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风水宗师杨益的本来面貌
李定信 http://www.lidingxin.com/
关于风水大师杨益的历史,无正史记载。民间的谱谍,由于南宋灭亡时被元兵烧杀抢一空,如江西的上犹城,据《赣州府志》所载,全城仅剩老弱者六十余人。因而对杨救贫的历史众说纷纭。以杨筠松的籍贯而言,有说是赣州人,有说是窦州人,更有说是山东窦州府人莫衷一是。十余年来,笔者收集各种有关杨救贫生平及其风水实践活动的文献以及实地的考证,详述如下: 第一节
杨公的姓氏、名、字、号考
关于杨公的姓氏,称杨筠松、杨救贫、杨益、杨叔茂、杨长茂山佐,杨公姓杨是毫无疑问的。
在杨公的著作或托名杨公著作的署名中,绝大多数是署名杨筠松,只有少数署名杨救贫的,在赣南作风水活动五十余载,民间都是称他为杨救贫。因而杨公名筠松或字救贫和号救贫或救贫仙人(仙师)是可以肯定的。
记载杨公名益的有明代的《人子须知》、《四库·提要》、《管氏族谱》和刘江东《三宝经序》……都记载名益或讳益,因而杨公名益,是正名或化名,也是较为可靠的。
记载杨公字叔茂的,仅是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记载杨公长茂山左的,也只有《三宝经序》。
据此,我们可以暂作以下的推论:
1、杨救贫可以肯定是民间百姓对杨公风水事绩的尊称,故杨公号救贫,或救贫仙,救贫仙人。
2、杨筠松或杨益是正名的成份最多。
3、杨益是正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现有的最古(明代)的资料,且古代以单名最多。
4、长茂山佐有可能是杨公断发为僧的佛号。
5、字叔茂,仅见清代所撰的《曾氏族谱》。
因而可靠性最大的是姓杨名益,字筠松,号救贫,佛号长茂山佐。 第二节
杨益的籍贯考
关于杨益的籍贯,明代的《人子须知》、清代的《四库·提要》说是赣州人,《古今图书集成》、《江西通志》、《南安府志》、《三宝经序》都说是窦州人。《曾氏族谱》却载明了是山东窦州府人,记得还有一个资料说是山西窦州府人,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江西庐陵人,其父亡后,其母带胎嫁给了广东窦州(信谊)人。赣南的民间传说,都说是赣州人或赣南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是窦州人吗?遍查《辞源》和《辞海》都没有窦州的地名,唯查《康熙字典》有“杀子纠于长窦”一词,显系长窦非窦州。今查《信谊县志》有记载,信谊一度古称窦州,但是《县志》并无杨益是窦州人的记载。
因此杨益是赣州人,可能性最大。
1、杨益从长安来赣州,不是奉旨做官,非到赣州不可,而是避黄巢之乱窃禁中玉函秘术来到赣州的。
避黄巢之乱当以回老家为宜,因为其它地方是人生而地不熟,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于避乱的。
“禁中玉函秘术”是禁痼于皇宫的风水秘术,一旦流于民间,做了其他登皇位的风水,皇位难保。而且将“秘术”泄密,定招杀身之祸。因此杨救贫也不会秘传于他人,必定回老家传于亲信。而杨益可靠的两个高徒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于都崇贤里人。
所谓崇贤里,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所修的《于都县志》载明,崇贤里,是赣州于都县黄金乡,(今天的宽田、葛坳乡)于阳乡、梓山乡、东溪乡、段屋乡、黄麟乡的统称。因而杨益是赣州府于都人较为可靠。
2、今考证,杨益最可靠的著作是《青囊奥语·原著》、《天玉经·原著》和《玉尺经·原著》(详见拙作《青囊奥语考及原著白话解》、《天玉经考及原著白话解》、《玉尺经考及原著白话解》)这三部原著用辞,都是赣州土话。
《曾氏族谱》载杨益是十七岁(公元851年)入仕,45岁(公元880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来到赣州之前,肯定的是说信谊土语,杨益若非赣州人,是不习惯用赣南土语(客家话)撰文的。
3、杨益若是赣州人,又为什么误认为窦州人呢?那是因为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名窦忻者,任赣州知府,彼时赣南大修《地方志》,窦忻所修《赣州府志》,诸《县志》及其它赣南《志书》皆称《赣州府志》为《窦志》。如《储潭史册》中附有《赣州府志重印本》载:“上册,舆地志(赣县)寺观(塔附)卷十六载:
一、学庵,在储潭东十五里,康熙元年,僧如道建。《窦志》
二、兜率天宫寺,在储潭下十里,唐时建,后人重修。《窦志》
三、象山大庵,在天宫寺后,孤峰矗起,为章水屏障。《窦志》
因此,很有可能窦州为《窦志》所误,若果《南安府志》的纂修年代是修《窦志》之后,《江西通志》是根据《南安府志》纂修的,那窦州为《窦志》所误,因而杨益绝非窦州人,而是赣州人,决不有误。
李定信 http://www.lidingxin.com/
关于风水大师杨益的历史,无正史记载。民间的谱谍,由于南宋灭亡时被元兵烧杀抢一空,如江西的上犹城,据《赣州府志》所载,全城仅剩老弱者六十余人。因而对杨救贫的历史众说纷纭。以杨筠松的籍贯而言,有说是赣州人,有说是窦州人,更有说是山东窦州府人莫衷一是。十余年来,笔者收集各种有关杨救贫生平及其风水实践活动的文献以及实地的考证,详述如下: 第一节
杨公的姓氏、名、字、号考
关于杨公的姓氏,称杨筠松、杨救贫、杨益、杨叔茂、杨长茂山佐,杨公姓杨是毫无疑问的。
在杨公的著作或托名杨公著作的署名中,绝大多数是署名杨筠松,只有少数署名杨救贫的,在赣南作风水活动五十余载,民间都是称他为杨救贫。因而杨公名筠松或字救贫和号救贫或救贫仙人(仙师)是可以肯定的。
记载杨公名益的有明代的《人子须知》、《四库·提要》、《管氏族谱》和刘江东《三宝经序》……都记载名益或讳益,因而杨公名益,是正名或化名,也是较为可靠的。
记载杨公字叔茂的,仅是清代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
记载杨公长茂山左的,也只有《三宝经序》。
据此,我们可以暂作以下的推论:
1、杨救贫可以肯定是民间百姓对杨公风水事绩的尊称,故杨公号救贫,或救贫仙,救贫仙人。
2、杨筠松或杨益是正名的成份最多。
3、杨益是正名的可能性最大,而且是现有的最古(明代)的资料,且古代以单名最多。
4、长茂山佐有可能是杨公断发为僧的佛号。
5、字叔茂,仅见清代所撰的《曾氏族谱》。
因而可靠性最大的是姓杨名益,字筠松,号救贫,佛号长茂山佐。 第二节
杨益的籍贯考
关于杨益的籍贯,明代的《人子须知》、清代的《四库·提要》说是赣州人,《古今图书集成》、《江西通志》、《南安府志》、《三宝经序》都说是窦州人。《曾氏族谱》却载明了是山东窦州府人,记得还有一个资料说是山西窦州府人,还有一个故事说是江西庐陵人,其父亡后,其母带胎嫁给了广东窦州(信谊)人。赣南的民间传说,都说是赣州人或赣南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是窦州人吗?遍查《辞源》和《辞海》都没有窦州的地名,唯查《康熙字典》有“杀子纠于长窦”一词,显系长窦非窦州。今查《信谊县志》有记载,信谊一度古称窦州,但是《县志》并无杨益是窦州人的记载。
因此杨益是赣州人,可能性最大。
1、杨益从长安来赣州,不是奉旨做官,非到赣州不可,而是避黄巢之乱窃禁中玉函秘术来到赣州的。
避黄巢之乱当以回老家为宜,因为其它地方是人生而地不熟,不管在哪一方面都是不利于避乱的。
“禁中玉函秘术”是禁痼于皇宫的风水秘术,一旦流于民间,做了其他登皇位的风水,皇位难保。而且将“秘术”泄密,定招杀身之祸。因此杨救贫也不会秘传于他人,必定回老家传于亲信。而杨益可靠的两个高徒曾文辿和刘江东都是于都崇贤里人。
所谓崇贤里,据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所修的《于都县志》载明,崇贤里,是赣州于都县黄金乡,(今天的宽田、葛坳乡)于阳乡、梓山乡、东溪乡、段屋乡、黄麟乡的统称。因而杨益是赣州府于都人较为可靠。
2、今考证,杨益最可靠的著作是《青囊奥语·原著》、《天玉经·原著》和《玉尺经·原著》(详见拙作《青囊奥语考及原著白话解》、《天玉经考及原著白话解》、《玉尺经考及原著白话解》)这三部原著用辞,都是赣州土话。
《曾氏族谱》载杨益是十七岁(公元851年)入仕,45岁(公元880年)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来到赣州之前,肯定的是说信谊土语,杨益若非赣州人,是不习惯用赣南土语(客家话)撰文的。
3、杨益若是赣州人,又为什么误认为窦州人呢?那是因为清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有名窦忻者,任赣州知府,彼时赣南大修《地方志》,窦忻所修《赣州府志》,诸《县志》及其它赣南《志书》皆称《赣州府志》为《窦志》。如《储潭史册》中附有《赣州府志重印本》载:“上册,舆地志(赣县)寺观(塔附)卷十六载:
一、学庵,在储潭东十五里,康熙元年,僧如道建。《窦志》
二、兜率天宫寺,在储潭下十里,唐时建,后人重修。《窦志》
三、象山大庵,在天宫寺后,孤峰矗起,为章水屏障。《窦志》
因此,很有可能窦州为《窦志》所误,若果《南安府志》的纂修年代是修《窦志》之后,《江西通志》是根据《南安府志》纂修的,那窦州为《窦志》所误,因而杨益绝非窦州人,而是赣州人,决不有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