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力量
学校适应国家发展战略需求,全面构建“以优势学科为基础,以新兴能源学科为重点,以文理学科为支撑”的“大电力”学科体系,组建核科学与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研究院,成立全国首家可再生能源学院,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渗透,电与非电交融,理、工、文、经、管、法协调发展,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布局。学校现设有10个学院、62个本科专业,拥有2个国家级、23个省部级重点学科;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个一级学科、30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3个一级学科、123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学校拥有MBA[5]和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学校现占地1593亩,建筑总面积100万平方米,总资产28亿多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达近3亿元,图书馆藏书207万册[1]。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核心,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造就了一支以工程院院士、长江学者领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为骨干,素质优良、结构优化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全校共有教职工2924人,在编专任教师1782人,其中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双聘院士4人、华电名师(4张)、博士生导师109人,正教授326人,副教授505人。国家“千人计划”、“长江学者”、“973”首席科学家10人。5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7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28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支团队列入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3个基地列入教育部和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的“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2006年,以刘吉臻教授为第一主研人的“火电厂厂级运行性能在线诊断及优化控制系统”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