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凤元年( 676) 二月,吐蕃入寇西部边境,唐朝在反击吐蕃的同时,把东部边陲的安东都护府内迁。次年,唐朝封扶余隆熊津都督、带方郡王,令他回百济旧地安辑民众,填补唐军内撤形成的力量真空,并遏制新罗的侵夺,但新罗的侵夺势头正盛,加上土地荒芜,人烟稀少,扶余隆不敢前往。五年后的永淳元年( 682) ,扶余隆在长安的家中病逝,葬于洛阳北邙清善里,享年六十八岁〔3〕702。
高宗去世后,武则天临朝称制,任命扶余隆的孙子扶余敬袭封带方郡王。此时的百济旧地已经被新罗、渤海和靺鞨瓜分〔4〕卷28,334,扶余敬已不可能回旧地赴任,因此扶余敬的带方郡王也只能是一个象征性的爵位。武周对扶余敬的册封反映了以下几方面问题: 首先,从侧面印证了在唐玄宗封禅泰山的时候,所谓的百济带方王是由生活在唐朝的百济王室后裔充任。其次,武则天委派的扶余敬虽然没有实权,但这个委任至少对入居唐朝的原百济遗民来说是个心理安慰,有利于他们更顺利地融入唐人社会。第三,不可否认,对百济王室的委任主要是基于武周统治利益的需要而做出的,这样做一方面显示了女皇营造天下来朝局面的豪情,一方面表明这是安抚人心的羁縻手段。
关于入唐的百济王室扶余氏家族后裔的情况,史 载 还 有 扶 余 泰、扶 余 忠 胜、扶 余 忠志〔1〕卷84,2792、扶余文思、扶余文宣、扶余氏姊妹和扶余准等。扶余泰,在唐军围攻百济都城时曾自立为王。百济国破后,扶余泰和扶余义慈、扶余隆等一起被俘虏至唐〔5〕卷111,4139。《旧唐书》载与扶余义慈、扶余隆同时被押送京师的是小王孝演〔1〕卷199上,5331,因此这个扶余孝演可能就是扶余泰。或许因为是太子之弟,所以称小王,或许是因其曾自立为王而得小王的称呼。唐代时期的东女国也有小王,但扶余孝演这个小王与东女国的小王的含义肯定不同②。《三国史记》称“定方以王及太子孝、王子泰、隆、演及大臣将士八十 八 人,百 姓 一 万 二 千 八 百 七 人 送 京师”,〔4〕卷28,331这句话里出现两处错误。错误一,百济太子不是扶余孝,而是扶余隆,前文已经论述。错误二,把扶余孝演的“孝演”二字拆开,变为二人,错误明显。按照常理推断,在百济灭亡之后,为防止后患,被迁入唐朝的王室成员当包括所有被俘百济王族成员。所以,在龙朔二年( 662) ,当唐军在白江口战役中俘获王子扶余忠胜、扶余忠志后,这两名百济王子很可能也被迁入唐朝③。上述几位百济王子入唐后的情况不见于史载,就他们曾坚持与唐为敌的情况推测,他们应该不太可能得到重用。另外,《新唐书》还记载百济王扶余义慈之孙扶余文思缒城降唐〔5〕卷111,4139,他应该也随父兄入唐。生活在唐朝的其他扶余氏家族成员后裔,见于史书记载的则有扶余文宣、扶余氏姊妹和扶余准等。扶余文宣,是扶余隆之子,官拜司膳卿( 从三品文职事官) 、左卫大将军( 正三品武职事官) 、乐浪郡公( 正二品爵)〔6〕卷2,261。在唐代,郡公以上的职位如果有余爵,则可以回授子孙〔1〕卷43,1821。扶余文宣的官品、爵位的获得,可能与荫袭扶余隆的官爵或回授有一定关系。司膳卿则是主管朝廷酒宴、祭祀等方面的筹备事务〔1〕卷44,1877。在武职方面,扶余文宣也有作为。则天圣历元年( 698) ,后突厥默啜可汗大举南下掠地。则天命时为皇太子的中宗拜行军大元帅,以狄仁杰为副帅,扶余文宣等六将军为子总管北上讨击〔5〕卷215上,6046。扶余文宣在文职及武职方面的建树,表明扶余氏家族在武周朝依然受到重视。扶余隆之孙扶余敬在则天朝时还袭封带方郡王( 从一品) 、授卫尉卿( 从三品) 之职,已见前述,不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