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人与人之间的误解
《红楼梦》用大量的篇幅写了整个抄检过程的前因后果。从事件当事人生活的细节,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和为人。从每一个层次、不同的侧面描写了参与事件中每个人发挥的作用、造成的后果以及前后的因由。《红楼梦》坚持了不偏不倚的原则,真实再现整个事件的全貌。俞平伯说《红楼梦》就是一面公平的镜子,照见我们每一个人的人生。
人与人之间矛盾是怎样产生的,在《红楼梦》里得到公平的再现。如果我们一定要用一个词语来概括矛盾爆发的根源,那么最合适的词应该是“误解”。《红楼梦》里写了无数个误解:黛玉对宝玉的误解、对宝钗的误解,宝玉对宝钗的误解,宝钗对宝玉的误解,贾政对宝玉的误解,贾母对宝玉的误解,宝玉对袭人的误解,王夫人对宝玉的误解,王夫人对晴雯的误解,晴雯对婆子们的误解,赵姨娘对探春的误解......这是一部误解全书。人和人的矛盾,往往起于一个不起眼的小小误解。由于误解,产生报复。随着报复忌恨的增加,矛盾便越演越烈,最终酿成悲剧。
抄检大观园的起因是盗贼翻墙事件。这件事看起来并不起眼,却引起轩然大波并逐步引发了后续的大悲剧。晴雯、芳官为了宝玉能够躲避第二天老爷对功课的盘诘,故意造成假象。在晴雯、芳官看来,她们并没有意识到事情有多么严重,就便是夜赌的事被查处也是早晚的事,没什么了不起;给婆子媳妇等下人造成了麻烦,也没什么奇怪的,他们的夜赌本身就不合法,理应整治。这是对查赌带来后果的重大“误解”,她们并不知道这是对他人利益的冒犯,她们完全没有想到可能引起那么大的反弹,也不了解夜赌的背后已经形成的势力是不可随意滋扰的。在晴雯、芳官的心灵中有一种内在的高傲,她们自视是宝玉的丫鬟,为了宝玉就可以不必顾忌别人的感受,只要自己有了合理的理由,她们对婆子媳妇这些下人的冒犯是应该得到认同的。她们看不起这些下人,更谈不上对他们人格的尊重,对这些人人格上的轻蔑甚至超过了对她们利益上的忽视,这种理解上的错误,招致最终疯狂的报复。
作为婆子媳妇这个特殊群体,她们经年逐步地形成了自己的利益共同体。由于府里没有能为她们说话的人,她们苦心经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利害代言人,她们是不甘心屈居人下的。她们对任何形式的冒犯都是绝对的敏感。她们并不知道晴雯、芳官只是为了宝玉才做此揭盖子之事,长年积累的矛盾和猜疑使她们误以为一定是晴雯、芳官之流故意的陷害,所以她们怒不可遏。
这种因高傲、恶意判定形成的误解,最终引来激烈的冲突,这基本是《红楼梦》悲剧事件总的特点。事实上,曹雪芹的《红楼梦》,就是全方位多角度地反复叙写人与人之间是如何误解,如何造成矛盾的。
比如占《红楼梦》全书重要篇幅的宝黛爱情。
这场爱情的发生发展到定性,绝对不是可歌可泣的伟大冠冕式爱情,自始至终充满了误解带来的矛盾和苦痛。宝钗来到贾府以后,因为“金玉姻缘”的传播,黛玉对宝玉始终不放心。不仅时时提防二宝,而且处处让宝玉为难,平添了许多两个人的误会和争吵。不想宝玉又捡到了一个金麒麟,这让黛玉更加狐疑,特意赶来怡红院“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恰好听见宝玉同湘云大谈仕途经济,宝玉竟然直着脖子乱喊:“林妹妹不说这样混帐话,若说这话,我也和他生分了。”这样的肺腑之言,即刻打动了黛玉:
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果然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之知己矣;既你我为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滚下泪来。(第三十二回)
宝玉在这个不经意的时机表白了自己坦荡的内心和对黛玉的真爱,这怎么能不让黛玉感动?两人的误解也立刻烟消云散。
宝玉因为要去见贾雨村,走出来恰见黛玉“在前面慢慢的走着”,实际是在等着宝玉。宝玉走上前来和黛玉说话,黛玉又用金玉之事刺激宝玉。情急之中,宝玉说出了“你放心”这三个字。林黛玉只是说不明白有什么不放心。
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 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
宝玉借着这个时机倾诉自己的肺腑之言,也使黛玉的内心感受到了真情。黛玉明了了宝玉的真心,落泪而去。心潮澎湃的宝玉还是如醉如痴的状态中,抓住赶来的袭人说道:
好妹妹,我的这心事,从来也不敢说,今儿我大胆说出来,死也甘心!我为你也弄了一身的病在这里,又不敢告诉人,只好掩着。只等你的病好了,只怕我的病才得好呢。睡里梦里也忘不了你!
宝黛爱情的情感突破、误解的消除是宝玉在人前毫不避讳的大胆表白,迅速拉近了两人的距离。当黛玉有感而待宝玉时,宝玉不失时机地倾诉衷肠,使两人的感情突破迷雾,一切的误会和猜疑化为乌有。
宝黛爱情的建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没有宝玉的主动,消除误解的一天就很难到来。宝黛二人尽管两情相悦,相互不能理解的困惑却一直笼罩在他们上头。为了消除这种隔膜,宝玉以真情打动黛玉,这才有了“诉肺腑心迷活宝玉”。情感是以交流和相互理解为前提的,光有痴迷和妄想是不行的,只有大胆勇敢的表白,才能消除误会和不安,才能建立起真实的情感基础。
曹雪芹写矛盾的爆发也好,写矛盾的解决也好,都是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用真实的情感体验来写的。误解是人和人之间矛盾的最关键因素,误解可能是双方的,也可能是一方的。只要存在误解,那怕是一方对另一方,另一方的忍让也不可能是无限度的。人和人心理上的隔阂,教养、学识、经验的差异,都可能使交流变得艰涩而难以沟通。
主观的故意往往是我们追究责任的出发点。而矛盾的起因,往往不是因为主观的故意而是对他人利益的忽视,对他人立场的误解。当矛盾的一方不是因为主观的故意挑起了矛盾,他就会对不公平的对待而遭到对方恶意的报复心有不服,逐步会产生反感乃至仇恨。而被冒犯的一方却一定要发泄自己的怨怒,所以,一旦矛盾产生,主观的故意就会越演越烈,矛盾也随之升级,最终酿成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