莲语小筑吧 关注:32贴子:1,277

【莲香·移花接木】【红楼梦读破节选】抄检大观园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转自:红楼梦吧
原作者: qingmt88 @qingmt88


1楼2013-08-09 12:58回复
    小说在行进到七十多回后,一个重大事件在悄然发生,那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个惊心动魄、高潮迭起的事件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悲剧性结果。研究《红楼梦》的悲剧,最应该研究的就是抄检大观园这个事件。这是曹雪芹《红楼梦》悲剧事件中人物最众多、事件最复杂、构思最精妙、情感最饱满、思考最全面的全方位立体表现曹雪芹对人生情感见解的重大事件。对这个大事件的分析,直接关系着我们如何理解曹雪芹的悲剧观、人生观、价值观。对抄检大观园的理解是对《红楼梦》悲剧论进行分析的重中之重。
    一、抄检大观园事件的疑点
    抄检事件的发生主要分成两个部分:其一,第七十四回,邢夫人的陪房王善保家的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当场告倒了晴雯,并安排了当晚对大观园进行抄检,抄检后发现司棋和入画的问题,司棋因罪责严重而被逐出,入画因惜春不肯谅解也没能留下。其二,贾府过完中秋,王夫人带队,“再办咱们家的那些妖精”,亲自莅临怡红院,撵逐“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的晴雯,一并撵逐了和宝玉同生日说“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蕙香,以及以芳官为首的原来从苏州等地采买后来留下做使唤丫头的“唱戏的女孩子”。最终,芳官等三人选择了出家做尼姑,被水月庵的智通、地藏庵的圆心带走;司棋被逐后同潘又安双双殉情(这是程高续书的内容);而晴雯遭逐后很快病死;其他的小戏子以及蕙香、入画等或被逐或配人。
    这场惊心动魄的大变故,究竟是怎么引起的呢?诸多的《红楼梦》研究者都对此有过较多的分析和评论。就抄检大观园的原因,总体而言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3楼2013-08-09 13:00
    回复
      1、邢王两位夫人的权力斗争
      许多研究者认为,抄检大观园的最关键原因是邢王两位夫人的权力斗争,使得大观园里的丫鬟成了牺牲品。贾府中掌管家族内帷事务的是王夫人而不是邢夫人。作为大太太的邢夫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并伺机反扑夺回自己应有的权力。为了在权力斗争中占得先机,不断想方设法给王夫人和她的内侄女,也就是直接掌管家族事务的贾母的红人王熙凤设置障碍、找麻烦。恰好,邢夫人发现了绣春囊,就以此为契机向王夫人发难,一方面是为了让王家姑侄因此事难堪,也为自己能夺得掌管家事的权力做准备。这一事件的重要背景是长房同二房之间的矛盾,其核心是家族女眷高层的权力斗争。
      这个结论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首先,说邢王两位夫人自始至终就有权力上的矛盾并不是事实,两人有什么过节也不是一开始就显现出来的。小说当中邢王两位夫人同台出现的场景非常多,除了宁府祭宗祠、贾家开夜宴等重大事务必须到场这样的场合外,平日接待客人,伺候贾母,处理琐事,邢王两夫人都经常同时在场,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矛盾。在“鸳鸯抗婚”这件事之前,邢夫人也是信任王熙凤的,为了贾赦去讨鸳鸯,她是首先找王熙凤商量的;对待宝玉,邢夫人也显示出一个长辈应有的慈爱。第二十四回贾赦有病,宝玉前来探视,“邢夫人拉他上炕坐了”,“又命人倒茶来”。贾环、贾兰小叔侄也来了,贾环看见“宝玉同邢夫人坐在一个坐褥上,邢夫人又百般摩挲抚弄他”,心中就起了不自在,早早离去。邢夫人只留宝玉吃饭。可见邢夫人对宝玉也很疼爱,并没有看出两家有什么“权力斗争”造成的隔阂。所以,如果邢王两位夫人有了矛盾,必定有一个具体的原因,究竟是何时、是何事造成了邢夫人开始猜忌王夫人和凤姐?


      4楼2013-08-09 13:01
      回复
        3、王善保家的告倒晴雯
        王善保家的是诬告晴雯致其被逐的罪魁,这一点应无疑问,但许多人把晴雯被逐的所有因由都归结到王善保家的这次进谗,就显得过于草率。
        抄检大观园的直接起因是邢夫人发现绣春囊后,王善保家的来找王夫人,并在王夫人面前进谗言说:“太太不知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像个西施的样子,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掐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个骚眼睛来骂人,妖妖趫趫,大不成个体统。”王夫人听了,猛然触动往事,想起了“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媚眼又有些像你林妹妹的,正在那里骂小丫头。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个轻狂样子”,并立刻让人把晴雯叫来申斥了一通,这就注定了撵逐晴雯的结局。
        这段情节的出现,疑点重重,不免让人疑惑:王善保家的究竟何许人?小说在前面对这个人物的出现,连一点铺垫都没有,绣春囊事件发生后,才突然以邢夫人陪房的身份跳出来,而且一出现,就做出如此重大的事情,令人瞠目。
        小说中只是简略地提到王善保家的“正因素日进园去那些丫鬟们不大趋奉他,他心里大不自在,要寻他们的故事又寻不着,恰好生出这事来,以为得了把柄。”
        既然他只是邢夫人的陪房,而晴雯是怡红院宝玉的丫头,两人不会有甚大的瓜葛,为什么对晴雯有如此大的成见?晴雯因为什么得罪了她?小说在这一点上并没有展开。晴雯的被撵似乎并不那么简单,就是因为王善保家的诬陷还不能深层次地说明因由。


        6楼2013-08-09 13:02
        回复
          二、抄检大观园的因由
          抄检大观园悲剧的发生,并不是那么简单的某个人、某件事就能够说的清,道的明的。这件事的背后,有着深刻的心理因素和矛盾,这个事件的爆发,不是孤立的偶然事件,而是荣国府内部,尤其是大观园里多重矛盾、多重问题的总爆发。它的实质是婆子媳妇等下人、奴仆同各处主子下的丫鬟之间长期积累的矛盾冲突的一次总爆发,是这两个利益共同体之间长期积怨,互相排斥、压榨、挤兑、羞辱的一次总爆发,是人性当中的报复、嫉恨心理的一次总爆发。小说在写抄检大观园之先,用了大量的篇幅和内容来描写这两个利益共同体在争夺各自在贾府中的地位和好处的时候,不断的碰撞和矛盾冲突。尽管许多事情都并不是大事情,事件的起因与结果也都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下得到暂时的解决,但深层的矛盾和问题却一直在发展、积聚,最终酿成重大的悲剧。


          8楼2013-08-09 13:03
          回复
            1、婆子媳妇组成的利益共同体
            《红楼梦》在第五十八回和第五十九回集中写了婆子媳妇与丫鬟之间的矛盾。这两回以芳官的干娘何婆(春燕的娘)和藕官的干娘夏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这两个婆子也是姐妹两个。先时老姐俩派到梨香院,何婆成了芳官的干娘,夏婆子是藕官的干娘。小戏子们分配到各处后,婆子们也被安排到大观园里管事。在“敏探春兴利除宿弊”的新政下,柳叶渚一带成了老姐俩的管辖领地,“一得了这地方,比得了永远基业还利害,每日早起晚睡”,“老姑嫂两个照看得谨谨慎慎,一根草也不许人动。”
            第五十八回,写了夏婆子和藕官的一次冲突。
            一日在沁芳桥附近的山石后头,藕官独自烧纸钱,被夏婆子发现,厉声喝问:“藕官,你要死,怎弄些纸钱进来烧?我回去回奶奶们去,仔细你的肉!”回过探春,回来准备拉去见,还说:“我说你们别太兴头过余了,如今还比你们在外头随心乱闹呢。这是尺寸地方儿。”恰好宝玉经过,把这个事情拦下,先是说烧的不是纸钱,是林黛玉的“烂字纸”,被夏婆子识破,又说是宝玉自己要“祭神”,为的是使自己的病好的快,“原不许一个人知道的”,怕被夏婆子知道了冲犯,这下夏婆子搅了好事,要告诉老太太去。这下吓坏了夏婆子,才放了藕官。其后,宝玉又详细的打听了藕官烧纸钱的因由。
            接着,后面就发生了芳官同她干娘的冲突。芳官跟着她干娘去洗头,她干娘竟用亲女儿先洗过的水,再给芳官洗。芳官心里不忿,立刻起了抱怨。干娘老羞成怒,骂芳官“不识抬举的东西!怪不得人人说戏子没一个好缠的。凭你甚么好人,入了这一行,都弄坏了” 。后面更有一堆不堪入耳的话。
            两人的吵闹引来了宝玉、袭人、麝月、晴雯的参与。大家一顿编派、议论、调解和弹压。最后是麝月撂下一堆狠话,让那婆子闭了嘴。
            而后,不知内帷规矩的何婆,又冲进怡红院的内屋帮着芳官吹汤,被晴雯喝住:“出去!你让他砸了碗,也轮不到你吹。你什么空儿跑到这里槅子来了?还不出去。”何婆被其他小丫头推了出去。阶下几个等空盒家伙的婆子见他出来,都笑道:“嫂子也没用镜子照一照,就进去了。”羞的何婆子又恨又气,只得忍耐下去。
            小戏子们同干娘的矛盾由来已久,这种情况小说做了明确的描述。他们被分配到各处当使唤丫头后,第五十八回特别写到:“因文官等一干人或心性高傲,或倚势凌下,或拣衣挑食,或口角锋芒,大概不安分守理者多。因此众婆子无不含怨,只是口中不敢与他们分证。如今散了学,大家称了愿,也有丢开手的,也有心地狭窄犹怀旧怨的,因将众人皆分在各房名下,不敢来厮侵。”
            再看第五十九回。
            此回写到手巧的莺儿用柳条编篮子,蕊藕两官也到了。春燕向藕官问起烧纸钱的事:“你们在外头这二三年积了些什么仇恨,如今还不解开?” 藕官不免抱怨道:“有什么仇恨?他们不知足,反怨我们了。在外头这两年,别的东西不算,只算我们的米菜,不知赚了多少家去,合家子吃不了,还有每日买东买西赚的钱在外。逢我们使他们一使儿,就怨天怨地的。”惹得春燕说出了宝玉的经典宝珠鱼眼睛三段论:女孩儿嫁人之先,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就生出很多毛病来,虽是颗珠子,也没了光彩,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成让人恶心的鱼眼睛了。这是对婆子媳妇等莫大的讽刺,也是对他们心胸狭隘、唯利是图的揭露。春燕不得不评价她的母亲和姨妈:“别人不知道,只说我妈和姨妈,他老姊妹两个,如今越老了越把钱看的真了。”特别提醒莺儿,在这里折了柳条,“仔细他们抱怨”。
            接下来发生的事,使莺儿他们始料不及:春燕的姨妈果然走来,莺儿折了柳枝,藕官又摘了很多花,她心中不满,把怒气发泄在春燕身上,用拐杖打了春燕。随后她娘也到了,不分青红皂白打了春燕耳刮子,骂道:“小娼妇,你能上去了几年?你也跟那起轻狂浪小妇学,怎么就管不得你们了?”更有些不堪入耳的话。莺儿申辩柳条是自己拿着编的,文中特别的提到“那婆子深妒袭人晴雯一干人,已知凡房中大些的丫鬟都比他们有些体统权势,凡见了这一干人,心中又畏又让,未免又气又恨,亦且迁怒于众,复又看见了藕官,又是他令姊的冤家,四处凑成一股怒气。”
            春燕哭着跑回怡红院,再次惊动了袭人、麝月、晴雯和宝玉。大家一起护着春燕,宝玉气不过,让小丫头把平儿叫来,要撵这个婆子。那婆子才低了头央告。后来宝玉动了怜悯之心,还是留下她,事情才平息下去。
            五十八、五十九两回,尽管写的是“假凤泣虚凰”、“嗔莺咤燕”的小事件,但主要是反映了婆子媳妇和丫鬟、小戏子们之间积攒多时的矛盾,夏婆子、何婆子两个老姊妹的言行与遭遇,仅仅是整个大观园乃至贾府里婆子媳妇同丫鬟们关系的一个缩影。这个矛盾的不断积累,最终酿成大祸。


            9楼2013-08-09 13:04
            回复
              2、被利用的主子
              婆子媳妇们,仅仅是整个贾府里地位最低下、身份最卑微的一群人。按道理,他们不大可能对贾府的权力中心构成什么威胁,也没有能力影响贾府人际关系的构成,更没有机会用权势去发泄自己的不满。不过,仅从这一点去假设贾府的上下关系,显然过于简单化了。一个小的细节就提醒了我们。
              第六十回最后和六十一回开始,讲了柳家的到外边哥嫂那里送玫瑰露,回来经过角门时,和看门的小厮有一段对话。小厮央告柳家的“偷些杏子”给他吃,否则,以后不给她开门了。挨了柳家的一顿颇咸湿泼辣的詈骂,小厮也无法,提起柳五儿想进怡红院的事情。柳家的反问,小厮说:“别哄我了,早已知道了。单是你们有内牵,难道我们就没有内牵不成?我虽在这里听哈,里头却也有两个姊妹成个体统的,什么事瞒了我们!”
              柳家的事情,连看角门的小厮都知道,可见贾府里复杂多样的信息来源和盘根错节的人物关系。众婆子媳妇在贾府里,各有自己的安插、盘算和领地,他们也有巨大的能量影响着贾府的权力中心,并用自己有效的方式参与内帷的管理。不同的人群会因为兴趣志向的不同而分别聚集,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众婆子媳妇们会根据实际的情况选择自己的站队,选择自己利益的的代言人。在恰当的时候,利用他们为自己出头,这自然是绝佳的方式。


              10楼2013-08-09 13:05
              回复
                ③王夫人
                谈到被利用的主子,当然不能不说王夫人。王夫人的被利用是最应该让我们三思的事情。王夫人作为贾母特别重用的儿媳,获得处理府内事务的大权。又由于凤姐是她的内侄女,也深得贾母的喜爱,两人成了贾府管理层举足轻重的人物,互相照应协商,基本确保不出乱子。
                王夫人个性内向,贾母就说她“不大说话,和木头似的,在公婆跟前就不大显好”,并不是个擅长了解民情,办事果断麻利的人。在这一点她远不及凤姐。但毕竟恪守妇道,谨慎礼让,隐忍恭肃,也能体恤下人,替人着想,所以赵姨娘也知道说“太太是好太太”,基本也算称职。可是她的弱点也非常鲜明,这也让她成了被利用的对象。
                这一点从她撵逐金钏可以看得出来。金钏投井让府里无不惊骇和困惑,下人对这件事的议论和反响一定是非常强烈的,连一个耳聋的老姆姆都知道。王夫人对言语放浪、举止轻佻的年轻丫鬟像秋风扫落叶一般不留情面,这让众婆子媳妇看出了问题。这些上了年纪的妇人,对那些在青春浪漫阶段的少女颇为不良的观感形成了特殊的默契。众婆子媳妇们对王夫人的内心感受是有所了解,有所把握的。这也是为什么王善保家的一语就能告倒晴雯的原因。既然她们有共同的观感和信念,那么,一致对敌扫除狐狸精就变得顺理成章了。
                所以我们一定要说,不管平日里王夫人如何吃斋念佛,如何怜恤下人,如何温厚纯良,在抄检大观园的悲剧中,她是要负相当责任的。


                13楼2013-08-09 13:09
                回复
                  3、芳官和小戏子们
                  园中十二个小戏子,原来是贾蔷到姑苏采买,为元春省亲时准备的府内戏班。买进贾府后,他们就失去了人身自由。特别为他们安排了教习,认了干娘,他们也就有了自己的“行政主管”。干娘对他们平时的盘剥、克扣,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毕竟他们是没人眷顾的人。
                  老太妃薨世,“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故要遣散他们。王夫人特别开恩,深知他们也是好人家的儿女,多半因为家境艰难,才卖出来“装丑弄鬼的几年”,特别的每人发放几两银子盘费,让他们“各自去罢。”王夫人还特别提到,祖上这样处理也有先例,留下来当使唤丫头是“咱们如今损阴坏德,而且还小器”,“如今虽有几个老的还在,那是他们各有原故,不肯回去的,所以才留下使唤,大了配了咱们家的小厮们了” 。
                  这些女孩子叫来细问,结果是大多数都愿意留下来。“所愿去者止四五人”,实际上留下来的有八个,“分散在园中使唤”,因为死去一个,走掉的是三个:宝官、玉官、龄官。
                  在园中,众戏子同婆子们直接的矛盾冲突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众婆子媳妇,当然不可能把这些小戏子当成自己的亲人来待,平日里欺瞒、揩油是常有的事;小戏子们也不依不饶,再加上年少气性大,不知礼数和对他人的尊重,致使双方的矛盾冲突不断。
                  烧纸钱事件,藕官在园子里祭奠,尽管是为了死去的菂官,但烧纸钱自然影响了园中的环境。她的行为显然没有考虑作为婆子媳妇们照顾园子的辛苦,这样做应该选择适当的地方。宝玉看见,第一时间也急忙劝阻:“你与谁烧纸钱?快不要在这里烧。你或是为父母兄弟,你告诉我姓名,外头去叫小厮们打了包袱写上名姓去烧。” 婆子指责藕官不懂事,指宝玉道:“连我们的爷还守规矩呢,你是什么阿物儿,跑来胡闹。怕也不中用,跟我快走罢!”
                  在园中诸事,戏子们不能体谅他人,不守规矩,也是他们惹麻烦闹矛盾的主因。
                  芳官在怡红院同干娘的吵闹,干娘的处事自然不公,但芳官同样反应过度。因为洗脸的事吵嚷,晴雯因说:“都是芳官不省事,不知狂的什么也不是,会两出戏,倒像杀了贼王,擒了反叛来的。”袭人道:“一个巴掌拍不响,老的也太不公些,小的也太可恶些。”又气又急的干娘打了芳官,芳官就“哭起来”。是麝月出面训斥了婆子,一场吵闹才稍停。芳官尽管得到宝玉一干人的庇佑,但不当的言行自然引人怀怨。
                  芳官锋芒和不知理解顾及他人的个性,当然会使她招致忌恨。
                  在蔷薇硝事件中,以芳官为首,众戏子大闹赵姨娘,幸被探春赶来平息下去。这件事有人认为曹雪芹就是要出赵姨娘的洋相,是为故意丑化和贬损赵姨娘而设计的。但如果结合抄检大观园后众戏子和晴雯的结局来看,这个观点似不能成立。因为他们都为这个事件付出了更大的代价,他们的鲁莽和冲动,为自己招来了更大的祸患,他们不能克制的胆大妄为,同样是引致祸患的原因。
                  在对待贾环的问题上,芳官表现得极为傲慢和不近人情。对贾环为人的厌恶和拒斥,使她不愿给贾环蔷薇硝,尽管贾环的当面讨要并不得体,但心性也同样狭隘不大方的芳官,在麝月的怂恿下以假当真,给了茉莉粉。注意一个细节,给茉莉粉时贾环见了,“喜的就伸手来接。芳官便忙向炕上一掷”,一种轻蔑和傲慢的态度,“贾环只得向炕上拾了,揣在怀内”。就便贾环、赵姨娘对这件事没有做后面剧烈的反应,难道芳官的为人就值得赞扬和期许吗?
                  赵姨娘冲上门来闹事,芳官尽管不得不示弱,但一面故意冲撞赵姨娘,嘴里还不干不净地说:“姨奶奶犯不着来骂我,我又不是姨奶奶家买的。‘梅香拜把子——都是奴几’呢!”刺激矛盾的进一步升级。袭人立刻阻止:“休胡说!”芳官挨了两个耳刮子之后,“便拾头打滚,泼哭泼闹”。
                  其他几个小戏子得信,“四人终是小孩子心性,只顾他们情分上义愤,便不顾别的,一齐跑入怡红院中” 。豆官先是一头把赵姨娘撞个趔趄,另三个拥上来一面大哭,一面手拉头撞,把赵姨娘裹住,围着赵姨娘上演了一场闹剧。“急的袭人拉起这个,又跑了那个,口内只说:‘你们要死!有委曲只好说,这没理的事如何使得!’”这件自以为也让赵姨娘没脸的大闹,表面小戏子们“争过气来”,最终是引来更残酷的报复。
                  芳官的傲慢无礼,依势压人的性格还有多处地方有所表现。
                  同样的第六十回,夏婆子的外孙女儿,在探春下面当役的小蝉到柳家的这里拿糕,芳官先看见糕想尝,被小蝉拦住。柳家的给了芳官另外的热糕,芳官便拿了,问到蝉儿脸上说:“稀罕吃你那糕,这个不是糕不成?我不过说着顽罢了,你给我磕个头,我也不吃。”然后,有意地拿着把糕掰碎,打雀儿玩儿,并不吃。小蝉气得冷笑:“雷公老爷也有眼睛,怎不打这作孽的!他还气我呢。我可拿什么比你们,又有人进贡,又有人作干奴才,溜你们好上好儿,帮衬着说句话儿。”芳官心性好强又目中无人,这使她树敌太多,遭人嫉恨也就难免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3-08-09 13:10
                  回复
                    4、晴雯
                    如果《红楼梦》仅仅是要揭露如婆子媳妇、赵姨娘、邢夫人等人的嫉妒、贪婪的本性,揭露她们内心的阴暗与狭隘,把他们打成反面形象然后再反衬什么,那它就不是《红楼梦》了。也许它同样可以成为不错的小说,甚至也可以认为是非常优秀的作品,但《红楼梦》绝不仅仅是这些。《红楼梦》要更深刻的多,要更本源的多,也更真实的多。《红楼梦》就是要揭示人性的最根本层面,揭示人与人是如何误解的,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怎么产生的,它的内在的最本质的原因在哪里,它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最终怎样酿成悲剧的。
                    抄检大观园的最终悲剧,以晴雯的死为标志,激起读者的无限同情。但,同情之余,我们还是不得不对晴雯的死产生许多的疑问。
                    晴雯的个性,作者花了很多的笔墨作了认真的描绘。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 勇晴雯病补雀金裘》是描写晴雯的核心章节。此回的后半段,病重中的晴雯帮宝玉补雀金裘,展现了她聪明、灵慧、手巧、心细的一面,也着实让宝玉感动。但生活中的晴雯,却是个心气高傲、目无下尘、脾气刚烈、言语莽撞的“爆炭”。曹雪芹刻意把人性的多侧面、多层次加以比较、对照着描写,写晴雯的这段故事就是如此。
                    此回的前半部分,先写的是晴雯撵坠儿的一段故事。小丫头坠儿在日前的“脂粉香娃割腥啖膻”的热闹聚会时,偷了平儿的虾须镯,此事经过小心的查访被发现了。
                    着了风寒的晴雯因为病情不见好转,心情焦躁,“急的乱骂大夫”,见到坠儿进来,怒火中烧,冷不防一把抓住她的手,拿了一丈青,向坠儿手上乱戳,一边骂:“要这爪子作什么?拈不得针,拿不动线,只会偷嘴吃。眼皮子又浅,爪子又轻,打嘴现世的,不如戳烂了!”立刻唤来坠儿的娘,自行做主撵逐了坠儿。
                    许多读者认为撵逐坠儿的一场戏体现了晴雯的正直、刚烈,眼里不揉沙子,甚至嫉恶如仇。对于一个年纪尚小还未成年,涉世不深的小丫头,真的有必要如此大动干戈、“嫉恶如仇”吗?坠儿最多不过十岁出头,完全还是个孩子,道德感不强,自我把持不住,犯错误是在所难免的,至于用如此刚烈的手段体罚和惩处吗?这样的处理与王熙凤无二。
                    可见晴雯并不能怜恤他人,理解他人,不能宽宏,不能忍耐;今有撵逐坠儿在先,后有晴雯被撵在后,是有着必然联系的。
                    再看众多事件中的晴雯。
                    因芳官挨了干娘的打,两人吵闹不休,宝玉恨的用拄杖敲着门槛子说道:“这些老婆子都是些铁心石头肠子,也是件大奇的事。不能照看,反倒折挫,天长地久,如何是好!”晴雯道:“什么‘如何是好’,都撵了出去,不要这些中看不中吃的!”那婆子羞愧难当,一言不发。一两句话,晴雯就锋芒毕露。
                    春燕的娘打春燕,一顿分辩之后,麝月叫小丫头去叫平儿,撵了这个婆子。她只好委身求情,袭人、宝玉都见她可怜,只得留下,晴雯却是一句尖刻语:“理他呢,打发去了是正经。谁和他去对嘴对舌的。”
                    在蔷薇硝事件爆发时,赵姨娘打了芳官,袭人在一边劝一边拉,晴雯却悄拉袭人说:“别管他们,让他们闹去,看怎么开交!如今乱为王了,什么你也来打,我也来打,都这样起来还了得呢!” 众小戏子围着赵姨娘顶撞哭闹,“晴雯等一面笑,一面假意去拉” 。晴雯是一种看热闹甚至幸灾乐祸,等着看赵姨娘出丑的心态。这样的表演,周围的婆子媳妇是不会不看在眼里的。
                    所以我们深知,晴雯绝不仅仅是“风流灵巧”招人怨。林语堂说,“ 晴雯坏处,在其野嘴烂舌”。晴雯给我们心直口快、天真浪漫的一面,但她高傲自持,目无下尘,口角锋芒,对人不留余地,没几个人能承受的了。
                    小说中的多处特别写到晴雯的这个性格特点。第二十七回,就有晴雯等怡红院小丫头训斥小红的一段故事。
                    晴雯一见了红玉,便说道:“你只是疯罢!院子里花儿也不浇,雀儿也不喂,茶炉子也不爖,就在外头逛。”红玉道:“昨儿二爷说了,今儿不用浇花,过一日浇一回罢。我喂雀儿的时侯,姐姐还睡觉呢。”碧痕道:“茶炉子呢?”红玉道:“今儿不该我爖的班儿,有茶没茶别问我。”绮霰道:“你听听他的嘴!你们别说了,让他逛去罢。”红玉道:“你们再问问我逛了没有。二奶奶使唤我说话取东西的。”说着将荷包举给他们看,方没言语了。
                    大家分路走开。晴雯冷笑道:“怪道呢!原来爬上高枝儿去了,把我们不放在眼里。不知说了一句话半句话,名儿姓儿知道了不曾呢,就把他兴的这样!这一遭半遭儿的算不得什么,过了后儿还得听呵!有本事从今儿出了这园子,长长远远的在高枝儿上才算得。”一面说着去了。
                    晴雯的锋利、伶牙俐齿,可见一斑。王夫人也见到晴雯骂小丫头,这样的张狂为人,正是晴雯平日的常态。
                    由于晴雯的恶俗心态,使她常以恶意去理解他人,缺乏通融与感恩之心。这样的表现也有多处。
                    第三十七回,秋纹帮宝玉把园里桂花插瓶送给贾母、王夫人。贾母、王夫人一高兴,分别赏了秋纹几百钱和两件衣裳。秋纹回来说:“几百钱是小事,难得这个脸面。”“衣裳也是小事,年年横竖也得,却不象这个彩头。”得的衣裳实际是给袭人后剩下的。
                    晴雯笑道:“呸!没见世面的小蹄子!那是把好的给了人,挑剩下的才给你,你还充有脸呢。”秋纹道:“凭他给谁剩的,到底是太太的恩典。”晴雯道:“要是我,我就不要。若是给别人剩下的给我,也罢了。一样这屋里的人,难道谁又比谁高贵些?把好的给他,剩下的才给我,我宁可不要,冲撞了太太,我也不受这口软气。”
                    秋纹认为是恩典,在晴雯眼里却是“受软气”。“谁又比谁高贵些”的话语很为晴雯赢得了不少掌声,以为刚直不阿,以为傲骨嶙峋。自娇自傲,不能以善意去理解别人,这不仅不是真正的平等观念,而是自以为是的目无下尘,这种自视高贵的作为,恰恰是为了视别人为低贱,不仅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恐只能遭恶意的回报。
                    所以,晴雯同他人之间的冲突也就不可避免,甚至于宝玉。第三十一回,晴雯给宝玉换衣服,不小心跌了扇子,宝玉此时正心绪不佳,把晴雯一通骂。晴雯立刻回嘴:“二爷近来气大的很,行动就给脸子瞧。前儿连袭人都打了,今儿又来寻我们的不是。要踢要打凭爷去。就是跌了扇子,也是平常的事。先时连那么样的玻璃缸、玛瑙碗不知弄坏了多少,也没见个大气儿,这会子一把扇子就这么着了。何苦来!要嫌我们就打发我们,再挑好的使。好离好散的,倒不好?”一通话把宝玉气得乱颤。袭人听见前来劝解,更糟晴雯的排揎:“姐姐既会说,就该早来,也省了爷生气。自古以来,就是你一个人伏侍爷的,我们原没伏侍过。因为你伏侍的好,昨日才挨窝心脚;我们不会伏侍的,到明儿还不知是个什么罪呢!”为了缓和矛盾,袭人只好说了句“原是我们的不是”,这下更激起晴雯的醋意:“我倒不知道你们是谁,别教我替你们害臊了!便是你们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儿,也瞒不过我去,那里就称起‘我们’来了。明公正道,连个姑娘还没挣上去呢,也不过和我似的,那里就称上‘我们’了!”一阵抢白,气得袭人又羞又臊,自悔失言,也气得宝玉要去回王夫人撵了晴雯。袭人为了息事宁人,同碧痕、秋纹、麝月一同跪着求情,才消了宝玉的气。事后,是宝玉不计前嫌,宽宏大度,同晴雯交流,才有后来“撕扇子作千金一笑”的故事。这期间,如果不是袭人的忍让、宝玉的宽宏,撵逐晴雯实际不用等到后来王夫人来办了。


                    15楼2013-08-09 13:12
                    回复
                      5、众丫鬟
                      怡红院,以晴雯为首,构成了一个丫鬟小集团,也是一个利益小集团,他们的口角锋芒,很够婆子媳妇们受的。芳官洗脸事件,冲突过程中,袭人唤麝月:“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过来斥责那婆子:“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 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一通教训,自是会让那婆子无地自容。
                      我们再来看看司棋、莲花闹厨房事件。第六十一回,迎春房里的小丫头莲花跑到厨房来对柳家的说司棋要吃炖鸡蛋,碰了软钉子。莲花一顿责怪:“前儿要吃豆腐,你弄了些馊的,叫他说了我一顿。今儿要鸡蛋又没有了。什么好东西,我就不信连鸡蛋都没有了,别叫我翻出来。” 果然翻到了,莲花发怒:“这不是?你就这么利害!吃的是主子的,我们的分例,你为什么心疼?又不是你下的蛋,怕人吃了。”柳家的辩白了半天,莲花并不退让:“谁天天要你什么来?你说上这两车子话!叫你来,不是为便宜却为什么。前儿小燕来,说‘晴雯姐姐要吃芦蒿’,你怎么忙的还问肉炒鸡炒?小燕说‘荤的因不好才另叫你炒个面筋的,少搁油才好。’你忙的倒说‘自己发昏’,赶着洗手炒了,狗颠儿似的亲捧了去。今儿反倒拿我作筏子,说我给众人听。”柳家的慌忙解释,特意说了厨房里的艰难,说连探春宝钗自己点菜都另拿钱来。
                      莲花回去告知司棋,司棋火起,带着小丫头冲进厨房,七手八脚,一顿乱翻乱掷。摔完东西,司棋连说带骂,闹了一场才走。柳家的蒸了一碗蛋派人送去,也被司棋泼了地下。
                      这段小冲突,让我们看到司棋、晴雯一干“二层主子”,仰仗在屋里伺候小姐公子,得些信任与袒护,有些权势地位,在大观园里欺下凌弱,横行霸道;他们不能体恤下人劳作分派的辛苦和艰难,一味争利,连探春、宝钗都谨慎小心,生怕下人为难,而同样身为奴仆的丫鬟,却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举止粗暴,言语刻毒,怎能不招人怨?!
                      大观园里,充斥着丫鬟训斥婆子媳妇的例子。第五十四回,宝玉解手,小丫头端的洗手水凉了,可巧见一个婆子提着开水路过,小丫头管她要,那婆子说是给老太太泡茶的,一旁的秋纹道:“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道:“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婆子笑道:“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平日里的丫鬟对婆子,都是晴雯口锋,这并非是个别现象了。
                      再看宁国府的丫头,尤氏关门事件中,尤氏让小丫头去叫管家,管家不在,小丫头碰到两个在分菜果的婆子,就令她们去传人,婆子拒绝,小丫头气恼:“嗳呀,嗳呀,这可反了!怎么你们不传去?你哄那新来了的,怎么哄起我来了!素日你们不传谁传去!这会子打听了梯己信儿,或是赏了那位管家奶奶的东西,你们争着狗颠儿似的传去的,不知谁是谁呢。琏二奶奶要传,你们可也这么回?”这才引出婆子“各家门,另家户”冒犯尤氏的话,小丫头同婆子们的冲突,真是遍地开花。


                      16楼2013-08-09 13:13
                      回复
                        5、众丫鬟
                        怡红院,以晴雯为首,构成了一个丫鬟小集团,也是一个利益小集团,他们的口角锋芒,很够婆子媳妇们受的。芳官洗脸事件,冲突过程中,袭人唤麝月:“我不会和人拌嘴,晴雯性太急,你快过去震吓他两句。”麝月过来斥责那婆子:“你且别嚷。我且问你,别说我们这一处,你看满园子里,谁在主子屋里教导过女儿的?便是你的亲女儿,既分了房,有了主子, 自有主子打得骂得,再者大些的姑娘姐姐们打得骂得,谁许老子娘又半中间管闲事了?都这样管,又要叫他们跟着我们学什么?越老越没了规矩!你见前儿坠儿的娘来吵,你也来跟他学?你们放心,因连日这个病那个病,老太太又不得闲心,所以我没回。等两日消闲了,咱们痛回一回,大家把威风煞一煞儿才好。宝玉才好了些,连我们不敢大声说话,你反打的人狼号鬼叫的。上头能出了几日门,你们就无法无天的,眼睛里没了我们,再两天你们就该打我们了。他不要你这干娘,怕粪草埋了他不成?”一通教训,自是会让那婆子无地自容。
                        我们再来看看司棋、莲花闹厨房事件。第六十一回,迎春房里的小丫头莲花跑到厨房来对柳家的说司棋要吃炖鸡蛋,碰了软钉子。莲花一顿责怪:“前儿要吃豆腐,你弄了些馊的,叫他说了我一顿。今儿要鸡蛋又没有了。什么好东西,我就不信连鸡蛋都没有了,别叫我翻出来。” 果然翻到了,莲花发怒:“这不是?你就这么利害!吃的是主子的,我们的分例,你为什么心疼?又不是你下的蛋,怕人吃了。”柳家的辩白了半天,莲花并不退让:“谁天天要你什么来?你说上这两车子话!叫你来,不是为便宜却为什么。前儿小燕来,说‘晴雯姐姐要吃芦蒿’,你怎么忙的还问肉炒鸡炒?小燕说‘荤的因不好才另叫你炒个面筋的,少搁油才好。’你忙的倒说‘自己发昏’,赶着洗手炒了,狗颠儿似的亲捧了去。今儿反倒拿我作筏子,说我给众人听。”柳家的慌忙解释,特意说了厨房里的艰难,说连探春宝钗自己点菜都另拿钱来。
                        莲花回去告知司棋,司棋火起,带着小丫头冲进厨房,七手八脚,一顿乱翻乱掷。摔完东西,司棋连说带骂,闹了一场才走。柳家的蒸了一碗蛋派人送去,也被司棋泼了地下。
                        这段小冲突,让我们看到司棋、晴雯一干“二层主子”,仰仗在屋里伺候小姐公子,得些信任与袒护,有些权势地位,在大观园里欺下凌弱,横行霸道;他们不能体恤下人劳作分派的辛苦和艰难,一味争利,连探春、宝钗都谨慎小心,生怕下人为难,而同样身为奴仆的丫鬟,却争强好胜,自我为中心,对他人没有丝毫的同情怜悯,举止粗暴,言语刻毒,怎能不招人怨?!
                        大观园里,充斥着丫鬟训斥婆子媳妇的例子。第五十四回,宝玉解手,小丫头端的洗手水凉了,可巧见一个婆子提着开水路过,小丫头管她要,那婆子说是给老太太泡茶的,一旁的秋纹道:“凭你是谁的,你不给?我管把老太太茶吊子倒了洗手。”那婆子回头见是秋纹,忙提起壶来就倒。秋纹道:“够了。你这么大年纪也没个见识,谁不知是老太太的水!要不着的人就敢要了。”婆子笑道:“我眼花了,没认出这姑娘来。”平日里的丫鬟对婆子,都是晴雯口锋,这并非是个别现象了。
                        再看宁国府的丫头,尤氏关门事件中,尤氏让小丫头去叫管家,管家不在,小丫头碰到两个在分菜果的婆子,就令她们去传人,婆子拒绝,小丫头气恼:“嗳呀,嗳呀,这可反了!怎么你们不传去?你哄那新来了的,怎么哄起我来了!素日你们不传谁传去!这会子打听了梯己信儿,或是赏了那位管家奶奶的东西,你们争着狗颠儿似的传去的,不知谁是谁呢。琏二奶奶要传,你们可也这么回?”这才引出婆子“各家门,另家户”冒犯尤氏的话,小丫头同婆子们的冲突,真是遍地开花。


                        17楼2013-08-09 13:14
                        回复
                          7、绣春囊事件
                          绣春囊究竟是谁的私物?他如何把这样的物件落在了园子里?小说并没有正面描述,似乎是个疑案。第七十一回“鸳鸯女无意遇鸳鸯”,写到鸳鸯无意间撞见了司棋和潘又安的幽会。鸳鸯本来是要小解,所以没提灯笼,也无人跟随,寻着甬路往黑暗处来。突然“只听一阵衣衫响”,吃了一惊。眼尖的鸳鸯看到司棋的身影,以为也是在此方便,忙大声招呼。不料贼人胆虚,司棋急忙出来认错,又让一个小厮出来磕头。情急与慌乱之中,司棋、潘又安将此物掉落。
                          细心的读者并不应该对此处陌生。角门进来山石后的去处是丫鬟们常来行方便的地方,第二十七回,红玉得了凤姐的差遣,回来找凤姐回复,凤姐已走。小说有句貌似不经意的交代:“因见司棋从山洞里出来,站着系裙子”,这里正是后面司棋同潘又安幽会被鸳鸯撞见的所在,也是遗失绣春囊的地方。
                          抄检大观园的结局最终查到了司棋,因为翻出了她和潘又安私通的信件,获得了实在的脏证,司棋最终被撵。按理说这样的抄检达到了目的,司棋和潘又安的偷情获得了应有的“罪恶下场”。在传统礼教的压制下,两人的自由恋爱是大逆不道,而他们的爱情的最终毁灭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破坏了礼法,而是成为了别人报复的替罪羊。


                          19楼2013-08-09 13:17
                          回复
                            8、抄检大观园
                            在邢夫人拿到绣春囊之后,马上回府和底下陪房、婆子媳妇们商议应该如何处置。她们立刻感觉到,一个报复晴雯、芳官等不可一世的丫鬟的绝佳时机已经到来,应该迅速采取行动,把主动权抓在自己手上,以查绣春囊事件为契机发动一次抄检,把那些恶贯满盈的丫鬟们好好整治一下,一并撵逐出去,以绝后患。作为对禁赌的报复,这事必须又快又准!
                            那么,王熙凤和王夫人的态度将变得至关重要。王熙凤是颇有心机的,要想愚弄她,肯定有很大风险。不过,王夫人是个糊涂之人,较容易入套,只要把她掌控住,不怕王熙凤不屈从。所以,不如用邢夫人的名义,使一口齿伶俐的仆从说服王夫人,利用王夫人对宝玉的感情和对底下丫鬟不雅之举的防范心理,向其表明利害,并不惜用谗言蛊惑,先给这些丫鬟下蛆,尤其要在第一时间告倒晴雯,就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这个前往王夫人处挑唆的人选也颇费思量,她应该是个同大观园众丫鬟过节不深,目标不太明显的人,以免王夫人起疑。但必须是邢夫人的心腹,才能形成对王夫人的压力并挟持王氏姑侄就范。而且,她必须是众婆子媳妇中的一员,和她们同呼吸,共命运,才能最终完成这个阴险的报复计划。
                            经过权衡,王善保家的当仁不让地横空出世,她的条件符合所有要求,尤其是她的觉悟和境界非常适合充当这个“革命军中马前卒”。一个经过精心密谋,有着明确目的的报复事件终于上演。
                            王善保家的先悄悄把绣春囊交给王夫人令其查办,在王夫人同凤姐商议的当口,王善保家的不失时机地再次赶到,迅速地主导该事件处理的大权。在王夫人还有疑虑的时候,果断告倒晴雯,扭转局势。震惊和恼怒的王夫人立刻叫来了晴雯,使晴雯挨了王夫人毫不留情的呵斥,由此一场风暴即刻来临。王善保家的非常成功地上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控制住了王夫人的立场,这就屏蔽了凤姐可能的阻挠,为当晚进行抄检打开方便之门。
                            抄检过程中,在怡红院搜到了晴雯的箱子时,因问:“是谁的,怎不开了让搜?”“晴雯挽着头发闯进来,豁一声将箱子掀开,两手捉着,底子朝天往地下尽情一倒,将所有之物尽都倒出。”并没有什么异物,“王善保家的也觉没趣”,“回了凤姐”。
                            查到探春处,早有所闻而心知肚明的探春如何能忍受这样的丑行?她愤怒地阻止抄检丫鬟的东西,只命搜检自己的。情绪激动处,还给了轻佻惹事的王善保家的一巴掌。
                            最终查有所获的是迎春的丫头司棋,而司棋正是王善保家的外孙女。王善保家的一心要拿人的错,不想自己弄巧成拙,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这场抄检闹剧终以王善保家的挨了巴掌撵了孙女而告终。那些处心积虑要惩办别人的人,往往惩办的是自己。


                            20楼2013-08-09 13:18
                            回复
                              三、悲剧发生的责任
                              抄检大观园的整个过程,牵扯了贾府由主到奴的很多人,凡是涉及到的,我们把他们总结性地开列一下:
                              贾府权威:贾母;
                              管事主子们:邢王两位夫人、王熙凤(有时平儿代理)、探春、李纨、宝钗;
                              公子及小姐:宝玉、黛玉、迎春、惜春等;
                              半主子及管家:赵姨娘、林之孝家的、周瑞家的、王善保家的、费婆子;
                              众婆子媳妇:夏婆子、何婆子、尤氏关门事件被关的两婆子、柳家的、吴新登家的;
                              众丫鬟:袭人、麝月、鸳鸯、平儿、晴雯、司棋、柳五儿、彩云、玉钏、芳官等众戏子、莲花、小蝉、蕙香、入画、傻大姐等;
                              这场悲剧是一次两败俱伤、鱼死网破的争斗。从贾母、邢王两夫人、其他主子、管家、婆子媳妇到丫鬟,这是贾府的一个自上而下的权力链条,在这个权力链条中,都受到各种问题的影响,也从不同的角度发挥着作用,导致最终悲剧的发生。悲剧的发生究竟是这个链条的哪个部分出了问题?这个悲剧是可以避免的吗?
                              从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最终结果看,小说中的主要角色宝玉、黛玉、宝钗、湘云这些公子小姐甚至身为主子的王熙凤、探春等,都不是核心人物。如果说整件事情一定要找个核心人物的话,那就是晴雯了。但小说并不是要用如此的篇幅只写晴雯。更重要的是,这个事件集中地体现了作者对人情世态和悲剧的理解。
                              我们不妨通过对整个事件中牵扯到的每一个人的分析,来看事件的本质。


                              21楼2013-08-09 13:1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