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呢篇文章系我喺香港【粤语文化传播协会】网站转载嘅,我只不过系赞同作者嘅观点, 原载:《新春秋》——正音正字,2007年1月6日,作者:掬香斋主人。
@長話短說,所謂"正音正字"的問題其實和文化研究一點也不沾邊,請不要引開大家的注意力。只有兩點"技術性問題"是值得注意:
@一、教人正音的博士只懂反切和平仄,见过的韵书可能只有广韵,他是彻头彻尾的不懂音韵学。在利用广韵上面的反切时犯错是不足为怪的。这种十万人中也无一人懂的学问,我是不会深责於他的。我唯一深责於他的是为什麼这麼多年还不花点时间学懂音韵学而仍旧四处喧嚷要正他人的发音。在音韵学方面你若要找权威,我建议你读王力的著作,不要找错了人。
@二、一個古時候用漢語的人固然可以造一個字表示一個"語",而另一個異時異地用漢語的人,只要他遵循一般的造字條例的話,其實也可以另造一個字表示同一個 "语",这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你不能硬说古书上面找到的就对,今人写的就不对。例如说形声字罢,一边是形符,一边是声符,两相结合成一个形声字,这是一个造字条例。所谓的正字其实九成以上都只不过是个形声字,用一个古人造的形声字反对一个今人造的形声字,我不见得这会令大家的中文水准上升多少。假使你喜欢考证一个"语"古代的写法,我是十分的赞成的,而且也有兴趣看看;但不要说这就是正字,顶多只能说这是个古字;世上是无所谓正字不正字的。这是懂不懂文字学的问题。
@其实我不反对有人出面教人写和读,但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我也希望大家的中文水平与日俱增,但方法不是推广所谓的"正音正字",而是多读点好的古书。我相信真正懂语言学、文字学的人是会同意我的见解的。
@長話短說,所謂"正音正字"的問題其實和文化研究一點也不沾邊,請不要引開大家的注意力。只有兩點"技術性問題"是值得注意:
@一、教人正音的博士只懂反切和平仄,见过的韵书可能只有广韵,他是彻头彻尾的不懂音韵学。在利用广韵上面的反切时犯错是不足为怪的。这种十万人中也无一人懂的学问,我是不会深责於他的。我唯一深责於他的是为什麼这麼多年还不花点时间学懂音韵学而仍旧四处喧嚷要正他人的发音。在音韵学方面你若要找权威,我建议你读王力的著作,不要找错了人。
@二、一個古時候用漢語的人固然可以造一個字表示一個"語",而另一個異時異地用漢語的人,只要他遵循一般的造字條例的話,其實也可以另造一個字表示同一個 "语",这原是无可厚非的;所以,你不能硬说古书上面找到的就对,今人写的就不对。例如说形声字罢,一边是形符,一边是声符,两相结合成一个形声字,这是一个造字条例。所谓的正字其实九成以上都只不过是个形声字,用一个古人造的形声字反对一个今人造的形声字,我不见得这会令大家的中文水准上升多少。假使你喜欢考证一个"语"古代的写法,我是十分的赞成的,而且也有兴趣看看;但不要说这就是正字,顶多只能说这是个古字;世上是无所谓正字不正字的。这是懂不懂文字学的问题。
@其实我不反对有人出面教人写和读,但是要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我也希望大家的中文水平与日俱增,但方法不是推广所谓的"正音正字",而是多读点好的古书。我相信真正懂语言学、文字学的人是会同意我的见解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