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乡村求学路
“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 …”这首歌乡村的孩子更能体会,乡村生活的点滴让我们像小草一样无名,但在大地母亲的怀抱悄然生长。历史回到1978年12月党和国家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集体土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分户到人,在新的改革下,家乡农村发生着可喜的变化!1981年秋,9月天高云淡,田野上饱满待熟的玉米,高粱,大豆长势喜人,房前屋后果树上秋果累累挂枝头。农人卯足了劲,早早收拾好了农具,镰刀/刀具磨的锋利雪亮,犁把头擦拭一新,拉运的人力架子车轮胎打足了气,轴承加过了黄油,早把牲口牛/马/驴/骡子喂养的膘肥毛亮,备足了草料,牲口套的大车家当配套齐全,堆放粮食的地方早也谋划妥了,这一切都是为了眼前金秋十月的丰收。就在这个季节,一身乡土气息的我也六,七岁了,到了上学的年纪。
我出生的村庄* * 村分五个大队,每个队(组)基本以本家姓为主,如一组姓王,二组姓董,三组姓杨,四组姓屈,五组姓赵,五大姓占80%--90%人口数量,各组都有外来姓与人口,为数不多,如张,叶,梁,曹等若干。村庄呈东西走向,南北延伸。柳林镇通陈村镇的乡镇公路南北横穿村庄而过,除过三组杨家庄被公路分成两块,公路以东是一队,二队,三队,公路以西是四队,五队。其中一队王姓是人口最多的组。以村庄为方位,北去柳林镇三四公里,西南到陈村镇五六公里,西上灵山5公里, 东北赴县城八公里。地势平坦,村庄东/南/北地形开阔,西去到葱山脚地势缓上。村委会,学校,村庙,村卫生所,商店,酒厂,砖瓦厂在村中央,沿公路东侧依次分布,此等地段算是村里风水宝地。直到如今,公路两侧更多店面林立,人来人往,村民活动,聚集购物,煞是热闹。
村里小学校址位于那时村办酒厂旁边,座北朝南,呈长方形院子,占地十几亩左右,四面围墙是土墙,校门朝南,学校及其毗陵的酒厂院子三面土墙外是解放前就挖的壕沟,壕沟宽六七米,深三五米,有点像过去城池的护城河,旧社会村里大户人家的还有地道相连,为何学校周围有壕沟,听老辈人讲学校在旧社会是祠堂,庙宇与村公所,那时社会动荡,时局不稳,旧军队与土匪横行,平原地带,无天险可依,为防万一,花费大量人力与财力建立的抵御和疏散通道。我小时候壕沟已经被村上种满泡桐,此树种成材快,三五年即可砍伐。小时我和伙伴在学校周围壕沟里面常玩耍,抓知了,麻雀,冲锋打仗玩的最多;村上的地道村民大都见过,荒弃后有些用土回填了,有些通向村庄外田地里的,经数十年自然沉降塌陷了。也有完整保留下来的,里面因长期不用,空气稀薄,也无人敢下去,洞口最终也堵上了。
校门前地面开阔,村上开会或过庙会时大多在此,可容纳千百人来往。村委会,商店,医疗站的院子有俩排厦房呈凹形与学校隔条村道相对。记得当年的校门两侧的墙上写有“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后来也改动过仿毛体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让人一看就是娃娃们读书的地方。校门是铁制通条加铁皮制成,顶端带矛头尖的俩对开大门,右侧套一小铁门,整体涂红色或蓝色油漆,鲜艳明亮。平时只开小门,遇有活动或放学人多了大门敞开,进校门留中间大通道东西相对有俩座用青砖围成的花坛,按照北方气候特点,常种植冬青,竹子,寒梅等植物;中间过道向内是国旗杆平台,五星红旗飘扬杆顶。东西靠墙建有俩排厦房,共计数十间房子,是老师的宿舍与学校办公室及老师食堂间,食堂旁边是水井房。距校门向内延伸十几米,南北座向盖有三排土木结构大厦房,门窗用青砖包边,房屋排间距离十几米,每排房子分俩个教室,共六间教室。教室俩侧是几个水泥台面的兵乓球台,最后面是操场,占地四五亩,环形跑道,竖篮球架子两付,操场边是男女厕所。我小时候操场上还有村上的庙宇,平时给学前班娃娃用,里面墙壁上神像众多,也有泥塑神像,农村孩子倒也不怕这些,有庙会了村上公用,庙会期间校园人来人往,香火不断,遇此情况学校按照惯例放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