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吧 关注:161,508贴子:1,282,287

回复:*****漫谈天津话与相声——(文章精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天津话 逗哏儿】
—— 来源:今晚网《今晚报》 谭汝为 文
  读音:dà liǎo
  天津人好脸儿好面儿,在红白事上素有“耗财买脸”的风气,于是大操大办,相互攀比,名目繁多。主家办事,千头万绪,大事小情,都得料理停当;里外上下,迎来送往,都得侍奉周全;不懂规矩的假行家不行,慌手毛脚的毛包儿也不行。那怎么办呢?在红白事现场,得有位总指挥——天津人称之为“大了”。
  “大了”对各项规则了然于心,将一切该办之事了结圆满。就是高屋建瓴,统领全局;轻车熟路,指挥若定;事无巨细,举重若轻。
  旧时,天津人办红白事,最担心本家姑奶奶挑眼生事。已出嫁的姑奶奶虽不当家,但可主事,举足轻重,连本宅主事的大爷、二爷都怵她三分。在筵席上,某句话稍不遂意,姑奶奶就可借机大闹,甚至掀翻桌子。经验丰富的“大了”,九十九拜都拜了,就差最后这道环节——照顾席面了。小心谨慎,眼里有活儿,说话得体,礼节周到,把各位姑奶奶侍候得舒舒坦坦。整个红白事办得有条有理,有板有眼,中规中矩,善始善终,这才显出“大了”的本事!
天津老民俗,凡遇双方难崴争端,碰上针尖麦芒对峙,在大打出手,甚至头破血流之后,纠纷得了断,冤家得和解——关键时刻,就得请“大了”调停。这位“大了”,须由双方认可的、资格老、威望高的前辈出面,在饭庄设宴调停——先宜粗不宜细地各打几板,对奓翅者拍老腔弹压;从中斡旋,把争执双方的面子都给足了——最终摆平。大了大了,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8楼2013-06-24 09:54
回复
    趣说天津话-------“哏儿”】
    ——69老兵
    《辞海》解“哏”,滑稽,有趣儿,指滑稽有趣的言语和动作。“哏”当形容词讲,意为:滑稽、可笑。比如这段相声真哏儿,作动词讲。
    意为:1、滑稽,逗人发笑的话或表情,比如相声中的,捧哏、逗哏双方表情和语言,2、好玩,招人喜爱,乖孩子,长得真“哏儿”。


    其实天津人说“哏”,后面要加一个“儿”音,这就不完全是指滑稽可笑的言语和动作了。“可笑”是指对外界事物的反应,“哏”是自我感觉,一切有悖于常理的现象一切可以解释和不可以解释的现象,天津人都说“哏儿”。比如:娶媳妇,大喜的日子,下雨了,有人说:“哏儿”呀。再如:阴天,出门带雨伞。没下雨,“哏儿”呀。“哏”是天津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不找“死铆子”化解纠纷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位置,一句“哏儿”呀,一切可以化解和不可以化解的纠纷,都“哏儿”了。“哏儿”是天津土语,在天津一个哏字,包含了多少感情,有喜悦,有感慨,有无奈,有悲伤。它可以替代好多语言。
    我所知道的天津话中的“哏儿”,与普通话里的“哏”有挺大的区别。天津话的哏后面一定要加儿化音成了“哏儿”,而且读音也很不同,普通话的“哏”读gen第二声,天津话的“哏儿”读ger入声。这个发音并不容易学,有的人还学不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3楼2013-06-25 16:51
    回复
      【 趣说天津话之一-----“嘛”】
      ——69老兵

      年轻在部队时,各地方战友在一起,南腔北调很热闹。可刚到部队那会儿,因为年龄小,见识少,往往因南北方语音的差异,造成误解、产生矛盾,甚至动手打架。记得新兵连与四川、河南、海南各地来的新兵共同战斗生活在一起,就因为他们听不懂天津话,(把天津人说的“嘛”当做骂人的话,诸如此类)出了很多笑话,现在回想起来觉得很可笑。其实天津兵中的大多数人还都是讲的天津普通话,真正的天津方言就更奥妙了,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天津话”。
      天津语言,海纳百川,不打官腔 ,不说官话,只求通俗易懂。语境准确,干净利落,要的就是嘎嘣脆!今天咱们说“嘛”。
      “嘛”,典型的天津话,外地人学天津话,第一个字,“嘛”,外地人和天津人说话:“嘛事?”
      “嘛”不是“吗”,将“嘛”改成“吗”出笑话了。请朋友吃饭,俩人走进饭店,找到座位,坐下,请客的一方向朋友询问:“吃嘛?”表示请你吃饭无容置疑,问的是你想吃什么。换成“吗”,打起来了,和朋友走进饭店,找到座位,坐下,问朋友“吃吗?”到这个时候你还问人家吃不吃,真是找乐来啦。
      “吗”是质疑,“嘛”是进一步的咨询。
      一事当头,大家都没办法,遇到一位高人,高人看了看说:“没嘛”,表示他有办法,果然问题迎刃而解。这个“嘛”,代表了克服困难的过程。遇到棘手困难,高人出现,“这有嘛?”表示不在话下,敢于迎难而上。
      “干嘛?”内容更丰富了,走在路上,有人踩了你鞋,“干嘛?”先询问你为什么踩我脚,是无意还是故意,进一步,询问你踩了我脚有什么打算,是致欠哪,还是打架。如果换成“吗”,意思全拧了,你已经踩了我脚,“干吗?”咱俩人打吗?
      天津人打架,无事生非,俩人迎面走来,对方看了自己一眼,“干嘛?”对方回问:“你说干嘛?”“你说干嘛就干嘛!”开始动手了。不过现在这种现象很少见了,打坏了得给人看病,再遇上碰瓷的就崴泥了。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4楼2013-06-25 16:53
      回复
        【趣说天津话 —— 《吃“挂落儿”】
        ——中年女人博客
        天津人说 《吃“挂落儿”》是指跟着得便宜,天津人说是“沾光”;跟在人家后边惹惹,吃了亏,天津人说是吃“挂落儿”。比如炒股,许多人对于股票一窍不通,可是看着人家进钱又眼红,于是就把钱交给别人,“你买嘛,也给我买嘛好了。”明说了,就是想搭车。可是股票这玩意儿没有准儿,今天赚了,说不定明天就赔了。委托别人买,而且还是人家买什么他买什么,一起赚了,皆大欢喜,跟着赔了呢?那就是吃“挂落儿”了。
          “挂落儿”,原来是一个建筑上的专业用词,我国传统建筑牌坊下面的装饰构件,就叫“挂落儿”。
          老北京有东四牌坊,西四牌坊,天津也有许多牌坊。牌坊上有匾,刻着歌功颂德的词儿,正额下面,还有一些装饰,镂空的木头上刻着各式各样的花饰,这就是“挂落儿”。人们向富贵人家外面的牌坊恭拜行礼,牌坊下面的“挂落儿”,也就跟着一起接受人们的礼拜了。这就是吃“挂落儿”的由来。
        另一种可能是,“挂落儿”与“瓜葛”相近。《醒世恒言》三十一:《郑节使立功臂弓》,一个叫夏德的无赖,借一桩案子敲诈。一天他闻知当地的几位士绅聚会,便向员外们索钱,员外们人人不愿意惹他,每人便给了他二两银子。偏偏这无赖胃口太大,他走到一位张姓员外面前,狮子大开口,向他索要二百两,张员外自然不肯给,这时夏德就对张员外说道:“别的员外没甚事,你却有些瓜葛,莫待我说出来,不好看。”张员外心里有鬼,便只好乖乖地给了他二百两银子。张员外和那桩命案有没有关系,是另外一回事,被无赖敲诈了二百两银子,却是吃了那桩命案的“挂落儿”。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5楼2013-06-25 16:55
        回复
          天津卫的“哏都”乐生活
          ——2013年02月01日 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11版
            “来到天津卫,嘛也没学会,学会开汽车,轧死二百多。”这是“大卫城”穿着开裆裤的天津娃娃唱了几十年的一枚老段子。若是让马三立、郭德纲用天津话念出来,别有一种撒满了葱花、辣子、面酱的“卫嘴子”煎饼果子味道,口感咸香,包袱脆响。
            从乾隆年间的“小帽歪,衣襟敞”到清末民初的“赶上房,开水砖头往下淌”到而今的“脖子上挂一串拴狗的大金链子,胳膊上刺几个燕鱼”的小玩闹,九河下梢的天津卫就出这样一款人。在霍元甲的迷踪拳还没有风靡全国的时候,鲁迅先生乘绿皮火车到天津站,碰上青皮(本地俗称“混混儿”),非要帮着提行李,一件两元(那可是银元)。你说行李轻,他说两元;你说路近,他还说两元;你说不要他提了,依然是两元
          。  现如今,这些在街面上碰瓷打架起哄架秧子的“青皮”“天津耍人”少了,多了些擅长逗你玩的“出租斯基”,嘴里说着自己原创的津味儿相声,领着你在辨不清东南西北的市面儿上一路驰骋……哎,对了,还有,在本地打车天津的司机大哥不说“你好”,而说“姐姐你要车吗?”
            作为大天津享誉全国的知名品牌,从天津人嘴里溜出来的段子比春晚还得逗哏儿。不是有人选出了天津卫的“四大天王”吗?这老几位分别是:二他爸爸(高英培相声《钓鱼》中人物)、丁文元(马志明相声《纠纷》中人物)、吃嘛嘛香(天津某牙膏厂广告语)、逗你玩儿(马三立单口相声名)。
            虽然一些人住在“西洋范儿”的小洋楼里,但大多数天津人却一直迷恋大城小民的哏都幸福生活:任凭风浪起、高楼立,海河边永远有些淡定从容的天津闲人搬个小马扎钓鱼,沈阳道上永远有些身份不明的俗世奇人看着昔日的旧物表情暧昧,天津站对面昔日万国桥今日解放桥上永远有些“狗骑兔子”在那里等着拉客,“五大道”睦南花园里每到夜晚唱京剧的、玩萨克斯的、唱西洋曲的总是彼此相安无事……从泥人张到杨柳青,从霍元甲到李叔同,从老天津到新天津,很多人说起天津,总是想起这个适合厮混的地方浓浓的人情味,想起天津人的乐观、幽默、实诚,喜欢自嘲,就爱玩笑,不跟你争。
            “嘛钱不钱的,乐和乐和得了”,天津人能把日子过成段子,天津人过的就是一种轰轰烈烈的世俗生活。甭管世事如何风云变幻,天津人总能津津有味地穷开心,听着电台里的哏都之父马三立给你嘚啵那些永远听不腻的天津段子:  “妈妈,他偷咱家被窝啦!”  “谁呀?”  “逗你玩儿……”
           (徐凤文)来源:《读者·原创版》


          57楼2013-06-27 16:10
          回复

            【 相声《钓鱼》中的“惹惹”,“惹惹”】
            “惹惹”,是典型的天津方言词,就是不办正事,乱起哄,瞎胡闹的意思。例如高英培《钓鱼》中,二子他爸爸想和相声演员“掺和,掺和”“惹惹,惹惹”——说的就是地道的天津话。普通话“惹”字读上声(三声),而天津话“惹惹”,第一个“惹”读阳平(二声),第二个“惹”读轻声。
              天津作家写本地界的民俗小说,喜欢用“惹惹”这个词儿。如林希《五先生》:“侯家老七侯宝成,有点机灵劲,街面上跟着瞎惹惹,走到哪里吃到哪里,倒也饿不着。”
              有时,“惹惹”这个词儿用于自身,属于谦词性质。例如,一位天津哥们儿想跟朋友一起办公司,开买卖,干一番事业。但当别人问起来,就轻描淡写地说:“嗨,什么大买卖?跑跑龙套,跟朋友一起惹惹呗。”您看,“惹惹”这个词儿,说着多轻巧,但用得很聪明:不把弓拉满,有回旋余地。
              天津俏皮话描述无所事事却又好事之徒为:“一个字儿仨音——惹惹惹”;“惹惹惹,敲破锣;罗罗缸,卖生姜”。追根溯源,“惹惹”这个词儿,滥觞于九河下梢的漕运文化、码头文化,是对没有固定职业和稳定工作的城市游民阶层生活状况的形象描述。在老天津卫,凡入围“惹惹”圈子者,必备仨条件:一是无职无业,二是无所事事,三是性情好事。具体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捆着发麻,吊着发木;无事可干,“吃饱撑的”;剩余精力,无处排遣;——于是,就呼朋引类“瞎惹惹”。“惹惹”结果,往往不妙。请看天津话顺口溜——“没有事儿,一惹惹就生事儿;出了事儿,一惹惹就坏事儿;少一事儿,反成了多一事儿。结果是:待业青年去劳务市场——没事儿找事儿。”
            (咋整来自爱问知识人2009-12-24 13:15)


            58楼2013-06-27 16:20
            回复

              【刘翔:我们队里的一个天津人......】
              ——摘自《刘翔:南方人说相声不行 年年比奥运会那才好》
              刘翔近年来被认为口才越来越好,在公众场合频频秀出自己的“幽默感”,刘翔表示,平时训练十分枯燥,因此和队友及教练间会常常说一些笑话活跃气氛。当被夸有相声天赋时,刘翔笑笑说,“南方人说相声不行,不如北方人,我们队里有一个天津人,我们说他是天桥下说书的。”
                “万人迷”刘翔是无数翔迷心目中的偶像,而据说刘翔儿时的偶像居然是“变形金刚”,谈到今年的美国大戏《变形金刚》,刘翔却有点摸不着头脑,“我觉得今年拍的有点稀里糊涂的,最后也不知道那些金刚怎么死的,前半段比较好玩,比较幽默,到了后面不知道怎么稀里糊涂就死掉了,因为老美拍的嘛,一定要宣传他的什么综合国力,轰炸机什么很超级的样子,就是在宣传自己的国力,这部片子我看了之后就是这么一个定义,我估计他还要拍续集。 ”听见有网友称刘翔是中国田径的擎天柱,刘翔再次幽默了一番,“我们田管中心的主任是擎天柱,我们只是下面的小兵。”


              63楼2013-06-28 17:17
              回复
                楼主厉害!


                IP属地:天津65楼2013-06-29 20:13
                回复

                  图为:《建党伟业》中的赵本山、周润发、冯巩。
                  【冯巩教本山天津话】
                  --娱乐--人民网
                  《建党伟业》拍摄现场—— 今天有几十名在天津本地找来的群众演员,天津观众对相声小品的热情向来全国闻名,所以天津籍相声演员冯巩一进大厅,就享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独特待遇,几十名天津群众演员起立鼓掌,向冯巩致意,他在家乡的人气可见一斑。而赵本山进场的时候掌声更加热烈,连周润发都起立带头鼓掌,掌声久久不息。
                    扮演段祺瑞的本山大叔和周润发一见面就拥抱寒暄,而和扮演曾国藩的老朋友冯巩一打照面,两人都觉得对方的造型非常有趣,赵本山还说:“这民国真够乱的,观众一看,这边一个演小品的,再回头一看一个说相声的!”两人都指着对方哈哈大笑,上唇上刚粘好的胡子都笑掉了,执行导演和化妆组的同事赶忙上前,将两人隔开,说:“你们俩先别互相看了,不然还得笑!”
                    而此时发哥也没闲着,他从助理那里取了随身携带的相机,一直在现场四处拍照留念,赵本山和冯巩重粘胡子的经过也全都被他拍了下来,赵本山一看发哥在拍自己,一时又忍不住想笑,赶紧伸手按住了刚粘好的胡子。
                    实拍间隙,周围的天津群众演员用天津话和冯巩聊上了天,赵本山和陶泽如坐在冯巩一左一右,听得津津有味,冯巩索性现场教本山大叔说起了天津话,先从“冯巩”两个字教起,没想到天津话还真不是那么好学的,博学的陶泽如则追溯起了天津话的历史,原来天津方言和安徽方言、河北方言都相当有渊源。


                  69楼2013-07-02 10:52
                  回复
                    【趣解天津方言俏皮话:“二姨夫——甩货”】
                    2013年07月12日 16:50:58
                    来源: 天津相声网
                    先说“甩货”。“甩货”是零售商业的术语,属于动词。指因换季、拆迁、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为使商品及早脱手,商家低价抛售商品。例如:“清仓大甩货”“夏装两折甩货”等等。天津话说得更多的是“甩卖”,例如:“赔本大甩卖”。天津商贩在吆喝叫卖中,干脆把“甩货”“甩卖”简化成一个单音节的字:“甩”。您到天津商业闹市去逛街,商家“甩了甩了”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另外,“甩货”也指被甩卖的“货品”,比喻不被重视的无足轻重的人。如:“人一走,茶就凉。老职工一退休,就成了甩货了!”
                    先说“甩货”。“甩货”是零售商业的术语,属于动词。指因换季、拆迁、产品更新换代等原因,为使商品及早脱手,商家低价抛售商品。例如:“清仓大甩货”“夏装两折甩货”等等。天津话说得更多的是“甩卖”,例如:“赔本大甩卖”。天津商贩在吆喝叫卖中,干脆把“甩货”“甩卖”简化成一个单音节的字:“甩”。您到天津商业闹市去逛街,商家“甩了甩了”的叫卖声不绝于耳。 另外,“甩货”也指被甩卖的“货品”,比喻不被重视的无足轻重的人。如:“人一走,茶就凉。老职工一退休,就成了甩货了!”

                    高英陪 范振钰 相声剧照
                    天津著名相声演员高英培在名作《不正之风》中,塑造了“万能胶”的艺术形象。其中有一段荒诞幽默的喜剧情节:为了赶时间,万能胶用装殓着二姨夫遗体的火化车去接新娘子。真是“娶媳妇打幡儿——凑热闹”了!火化车上坐着的工会主席问:“那二姨夫呢?”万能胶回答:“别提他,二姨夫——甩货了!”这个包袱抖得很响,在天津家喻户晓。于是“二姨夫——甩货!”这个当代俏皮话就产生了。
                    “二姨夫——甩货!”这条俏皮话,产生于天津的相声作品,颇具天津民俗文化的诙谐自嘲色彩。细究其语义理据,并没有什么蕴含的深意。而性情幽默的天津人,只是在开玩笑时偶然用之。但天津人谁也不去对号入座,耿耿于怀,自寻烦恼;更不会凿死铆子地去质问:“为嘛大姨夫、三姨夫和老姨夫都没事儿,都亲亲热热地,合着就我这个二姨夫是甩货呢?!”——为嘛?天津人懂幽默呗!实事求是地讲,在下本人就是“二姨夫”,在岳母家亲友聚会时,也曾用这条俏皮话自嘲,引起全家人惬意的欢笑,并不觉得不妥。据天津媒体报道:市民某大姐途经赤峰道一家服装店时,被门前“本店全部二姨夫”的七字标语弄得一头雾水。经同伴提示,这位大姐才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商家为了促销而使出的招数——“二姨夫”是天津方言歇后语中“甩货”的意思。 这条黄纸红字的大标语,吸引了不少路人的眼球。年轻的店主向顾客解释:“多哏儿啊!二姨夫不就是‘甩货’的意思吗?我这店里的东西全都甩货了,赶紧挑,赶紧选吧,您了!”这家小店因这则特殊的标语而热闹起来,客流量持续不减,销量大增。——这就是天津人的幽默!
                    天津方言俏皮话(歇后语)数量很多,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大大增强了语言的形象感和表达能力。


                    72楼2013-07-14 19: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