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o hit5展>-茕期 (贤西)
[零]
彼时,白日气温二十五摄氏度。
晴,温和。
彼日,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
诸事和顺。
近日数月乃至期年以来,都是诸事和顺。
仿佛是三伏天的气象预报一般,就像狂人东条英机所津津乐道的那样。
“和,是大和民族之和;顺,是共荣兴顺之顺。”
不得不叹服,这样树国兴邦的志愿出现在一位战将之口,实在是不太诗意,也太不诗意。
如此的喜笑兼荣,既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完美的不和谐。
仿佛是埋藏在曼哈顿底下的一颗炸弹猛然苏醒,让所有繁娆京华在一瞬间化作了齑粉。
独木不成林,是否也同样地好事成双?在一个曼哈顿倒塌破碎的同时,陪葬着一个帝国也从此灰飞而烟灭。
用一句富含民俗营养的话来总结,便是如此。
“做我的新娘,我便是你的丈夫。”
很难说,这不是毁灭前的预召。
或许,因此,眼下生活的日常虽然无非黄韭几斤鸡蛋几两,看似琐碎,却也将是岛国土地上的最后一息安定。
日光廉价。
伴随着习惯地回家,行走,奔跑,跳跃,不觉云层中隐约传来的蜂鸣。
“和平之城”被崇尚武力的关东陆军拥簇在一种极致到快要癫疯,膨胀到快要爆裂的荣誉感之中。
如此积累,难保何时会发出一阵突然的“嘭”。
不久后。
“嘭!”
B-29轰炸机嚣尘而过,下移上提,平紊地鱼贯潜伏,掠过一道诡异的弧线。“小男孩”笔直坠地。
黑蘑菇云从城市中应接而起,钢筋水泥的城市怪兽在瞬间被瓦解。气管食道仿佛被刀片紧贴刮过,密密麻麻如同恶心的感觉,吞咽着氧气迅速变得破碎零漓。
强光的极致在明白的晃动中陷入永远的黑暗,也许还有些瞳孔溃烂和视网膜烧焦的味道。
一切喧嚣全都不再喧嚣,巨响下的城市如同陷入了盛大的黑白画境。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碎块,不再连贯,不再整体。
沙尘从裹护的地底喷涌而出,远远超出了“渐欲风沙迷人眼”的意境。更多地,是晕迷和圆寂。
水银泄地般的震荡波似乎比核电磁脉冲还要迅疾,各色建筑眨眼间就被置于砧板肉案,泥板和顶盖瓦片成为了厨刀下飞溅的细鳞,泼洒在空还带着腥秽的血迹。
确信,这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却也是耗时最短的战争。
这是矛盾充斥的综合体,也是上帝神力的完美作品。胜过了冥冥中的任何一场洪荒。
在无法聚焦的视野中,单调是反复吟唱的主调。白色连同金属的铿锵骤息毁灭,废墟断垣间残余得黑色的气息。
那种黑色的气息,无法身临其境就无法领悟。可是又不敢身临其境,唯恐成为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以后的几十年,历史学家们都会用一种尽量客观,尽量平静的语气去做第三人称。
独独,对第一人称,对“我”,避之不及。
一而再,再而三。以致于不约而同得有些巧合。可是人都容易忘记一点。
最好的巧合,其实等价于一种必然。
正是-任何人都不会是“我”。因为“我”,无法避役。
不管“我”愿意与否,“我”,都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后来人清洗的一抹尘土。
被编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在时光荏苒中被反复咀嚼,渐渐地成为口舌下的产物。
一种渣滓。
酒匠眼中的妙物,涤工眼中的污浊。
是渣滓。
胡乱配上三两血泪和一缸岁月,在暗无天日中慢慢发酵酝酿。等待着有一天可以名动万家,又或者从此成为霁上丹青。
[零]
彼时,白日气温二十五摄氏度。
晴,温和。
彼日,一九四五年,八月六日。
诸事和顺。
近日数月乃至期年以来,都是诸事和顺。
仿佛是三伏天的气象预报一般,就像狂人东条英机所津津乐道的那样。
“和,是大和民族之和;顺,是共荣兴顺之顺。”
不得不叹服,这样树国兴邦的志愿出现在一位战将之口,实在是不太诗意,也太不诗意。
如此的喜笑兼荣,既在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
完美的不和谐。
仿佛是埋藏在曼哈顿底下的一颗炸弹猛然苏醒,让所有繁娆京华在一瞬间化作了齑粉。
独木不成林,是否也同样地好事成双?在一个曼哈顿倒塌破碎的同时,陪葬着一个帝国也从此灰飞而烟灭。
用一句富含民俗营养的话来总结,便是如此。
“做我的新娘,我便是你的丈夫。”
很难说,这不是毁灭前的预召。
或许,因此,眼下生活的日常虽然无非黄韭几斤鸡蛋几两,看似琐碎,却也将是岛国土地上的最后一息安定。
日光廉价。
伴随着习惯地回家,行走,奔跑,跳跃,不觉云层中隐约传来的蜂鸣。
“和平之城”被崇尚武力的关东陆军拥簇在一种极致到快要癫疯,膨胀到快要爆裂的荣誉感之中。
如此积累,难保何时会发出一阵突然的“嘭”。
不久后。
“嘭!”
B-29轰炸机嚣尘而过,下移上提,平紊地鱼贯潜伏,掠过一道诡异的弧线。“小男孩”笔直坠地。
黑蘑菇云从城市中应接而起,钢筋水泥的城市怪兽在瞬间被瓦解。气管食道仿佛被刀片紧贴刮过,密密麻麻如同恶心的感觉,吞咽着氧气迅速变得破碎零漓。
强光的极致在明白的晃动中陷入永远的黑暗,也许还有些瞳孔溃烂和视网膜烧焦的味道。
一切喧嚣全都不再喧嚣,巨响下的城市如同陷入了盛大的黑白画境。被分割成一个个的碎块,不再连贯,不再整体。
沙尘从裹护的地底喷涌而出,远远超出了“渐欲风沙迷人眼”的意境。更多地,是晕迷和圆寂。
水银泄地般的震荡波似乎比核电磁脉冲还要迅疾,各色建筑眨眼间就被置于砧板肉案,泥板和顶盖瓦片成为了厨刀下飞溅的细鳞,泼洒在空还带着腥秽的血迹。
确信,这是有史以来最惨烈的战争,却也是耗时最短的战争。
这是矛盾充斥的综合体,也是上帝神力的完美作品。胜过了冥冥中的任何一场洪荒。
在无法聚焦的视野中,单调是反复吟唱的主调。白色连同金属的铿锵骤息毁灭,废墟断垣间残余得黑色的气息。
那种黑色的气息,无法身临其境就无法领悟。可是又不敢身临其境,唯恐成为那段历史的一部分。
以后的几十年,历史学家们都会用一种尽量客观,尽量平静的语气去做第三人称。
独独,对第一人称,对“我”,避之不及。
一而再,再而三。以致于不约而同得有些巧合。可是人都容易忘记一点。
最好的巧合,其实等价于一种必然。
正是-任何人都不会是“我”。因为“我”,无法避役。
不管“我”愿意与否,“我”,都成为了那段历史的一部分,成为了后来人清洗的一抹尘土。
被编成一个个光怪陆离的故事,在时光荏苒中被反复咀嚼,渐渐地成为口舌下的产物。
一种渣滓。
酒匠眼中的妙物,涤工眼中的污浊。
是渣滓。
胡乱配上三两血泪和一缸岁月,在暗无天日中慢慢发酵酝酿。等待着有一天可以名动万家,又或者从此成为霁上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