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四十多岁的人,若小时候是在农村生活的,大都曾经过了十几年艰苦的生活,那些日子艰苦的程度是现在的孩子无法想象的。
我出生于1966年。当时的豫东农村还是以生产队为单位,整天都在搞大跃进,农民们一天要干四场农活。虽说吃过晚饭天就黑了,农民也要再干两个小时左右的农活才能回家睡觉。现在的年轻人不会明白那时的农村为啥有这么多农活,反正除了下大雨或者过年休息的那几天,天天都要干活挣工分。那时的农村很落后,没有机械化,没有化肥、农药,在农业上投入多(主要指劳动力)产出少,每亩地仅产小麦一百多斤。若遇旱涝之年收获更少,甚至绝收,生产队也没有什么副业收入,所以整个农村都很穷。
由于红薯产量比小麦高的多,所以地里种的红薯较多。那时的人们吃的食物很单调,一年中要吃半年红薯,另外半年也离不开红薯加工品,做红薯面稀饭锅里下的是红薯片,吃的馍是红薯面做的又黑又黏的窝窝,吃面条锅里下的是红薯叶。当时的民谣这样说:“红薯叶,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一日三顿靠红薯,离了红薯饿断肠。”由于人们吃红薯太多,几乎人人都有胃病,嘴里经常吐酸水。除了红薯外,吃玉米也不少。由于小麦产量少,只有过年时家家户户才蒸点好面馍(白面馍)。走亲戚时也蒸几个好面馍当礼物,或者买几个烧饼带上就行了,根本没有水果、点心之类的礼品。鸡蛋是奢侈品,只有小孩子过生日才能吃上一个鸡蛋。家里来了客人,主人就炒盘鸡蛋招待客人。家里养的鸡下的蛋攒着,攒多了拿到集市上卖,卖的钱应付日常开支,所以又有“鸡**子是银行”的说法。一日三餐,有菜的时候很少,平时家家都吃自家腌的咸菜,没有咸菜时就光吃馍不吃菜。我小时候,母亲曾多次把盐放入水中融化后,用盐水当菜,吃馍时蘸着盐水。肉更是稀罕物,只有过年时才能吃点,平时根本见不到。有的家庭人口多,生产队分的粮食少,有时会出现没有粮食吃的情况,就要向别的家庭借粮食度饥荒。
“嘴馋”是小孩子的天性。为了解馋,大人、小孩可以说是“挖空心思”。春天:地里的野菜,树上的洋槐花、榆钱,河坡上的茅艳都成了人们的口中之物;夏天:地下的爬叉(蝉的幼虫),树上结的桑葚、褚桃子都被孩子们弄来吃掉,也有下河里捉鱼改善生活的,也有上树掏鸟蛋吃的;秋天:孩子们有的逮蚂蚱、捉蟋蟀烧吃,有的找马泡(一种植物,可以吃)、香不溜吃,玉米秆、高粱秆也被人们嚼着吃,人们吸吮里面的甜汁;冬天:人们到河坡上挖茅根草吃。总之,树上结的、地上长的、空中飞的、河里游的,凡是能吃的,人们都想办法弄来吃掉。
由于家家户户粮食都不多,为了家庭生计,小孩子在麦假里就个篮子在炎炎烈日下拾麦穗,秋假里就去生产队收获后的红薯地里刨红薯,有时一天能刨几十斤红薯。星期天和假期里,小孩子也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或用耙子搂麦,或种玉米,或拾棉花等,队长也适当的给我们这些小孩一些工分,到年底可以用工分分得一些粮食。
平时,我和几个小伙伴常去生产队的牲口屋玩,为的是能从饲养员手里接过几粒“料豆子”。那时候,农村普遍没有农业机械,生产队喂养一些牛、马、骡子、驴等牲畜,犁地、打场、拉大车就靠它们。当然,人们平时不能亏待这些牲畜,怕它们掉膘,就在喂它们吃的草中掺些精饲料,其中就有炒熟的黄豆,人们都称炒熟的黄豆叫“料豆子”。喂牲畜的活儿有专门饲养员负责,俺队的饲养员是两个老头,他俩都喜欢小孩,每次见我们,就给我们每人几粒“料豆子”,嚼着又脆又香,很好吃。
为了吃,我曾挨过母亲的打。大概七、八岁时的一天,我和大队副支书的儿子、生产队长的儿子一块玩。路过生产队的玉米地时,他俩每人掰了几个玉米棒子,我忍不住“诱惑”,也掰了两个,准备让母亲给我煮煮吃。傍晚,母亲收工回来知道我“偷”了生产队的玉米棒子,就一边打我一边骂我“不学好,偷生产队的东西”。母亲打罢我,又领着我把这两个玉米棒子交给队长,并向队长检讨自己教子无方的错误。当然,最后我也没有吃到这两个玉米棒子。
为了吃,我也曾闹过笑话。我五、六岁的一天,舅爷赶罢宁平集上我家来了,他到我家后把自己的竹篮子随手挂在堂屋二檩子上的钩子上。爷爷陪着舅爷拉家常。我心想:舅爷的篮子里一定有好吃的,可能是几个烧饼,也可能是几节甜秫秸。我在一旁心不在焉的听着他俩说话,眼睛却直盯盯地望着舅爷的篮子。过了很长时间,舅爷一直没有把篮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我吃。我急的把口水不知往肚里咽了多少次,终于忍不住了,我就大声说:“舅爷,你篮子里是啥?”舅爷这才知道我在一旁是为了吃篮子里的东西。他不好意思地说:“我今天来没给你买吃的。”说着就取下篮子让我看,篮子里仅有一点食盐、一包火柴。我的这句“舅爷,你篮子里是啥?被邻居知道了,后来很长一段时间邻居没少以这句话取笑我。
在那个缺吃少穿的岁月里,在粗茶淡饭的滋养下,我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
自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实行了包产到户,农民家家户户真正有了自己的土地,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粮食产量有了明显的提高,再加上化肥、农药、良种的使用,几年时间,粮食产量翻了几番,农民的吃饭问题得到了根本解决。特别是近几年,生活水平是更上一层楼,有的家庭已达到小康水平。现在的中小学生,上学免学费的同时,每天还享受着国家免费发的牛奶、鸡蛋,平时餐桌上鸡、鱼、肉也常见,比我小时候过年吃的都好。现在的小孩子像生活在蜜糖罐里一样。看看今天的生活,总感到我们那一代人儿时太苦、太累、甚至有点太委屈,现在的孩子实在生活得太幸福了!这一切归功于党的好政策、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