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化新篇
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两千年间烽火不息,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气息。
太行山不仅有着优美的地理风光,还储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这里依旧被很多目光所关注。
有煤矿、有水,便成就了一个化肥企业的创业历程,太行山所承载的文化,在抗日时期,化作送往前线的一辆辆独轮车,化作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悲壮史诗,而和平建设时期,化作了全民支持山化建设,又把一代又一代的太行山人送到了天脊三十年的风雨历程里。
上党雄踞在太行山南端最险峻处,《释名》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与天为党,故为上党。这就是上党的来历。得上党便可逐鹿中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上党门外还保留了“风驰”“云动”四个字,记录了上党那些震撼的过往。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的好友梅庭老要到上党任学官,临行前,东坡赠诗与他:
字幕: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东坡告诉好友,到了上党,鲁连书都用不着。东坡在送别好友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千年后,会取他之诗命名一个企业。东坡虽然写出了这样的诗,却没有点明,上党乃天下之脊是出自战国时张仪之首创。战国时,赵魏韩皆为上党所辖过,张仪在各国奔走倡导合纵连横之策时,就对上党的气势作出了合理评价,由是,天脊之名又提前了一千多年。
我们有理由自豪,“天脊”还未诞生,便有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气韵在流传,高山流水,阅尽沧桑。
三十年,天脊秉承着与天为党的气势跨过了创业期、发展期,到了今天,在时光序列中,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元素,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群体。
文化最初的意思是文治教化。
与天脊同步成长的文化,好像融入了艰苦历程里,因为结合太紧密,如要剥离,反倒难以取舍。
建厂初期,针对年轻人多、思想不稳定的状况,开展过“讲理想、讲贡献”的主题演讲,类似这样的主题活动,会在每一次天脊波折时举办,适时凝聚了人心,把心思转到了工作上。
建设初期,便有了文化阵地《山化报》,山化报自成立30年来,编发稿件成千上万,编辑一茬一茬地更换,但做为文化吹手的职能从来没有变,中间有一次华丽转身,更名为《天脊煤化》,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适时地报道了天脊动态,上情能够下达,思想得到解放,文化得到传播,还由此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学爱好者,这些人爱天脊,写天脊,有的还因此走向了领导岗位,为天脊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天脊电视台成立于1990年,23年来,为职工家属送上了几万条新闻,送上了几千个文化节目,这份光与影的传奇,是天脊人的文化盛宴。
天脊没有忽略过下一代的培养,在教育方面曾经有过不少的投入,1999年,公司子弟王璐科被清华大学录取,写下了天脊教育的辉煌篇章。
三十年里,天脊注意培养各种艺术人才,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艺术门类在天脊百花齐放,郑连进同志1992年拍摄的新闻获得过化工好新闻一等奖,田建宝摄影作品获得山西省摄影大赛银奖,作品被《大众摄影》选登并获得最高评价;刘晓勇的书法在上党蜚声遐迩,王莉的歌词创作走向了更大的市场,曹志宏曾出版书籍《粗粮馆》,王芳出版有散文集《沉吟》《尺素书》,公司子弟王佳豆参加今年中央台的青歌赛,王福生曾参加中央台《神州大舞台》的节目并获得一等奖,是天脊高亢的歌者。这些文化艺术人才都生于天脊并讴歌天脊,是天脊最重要的文化财富。
三十年里,天脊举办了六届运动会,十届文化艺术节,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提升了天脊人的精神,也凝聚了人气,并转化为一心为公、鞠躬尽瘁的动力。
鉴于营销的特殊性,我公司坚持送文化下乡,他们载歌载舞,把天脊的声音和文化带向了田间地头,与硝酸磷肥一起进入了千家万户,和广大农村农民一起享受着天脊的成果,也歌唱着新世纪的快乐。
天脊的精神不仅仅在形式上,也在善念上,2008年,汶川地震,天脊领导员工心系灾区,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100万元,后又募得善款568149元,公司1778名党员上交党费807002元,这是人间大爱,理应是天脊的文化大餐,已经成为天脊人的精神饕餮。
这些文化活动三十年来,频频举办,每一次都盛况空前,周围村庄的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陶冶了天脊人的情操,也丰富了鱼水情深的乡邻们,颇得百姓们称赞。
这些人文层面的活动,是属于自然人的,而专属于企业层面的,还应该被记述。
“软实力”一词,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一经提出,立马风靡全球,这个软实力,当然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在竞争日益国际化并细化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否在瞬息万变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且比竞争对手跑得远、跳得高,起作用的就是软实力而形成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用硬实力来参与竞争,会越来越走向反面,软实力能造就硬实力,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真理,这个软实力也可以称为文化软实力,天脊也概莫能外。
专家们对文化软实力,还有个书面的说法,叫核心价值观,而我认为,说白了,就是联结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也可以说是精神风貌,总之,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无处不在,又看不见摸不着。
伴随着天脊的发展,这方面曾做过不懈的努力,创业阶段,提出了“自强不息、超群不凡”的企业精神,指导了那个时候的创业历程,人们因为这条精神指引,埋身于山化,积极向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96年正是突破试生产瓶颈、向设计目标前进的关键阶段,再一次提出了“自强不息,自加压力,自觉奋斗,再攀高峰”的精神,这一精神又一次很好地传达出企业风貌,引领职工奋发向上,吃苦耐劳,激发出他们的向心力,最终为2000年交工验收奠定了精神基础。
回顾这两次精神指引,得出一个结论,在适当的历史时期,应该有适当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不然将会思想涣散,人员散漫,将企业管理导向反面。
如今,我们经历了一次大的挫折,更深切地感到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也正是因为苯胺事故的灾难,文化更凸显了寻找精神归宿的迫切性,除了文化,我们已失去文化以外的退路,只有向着文化义无反顾地走去。
孙膑当年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这是谋略的一种,文化便是攻心的手段之一,我们今后所建的天脊文化还是要找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联系纽带,摸准企业和员工的脉搏,为他们所想,用他们所长,达到兴企富民之目的。
我国博大精深的书籍《周易》中,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在天脊危难之后的今天,也足够成为今后天脊文化之归宿。
太行山北起北京西山,南达豫北黄河北崖,西接山西高原,东临华北平原,绵延400余公里。太行山形势险峻,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战国到清朝,两千年间烽火不息,有着属于自己的文化气息。
太行山不仅有着优美的地理风光,还储藏着丰富的煤矿资源,进入二十世纪以来,这里依旧被很多目光所关注。
有煤矿、有水,便成就了一个化肥企业的创业历程,太行山所承载的文化,在抗日时期,化作送往前线的一辆辆独轮车,化作妻子送郎上战场的悲壮史诗,而和平建设时期,化作了全民支持山化建设,又把一代又一代的太行山人送到了天脊三十年的风雨历程里。
上党雄踞在太行山南端最险峻处,《释名》解释说:党,所也,在于山上,其所最高,与天为党,故为上党。这就是上党的来历。得上党便可逐鹿中原,有着自己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至今上党门外还保留了“风驰”“云动”四个字,记录了上党那些震撼的过往。
宋朝大学士苏东坡的好友梅庭老要到上党任学官,临行前,东坡赠诗与他:
字幕: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
门外东风雪洒裾。山头回首望三吴。不应弹铗为无鱼。
上党从来天下脊。先生元是古之儒,时平不用鲁连书。
东坡告诉好友,到了上党,鲁连书都用不着。东坡在送别好友的时候,绝对想不到,千年后,会取他之诗命名一个企业。东坡虽然写出了这样的诗,却没有点明,上党乃天下之脊是出自战国时张仪之首创。战国时,赵魏韩皆为上党所辖过,张仪在各国奔走倡导合纵连横之策时,就对上党的气势作出了合理评价,由是,天脊之名又提前了一千多年。
我们有理由自豪,“天脊”还未诞生,便有了两千多年的文化气韵在流传,高山流水,阅尽沧桑。
三十年,天脊秉承着与天为党的气势跨过了创业期、发展期,到了今天,在时光序列中,注入了自己的文化元素,成为一个新的文化群体。
文化最初的意思是文治教化。
与天脊同步成长的文化,好像融入了艰苦历程里,因为结合太紧密,如要剥离,反倒难以取舍。
建厂初期,针对年轻人多、思想不稳定的状况,开展过“讲理想、讲贡献”的主题演讲,类似这样的主题活动,会在每一次天脊波折时举办,适时凝聚了人心,把心思转到了工作上。
建设初期,便有了文化阵地《山化报》,山化报自成立30年来,编发稿件成千上万,编辑一茬一茬地更换,但做为文化吹手的职能从来没有变,中间有一次华丽转身,更名为《天脊煤化》,但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它适时地报道了天脊动态,上情能够下达,思想得到解放,文化得到传播,还由此培养了一大批的文学爱好者,这些人爱天脊,写天脊,有的还因此走向了领导岗位,为天脊建设发挥了很大作用。
天脊电视台成立于1990年,23年来,为职工家属送上了几万条新闻,送上了几千个文化节目,这份光与影的传奇,是天脊人的文化盛宴。
天脊没有忽略过下一代的培养,在教育方面曾经有过不少的投入,1999年,公司子弟王璐科被清华大学录取,写下了天脊教育的辉煌篇章。
三十年里,天脊注意培养各种艺术人才,书法、绘画、摄影、文学等艺术门类在天脊百花齐放,郑连进同志1992年拍摄的新闻获得过化工好新闻一等奖,田建宝摄影作品获得山西省摄影大赛银奖,作品被《大众摄影》选登并获得最高评价;刘晓勇的书法在上党蜚声遐迩,王莉的歌词创作走向了更大的市场,曹志宏曾出版书籍《粗粮馆》,王芳出版有散文集《沉吟》《尺素书》,公司子弟王佳豆参加今年中央台的青歌赛,王福生曾参加中央台《神州大舞台》的节目并获得一等奖,是天脊高亢的歌者。这些文化艺术人才都生于天脊并讴歌天脊,是天脊最重要的文化财富。
三十年里,天脊举办了六届运动会,十届文化艺术节,活跃了职工文化生活,提升了天脊人的精神,也凝聚了人气,并转化为一心为公、鞠躬尽瘁的动力。
鉴于营销的特殊性,我公司坚持送文化下乡,他们载歌载舞,把天脊的声音和文化带向了田间地头,与硝酸磷肥一起进入了千家万户,和广大农村农民一起享受着天脊的成果,也歌唱着新世纪的快乐。
天脊的精神不仅仅在形式上,也在善念上,2008年,汶川地震,天脊领导员工心系灾区,第一时间为灾区捐款100万元,后又募得善款568149元,公司1778名党员上交党费807002元,这是人间大爱,理应是天脊的文化大餐,已经成为天脊人的精神饕餮。
这些文化活动三十年来,频频举办,每一次都盛况空前,周围村庄的百姓们扶老携幼前来观看,陶冶了天脊人的情操,也丰富了鱼水情深的乡邻们,颇得百姓们称赞。
这些人文层面的活动,是属于自然人的,而专属于企业层面的,还应该被记述。
“软实力”一词,是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提出来的,一经提出,立马风靡全球,这个软实力,当然是相对硬实力而言的,在竞争日益国际化并细化的时代,一个国家、一个企业能否在瞬息万变的浪潮中站稳脚跟,并且比竞争对手跑得远、跳得高,起作用的就是软实力而形成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用硬实力来参与竞争,会越来越走向反面,软实力能造就硬实力,这已经是被证明了的真理,这个软实力也可以称为文化软实力,天脊也概莫能外。
专家们对文化软实力,还有个书面的说法,叫核心价值观,而我认为,说白了,就是联结企业与员工、企业与市场、企业与政府、以及企业里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精神纽带,也可以说是精神风貌,总之,就是一种无形的东西,它无处不在,又看不见摸不着。
伴随着天脊的发展,这方面曾做过不懈的努力,创业阶段,提出了“自强不息、超群不凡”的企业精神,指导了那个时候的创业历程,人们因为这条精神指引,埋身于山化,积极向上,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1996年正是突破试生产瓶颈、向设计目标前进的关键阶段,再一次提出了“自强不息,自加压力,自觉奋斗,再攀高峰”的精神,这一精神又一次很好地传达出企业风貌,引领职工奋发向上,吃苦耐劳,激发出他们的向心力,最终为2000年交工验收奠定了精神基础。
回顾这两次精神指引,得出一个结论,在适当的历史时期,应该有适当的企业文化来支撑,不然将会思想涣散,人员散漫,将企业管理导向反面。
如今,我们经历了一次大的挫折,更深切地感到文化对于一个企业的重要程度,也正是因为苯胺事故的灾难,文化更凸显了寻找精神归宿的迫切性,除了文化,我们已失去文化以外的退路,只有向着文化义无反顾地走去。
孙膑当年对齐王说:凡伐国之道,攻心为上,务先服其心。这是谋略的一种,文化便是攻心的手段之一,我们今后所建的天脊文化还是要找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联系纽带,摸准企业和员工的脉搏,为他们所想,用他们所长,达到兴企富民之目的。
我国博大精深的书籍《周易》中,有一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命脉,在天脊危难之后的今天,也足够成为今后天脊文化之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