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正平说,先前有专家来实地勘察过,夯土层中砌放河卵石的做法和墙体板筑法均有明显的汉代特点。而水泉子古城有可能是焉支古城的旁证来自水泉子村附近大规模的汉墓群。 水泉子汉墓群面积较大,分布集中,在现连霍高速公路东西两侧均存有大量的墓葬。2008年经过考古人员初步清理和研究,已经结束的甘肃省永昌县水泉子汉墓发掘,出土了一批汉简等重要文物。汉简共1430段/枚,其中相对完整的有678段/枚,松木质,墨书,经初步释读,有《日书》、《字书》中的内容及一些职官名等,其中还有“本始二年”明确纪年的简一枚。 早在2003年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气东输一线工程中就曾发掘了98座汉墓,表明此处是一规模较大的墓葬群。从墓葬形式看,竖穴木椁墓为主要类型,大部分墓葬带有斜坡墓道,竖穴木椁墓是先秦以来中原地区较为常见的墓葬形制,西汉时期仍然流行,并有向西北地区传播的趋势,到了西汉晚期、东汉时期,中原地区以新的空心砖墓、小砖墓等形式代替了传统的木椁墓。木椁墓就成为西北地区西汉至东汉时期主要的墓葬形式之一。从水泉子墓葬看,河西的墓葬形制也存在一定的演变,即从简单的竖穴木椁墓、土洞墓向砖室墓发展,这种发展变化也是受到中原的墓葬形制的影响,是在汉王朝开拓西北地区的大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显现了汉文化及其葬俗对河西的影响。此次发掘丰富了甘肃地区汉代木椁墓的资料,为明确汉代木椁墓在甘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也为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提供了新的珍贵资料。 这说明早在汉代,水泉子村附近已是人烟聚集、物流充盈、城池巍然之地了。这么说,水泉子古城似乎也很是切合古籍上对焉支古城的描述了。 大风在耳边一直飕飕的声响,像是一缕哀婉的怀古的笛音,我们在脚下的荒草和碎石中细细觅寻,期待发现一两枚残砖断瓦。 喜剧性的一幕出现了,黄正平远远地拿着一颗“石头”:“你们谁看见过这么圆的鹅卵石?”我说:“怎么看着像一颗鸡蛋呢?” 他笑了,说真的是鸡蛋,不知道是村子里哪只懒鸡把蛋下在了水泉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