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亟须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自杀、犯罪事件频频发生。
据郑培爱了解,近两年,高校学生自杀似乎有不断增多的趋势。
郑培爱的看法是:“究其实质,这是一种消极的、缺乏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的表现,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极度自私的表现。在困难或挫折面前,他们没有勇气面对,不愿意承担责任,不去寻求解决的办法,不考虑亲人的苦痛和社会影响,从而选择彻底逃避。”
“人们总在说‘态度决定一切’,那什么决定态度呢?”郑培爱的回答是“理念”。 郑培爱说,大学是一个塑造人和完善人的地方,前一个功能是指培养学生的能力,后一个功能是指纠正学生的不足。
“大学现有的入学教育是空泛而盲目的。”郑培爱说,“入学时都很优秀的学生,可能因为错误的理念而拥有失败的大学,甚至抱憾的人生。”
自从1999年扩招后,我国各大高校的在校学生数普遍增加了几倍,甚至更多,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原本的精英教育转变成为大众教育,学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心理、生理双向层面的健康成长关注不够。”
郑培爱以她在中国农业大学兼任班主任的经历为例,她所带的班级一进校就会举行“草坪班会”,在第一次班会上,她就会提醒这些新生,“大学是接受教育的高级阶段,也是一个新的起点。”
郑培爱曾经和她的女儿谈起一个比喻:【与中学不同,大学生活像是打牌。每个人手里都有相同的牌和不同的牌——相同的牌是考入同一所大学;不同的牌是每个人各自的优势和劣势。】
平时,你出一张,他出一张,也就是说,你是这样表现的,他是那样表现的,表面上看似乎无所谓,但等到了关键时刻比如考研和求职,也就是亮出底牌的时候,就有人哈哈大笑,有人放声痛哭了。
“平时出的每一张牌都很重要,而把每一张牌综合起来就决定了你最后亮牌的结果。”郑培爱说。
周珊珊 原标题 [“后高考时代”警惕失败的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