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斌吧 关注:80贴子:3,609
  • 4回复贴,共1

秦辽东郡考述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献给百度


1楼2013-04-07 10:02回复
    林世香 苗威
    〔摘要〕秦代辽东郡相比于战国辽东郡,具体辖区有所变迁,尤其是南界有较大变动。以辽东长城为主要参照物,通过文献史料与遗址遗存相互辅证,可明确秦辽东郡的有关问题。


    2楼2013-04-07 10:02
    回复
      秦辽东郡是在战国辽东郡的基础上建立的,本文根据文献和考古学资料,通过考察辽东长城的主线,力图阐明秦辽东郡的变迁,同时对秦辽东郡诸县的位置进行比定,以细化有关东北史的研究。
      一、秦辽东郡的渊源
      综合《战国策·燕三》以及《史记》、《资治通鉴》的相关记载,秦王二十五年(前222年),派遣王贲攻打襄平,虏燕王喜。次年,秦王最后灭掉了齐国,完成了统一大业。秦统一六国之后,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辽东郡是秦三十六郡之一,也是燕国旧制的延续。据《史记·周勃世家》载,当周勃追讨燕王卢绾于长城时,“定上谷十二县,右北平十六县,辽西辽东二十九县”。但彼时辽东郡具体有多少属县,现在无从确知。秦之辽东郡应有所发展,史书所记“秦故空地上下障”应该即是其新拓之地。
      在探讨“秦故空地上下障”之前,应对秦代的“辽东长城”有相应的认识,而探讨秦代的辽东长城,首先要廓清战国“辽东长城”的走向情况。关于后者,学界的认识颇不一致,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说法。
      其一,东端为古“襄平”或“辽东”说。持“襄平”看法的学者,多根据《史记·匈奴列传》关于“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的记载,认为战国时代燕国长城的东端仅到达古襄平(今辽阳市)境内,如刘全柱、罗哲文、陆思贤、张维华、王国良等皆持此说。有的学者虽未将燕长城的东端理解为襄平,但亦笼统地视为“辽东”或辽东某地。例如,张驭寰主张燕长城由“锦州延到辽东”;金毓黻认为燕长城东端“迄于辽阳之北”。其二,东端至“珲春”说。张博泉认为燕长城出阜新后,“经彰武、法库而至辽河”,“再沿河北上至河之上游,又东北折至今吉林市北,东向至珲春滨海一带。”其三,燕辽东长城“复线”说。阎忠认为燕长城有内线、外线之分,内线西段又分为东、西两段,西段的东端经北票北、阜新北东行穿过辽水,“最后止于辽阳市老城北”,东段即是“大宁江长城”;外线经库伦南、彰武北后,“又东北行,经梨树北,又东南行,经新宾北、桓仁西,然后东至龙岗。”其四,“辽东长城”无复线说。李文信主张燕长城向东经彰武、法库、开原一带之后,“跨越辽河,再折而东南,经新宾、宽甸,向东至当时国境”。冯永谦对“襄平说”予以否定,主张燕北长城西段虽有复线(“赤北长城”、“赤南长城”),但辽东段却仅有单线,认为在辽宁境内的走向是:由彰武东穿越辽河后,经铁岭市之北,东南行,越浑河上游,绕过苏子河源,折而向南,经桓仁县城之东,至宽甸太平哨和下露河而至鸭绿江边,认为“大宁江长城”是辽东长城的最东段。萧景全对张博泉、阎忠的说法予以否定,指出不能因发现二龙湖战国城址就将长城划到梨树境内,同时对冯永谦关于长城东段说予以肯定,但对铁岭、沈阳、抚顺地区长城障塞提出了新说① 。
      从上述诸说来看,学者们在考察战国辽东长城的走向时各有侧重,其中的“襄平说”、“辽东说”以及“复线说”中对“内线”的认识,其主要根据是《史记》的相关记载,而“珲春说”则明显证据不足。然而,这些说法皆有可商榷之处:
      其一,明确夫余及其先人秽人与燕长城的关系。《三国志·夫馀传》载:“夫馀在长城之北,去玄菟千里,南与高句丽、东与挹娄、西与鲜卑接,北有弱水,方可二千里。”这里的“玄菟”应该是指玄菟郡治所的二迁址,即今抚顺市劳动公园汉城(一说沈阳城东上柏官屯),这里到夫余王城(今吉林市)大致合古之千里。学界认为,以辽宁省西丰县西岔沟墓地及吉林省辽源彩岚墓地、吉林市帽儿山墓地为代表的考古文化是汉代的夫余文化〔1〕。虽然二龙湖战国城址的内涵是燕文化,但周边地区则为土著文化,其特征有似于西团山文化〔2〕,可以理解是夫余—秽人的遗存。由此分析,二龙湖遗址不应在长城之内,而燕国的长城应在夫余与辽东郡的边界之地,即松辽分水岭一带。
      其二,明确高句丽及其先人高夷、梁貊与长城的关系。高句丽族初居富尔江流域,西汉昭帝时置高句丽县,治所在 今新 宾永 陵 镇苏子河南岸的汉代 古 城。据 《汉书·地理志》玄菟郡高句丽县条云:“(高句丽县)又有南苏水,西北经塞外。”意谓南苏水(今苏子河)在高句丽县的西北,流经塞外。由此可见,向西流入小辽水(今浑河)的南苏水是在长城之外而不是其内。因此,将燕长城的走向划在苏子河之北是不符合历史典籍的。又《汉书·王莽传》载:“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三国志·高句丽传》亦载此事,并云:“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高句骊侯驺(朱蒙)入塞,斩之,传首长安。”可知,高句丽是塞外之族〔3〕。如此分析,辽东长城自梨树县、西丰县之南东来之后,应该在今抚顺苏子河口不远处南折,跨越太子河(古大梁水,即衍水)中游继续南下,进入宽甸县境之后,沿北股河至太平哨,再经大西岔附近隔江与“大宁江长城”相望。
      战国辽东长城的走向明确之后,秦代辽东长城的问题亦迎刃而解。《史记·匈奴列传》载:“秦灭六国,而始皇帝使蒙恬将十万之众北击胡,悉收河南地。因河为塞,筑四十四县城临河,徒适戍以充之。而通直道,自九原至云阳,因边山险堑溪谷,可缮者治之,起临洮至辽东万余里。”学界公认秦代的万里长城是将战国时魏、赵、燕的北方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修葺而形成的。仅就辽东长城而言,秦人在燕人的基础上,又将东段战国长城段向南延伸了一段,这就是学界所称的“龙岗”段。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资料,战国长城暨秦长城进入辽东山地以后,其走向基本清晰,原有的不确分析将随之消弭。


      3楼2013-04-07 10:03
      回复
        二、秦辽东郡的遗迹遗物及其辖县
        秦朝经营辽东郡的时间仅有16年,遗迹遗物比起战国及两汉要少很多,但从目前已有发现来看,可以说明秦曾经经营过这里。
        (一)长城及附近地区20世纪80年代初,辽宁绥中万家镇南部海边发现大型秦代建筑遗址及窑址。经多年发掘验证,此系秦始皇东巡的行宫,应该是秦代经营辽东的实证。早年平壤曾出土铸有二十多个秦篆的“二十五年上郡”铁戈〔4〕,辽宁省宽甸县小柱房村遗址出土过刻有公元前209年“丞相李斯造”铭文的铜戈〔5〕,应与秦长城戍守相关。辽宁省桓仁县大甸子村抽水洞遗址出土过秦半两钱〔6〕,抚顺城区李石寨镇河东村发现4件战国青铜兵器,其中一件刻有“三年相邦吕不韦造”的“上郡守”铜矛〔7〕。沈阳东陵区上柏官屯古城址中曾采集到一件刻有秦篆“廿六年”字样的陶器残片,上 柏 官屯古城被认为是战国至秦 的 辽 东 重镇〔8〕。这些秦代文物的发现,为秦人经营辽东提供了实物资料。应当说明的是,抚顺、辽阳、沈阳所发现的上述遗址遗物,皆在秦长城之内。彼时这三个地区自战国至秦汉,人烟比较稠密,交通发达,经济繁荣,不应是边塞之地,长城故燧应远在其东部地区。
        (二)其他地区新金县后元台出土魏国的“启封”铜戈,其正、背两面都刻有“启封”二字。正面“启封”二字和其他铭文是三晋文字,而背面“启封”二字则是秦篆。根据铭文可知,此戈铸于魏安厘王二十一年(前256年),后被秦缴获,加刻秦篆“启封”二字。秦于公元前225年灭魏,前222年灭燕,此戈应该是秦军在灭燕或戍守辽东半岛之时使用的兵器。普兰店市花儿山乡张店城址之西出土一方“临薉丞印”封泥,年代在战国至秦之间。“临薉”应是县名,“薉”与“秽”通,应是以秽人居住地命名的,但“临薉县”不见汉籍,可视为秦朝辽东郡失载的属县。
        秦辽东郡的辖县史无明载,有关地理、地望要素的考证已有很多成果可以参考,但更多的是汉代典籍对所辖行政建制的记录。
        西汉沿袭秦代旧制,其辖区以及所设置的属县有所变化。西汉时期已经放弃秦“上下障”之地,使辽东郡的辖区有所缩小。《汉书·地理志》载:辽东郡,秦置,属幽州。属县有襄平等十八个:襄平、新昌、无虑、望平、房县、侯城、辽队、辽阳、险渎、居就、高显、安市、武次、平郭、安平、沓氏、文县、番汗。汉代辽东郡收缩的情况,可以从“临薉丞印”的发现得到验证。
        综上,通过对辽东长城主线的考证,明确了秦代辽东郡的历史变迁轨迹,对于东北边郡的深入探讨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4楼2013-04-07 10: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