强食之,则邪气撒而入之,故有所遗也。若如是者,皆病已衰,而热邪有所藏。因贞与谷气相薄,两热相龢,故有所遗而不去者也。当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病热少愈,食肉则复。病热已愈,多肉食则遗。坚食者,热病之其禁也。 两感伤於寒,其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乾而烦满。 两感伤於寒,其病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语。两感伤於寒,其病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其若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数日乃死。其病死耶?其命终也? 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气火)盛,故不知人。汩其气乃尽,故死矣。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温病。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於汗皆出,勿与止。止之,若未已,则病蓄其腑,留而不去,遗其身殃。伤寒病温,莫可轻之,其温不去,则久而畱毒,累累之畜,久则引而发之,其来若雷霆,其去若解芯。得时可为,失时者不救。


1楼2013-03-25 19:25回复

    治感冒有三种据证派用法:
    1,治头痛、发冷、发热、代咳。熬水服,只吃一付。服药后用被盖盖住发汗。
    2,感冒时冷、时热,一身痛。熬水服,只吃一付。
    3,感冒后一身无力、脚粑手软、无精神。熬水服,只吃一付。


    2楼2013-03-26 23:03
    收起回复
      天地散人曰:所谓“感”者,感于六气(淫)之所伤也,外邪伤于形表,则脏腑之气里“冒”,循经络达体表以抵御外寇,是以蒸蒸而发热也。故曰:感冒。
      易曰: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夫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所伤,各有法度,舍有专属,病有先后。是故 证候不同,治法各异。何也?曰:四时、六气有主 客之异,五运有太过、不及之别,人体有 五方 风 土气候、男女长幼、盛衰强弱,性情禀赋之不同也。
      《经》曰: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四时之正气其伤人也浅,非人体之虚,则无能伤之。
      然四时皆有不正之气,是谓虚邪贼风,至能伤人害物,是谓:时气。然不逢年之虚,乘月之空,失时之和,遇人体之衰,则邪不能独伤人。《经》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此之谓也。


      3楼2013-03-28 17:38
      回复


        4楼2013-03-29 09:39
        回复
          仲师曰:风为百病之长。中于面,则下阳明(经脉),甚则入脾;中于项,则下太阳,甚则入肾;中于侧,则下少阳,甚则入肝。病变不一,慎勿失焉。
          师曰:伤风之症,必然头痛、身疼,咳嗽痰多,切其脉浮。初起者,逐风散主之。一剂即止。逐风散方(略)
          风病,头痛,多汗,恶风,腋下痛,不可转侧,脉浮 弦而数,此风邪干肝也,小柴胡汤主之。 若流于腑(胆),则口苦,呕逆,腹胀,善太息,柴胡枳实芍药甘草汤主之。
          风病,胸中痛,胁支满,膺背肩胛间痛,嗌干,咽肿,喉痹,脉浮洪而数,此风邪乘心也,黄连黄芩麦冬桔梗甘草汤主之。
          风病,四肢懈惰,体重不能胜衣,胁下痛引肩背,脉浮而弦涩,此风邪乘脾也,桂枝去桂加白术茯苓汤主之。若流于腑(胃),则腹满而胀,不嗜食,枳实厚朴白术甘草汤主之。
          风病,咳而喘息有音,甚则唾血,嗌干,肩背痛,脉浮弦而数,此风邪乘肺也,桔梗甘草枳实芍药汤主之。若流于大肠,则大便燥结,或下血,桔梗甘草枳实芍药加地黄牡丹皮汤主之。
          风病,面目浮肿,脊痛不能正立,隐曲不利,甚则骨痿,脉沉而弦,此风邪乘肾也,柴胡桂枝汤主之。
          《经》曰:‘阳薄於阴,气动为风。风者,气之怒也。薄者,气怒薄於物也。人之病生於风,故为百病长’。长者,始於斯而甚於斯也。
          夫病也,其来寒、热、暑、湿、燥五者,皆风之入者矣。夫风之伤人也,或寒或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厉风,或为偏枯。或为弦晕,风之为也。其病各异,其名不一。或内至五脏六腑,其病各有所别也。
          夫风气藏封於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使其内自害,其外消败。故风之中人,亦为封矣。
          风者,善行而数变。其腠理开,则洒然而寒,腠理闭,则郁热满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憟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於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眥。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其人瘦,则其风气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於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於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肌肉愤(月眞)而有疡,卫气有所凝而不行,故其肉有所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得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肤皮疡溃。夫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疠风(麻风),或名寒热。
          以春甲乙伤於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於风者,为心风;以转戊己伤於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於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於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 若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
          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饮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首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飱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首也。
          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肺风之状,多汗恶风,色皏然白,时欬短气。昼日则差,暮则甚。诊在眉上,其色白。
          心风之状,多汗恶风。好偃仰卧,不可转侧,甚则言不可快,其诊在口舌,其色赤。
          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乾善怒。时憎女子,其诊在目下,其色青。
          脾风之状,多汗恶风。身体怠墯,四支不欲动。色薄微黄,不嗜食。其诊在鼻上,其色黄。肾风之状,多汗恶风。面痝然浮肿,脊痛不能正立。其色炲,隐曲不利。诊在肌上,其色黑。
          胆风之状,多汗颈肩胛脊恶风。背如有负,头束口苦。目涩髎紧,嗌乾如刺。脇满食不消,人寅(时)欬不已。诊睑青,卧不安,多夣而惊,心如县。
          胃风之状,颈多汗恶风。食饮不下,隔塞不通。腹善满,两胁瘨(月眞)胀,食寒则泄。诊形瘦腹大。
          首风之状,头面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则病甚,头痛不可以出内。至其风日,则病少愈。脑风之状,卒厥不知人。鱼睛相天,面青唇紫浮白。间风反弓,枕风耎跌。翳风拳拳立足,庭风头如撞机,皆卒不知人。诊其间风者,面青唇紫;枕风者,唇乌舌紫;翳风者,唇粘舌如棘;庭风者,面土唇黑; 漏风之状,或多汗,常不可单衣,食则汗出,甚则身汗。喘息恶风,衣常濡,口乾善渴,不能劳事。
          泄风之状,多汗。汗出泄衣上,口中干渍。其风不能劳事,身体尽痛则寒也。悖逆时常,勇於无谓,则为风邪所入,入其所干矣。
          故事於治者,莫若事於摄飬者也。故曰“人脑为清明之府,故非风寒莫之能乘,非毒火而莫之能病。其胆肺为首,阴平而阳秘,气血之所以营守,邪莫之能乘也”。乘之,则瞻肺之气消,而病乱之,则莫能治,治而莫能已,已而莫能祛矣。


          5楼2013-03-30 20:09
          回复
            伤寒传经,则化为热病。是故经曰:今夫伤寒者,皆热病之类也。
            伏气所发,是为温病。
            伤寒为病者,以其最具杀厉之气也。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
            不即病,则寒毒伏藏于肌骨,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冬伤于寒,其气伏于少阴,至春发为温病,名曰:春温。
            夏伤于湿,其气伏于太阴,至秋,燥乃大行发为温病,名曰:秋温。
            气 不当之而至,初冬乃大寒,燥气内收,其气伏于厥阴,冬至后,天应寒而反温,发为温病,名曰:冬温。
            春秋病温,此其常;冬时病温,此其变。
            冬时,应天寒而反大温,此为 非其时而蓄其气(冬行夏令),当时不病,至春乃发,名曰:大温。 此由 冬不藏精,气运失政,春时阳气外发,二气相薄为病则重。 医又不晓病源,为治乃误,尸气(病毒)流传,遂以成疫。
            温与瘟,病 不尽相同也。温,为热中藏生(生气),瘟,为热中藏杀(杀气)。
            师曰:伤寒之初起,必然头痛项强、恶寒、鼻塞、目痛,脉浮紧。初起者,荡寒汤主之。


            6楼2013-03-30 20:50
            回复
              流腐不净,气无常清。三盗不相宜,人之害万物,物之疠其气(污染)染于天,感之而作瘟癀;物之疠其气腐(腐败)于水,水激而作污于地,感之而作疫疠。
              瘟癀之来,毛羽之类而染与人;疫疠之来,甲鳞之类而染与人。久旱无雨,时瘟流行;霪雨过漫,时疫流行。
              瘟之侵物,染之无常性;疫之害生,流腐于无穷。败坏天地之正气;腐蚀含生之性命。不已其根,则殃之害无终。
              抑其往来而不得;散其流气而不能。
              呜呼!天之罪欤?地之过欤?人之孽也!


              8楼2013-04-01 14:31
              回复
                春气西行,曰正气;东风,曰正风。
                假使风从西来,其来微,为虚邪;其来疾,为贼风。假使风从其他方向来,其来微,为邪气;其来疾,为歪风。
                正气正风,化生长养万物,贼风邪气,戕伤贼害万物。
                是故 流气所克,曰感;留腐所蚀,曰冒。外遭流气所感;内蓄留蚀而冒,感之应在肺肝,冒之应在肾心。
                感而冒,病即发;传 经则化热病,移 而伤其脏腑;感而不冒,则伏气潜,复感邪气,病大温。
                是故《经》曰: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为工也。


                9楼2013-04-02 08:47
                回复
                  天地散人曰:六淫者,一气所化也。气之化,以温;化之度,以时。故曰:气化。其本四时五行之气淫而生。是谓 六淫。


                  10楼2013-04-02 08:56
                  回复
                    经,历万世而为用,言有徵事有合,经久不衰,谓之经。
                    经脉:经脉者,六气所化。 经者,命之隧也,脉者,冲和气也。故曰:经济命脉。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 之所始,工 之所止。
                    络者,网络包举一体也。 外感邪风之侵,首先干忤经络,可不通乎?是故仲师撰《伤寒杂病论》首论 六经。戴人曰:不明十二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11楼2013-04-02 09:13
                    回复
                      天地散人曰:五运六气,一气之化也。其气也精,其化也微,其运也和;其用也亨。其气也乖,其化也戾,其变也疾,其害也毒。故曰:气无恒性,舍而易之;气有常恒,其用独出;气有不易,其能运之。物无不易,以至化之;物有不易,其功程之;物有恒常,其支卞之。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内中之化,注以形之;体用之变,质能度之,运气成之。
                      诗曰:
                      地委形体天赋命,
                      三盗相欺万物病。
                      或惧或凶缘何故?
                      散人擎出照妖镜。


                      12楼2013-04-02 13:56
                      回复
                        天地散人曰:气有象而形有质。名象也,形名也。
                        所谓名象者,有名而无形,无形,非真无也,无形而有用。志神魂魄意,名象也。喜怒忧思悲,乱其气血;爱恶惊畏妄,伤其形骸也。
                        所谓形名者,心肝脾肺肾,毛皮血肉筋骨等,有形而有质。
                        邪伤皮毛,入阳(外)而并于阴(内),故曰:病者,并也。怒伤肝,思伤脾,暑伤气,极热伤络,极寒伤经等而为病,故 象、形交争曰病。
                        《灵枢》曰:神 客者,正 邪共会也。神者,正气也;客者,邪气也。在门者,邪循正气之所 出入也。未睹其疾者,先知邪正何经之疾也;恶知其源者,先知何经之病,所取之处也。
                        邪气之侵,“悄悄地进村,打枪的不要”,人初不知也。故曰:感而不冒。是谓疾。


                        13楼2013-04-03 07:56
                        回复
                          风伤卫,寒伤营。内无火而外不受寒。伤于寒者,肉腠闭而内蚀之,其虫(音“种”)害之,害而寒热。
                          仲师曰:寒之为病,肾先受之。其客于五脏之间,脉引而痛;若客于八虚之室,则恶血住留。积久不去,变而成著,可不慎欤!
                          寒病,骨痛,阴痹,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颈项引痛,脉沉而迟,此寒邪干肾也。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腘痛,甘姜苓术汤主之。
                          寒病,两胁中痛,寒中 行善掣节,逆则头痛,耳聋,脉弦而沉迟, 此寒邪乘肝也。小柴胡汤主之;其著也,则两腋急痛,不能转侧,柴胡黄芩芍药半夏甘草汤主之。


                          14楼2013-04-03 11:19
                          回复
                            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淫者,过度也。人若感之,或外淫于内,或上淫于下。外淫于内,皮毛经脉肌肉筋骨腑脏,次第而入。上淫于下,肺心脾肝肾上中下三焦,依次而侵。皆为 感冒 也,各各不同形也。
                            曰“有其病,必有其治”,乃言其 未果(假病) 者也。果(真病)而不伐,伐之者死。所谓“果”者,变化之终,炁化殆尽也。
                            夫 感冒 者,微疾也。然不明经络,不达病源,误诊误治,则变证蜂起。所谓 不知来处,焉知去处? 今世之治也,大言炎炎,针药并施,曰抗菌,曰消炎,某些所谓的“中医”竟相附和,而曰用 中药 去“消炎”,何其哀哉!盲诊瞎治,而至变证蜂起,变成坏病,却美其名曰:并发症。呜呼!百姓何辜?遭此荼毒!


                            15楼2013-04-03 11:52
                            回复
                              天地散人曰:见、视、观者,本乎目而用乎一心。心为道。道之动而生五眼,曰:肉眼、法眼、佛眼、慧眼、天眼。肉眼看世俗;法眼察世态;佛眼视众生;慧眼观世音;天眼睼世界。
                              医之道,邈矣辽矣! 斯道之大也,非与圣心潜通者莫能近。 故 非仁心济世者难明;见利忘义者莫知。圣道之大要,师所不传,贵之过于金玉。是故圣道唯孤,达者稀几。
                              圣人立十全、三德,非其人莫传,非其真不授。而著之于书帛,言乎天地而应乎人,待后贤自悟。持德者,能掘自然生道之常,言卫生养命之本,则圣道传矣。


                              16楼2013-04-03 14: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