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体字吧 关注:1,433贴子:15,086

徽州文书研究发现:汉字简化现象在明代开始盛行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近日,“徽州文书”研究专家发现,汉字简化现象在中国明朝就已出现,文字的简化趋势当时在民间很流行。  徽州文书是古徽州人在生产、生活与交往过程中为各自利益形成的原始凭据、字据、记录,是徽州社会、文化发展以及生产、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状况真实反映。
   徽州文书研究专家汪柏树教授向记者展示了一张反映古徽州地区家庭祭祀程序的徽州文书。汪柏树教授介绍,在这份文书上,“议”字出现两次,但不是同一写法:  “众立议文”的“议”现在是“言”字偏旁,但在明代天启年间是“口”字偏旁。在这份徽州文书上,一个是“口”字与繁体的“义”字左右组合而成,而在文书结尾,这个字却是“口”字与现代使用的“义”字左右组合而成。可见“义”的简化字在明代天启年间已开始使用。  汪柏树教授说,中国汉字的简化常常是民间为了记事方便。徽州文书作为中国古代徽州地区的一种文化记录形式,内容涉及姓氏宗谱、家庭婚姻、货物交易以及民间借贷等层面,是古徽州地区人们生活的最原始记录。因此从文字学的角度看,徽州文书中发现汉字简化现象很正常。  徽州文化研究所所长吴兆民说,他们整理徽州文书时,发现大量简化汉字,与现行简化汉字完全相同。从这些民间文书中可以发现汉字简化的源头。  徽州文书大规模发现并获得确认最初是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被誉为20世纪继甲骨文、汉晋简帛、敦煌文书、明清档案发现之后中国历史文化的第五大发现,是中国传统社会多维实态研究的第一手珍贵资料。


1楼2013-04-24 15:45回复
    何止是明代?老早就开干了成不?明代都简化到七七八八了


    IP属地:福建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4-05-04 12:12
    收起回复
      可能就是连体字吧,根本不是什么简化。


      7楼2014-05-14 09:51
      回复
        我可以说自古就有杀人犯嚒 这能代表现在可以殊人吗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4-05-24 21:44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21-11-04 05:46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1-11-04 05:46
            回复
              明清档案俗字研究的价值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21-11-04 05:47
              回复
                以往的俗字研究多侧重于敦煌遗书、民间契约等民间写本文献,对官方手写文献用字较为忽视。明清档案作为中国古代遗存量最大的手写纸本文献,大都标注了准确的时间,是十分可靠的“同时资料”,体现了明清时期用字的概貌,是了解和研究近代汉字的重要原始资料。作为官方档案,其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俗字异体,对这些俗字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拓宽近代汉字研究的领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汉语俗字的定义,对于探索汉字形体的演变,弥补大型字典的缺失,解决传世文献中的生僻字,以及提高明清档案整理的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21-11-04 05:48
                回复
                  汉语俗字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研究的意义已被越来越多的学者认识。二十世纪初,敦煌文献的发现为汉语俗字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料,有关的论文、著述日见其多。然而,“除了敦煌俗字的整理和研究已经取得较大成绩外,其他历史阶段的相关资料的俗字辑录整理和研究工作则还没有展开,有的领域的俗字还少有涉及。”以往的俗字研究多关注于敦煌文献、民间契约等民间写本文献,对官方手写文献用字较为忽视。“明清档案”被学术界誉为二十世纪中国四大文献发现之一,据调查,现存的明清档案约有2000万件之巨,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1000万件。作为中国古代最大的手写纸本文献,长期以来却被文字学界所忽视,国内外未见针对其俗字研究的专著,而相关的研究论文也寥寥无几。
                  明清档案是明清王朝国家机关和官员在政务活动中所形成的官方文书,除存在少量刻本外,大多为手写纸本文献,体现了明清时期用字的概貌,是我们了解和研究近代汉字的重要原始资料。作为官方档案,其中却存在着大量的俗字异体,这部分俗字有的稍作讹变,有的和正字已经相差甚远,难以辨认。对这些俗字进行整理与研究,可以拓宽近代汉字研究的领域,帮助我们重新审视汉语俗字的定义,对于探索俗字形体演变的源流,弥补大型字典的缺失,解决传世文献中的生僻字,以及提高明清档案整理的品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已影印出版的《中国明朝档案总汇》(以下简称《明档》)和《东北边疆档案选辑》(以下简称《东档》)为代表,试对明清档案俗字研究的意义与价值进行具体的阐述。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21-11-04 05:48
                  回复
                    一、重新审视汉语俗字的定义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俗字即为民间习用之字体,多流于民间书抄、佛经、碑刻之中,而官方使用较少。颜元孙在《干禄字书》中说:“所谓俗者,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傥能改革,善不可加。”唐兰先生认为:“明以后刻书,俗字渐少,但在词典小说里还保存着,下层社会也还流行着,一直到现在。”可能正是基于这种观点,学界长期以来对明清档案中的俗字较为忽视。通过对明清档案俗字的整理和研究,使我们对这一观点有了新的认识。以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和辽宁省档案馆合编的《明档》(101册)为例,翻开明朝档案中的兵部题行稿,我们发现几乎每一页都会有若干俗字,俗字的使用显然不是个别的、偶然的现象。即使在朝臣进献给皇帝的颂词中也出现了许多俗体。《明档》8件《文渊阁大学士胡广等进献颂词》为永乐朝词臣献颂,书风婉丽端秀,圆润平正,为典型的“台阁体”。其中却不乏俗字异写,如——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21-11-04 05:49
                    回复
                      其中却不乏俗字异写,如献作□(图片)、雾作□(图片)、雄作□(图片)、发作□(图片)、江作□(图片)、烟作□(图片)、旎作□(图片)、叠作□(图片)、京作□(图片)、总作□(图片)、凌作□(图片)。甚至连皇帝的敕谕中也有俗写,在《明档》7件《永乐帝命失家摄聂喇嘛不许欺凌生事违命必罚敕谕》中,寂作□(图片)、昏作□(图片)、虐作□(图片)、归作□(图片)、斗作□(图片)、听作□(图片)。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21-11-04 05:58
                      回复
                        无论是进献颂词,还是皇帝敕谕,抑或是题、奏、启、表、文册、揭帖、平关、平牒等文书,本来都应当严守正体,然而,实际书写中杂有若干俗体异写,此与书写者密切相关。档案的书写者多习过书法,而学书者初学时,当借鉴昔人用笔,临摹前代书法名家碑帖,很多俗体即由此继承而来;二者书法艺术讲求多样性的统一,遇到相同的字时,往往故意采用异写,以使之形异。这也正是明清档案作为重要的官方文献,却仍然具有很多异体的重要原因之一。如周有光先生所言:“俗体字的产生在历史上没有停止过。俗体字不但在比较随便的场合使用,在庄严的场合也应用;不但一般书写者应用,受过严格文字训练的学者也应用。”
                        对明清档案文字的研究,使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俗字的概念。明清档案中的很多异体被《正字通》、《字汇》、《康熙字典》等字书直接标明为俗体,因此,以往我们对俗字定义为“不合法的”、“流行于民间的”、“民间书写”、“没有得到官方认可”等看法需要进一步商榷。在俗字的定义过程中,不应当区分书写者的阶层是高还是低,也不宜区分俗字使用范围是官方抑或是民间,俗字之“俗”在于约定俗成。鉴于此,明清档案俗字可定义为:明清档案文献所载,经约定俗成而通行于当时社会的一种异体字。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21-11-04 05:59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21-11-04 06:10
                          回复


                            IP属地:广东来自Android客户端22楼2021-11-04 06: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