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吧 关注:13,469贴子:7,951
  • 2回复贴,共1

抱憾滕王阁——"西江第一楼"的文化精神及其当代困境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大江网-江西日报
这,是一座楼阁的失落,亦是一座城市的失落.
去年10月初,当滕王阁,岳阳楼,黄鹤楼等国内十大历史文化名楼捆绑申遗的消息传开时,南昌全城振奋.而短短一个月之后,十大名楼"楼主"虽如期聚会,共签《长沙宣言》,但那个一度让无数人激动不已的"申遗之约",竟意外地被无限期搁置.
申遗须由名楼所在地政府出面,但目前各地意见尚未达成统一——名楼们给出了一份"官方解释".而充斥于报端,网络间的质疑之声,却多少道出了其中隐情——十大名楼虽名头很响,但多是近三四十年间的新建筑,可谓"假文物",何堪世界文化遗产之盛名?
申遗的暂时性挫败,道出了当代滕王阁的一大困惑,当人人怀揣一份思古之幽情登临高阁时,却往往因阁中的钢筋,水泥和电梯,心生古意不存之叹息.也正因此,足载中国文化地标之誉的滕王阁,至今连个文物保护单位都未能评上.
硬件之先天不足,徒呼奈何.然而,当我们另辟文化之途,试图打破古与今,墙内之阁与墙外之城的阻隔,接续绵延1300余年的滕王阁文脉时,却又遭遇着新的困境.


1楼2013-03-29 17:22回复


    公元820年10月的一天,时任袁州(今宜春)刺史的韩愈接到一封来自南昌的书信.来信者为其上司江南西道观察使王仲舒,而信的内容则是盛邀他这位文坛领袖为刚刚整修一新的滕王阁撰写《新修滕王阁记》.
    时年52岁的韩愈,算是刚刚走出人生的低谷.此前,他曾因触怒唐宪宗,被贬至蛮荒的潮州任刺史,历经九死一生.不想新任袁州,便接到为天下名楼滕王阁作记的邀请,一时间,汪洋之才和着万千人生感慨,一并铺陈开来.
    江西人应该感谢这位刚刚逃脱命运劫难的老夫子.在这篇现存最早,最为有名的《新修滕王阁记》中,韩愈反复抒写着自己对滕王阁的神往之心:"愈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玮绝特之称.及得三王所为序赋记等,壮其文辞,益欲往一观而读之,以忘吾忧.系官于朝,愿莫之遂."正是由于韩愈的这篇抒怀之"记",此后的滕王阁,"西江第一楼"的美名不胫而走,以至位列"江南三大名楼"之首.
    昌黎一"记",滕阁千古载其誉.但独念斯阁,文起八代之衰的韩老夫子仍不免心有惴惴焉.同在这篇记文中,他坦言:"愈既以未得造观为叹,窃喜载名其上,词列三王之次,有荣耀焉."在他心中,能跟在王勃序文之后载入史名,实在是一种人生荣耀.
    在中国文学史上,公元675年仲秋的那场滕阁之会,闪耀着金子般的光芒.
    彼时,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美"齐具,一个最为意气风发的时代,一位最富才情的青年才子,一座最具临观之美的帝王之阁,仿佛天作之合般相聚.一篇语词绮丽华美,意指人生之问的《滕王阁序》,仿佛一道闪电,豁然照亮了整个唐代文学的大门,亦为滕王阁这座皇家楼阁,注入了高远绵长的文学之魂.
    王序之后,历史跌宕沉浮,始建于653年的滕阁兴毁频仍,有史可记者竟达29次之多.但无论兴衰存毁,前来登临,凭吊的文坛领袖,士子骚客络绎不绝.
    因力推改革受阻而二度辞去相位的王安石,在返归老家临川途中,专程登阁,拓韩愈碑文以自解愁烦,并题诗《滕王阁》曰:"白浪翻江无已时,陈蕃徐稚去何之?愁来径上滕王阁,覆取文公一片碑."
    心怀国仇家恨,腹有退敌良策的辛弃疾,屡遭排挤,郁闷之下,登阁解忧,一曲新词《贺新郎·赋滕王阁》,追问"空有恨,奈何许",直让闻者动容.
    1655年,江西巡抚蔡士英甚至亲撰《重建滕王阁征诗文檄》,一时全国响应,集得大家,名手记,赋,诗464篇,遂有《滕王阁集》,《滕王阁古今诗文汇选》之大成.
    …………
    或思古讽今,或凭栏自伤,或壮怀激烈,或酬唱相和.1300余年间,钱起,白居易,杜牧,文天祥,严羽,杨万里等数百位即便放之于整个中国文坛亦闪耀光芒的文学巨子们,慕名而来,抒怀而归.他们以及更多风雅善吟的士子骚客们,用他们的凭吊身影和上万首(篇)诗文,汇成了一座"文学圣阁"巍然焕然的盛大气象.
    自有王勃作序后,别是人间翰墨场.回望历史千年,诗词文章已成滕王阁的内在之魂.而斯阁亦已非独为阁,更可谓千年江西文坛兴衰之精神纽带.


    2楼2013-03-29 17:22
    回复


      但,这并不是滕王阁的全部内涵.
      1996年5月7日,一场在滕王阁展出的画展,引起了文化界不小的轰动.来自河南开封的当世滕派蝶画传人佟冠亚,将50余幅毕生的蝶画力作带上滕阁,被视为一度失传了的滕派蝶画的"回乡之展".
      作为中国绘画史上一个独特的流派,滕派蝶画源出于滕王李元婴.据明人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载,滕王"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所绘蝴蝶图乃一时绝品.宋代诗人陈师道曾赞曰:"滕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
      雅好丹青的滕王李元婴,一生辗转南北,苟延残生,不意间,却为滕王阁这座千古名楼引来一段丹青风流.据传,学作蛱蝶图曾为文人们聚会滕阁时的一大快事.而在其后,文人书画之盛,更为滕王阁平添了十分的风雅气质.宋代《宣和画谱》曾记唐五代李升水墨画《滕王阁宴会图》及《滕王阁图》,《玉堂佳话》还说这两幅画与五代卫贤的《滕王阁图景》"世称'三绝'".而今人所见国宝级书画中,唐伯虎怀旧之作《落霞孤鹜图》与苏东坡,文徵明手书之《滕王阁序》更是直接源出于滕王阁.
      以一阁之力,而引入全国书画艺术,影响,生发赣地之书画.滕阁之功,堪入书画史林.然而,作为天下闻名的"西江第一楼",千百年间,滕王阁有着远为厚重,丰富的文化内容.
      自唐代开辟赣南梅关之后,南昌往南借道赣江,赣州,可直通岭南乃至海外,往北借道鄱阳湖,长江,京杭大运河,可通达中原,北京,南京.千年以来,素为南北交通重镇,商旅,官宦,贤达往来不绝.作为古代江西最为重要的官方接待中心,滕王阁自然成为赣派文化与全国文化交流,碰撞,融合的前沿与中心.
      歌舞之风可见一斑.
      雅好歌舞的滕王都督南昌,将初唐宫廷歌舞,蕃乐胡舞从中原引入江西,滕阁之兴,正为满足其"极亭榭歌舞之盛"的嗜好.据载,唐时,宫廷燕乐为滕王阁歌舞的主调,而流行一时的民歌民舞如《春莺啭》,《菩萨蛮》,《伊州大曲》等亦时时演唱.歌舞的融合,发展,为滕王阁带来不少文化史的荣光.公元1363年,朱元璋大败陈友谅于鄱阳湖,在滕王阁,以歌舞助兴,大摆庆功宴,成为270余年大明王朝的历史"先声".1599年,一场由汤显祖亲自编排的《牡丹亭》在阁中上演,为这出经典名剧的世界风行拉开了序幕.
      更为直接的,是文人的雅集与对话.
      公元675年的滕阁宴会,来自北地的才子王勃,在与南方士子的一场PK中,成就了南北文化交流的一座高峰.中唐诗人白居易,曾在阁中聚饮,其《钟陵饯送》中一句"路人指点滕王阁,看送忠州白使君",道出了南昌人对这位国内顶级文人的无比热情.明万历35年,江西进士舒日敬等22人,登阁赏景,雅结"滕王阁社",约定一月一聚,为诗为文,感遇怀古,论时议政,更是将本土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
      滕王阁文化研究名家宗九奇曾总结出滕王阁的六大文化功能——登临观赏之佳境,文人雅集之胜地,歌舞宴乐之殿堂,迎来送往之驿馆,拜迎诏诰之礼厅,祭祀先贤之祠坛.而在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文化,政治体制下,文人,官宦集于一身,一切由官方,文人集结的歌舞宴会,宾客接待,无疑又正是文化的交流.在这里,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碰撞,融合,塑造出富于特色的赣地文明,赣派文化萌芽生根,全省传播又走向全国.
      如果说江西自古便是"文章节义之地",那么,滕王阁无疑便是江西足以成为中国文化一大高峰的文脉之源.


      3楼2013-03-29 17:2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