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扶苏一直向北行走,一路上荒草大片大片地伏倒,在接近冻土苔原的地方变得逐渐稀疏。北风呼啸而过,零零星星的冰粒砸在了他的脸上,他抬头看了看天。炎炎夏日竟然飘起了雪花,这令他无所适从。
雪越下越大,将开阔的河西平原变成一个棺材,几乎要把人埋葬其中。扶苏握着酒盏,丝丝缕缕的温热顺着杯壁渐渐渗入他的手心,而杯中的酒摇晃着瑰丽哀凉的红色。扶苏记得这酒的名字叫做甘露。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温润的场景,比渭水河畔的杨柳,栎阳城延绵不绝的桃花,早春少女拨开稻米的洁白的手掌……他的脸上渐渐泛起了与凄凉的场景不符的红晕。
可惜扶苏并没有在幻想中停留多久,他面前的一段枯枝被拦腰折断。他不得不直面即将降临的事——他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了,并不是马革裹尸于疆场之上,亦非为正道血溅三尺于朝堂,而是死于可悲又可笑的宫廷政变。
这时他发现远处坐着一个白衣人,此刻正微笑地看着他。他的面目令扶苏感到意外的熟悉,仿佛在一些泛黄的布帛上多次看到。发现他注意到了自己,白衣人便从树下站起,像是从雪地里拔节而出,一步步走向他的魂灵。
他比扶苏高一些,需要微微仰头才能看到白玉冠的顶端。可以看得出他手下亡魂无数,也经历过战场,然而眉宇间并无杀伐之气,像是被浓稠的鲜血洗涤过的纯净。张扬与沉静,残酷与温良,这些最深重的矛盾在他身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简而言之,他是乱世中人。
扶苏目不转睛地看着白衣人,仿佛在看着自己的一个不自知的倒影
“您是……”
“甘露么?”白衣人发现了扶苏手中的酒盏,“这酒我也喝过”
“您为什么会在这儿?“
“你是哪一位公子?”白衣人问道
“……扶苏……”
“扶苏”,白衣人低声念着这两个字,像是轻咬着一朵花一样说出这个名字,“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么?真好听”
“你知道,秦国公子的名字向来是杀气腾腾的”他认真地看着扶苏,“而你的名字却很特别,一定是寄托了很好的愿望。”
自从跻身军旅以来,拥趸们常常将他的名字解做“扶胥”,用以彰显他的战场上的勇猛和辉煌的功绩。然而扶苏却是知道的,在他少年时他的父亲嬴政曾经不止一次地向他提起他的生母的故乡,郑国。那里有清澈的溪流,男女光着脚将鹅卵石踏得啪啪作响。沿岸草木繁盛,荼蘼肆野。而嬴政和郑姬在八月的阳光下唱出了他的名字…….想想这些,即使是在漆黑的长夜里行军,也能望得到前方的光亮。
盛世……王道……这样的愿望支撑着他踩踏着战友的尸骨,把刀剑刺入随便什么人的脖颈。“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这些字句作为绳墨准则,贯穿了扶苏的人生的始末,令他无比坚信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你竟然是儒家的信徒”,白衣人细长的眸子挑了起来,眼角闪过一道光芒,不知是嘲讽还是哀痛。然而善于洞察人性的扶苏,却在这目光中捕捉到了不经意间泄露出的……兴奋。
“有趣,真有趣”白衣人说道,“那么秦国是统一了中原吧,所以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帝王才会有这样的愿望。”
“先生……”一瞬间扶苏的喉咙像是被哀伤填满了,他像是吞咽炭火一样,艰难地,一字一句地说道“还有胡亥”
白衣人只是看着扶苏。
什么也不必说了,扶苏比任何人都清楚。秦国的覆灭,是从它一统天下的那一瞬开始的。嬴政被刺时他是在场的,如若抛却秦太子的身份。他从荆轲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暴徒”的影子——那是牺牲者的眼睛,仿若质地最为坚纯的玉。如果换作他,扶苏想,如果沦陷的是秦国,他也会像荆轲一样拥抱着对于故国最深切的怀念,与敌人最后一搏。
“齐国国君举国出降的时候,那些唱着【抛弃矛戈共耕织】的勤劳正直的百姓,操起平日里所用的铁锹锄头,穿着破烂的衣衫宣布了复国起义。奋战力竭之后,他们唱着齐地的民歌,迎着朝阳,齐齐跳入了淄水”白衣人说,“我看到了那样的场景,真的令人难以忘记。”
“这难让人理解”,扶苏低头沉默了很久,终于说道“你知道的,七国不可能坐下来握手言和。天下的一统必须要淘汰其中的六国,由一国来完成统一大业。对于六国来说,这是灭国之恨,对于秦国而言,它要面临的是六国之恨……难道这是无可避免的么?”
“天下太平,再无战乱的希望是真实的,国破家亡的恨也是真实的。凡是涉及到利益重新分割,凡是涉及到损害一部分个体,那么就必然需要一个泄愤的靶子来解决这些怨气,以保证长久的平衡。”
“只要做了决定,就要承担,就要有牺牲。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一个国家”
扶苏用了很长时间消化白衣人的话。他无法反驳,然而也无法接受。他努力抑制住身体可怕的颤抖,在冷风入骨的雪原上保留僵硬而直立的姿势。白衣人望向他的眼中不再有那种洞悉世事的冷峻,而是写满了哀怜。他像是注视扶苏,像是看着一朵在烈火中卷曲了枝叶的山花。他伸出手,帮助扶苏擦拭掉了无法抑制的滚烫的泪水。
“真可惜啊,像是白玉一样的人。你本来是最适合做国君的”白衣人像是一个长辈一样抚摸着扶苏的黑发,“如果秦国要亡,那么就该由你来终结”
“扶苏,你方才问我为何在这里”白衣人的目光穿过茫茫的雪原,隔着虚无投射到了远方
“我现在告诉你,我已经在这里坐了一百三十二年,只为等待一个结局”
扶苏一直向北行走,一路上荒草大片大片地伏倒,在接近冻土苔原的地方变得逐渐稀疏。北风呼啸而过,零零星星的冰粒砸在了他的脸上,他抬头看了看天。炎炎夏日竟然飘起了雪花,这令他无所适从。
雪越下越大,将开阔的河西平原变成一个棺材,几乎要把人埋葬其中。扶苏握着酒盏,丝丝缕缕的温热顺着杯壁渐渐渗入他的手心,而杯中的酒摇晃着瑰丽哀凉的红色。扶苏记得这酒的名字叫做甘露。这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一些温润的场景,比渭水河畔的杨柳,栎阳城延绵不绝的桃花,早春少女拨开稻米的洁白的手掌……他的脸上渐渐泛起了与凄凉的场景不符的红晕。
可惜扶苏并没有在幻想中停留多久,他面前的一段枯枝被拦腰折断。他不得不直面即将降临的事——他要走到人生的终点了,并不是马革裹尸于疆场之上,亦非为正道血溅三尺于朝堂,而是死于可悲又可笑的宫廷政变。
这时他发现远处坐着一个白衣人,此刻正微笑地看着他。他的面目令扶苏感到意外的熟悉,仿佛在一些泛黄的布帛上多次看到。发现他注意到了自己,白衣人便从树下站起,像是从雪地里拔节而出,一步步走向他的魂灵。
他比扶苏高一些,需要微微仰头才能看到白玉冠的顶端。可以看得出他手下亡魂无数,也经历过战场,然而眉宇间并无杀伐之气,像是被浓稠的鲜血洗涤过的纯净。张扬与沉静,残酷与温良,这些最深重的矛盾在他身上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融合在一起。简而言之,他是乱世中人。
扶苏目不转睛地看着白衣人,仿佛在看着自己的一个不自知的倒影
“您是……”
“甘露么?”白衣人发现了扶苏手中的酒盏,“这酒我也喝过”
“您为什么会在这儿?“
“你是哪一位公子?”白衣人问道
“……扶苏……”
“扶苏”,白衣人低声念着这两个字,像是轻咬着一朵花一样说出这个名字,“是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么?真好听”
“你知道,秦国公子的名字向来是杀气腾腾的”他认真地看着扶苏,“而你的名字却很特别,一定是寄托了很好的愿望。”
自从跻身军旅以来,拥趸们常常将他的名字解做“扶胥”,用以彰显他的战场上的勇猛和辉煌的功绩。然而扶苏却是知道的,在他少年时他的父亲嬴政曾经不止一次地向他提起他的生母的故乡,郑国。那里有清澈的溪流,男女光着脚将鹅卵石踏得啪啪作响。沿岸草木繁盛,荼蘼肆野。而嬴政和郑姬在八月的阳光下唱出了他的名字…….想想这些,即使是在漆黑的长夜里行军,也能望得到前方的光亮。
盛世……王道……这样的愿望支撑着他踩踏着战友的尸骨,把刀剑刺入随便什么人的脖颈。“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这些字句作为绳墨准则,贯穿了扶苏的人生的始末,令他无比坚信自己做出的每一个决定。
“你竟然是儒家的信徒”,白衣人细长的眸子挑了起来,眼角闪过一道光芒,不知是嘲讽还是哀痛。然而善于洞察人性的扶苏,却在这目光中捕捉到了不经意间泄露出的……兴奋。
“有趣,真有趣”白衣人说道,“那么秦国是统一了中原吧,所以第一代…也是最后一代帝王才会有这样的愿望。”
“先生……”一瞬间扶苏的喉咙像是被哀伤填满了,他像是吞咽炭火一样,艰难地,一字一句地说道“还有胡亥”
白衣人只是看着扶苏。
什么也不必说了,扶苏比任何人都清楚。秦国的覆灭,是从它一统天下的那一瞬开始的。嬴政被刺时他是在场的,如若抛却秦太子的身份。他从荆轲的眼中看不到任何“暴徒”的影子——那是牺牲者的眼睛,仿若质地最为坚纯的玉。如果换作他,扶苏想,如果沦陷的是秦国,他也会像荆轲一样拥抱着对于故国最深切的怀念,与敌人最后一搏。
“齐国国君举国出降的时候,那些唱着【抛弃矛戈共耕织】的勤劳正直的百姓,操起平日里所用的铁锹锄头,穿着破烂的衣衫宣布了复国起义。奋战力竭之后,他们唱着齐地的民歌,迎着朝阳,齐齐跳入了淄水”白衣人说,“我看到了那样的场景,真的令人难以忘记。”
“这难让人理解”,扶苏低头沉默了很久,终于说道“你知道的,七国不可能坐下来握手言和。天下的一统必须要淘汰其中的六国,由一国来完成统一大业。对于六国来说,这是灭国之恨,对于秦国而言,它要面临的是六国之恨……难道这是无可避免的么?”
“天下太平,再无战乱的希望是真实的,国破家亡的恨也是真实的。凡是涉及到利益重新分割,凡是涉及到损害一部分个体,那么就必然需要一个泄愤的靶子来解决这些怨气,以保证长久的平衡。”
“只要做了决定,就要承担,就要有牺牲。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是一个国家”
扶苏用了很长时间消化白衣人的话。他无法反驳,然而也无法接受。他努力抑制住身体可怕的颤抖,在冷风入骨的雪原上保留僵硬而直立的姿势。白衣人望向他的眼中不再有那种洞悉世事的冷峻,而是写满了哀怜。他像是注视扶苏,像是看着一朵在烈火中卷曲了枝叶的山花。他伸出手,帮助扶苏擦拭掉了无法抑制的滚烫的泪水。
“真可惜啊,像是白玉一样的人。你本来是最适合做国君的”白衣人像是一个长辈一样抚摸着扶苏的黑发,“如果秦国要亡,那么就该由你来终结”
“扶苏,你方才问我为何在这里”白衣人的目光穿过茫茫的雪原,隔着虚无投射到了远方
“我现在告诉你,我已经在这里坐了一百三十二年,只为等待一个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