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外气古代称之为布气。《云笈七签·布气诀》曰:“凡欲布气与人疗病,先依前人五脏所患之处,取方面之气,布入前人身中,令其病者面其方息心静虑。”这种外气疗法是我国古代医学的宝贵遗产,是气功疗法中最重要的疗法。
外气即为人之体内真气。现代科学已经证明外气是客观存在的,有着复杂的物质结构。它具有人体场、磁场、次声波、红外辐射、微粒子流等成份。不过,现代科学对外气的研究实在是有心无力,因为,外气最重要的特征,是具有生命的信息,它是由人的意念控制的,意念不同,外气的成份也就不同。并且它对人体的作用是其他物理成份不可比拟的。外气从不同的穴位进入人体,能增加患者的内气,疏通经络,凋和气血,以此调节、改善患者的肌肉、经络、脏腑器官、循环和神经系统等机能,增强免疫力,使机体的兴奋与抑制协调有序化,并能诱导和激发人体的潜在功能。
外气发放一般分为意放、目放、手放,又称为意照、目照、手照。意放为高级阶段,发气者必须具有遥控能力,功夫不深是办不到的;目放为中级阶段,一般需要经过艰苦的练功方能达到;手放为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练功水平,能使体内真气导至手上的练功者都能做到。三种方法都以意念为主导,尤其前二种更加强调意念的作用。按照中医的原理,人的气机运转正常,身体就健康,气机由于七情(喜、怒、悲、恐、忧、思、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的干扰而受到阻碍或亏损,人就会得病。外气疗法也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辩证施治。针对不同的对象,分别采取补法、泻法和疏法。对元气不足的患者,采用补气的方法,患者有温热及胀的感觉,作用为温经散寒,补元气,增强抗病能力。运用泻法,患者有凉的感觉,作用为泻火、退热、消炎、镇静、被动去除体内经络及脏腑实热的作用。运用疏法,患者有酸、麻、痒等串感,作用为散瘀祛风,消积解郁、行气止痛的作用。发放外气有各种不同的手法,手法不同作用也就不同。针对患者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手法,往往能够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