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语小筑吧 关注:32贴子:1,277

回复:【莲香·移花接木】【红楼梦读破节选】抄检大观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2、邢王两夫人
这两人合在一起做个小结,并不为过。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两夫人既有不同,也有共同之处。
首先,邢王两夫人“权力斗争”论,可以不攻自破。并不一定是所有的社会悲剧都来自上面的权力斗争。这场悲剧的最根本因由,不应由两位夫人负绝对责任。甚至在抄检大观园的问题上,她们两个倒是患难妯娌,同被别人操弄和利用,给人当枪使,“作粗活”,这一点她们不比赵姨娘更高明,只是被利用的程度不同。
邢夫人因鸳鸯抗婚事件同贾母起了矛盾。在下人的挑唆下,同凤姐、王夫人也龃龉不畅。婆媳关系是人类众多关系中最复杂、最不容易处理的关系,邢夫人同凤姐的关系被利用,邢夫人成了下人报复凤姐的工具。
抄检大观园,不仅不是两夫人的“权力斗争”,倒是邢王两夫人配合默契,同时顶缸,邢夫人操纵,王夫人上场,一哼一哈,一唱一和,被婆子媳妇、王善保家的牵着鼻子走的一次密切合作。邢夫人直接推助抄检,王夫人亲自撵逐晴雯、芳官,连精明如凤姐探春者,最终都无力回天,无法掌控,悲剧的发生,两夫人昏聩颟顸到何等地步!
同邢夫人比,王夫人虽然体恤下人,也有慈悲胸怀,但架不住别人的拨火挑唆。王夫人直筒式思维,也就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的看问题方式,使她显得毫无智慧。又一味护犊情深,不知调查研究,过于谨慎内敛,终成悲剧的罪魁祸首。


23楼2013-08-09 13:20
回复
    4、平儿
    我们要特别的提一下平儿。平儿时常作为凤姐的代理人出入园里各个场所,并有机会直接代替凤姐行使职权。不过平儿并不因自己只是个通房大丫头就自怨自艾,也不会因自己是凤姐的人就欺上瞒下,自命不凡。她的处世公正而又平和,是深得下人之心的。
    第六十一回“判冤决狱平儿行权”,主要写的就是平儿。她处理玫瑰露事件明显与王夫人、王熙凤不同。林之孝家的抓到柳五儿的赃证,急急忙忙地汇报到凤姐这里,凤姐二话不说,就吩咐:“将他娘打四十板子,撵出去,永不许进二门。把五儿打四十板子,立刻交给庄子上,或卖或配人。”柳五儿向平儿哭诉,平儿把事情压下。她说:“这也不难,等明日问了芳官便知真假。”又问明了茯苓霜的来历,不禁笑道:“这样说,你竟是个平白无辜之人,拿你来顶缸。此时天晚,奶奶才进了药歇下,不便为这点子小事去絮叨。如今且将他交给上夜的人看守一夜,等明儿我回了奶奶,再做道理。”查明事实真相,有的时候并不那么困难,只要你是有心人,多走走,多看看,就会真相大白。如果不是平儿,贾家又出一件冤案。
    由于平儿的查访,很快水落石出。同柳家的不睦的一干人给平儿“一面送些东西,一面又奉承他办事简断,一面又讲述他母亲素日许多不好” 。 “平儿一一的都应着,打发他们去了,却悄悄的来访袭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柳五儿是冤枉的,真正的偷盗者是受了赵姨娘唆使的彩云。
    平儿并不因为如此就草率决断,她即刻考虑到的是怕“伤着一个好人的体面”。宝玉知道了事情的经过,就来兜揽。经过协商,由宝玉来应承。但平儿也知彩云自己是贼,却赖在玉钏头上,这件事必须公正处理。所以平儿又笑道:“也须得把彩云和玉钏儿两个业障叫了来,问准了他方好。不然他们得了益,不说为这个,倒像我没了本事问不出来,烦出这里来完事,他们以后越发偷的偷,不管的不管了。” 有肝胆的彩云在大家面前承认了自己偷盗的事实,并且愿意去太太那里领罪,在平儿的解释规劝下服从了安排。
    平儿的办事公正无私,合理公道,不仅避免了冤案,也维护了家族的公共利益,既成全了好人的名声,也查明了事实真相。这也是事情处理的最好结果。
    王熙凤听了平儿的汇报,还是坚持她的严厉方式:“虽如此说,但宝玉为人不管青红皂白,爱兜揽事情。别人再求求他去,他又搁不住人两句好话,给他个炭篓子戴上,什么事他不应承。咱们若信了,将来若大事也如此,如何治人。还要细细的追求才是。依我的主意,把太太屋里的丫头都拿来,虽不便擅加拷打,只叫他们垫着磁瓦子跪在太阳地下,茶饭也别给吃。一日不说跪一日,便是铁打的,一日也管招了。又道是‘苍蝇不抱无缝的蛋’。虽然这柳家的没偷,到底有些影儿,人才说他。虽不加贼刑,也革出不用。朝廷家原有罣误的,倒也不算委屈了他。”关键时刻还是平儿发威:
    平儿道:“何苦来操这心!‘得放手时须放手’,什么大不了的事,乐得不施恩呢。依我说,纵在这屋里操上一百分的心,终久咱们是那边屋里去的。没的结些小人仇恨,使人含怨。况且自己又三灾八难的,好容易怀了一个哥儿,到了六七个月还掉了,焉知不是素日操劳太过,气恼伤着的。如今乘早儿见一半不见一半的,也倒罢了。”
    凤姐儿终于听进去了平儿的话,说道:“凭你这小蹄子发放去罢。我才精爽些了,没的淘气。”平儿笑道:“这不是正经!”
    平儿行权,是一个聪慧女子管理家政最好的范例。尽管她身世坎坷,地位卑微,但内心仁慈宽厚,无褊狭,无私心。真正果敢自信,又体谅人情,平儿是也!她内心的美丽才使得一个小事件得以公正的处理。


    25楼2013-08-09 13:24
    回复
      7、婆子媳妇们
      抄检大观园的悲剧,始作俑者是这些贾府里的婆子媳妇们。
      如果这个尖锐矛盾和冲突用“阶级斗争”来理解,显然无法自圆其说。众婆子媳妇本身就是府里地位最卑微、生活最贫苦的被剥削者。而众丫鬟小戏子,同样如此。一场爆发在他们之间的你死我活的冲突,实难用“阶级斗争”一语概括。
      “阶级斗争”实际把极复杂的矛盾,简单化、概念化了。对两个群体背后的矛盾,可能有很复杂的原因,可能参杂着历史的、体制的、社会环境、人际关系、风俗、人情、心理、文化修养等等诸多方面因素,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形成的问题。而“阶级斗争”,却属一刀切。这种以经济基础,或绝对道德观念来处理、衡量的矛盾,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可能带来更可怕、更深层的矛盾。
      贾府里的婆子媳妇,是生活在贾府,也是生活在整个社会中最底层的奴隶或平民。她们饱尝生活的艰辛,受尽终日劳作的苦累,只能获得微薄的收入,过着清苦艰难的日子。她们的生活单调乏味、没有情趣,看不到希望。在中国男权社会的背景下,妇女更是没有社会地位,没有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看看贾府侯门,大多数的婆子媳妇们,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有的甚至用个“那婆子”来代替。
      经济上的捉襟见肘,更让他们苦不堪言。例如何婆的一段陈述,她死了丈夫,家里就没了进益。在男尊女卑的社会中,她们不可能找到好的工作,也不可能有自己的职业,只能到这样的侯门望族里出卖劳动力。险恶的社会环境,也必然造就了她们尖酸小气、唯利是图的个性和为人。
      众婆子媳妇,许多是家生子,生来就是奴隶。就便不是,大部分进到贾府来的也都是因为各种因由生活窘困,不得不来。她们从小没有受过教育,绝大多数都是文盲。没有基本的文化素养,也没有起码的道德操守的教化,完全靠自己积年的一点社会见识混日子。这就注定他们不可能有好的健康的人格,也没有对他人的理解能力。
      在贾府这个深宅大院里,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盘根错节的利益纠缠中,她们要在这里求生存,谋福利,谈何容易!贾府自然不会有她们利益的代言人,所以她们自己形成了一个利益集团,通过发人隐私、坏人声誉来完成对现实的抗争,通过煽风点火、鼠摸狗盗,来捞取自己的利益。


      28楼2013-08-09 13:33
      回复
        8、作为悲剧主角的晴雯和芳官
        如果说抄检大观园的悲剧,婆子媳妇们从外部的诬告陷害是主要原因的话,那么身为事件的受害者晴雯、芳官一干人等,她们自身性格与为人的重大缺失,则是构成悲剧的首要原因。
        小说用了大量的篇幅,把晴雯、芳官等的性格为人做了全面的描述,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她们的个性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写得各有千秋,毫不相犯,这是曹雪芹笔力的体现。
        她们遭人忌恨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傲慢的为人。她们缺乏对他人的认知、理解能力和同情心。晴雯在大观园里,其为人到了趾高气昂、颐指气使的地步。不管是对小丫头、在一起的丫鬟,还是周围的婆子媳妇,甚至袭人、宝玉,都是尖酸、暴烈,口里不饶人。一语不合,就斥责吆喝,甚至给王夫人的唯一印象也是“正在那里骂小丫头”。芳官在怡红院的时间不长,但基本同晴雯可以说是互补有无,性情一致。翻墙事件也是两人合伙完成。仰仗宝玉对他们的呵护、关照,园子里拿翘托大,目中无人。王夫人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应该不是一两个人的感受。晴雯被撵的时候,婆子们的感慨:“阿弥陀佛!今日天睁了眼,把这一个祸害妖精退送了,大家清净些。”芳官等众戏子被撵,“干娘皆感恩趁愿不尽”,“都约齐与王夫人磕头领去”,这也是王夫人如此处理的群众基础。你不能不说王夫人的决断在某种程度上是青天开眼,大快人心。
        引起抄检大观园的起因事件是盗贼翻墙事件。这是一个貌似不起眼的事情。晴雯、芳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宝玉。她们只是在无意之中揭了盖子。对夜赌的查处,并不是她们的初衷。没想到,这个盖子一揭,飞出来一万只苍蝇。
        晴雯、芳官,他们一直不能明了为什么惨遭厄运。晴雯同宝玉临别时说:“如何一口死咬定了我是个狐狸精!我太不服。”翻墙事件招致的后果,她从来没有反思过。她们本无心,是意外导致了恶果,她们只是因为疏忽大意。她们心本善良,并无恶念。问题的关键就在这里。对他人利益的忽视,有时就是最大的冒犯,也是最大的傲慢。它给别人的刺痛和伤害,可能是最大的,它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最严重的,可当事人还浑然不觉。还以为自己理直气壮,因为自己心里并没有主观故意就不是恶行,一时的疏忽大可被人接受,被人原谅。


        29楼2013-08-09 13:34
        回复
          1、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红楼梦》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整个抄检过程的前因后果。从事件当事人生活的细节,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为人。从每一个层次、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参与事件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造成的后果以及前后的因由。《红楼梦》坚持了不偏不倚的原则,真实再现整个事件的全貌。俞平伯说《红楼梦》就是一面公平的镜子,照见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在《红楼梦》里得到公平的再现。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矛盾爆发的根源,那么最合适的词应该是“误解”。《红楼梦》里写了无数个误解:黛玉对宝玉的误解、对宝钗的误解,宝玉对宝钗的误解,宝钗对宝玉的误解,贾政对宝玉的误解,贾母对宝玉的误解,宝玉对袭人的误解,王夫人对宝玉的误解,王夫人对晴雯的误解,晴雯对婆子们的误解,赵姨娘对探春的误解......这是一部误解全书。人和人的矛盾,往往起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小误解。由于误解,产生报复。随着报复忌恨的增加,矛盾便越演越烈,最终酿成悲剧。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盗贼翻墙事件。这件事看起来并不起眼,却引起轩然大波并逐步引发了后续的大悲剧。晴雯、芳官为了宝玉能够躲避第二天老爷对功课的盘诘,故意造成假象。在晴雯、芳官看来,她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有多么严重,就便是夜赌的事被查处也是早晚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给婆子媳妇等下人造成了麻烦,也没什么奇怪的,他们的夜赌本身就不合法,理应整治。这是对查赌带来后果的重大“误解”,她们并不知道这是对他人利益的冒犯,她们完全没有想到可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弹,也不了解夜赌的背后已经形成的势力是不可随意滋扰的。在晴雯、芳官的心灵中有一种内在的高傲,她们自视是宝玉的丫鬟,为了宝玉就可以不必顾忌别人的感受,只要自己有了合理的理由,她们对婆子媳妇这些下人的冒犯是应该得到认同的。她们看不起这些下人,更谈不上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这些人人格上的轻蔑甚至超过了对她们利益上的忽视,这种理解上的错误,招致最终疯狂的报复。
          作为婆子媳妇这个特殊群体,她们经年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共同体。由于府里没有能为她们说话的人,她们苦心经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利害代言人,她们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的。她们对任何形式的冒犯都是绝对的敏感。她们并不知道晴雯、芳官只是为了宝玉才做此揭盖子之事,长年积累的矛盾和猜疑使她们误以为一定是晴雯、芳官之流故意的陷害,所以她们怒不可遏。
          这种因高傲、恶意判定形成的误解,最终引来激烈的冲突,这基本是《红楼梦》悲剧事件总的特点。事实上,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反复叙写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误解,如何造成矛盾的。
          比如占《红楼梦》全书重要篇幅的宝黛爱情。
          这场爱情的发生发展到定性,绝对不是可歌可泣的伟大冠冕式爱情,自始至终充满了误解带来的矛盾和苦痛。宝钗来到贾府以后,因为“金玉姻缘”的传播,黛玉对宝玉始终不放心。不仅时时提防二宝,而且处处让宝玉为难,平添了许多两个人的误会和争吵。不想宝玉又捡到了一个金麒麟,这让黛玉更加狐疑,特意赶来怡红院“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恰好听见宝玉同湘云大谈仕途经济,宝玉竟然直着脖子乱喊:“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这样的肺腑之言,即刻打动了黛玉: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第三十二回)
          宝玉在这个不经意的时机表白了自己坦荡的内心和对黛玉的真爱,这怎么能不让黛玉感动?两人的误解也立刻烟消云散。
          宝玉因为要去见贾雨村,走出来恰见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实际是在等着宝玉。宝玉走上前来和黛玉说话,黛玉又用金玉之事刺激宝玉。情急之中,宝玉说出了“你放心”这三个字。林黛玉只是说不明白有什么不放心。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宝玉借着这个时机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也使黛玉的内心感受到了真情。黛玉明了了宝玉的真心,落泪而去。心潮澎湃的宝玉还是如醉如痴的状态中,抓住赶来的袭人说道: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黛爱情的情感突破、误解的消除是宝玉在人前毫不避讳的大胆表白,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当黛玉有感而待宝玉时,宝玉不失时机地倾诉衷肠,使两人的感情突破迷雾,一切的误会和猜疑化为乌有。
          宝黛爱情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宝玉的主动,消除误解的一天就很难到来。宝黛二人尽管两情相悦,相互不能理解的困惑却一直笼罩在他们上头。为了消除这种隔膜,宝玉以真情打动黛玉,这才有了“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情感是以交流和相互理解为前提的,光有痴迷和妄想是不行的,只有大胆勇敢的表白,才能消除误会和不安,才能建立起真实的情感基础。
          曹雪芹写矛盾的爆发也好,写矛盾的解决也好,都是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用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写的。误解是人和人之间矛盾的最关键因素,误解可能是双方的,也可能是一方的。只要存在误解,那怕是一方对另一方,另一方的忍让也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人和人心理上的隔阂,教养、学识、经验的差异,都可能使交流变得艰涩而难以沟通。
          主观的故意往往是我们追究责任的出发点。而矛盾的起因,往往不是因为主观的故意而是对他人利益的忽视,对他人立场的误解。当矛盾的一方不是因为主观的故意挑起了矛盾,他就会对不公平的对待而遭到对方恶意的报复心有不服,逐步会产生反感乃至仇恨。而被冒犯的一方却一定要发泄自己的怨怒,所以,一旦矛盾产生,主观的故意就会越演越烈,矛盾也随之升级,最终酿成悲剧。


          32楼2013-08-09 13:39
          回复
            1、 性格和命运
            西方文学对悲剧构思的一个主要特点是人物性格同社会的冲突。所谓“性格决定命运”成为一种定论,甚至成为成功学改变人生的主要判断依据。
            晴雯的悲剧似乎也可以印证这句话。她外露张扬的个性,与袭人内敛谨慎的为人形成鲜明对比。翻墙事件的发生,只有晴雯、芳官能够做的出,袭人就没有参与。这很分明地看到晴雯个性的缺陷招致灾难的发生。
            人们总是愿意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而那些扼住命运咽喉的人十分令我们钦佩,他们的勇气和魅力时刻鼓舞着一代代人同命运抗争,同黑暗搏斗,甚至于为了改变命运,他们改变性格。因为改变性格,可以改变人生。
            抄检大观园的事件告诉我们,命运和性格并不必然的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晴雯“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起因本来是晴雯、宝玉发生了很不愉快的冲突,晴雯爆碳式性格也有让宝玉受不了的时候,可是这件事不仅被化解,而且展现出晴雯清纯可爱的一面,为晴雯的人物之美加分,也为后来晴雯之死做了反衬。同是晴雯,她的火辣暴躁和鲁莽处世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使性格与命运的关系显得扑朔迷离。我们只看到了其合理性,无法确认为必然性。曹雪芹没有作这样的必然性联系,而命运显然不是性格就可以决定的,引起一个人命运转折的因素非常多,个性只能是这众多因素中的一个。
            曹雪芹并没有回避晴雯的性格弱点,而且他是着重认真地把它表现出来的。不仅如此,《红楼梦》里每一个人物的出场都显得那么真实,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曹雪芹在设计描述一个人物的时候,都毫无讳饰地写出他个性的缺陷。这和我们对现实世界的观察不谋而合。这个世界有太多的缺陷,人性有太多的缺陷。有像宝玉这样功利的缺陷者,有像黛玉这样健硕的缺陷者,有像宝钗这样情感的缺陷者,有像湘云这样谨素的缺陷者,有像探春这样机遇的缺陷者,有像晴雯这样理智的缺陷者,有像香菱这样命运的缺陷者,有像赵姨娘这样心智的缺陷者......我们无从寻找一个绝对完美的人物,正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要在这个世界上塑造自己完美人生的人,当他离开的时候一定带着许多遗憾。完美是不可追求的,完美也许只有在天国。曹雪芹看到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弱点,他象造物主一样俯视着众生。他不相信性格决定命运,他也不相信命运决定性格,他不相信追求了你就完美,他也不相信富贵了你就幸福。人生必然是遗憾的一生,人生必然是缺陷的一生。既然你来过了,既然无人完美,那就不妨给他人一点宽容,给世界一点悲悯。


            33楼2013-08-09 13: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