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蜀汉大军是掌握在诸葛之手的,而且这支大军统帅部是没有副职的,如果没有所谓遗令,那么这就得长史司马之类的僚属们根据情况协商了。当初夏侯渊战死,三军无主,统帅部拿总的就是司马郭淮,首先郭淮官阶要低于张合等人,其次没有明确的命令由他节度诸军继续战斗(除非是大老板任命的),那就肯定存在指挥不灵的问题,这时候大家都得看郭淮怎么办了,毕竟他是整个部队的司马,郭淮也不负众望,站出来把张合推出来,避免了更大的动荡,可谓功在国家。
可是,蜀汉不同,杨魏不合已久,诸葛一死,矛盾肯定要发出来,而且这支部队也与夏侯渊不同,夏侯渊所统只是一个军区,而诸葛所率虽非倾国之兵,那也是全川主力,容不得一点闪失。司马懿重兵于外,杨魏构怨于内,这仗根本没法打。
魏延性自矜高,众心难附,诸将很难与他和衷共济,将帅离心济得甚事?关羽何等地位,也被手下背后捅刀,魏延不过战将之首,谁会为他卖命!诸葛将死,他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继续打,而是怎样最大程度的保全这支部队。任用魏延一是无人可制,二是诸将难和;而杨仪虽幕府大僚,从未掌军临敌,除了依次退兵绝无胆略北上,即使魏延闹事,但全军节度不在他手,闹也闹不到全军不可控制。所以反复参详,只好用杨仪了,魏延不闹皆大欢喜,否则损一魏延总比把全军放在一个不可控的情况下要好的多,诸葛是政治家,心肠总是硬的。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诸葛身上,此老自把李严搞倒以后,再也不肯给自己弄个副手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他活着效率很高,但他一死则弊端丛生,魏延一是死在性格上,再就是死在制度上。
可是,蜀汉不同,杨魏不合已久,诸葛一死,矛盾肯定要发出来,而且这支部队也与夏侯渊不同,夏侯渊所统只是一个军区,而诸葛所率虽非倾国之兵,那也是全川主力,容不得一点闪失。司马懿重兵于外,杨魏构怨于内,这仗根本没法打。
魏延性自矜高,众心难附,诸将很难与他和衷共济,将帅离心济得甚事?关羽何等地位,也被手下背后捅刀,魏延不过战将之首,谁会为他卖命!诸葛将死,他面临的问题不是是否继续打,而是怎样最大程度的保全这支部队。任用魏延一是无人可制,二是诸将难和;而杨仪虽幕府大僚,从未掌军临敌,除了依次退兵绝无胆略北上,即使魏延闹事,但全军节度不在他手,闹也闹不到全军不可控制。所以反复参详,只好用杨仪了,魏延不闹皆大欢喜,否则损一魏延总比把全军放在一个不可控的情况下要好的多,诸葛是政治家,心肠总是硬的。
其实,问题的根源在诸葛身上,此老自把李严搞倒以后,再也不肯给自己弄个副手了,“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在他活着效率很高,但他一死则弊端丛生,魏延一是死在性格上,再就是死在制度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