篆刻吧 关注:200,948贴子:1,834,090

浅议书法与篆刻的关系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6-26 22:02回复
    有网友希望谈谈篆刻与书法的关系。
    有回复者说:“同是艺术,当然有关系。”这太笼统。也有回复者说:“书法家协会下管篆刻,说明它们有关系。”这是以结果解释原因。
    “同是艺术,当然有关系。”当然是对的。但是,篆刻与雕塑同是艺术,它们的关系又在哪里?其实就是一个美学的关系,就是供人观赏,给人以愉悦。但是如果说:“学篆刻必须学雕塑。”那未免太勉强。书法对篆刻应该是一种更接近、更可为参考与汲取营养的关系。


    2楼2013-06-26 22:05
    回复
      近代意义上的篆刻艺术,是从宋末明初文人直接参与印章的制作开始的。当时文人必须懂书法是毫无疑义的。而当他们将目光投向遥远的古代,发现古工匠制作的秦玺、汉印,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秦玺、汉印的发育过程,其实是和中国古文字的发育密不可分的,从引申意义上说,也是和中国文字的表现手段——书法,密不可分的。懂书法的文人,为了印章的制作而接触到同是书法表现手段的古代印章,在参考制作的过程中有将其更高的书法修养融入其中,催生了近代的篆刻艺术。


      3楼2013-06-26 22:06
      回复
        篆刻与书法在艺术上最相似之处在哪里?它们同是平面、单色构图的,以文字为表现内容的作品。平面区别于立体(如雕塑)和运动(如影视),单色(其实是前景色和背景色双色)区别于彩绘,以文字作内容区别于其它单色平面艺术(如版画和素描、线描画)。
        篆刻对书法的依存关系具体在哪里?首先,篆刻表现的是篆书文字。古玺文、缪篆(摹印篆)都与当时的大篆、小篆、乃至隶书密不可分。与此密切相关,书法的美学规律处处影响着篆刻文字的美学规律。对一篇书法作品的评价可以从笔画、结体、章法三个层次来分析,对一个印章同样可以用笔画、结体、章法三个层次来分析。


        4楼2013-06-26 22:07
        回复
          不言而喻:除了共性,它们也有个性。书法作品可以写篆、隶、楷、行、草,篆刻一般只用篆书(偶尔用其他)。书法作品比较大,小字、中字、大字,乃至榜书、岩书;篆刻就比较小,所谓“方寸之间”,“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书法一般为黑色(岩书多为红色),篆刻一般为朱红色(偶尔用其他色)。笔画、结体、章法三个层次的要求也略有异同。
          下面谈一下三个层次的相同和相异之处。


          5楼2013-06-26 22:32
          回复
            一、笔画。书法的笔画要素分为起笔、收笔、运笔、转、折等。
            篆书的起笔、收笔都是略带圆形的,篆刻笔画的起、收也应如此,而出现的缺点有:过平的起笔,状同矩形和梯形;白文笔画两侧尖出如燕尾;过圆如正圆的弧。写一下篆书就可以明白,由于是回锋起笔,起笔为略带圆形,就是不甚规整的圆形,收笔一般是自然提起,形状也应如此。在篆刻中,平头的起、收笔是用刻刀横切而成,正圆弧的起、收笔只能工艺化地修饰而成,都违背了书法的自然。至于“燕尾”,则是对两侧运刀完全不加修饰,也不符合书法的意态,正确的做法是:将刻刀顶在“燕尾”的一侧,摆动刀刃刮到另一侧,让端点处在圆与不圆之间。
            在起笔、收笔的中间是运笔。篆书和篆刻的笔画起、收与运笔的衔接不应出现明显的波折,运笔过程也不应出现抖动,即使是篆刻笔画的切刀两侧有锯齿状的波动,其中心线也是顺而直的。至于运笔过程出现微妙的的粗细变化和弯度变化,篆刻也随篆书风格的不同而风格各异。例如在“琅琊台刻石”李斯原字的横画中央微拱,在篆刻中多有表现。篆刻中出现的笔画转、折,也与篆书相同。有些初学者以为汉印风格不用圆和斜的笔画,笔画都刻成水平和垂直的,但其实无论小篆,还是以缪篆入印的汉印,都存在圆或斜的意态,多读一下汉印,就会明白这个道理。以小篆入印的圆朱文的运笔,则更体现了书法的特征,我们将在下文专门讨论这个问题。


            6楼2013-06-26 22:33
            回复
              二、结体。如果将笔画比喻作体操运动员的某一瞬间的手、脚、头、身段,结体就是指他们在某一瞬间的全身组合。结体问题,既是指单个字的整体结构,也是指多字之间的风格统一。无论的篆书作品还是篆刻作品,审度单个字的美感,首先是文字笔画的统一,包括粗细的统一,形态风格的统一。在传统的大篆(例如金文铭文)中,除了个别复笔的点状,我们不能想象同一个字中,和同一篇文字中,出现笔画粗细非常大的变化,大篆印章也是如此。文字形态风格的统一,也可以参阅众多的金文铭文以及《古玺汇编》。汉印与篆书书法没有十分接近的参考物(汉代有近似篆书的如《祀三公山碑》),但缪篆在结构上既与小篆相似又变圆为方,同一汉印文字笔画粗细的统一和意态风格的统一也如篆书。在篆刻中有一种风格(多为朱文),笔画细匀,排列上近似缪篆,而在转折处略为圆转,以陈巨来为代表,更见笔画粗细和意态的统一,此种风格与书法上的铁线篆十分相近。不过近代有人以现代派的手法写“篆书”,文字忽大忽小,笔画忽粗忽细,篆刻难以参照,另当别论。(圆朱文另述。)


              7楼2013-06-26 22:34
              回复
                三、章法。篆书和篆刻在章法上目的是相同的,都是给人以美感;但由于大小、排列方式的不同,在手法上存在许多差异。大篆字体大小不一,单个字外轮廓为多边形,其书法多为有行无列;其印章字数一般不多,相靠多紧密,靠外加边框组合在一起。小篆和缪篆外形已经呈大小相近的方形,其书法多为有行有列;其印章由于方块文字排列的整体感加强,边框的“捆绑”作用略为减弱。但是无论书法和篆刻,文字的统一感必须做到,其中也包括上面提到的结体统一。我们不能单从字典上挑几个篆字反填到一个石头上刻出来就完事,要重新以书法的眼光和书写的方式重新编排定稿,最好是用毛笔写稿,尽可能求得风格的统一。篆书美感基本上只求单个字的美感以及整篇风格统一,而篆刻还要照顾几个字间的相互呼应,缪篆风格各字可以直线隔开,大篆和小篆印章还要考虑挪让、相依、穿插各种可能。篆书章法看重的是“行气”,而篆刻看重的是整体造型。“行气”就如自由体操的连贯性,而整体造型则如杂技演员群体的组合造型。


                8楼2013-06-26 22:35
                回复
                  整体造型并不排斥肢体之间的聚散,正是这种聚散显示了不同组合的个性艺术美感。篆刻文字的笔画千差万别,也必然存在聚散和其中的美感。在书法稿中既要寻找可以统一的因素,也要顺其自然地收放。前人说过:篆刻必须有“笔、墨、刀、石”四品。笔、墨是篆刻的书法属性,刀、石是篆刻的工艺属性。有一种印章文字叫“九叠文”,其实是偏离书法美学的歧路,从工艺美术的角度讲不失其为美,但不是书法的美,也不是篆刻艺术的美。将印章刻成“九叠文”,搞得再好,也是一种毫无个性、千遍一律的迷宫状态。这就是我常说的:盘曲填满不是真本事,留空留出韵味来才是真本事。


                  9楼2013-06-26 22:37
                  回复
                    宋明后的早期印人在汲取汉印进行模仿的同时,已经逐步体会到汉印在书法美学上的局限性,而意图“破法”。丁敬的论印绝句说:“看到六朝唐宋妙,何曾墨守汉家文。”主张印风变革。邓石如、吴让之等篆刻家将小篆入印,做到了“印外求印”,这第一个“印”字说的就是汉印,“印外”指的就是小篆书法。他们将小篆书法引入印章,以“圆朱文”的形式开创了全新的篆刻面貌。清末民初出现了吴昌硕、黄牧甫、齐白石三大家,吴昌硕将石鼓文的苍茫风格引入篆刻,黄牧甫将汉金文的典雅风格引入篆刻,而齐白石将《祀三公山碑》等文字风格引入篆刻。他们使篆刻流派出现了崭新的风貌,又更丰富了现代篆刻中的书法营养。圆朱文印章的笔画更充满柔韧的张力,结体更收放自如而婀娜多姿,章法也更具顾盼、挪让、穿插的整体意态。


                    10楼2013-06-26 22:38
                    回复
                      我们现在许多篆刻初学者不懂书法特别是篆书书法,对篆书如何影响篆刻知之甚微是不奇怪的。于是,又会有人问:是不是要先学好篆书再学篆刻?那倒不必。篆刻和篆书可以同时学,甚至是将学篆刻作为学篆书的切入点,互相促进。
                      ----------------------------------------写于2013年6月26日上午7时至下午10时


                      11楼2013-06-26 22:42
                      收起回复
                        受益良多


                        12楼2013-06-26 22:53
                        回复
                          篆书章法看重的是“行气”,而篆刻看重的是整体造型。“行气”就如自由体操的连贯性,而整体造型则如杂技演员群体的组合造型。 这个还不能完全体会的到,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6-26 22:55
                          回复
                            今天再一次看老师写的,又有另外的感悟,谢谢伴梅老师


                            IP属地:云南14楼2015-04-20 15:14
                            回复
                              受益匪浅。。。


                              IP属地:江苏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07-24 19: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