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小说吧 关注:197,926贴子:994,790

【古风古意】教程‖教你怎么写古风(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除了放授权之外,一楼便求加精了。@苏氏子良


IP属地:四川1楼2013-07-03 10:46回复
    第一讲 标点
    对我来说,一篇正剧,如果标点符号不规范,直接点叉妥妥的。哪怕有福娃那样的好文笔,出现“。。。”“、、、”“~~~~”等等乱七八糟的东西,都是不可忍受的。当然鉴于福娃并没有写过真正意义上的正剧猫鼠,也许没有可比性。但相对而言,明显《白老鼠的坏脾气》比《1234》要规范得多。
    古文没有标点,只有句读。但对于接受现代教育的我们,标点符号绝对是行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仅仅承载着断句的作用,很多时候也帮助表现人物情绪。举个简单的例子好了。我曾经在小粉红围观过一篇吐槽的帖子,印象极深。虽然时间久远具体细节可能记得有些混乱,但大意如下是没错的了。
    说一篇文,其他的都好,就是标点让人x疼。读者总结出作者的标点是这么用的(再次申明因为时间太长,我不保证确实是这么对应,只取其“精髓”):
    !=、
    !!=,
    !!!=。
    !!!!=?
    !!!!!=!
    !!!!!!=……
    什么,你看不懂?那我们替换一下吧。以下是《养猫日记》第一节中的一段:
    “我差点滑一跤。好吧其实是已经摔倒了,而且我的手只压在它旁边一寸远。这样我就很顺手地把它拿了起来。唔,比鸡蛋大不了多少,不过是粉红色的,还在发烫。
    看起来蛮好吃的样子呢……拿回去给大嫂炒了!”
    如果替换成上面那种标点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我差点滑一跤!!!好吧其实是已经摔倒了!!而且我的手只压在它旁边一寸远!!!这样我就很顺手地把它拿了起来!!!唔!!比鸡蛋大不了多少!!不过是粉红色的!!还在发烫!!!
    看起来蛮好吃的样子呢!!!!!!拿回去给大嫂炒了!!!!!”
    你x疼吗……反正我为小白感到嗓子疼……
    当然也许这个例子有点过于极端了。虽然咆哮体在发帖吐槽的时候很有爱,写文的时候大多数人还是比较正常的。那么我们来探讨一下标点对情绪的表达作用吧。还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这么一句话——白玉堂道,你能把我怎样。
    我这样打出来的时候没有用引号,对于一句对话而言,必然是不规范的。不过为了与不同标点的效果区别得更明显,暂时先这样。通常这句话打在文里,有这么几种标点结尾:问号,感叹号,句号。由于“怎样”这个词已经有了“问”的意思,所以用问号时疑问效果多过反问,而感叹号则反问意味较为强烈。当这个“道”字前面没有任何动作神态修饰的时候,句末标点就成了表现人物情绪的唯一方式。
    白玉堂道:“你能把我怎样?”<——比较淡的疑问句式,对问题的答案似乎没有那么在意。白玉堂说这句话的时候多半是挑眉、微笑,有略微的挑衅意味。
    白玉堂道:“你能把我怎样!”<——强烈的情绪,重点不在于“怎样”而在于“能”。白玉堂这么说的时候或许是瞪眼,十分的不服气,并且急于知道对方的反应。
    白玉堂道:“你能把我怎样。”<——平淡的语气,对问题的答案完全不在意。白玉堂以这种方式说话,应该是撇嘴,表示不屑,并且一边说话一边手中有其他动作进行。
    当然,很多时候,作者习惯于在说话的前面加上动作神态修饰,如“怒道”“笑道”“叫道”等等。还是以上面的句子为例,加上我提到的“挑眉”“瞪眼”“撇嘴”三个关键词,和不同的标点排列组合,出来的效果又是怎么样的呢?度娘没有表格,分开写吧。
    白玉堂挑眉道:“你能把我怎样?”<——和标点含义基本一致,只是具化了人物面部表情,没什么好说。
    白玉堂挑眉道:“你能把我怎样!”<——挑眉是个慵懒的动作,加上强烈的语气之后……嗯,略有点分裂。
    白玉堂挑眉道:“你能把我怎样。”<——基本一致,但更为平淡。由于语气不强,加上挑眉这个动作有过犹不及之嫌。
    白玉堂瞪眼道:“你能把我怎样?”<——疑问式,并且是含有不满的疑问式。
    白玉堂瞪眼道:“你能把我怎样!”<——强烈不满,隐含意义是“爷看你能搞出什么花来”,配合标点刻画人物的激动情绪。
    白玉堂瞪眼道:“你能把我怎样。”<——平淡的语气却要把眼睛瞪起来,呃,这或许是小白在卖萌,也像撒娇。
    白玉堂撇嘴道:“你能把我怎样?”<——依旧是比较淡的疑问句,但含有“我才不信你能怎么样”的意味。
    白玉堂撇嘴道:“你能把我怎样!”<——撇嘴也是个不大的动作,语句重音落在“样”字上,整句话音调是下沉的。
    白玉堂撇嘴道:“你能把我怎样。”<——潜台词是“爷懒得理你”。
    啊,对了。标示一个句子完结的标点除了以上三种以外,还有一个很多人都喜欢用的省略号。省略号,意味着话没说完,或者句子虽然完了但意犹未尽。没说完又可能是主动不说或者是被迫说不下去。依旧上面三个关键词,组合来看一下。
    白玉堂挑眉道:“你能把我怎样……”<——傲娇状,声音渐小,你想听清楚的话凑近些啊。
    白玉堂瞪眼道:“你能把我怎样……”<——明明是不满而激烈的神情却没能说完,多半是被对方用语言或动作打断。
    白玉堂撇嘴道:“你能把我怎样……”<——如同嘀咕,声音不大,不是要吵架的意思,也懒得听你回答,爷就是吐个槽。
    不过如果这句话是对展昭说的,那么以省略号结尾的时候,后果可能都是一样的……甭管他用哪种神情……
    标点问题自然也适用于现代文,略过不提。


    IP属地:四川2楼2013-07-03 10:47
    回复
      那么从金庸书中能总结出什么东西呢?就遣词方面,我们可以很肯定地说,要想写出古代的感觉,就要迎合古人的写作方式。通俗点讲,照着文言文的标准,能用一个字表达的意思,绝不用两个字。
      这种例子就有很多了,随便说几个。
      你拉我做什么?——你拉我作甚?
      我在这里等着你。——我在此相候。
      你为什么这么说?——你何出此言?
      有些用词,不拘于字数,但古今组词的方式是有差别的。比如说:
      马上——即刻 立刻——当即
      刚才——适才、方才
      像——似
      比如——好比、好似
      就——便
      怎么——如何
      如此等等。
      对话是非意识流小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古风和现代风格差异非常大的一个就在于提示语。金庸书中你不会看到“某某某说:‘xxxx’”之类的字样,因为“说”这个字在古文中很少表示“开始说话”。往往人们用“道”来替代。金庸常用“说道”,略有些重复的意思,而原著75绝大多数用的是“道”,可见一斑。有时候干脆没有“说”“道”等动词,直接在动作后面接引号。不是不好,但还是少用为妙,否则全篇如此,会显得这人过于急躁,动作不做完就忙着讲话。
      人物的说话自然也有讲究。旁白是作者的描述,不那么古代化还情有可原,但人物说话过于现代化,就会彻底把这篇文贴上“非古风”的标签。除了上述字眼的选择之外,还有很重要的就是根据人物本身的性格。好的文章,哪怕不写明这一句话是谁说的,根据说话内容,读者也能看出来,绝不会混淆。
      例如(希望我没有自卖自夸的嫌疑,但是引用自己的文不用授权……)《青楼》末尾两人表白心迹的时候,白玉堂说了这么一句话:“猫儿,爷觊觎你很久了,你信不信?”
      “觊觎”这个词,本来是含贬义的,表示“非分之想”“见不得人”,潜台词是“我从没想过你会答应”。白玉堂这样说,自然有隐含的“就算你拒绝也没关系反正本来也没希望”意味,虽然鉴于当时情境更像是调情……如果换一个类似的词,譬如“暗恋”“想要”等等,是不是一下就出戏了……
      而这个词由展昭来说就相当不合适了,因为展昭这种闷骚就算是真的有什么非份之想他也不敢表达得这么直接。所以他的回应是“彼此彼此”而不是“我也觊觎你很久了”。但放到现代背景里,这个“彼此彼此”则会变成三个字“我也是”。可见表述方式极大地影响着风格。


      IP属地:四川4楼2013-07-03 10:51
      收起回复
        另外,称谓是遣词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无论是称呼自己还是称呼他人,古代和现代有着很大的区别。“我”自然是最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但也有很多情况用的是其它词语如“在下”“小可”“愚兄”等等。展昭的专属自称“展某”应当是众所周知的,无须赘述。白玉堂的则有点麻烦。“爷”这个字在唐宋时期指的是父亲,有《兵车行》“耶娘妻子走相送”一句为例证(“耶”即通“爷”),直到明清才成为尊称。由于石玉琨的年代限制及《七侠五义》本身对清廷的影射属性,“五爷”这一自称在猫鼠同人中毋须规避,但对其他人尤其是原创角色,相对少写为好。 【注:若果架空便无需如此。】
        对其他人的称呼,江湖中人可称“少侠”“大侠”“先生”等等,可参考《天龙八部》(同为北宋背景,略晚于仁宗时期);官府中人则可称姓加官职,或姓后跟“大人”二字;平民可称“足下”“阁下”“公子”“娘子”等等(注:宋时“娘子”就是对年轻姑娘或少妇的称呼,并非对妻子)。有一点我想吐槽很久了。白玉堂不太看得起官府,加之本性张狂,许多作者描写他与皇帝或高官的对手戏时,不免将其写得十分嚣张。但希望各位注意,白玉堂再怎么不拘礼法,毕竟有社会环境限制,绝不可能完全彻底地脱离封建礼教的束缚。他也许会没那么严格地三跪九叩,但基本“天地君亲师”的规矩肯定还是会守的。至少对赵祯,尤其是非独处时,会对天子表现出应有的尊重。这是个人修养问题。真性情不等于没礼貌,古今皆然。没上没下没大没小,那是小燕子。


        IP属地:四川5楼2013-07-03 10:52
        收起回复
          【由于是直抄,其中与原作者本吧有关些语句,看不懂跳过便是。】
          第三讲 造句
          其实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到底是怎么写的,只是写古代和现代背景的文,好像自然而然就写法不同起来。后来我仔细比较了一下,发现大致上讲,要写古风,很有用的一个手段就是少用助词。这当然还是文言文的影响所致,不过确实有效。
          助词包括语气助词和结构助词。既然是讲造句,主要还是结构助词。最明显的一个少用就是“的地得”,尤其是“的”。文言中极少见到这个字,因为它的含义往往已由它所附着的那个词包含了。当不能包含的时候,可以通过调整语序来达到省去此字的目的。比较两个句子:“他的眼睛里放出喜悦的光芒”和“他目中光芒闪动,显是喜悦之极”,哪一个更接近古文风格,显而易见。此句中前一个“的”的含义可直接由“他”表现,“他的眼睛里”和“他目中”并无语法上的区别;而后一个“的”即是语序变动的结果。
          除了助词之外,其他一些虚词也需要斟酌。如“在”“从”“为了”“因为”“比”等介词,“和”“于是”“而且”“或者”等连词,“啊”“噢”“嗯”等叹词,这些都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词汇。但常见的文言虚词只有十八个: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现代汉语中虚词的功能绝大多数由这十八个字担任,这就使得它们的含义格外广泛也格外多变。
          我当然不是说古风也需要“之乎者也”这样写,这反而显得做作。要是出现“噫吁嚱”,那更加是装13利器了。只是在考虑一个句子的结构时,如有可能,尽量使用以上十八个虚词,尤其是“且”“以”“于”“乃”这些具有较为明确的多义虚词。再来一个例子:“他站在那人身旁”和“他立于那人身侧”,固然“站”和“立”、“旁”和“侧”的用字影响风格,但“在”和“于”的不同才起了决定性作用。倘若写“他立在那人身侧”,请试细辨其中差别。
          很多时候,自己绞尽脑汁不如直接套用前人成果。我是说写作方式,而不是内容。例如说,成语是汉语的精粹,正如诗词是中国文学作品的瑰宝一样。它们本身就非常凝练了,不用作者再去苦苦思考如何处理文字。关于成语的用法对错,我以前写过资料,也就不再赘述。而诗词的情况似乎稍有不同。


          IP属地:四川6楼2013-07-03 10:54
          回复
            好!


            7楼2013-07-03 11:51
            回复
              猫鼠文什么的被当做教材了XDDDD


              来自手机贴吧8楼2013-07-03 13:02
              收起回复
                文废来顶了,可我还是写不好怎么办啊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7-03 13:15
                收起回复
                  深奥


                  IP属地:意大利10楼2013-07-03 14:10
                  回复
                    不错的说!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7-03 17:07
                    回复
                      很好啊


                      IP属地:浙江12楼2013-07-03 17:31
                      回复
                        抱歉清雪,古说吧只支持原创文学及转载精品文学可以获得加精权限。。。
                        我错了T T orz。。。


                        IP属地:甘肃13楼2013-07-03 18:19
                        收起回复


                          IP属地:福建15楼2013-07-04 12:11
                          回复


                            16楼2013-07-04 12:42
                            回复


                              来自手机贴吧17楼2013-07-04 19:1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