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侯惇吧 关注:10,317贴子:188,429
  • 3回复贴,共1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战术的新发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1楼2013-08-12 03:50回复
    3.因防护较好可发挥骑射的最佳效能
    《宋书·蛮夷传》载南朝讨伐“沔北诸蛮”的时候,“军以具装马夹射,大破之。”重装骑兵是防御与突击的结合,虽然这种结合并不是很理想,但在中古时代,的确有非常优越的战术价值。首先,在突击能力上与轻骑兵和步兵相比优势是明显的,所以拥有重装骑兵的一方可以较为容易击溃对方。在敌方人数占优势的时候,重装骑兵可以实施中央突破,将敌军割裂为数段,从而导致敌军溃败。其次,重装骑兵可以将骑射发挥到比较好的效能,由于防护较好,可以实施抵近围射,给敌军造成较大的杀伤。再次,断绝敌军归路或者断绝其后勤补给路线,是在战争中获得优势的战略之一。在遏绝道路方面,重装骑兵无疑比轻骑要有利。因为切断道路容易,但是要遏绝补给就要长时期占领交通线,能占还要能守。这一点重装骑兵的优势要明显的多。当然,在一次战争中,这些战术是综合使用的。《南齐书》记载了北魏太和二十二年初(498年).在邓城(今邓县)北魏与南齐的一次战役,北魏军队综合使用了重装骑兵的各种战术,给南齐军队以较大杀伤。史书记载,北魏军队首先“趣城东南,断慧景归路”。同时其它两支军队分别在城北和城东“交射城内”。南齐军队撤退,“刘山阳与部曲数百人断后死战”。北魏派遣“铠马百余匹突取山阳”,迫使刘山阳撤退。这时候,撤退中的南齐军队遭到断其归路的北魏军队的叉一次“夹路射之”的攻击,“军主傅法宪见杀”,“死者相枕”。


    4楼2013-08-12 03:50
    回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轻骑战术
      上文从重装骑兵的突击能力、重装骑兵在断敌归路绝其粮运以及发挥最大的骑射效能方面进行了论述。事实上,轻骑兵也能实施这三种战术,并且在战术上有重装骑兵难以达到的优势。
      1.中央突破战术
      隋唐之际,李世民因为善于使用轻骑突击战
      术而称雄。对于这种战术他自己有总结:“每观
      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
      彼乘吾弱,逐奔不过数十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
      阵后反击之,无不溃败。所以取胜,多在此也。”④
      这段话包括了多种战术思想的综合运用,其中
      “出其阵后反击之”,将敌军断为两截或者多截的
      战术,需要发挥骑兵的突击作用。据汪钱先生研
      究,李世民用以突破敌阵,分割敌军的骑兵是轻骑
      兵。
      纵览十六国北朝的军事史,从中央突破的战
      术,有一个渐进的不断成熟的过程。北魏中期,将
      领封敕文和关陇反叛势力边同在上邦有一次战
      役。封敕文设伏于城门内,令一组骑兵引诱边同,
      然后,“敕文轻骑横冲,大破之,斩同。”∞这个事例
      说明轻骑兵的冲击力也是足够的。史籍中明确记
      载中央突破战术的是《魏书·尔朱荣传》。当时
      驻扎在晋阳的尔朱荣“率精骑七千,马皆有副,倍
      道兼行”,出太行山抵御葛荣军队。当时,葛荣军
      队有有几十万之众“自邺以北列阵数十里,箕张
      而进”,准备包围尔朱荣。尔朱荣的战术是“身自
      陷阵,出于敌后,表里合击,大破之。”∞这个战术,
      和李世民的轻骑战术完全相同。后来,尔朱荣的
      侄子尔朱兆在韩陵和高欢决战的时候也是使用的
      这一战术。“兆率铁骑陷阵,出齐神武后,将乘其
      背而击之”。够有意思的是,同一次战役中,尔朱兆
      的对手高欢以及汉人高昂使用的战术和尔朱兆竟
      然是相同的。“及战,高祖不利,军小却,兆等方
      乘之。高岳、韩匈奴等以五百骑冲其前,斛律敦收
      散卒蹑其后,昂与蔡隽以千骑自栗园出,横击兆
      军,兆众由是大败。是日微昂等,高祖几殆。”这
      一次战役中高昂和蔡隽就是从侧翼突破尔朱兆军
      队,导致尔朱兆大败。在同一次战役中,双方使用
      同一战术,可见这一战术已经被证明是成功有效
      的。东西魏的征战中,双方也使用了轻骑正面突
      击的战术,在邙山之战中,宇文泰“率轻骑奋击,
      中军与右军大破之,悉掳其步卒。”西这个虽然不
      是中央突破的战术,但是轻骑正面突击大败步卒,
      说明了轻骑可以达到重装骑兵那样的突击效果
      的。也说明了,轻骑中央突破战术,并不是学自突
      厥,而是十六国北魏在长期的战争中总结出来的
      经验。


      5楼2013-08-12 03:50
      回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骑兵新战术
        《六韬》对于前马镫时代的骑兵战术有精辟总结,可以与上文所总结的魏晋南北朝骑兵战术进行比较,从而使得骑兵战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发展被凸显出来。《六韬》概括了车兵和骑兵的战术功能:“车者,军之羽翼也,所以陷坚阵,要强敌,遮走北也。骑者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
        《六韬·战骑篇》对于骑兵战术概括了八大原则,强调骑兵的攻击主要在敌方的侧翼,而非正面。对于骑兵攻击敌军正面的危险性,《六韬》有充分的认识:“凡以骑陷敌,而不能破阵,敌人佯走,以车骑反击我后,此骑之败地也。”
        所以《六韬》的作者不赞成单纯以骑兵攻击敌军正面。《六韬》认为,“陷坚阵,要强敌”是车兵战术功能。我们知道,从东汉末年开始,车兵基本上已经不再执行“陷坚阵,要强敌”的任务,车兵作为主战兵种不再见于历史记载。那么,是哪个兵种取代了车兵而导致车兵的消失呢?前文已经充分论证了,从十六国开始,重装骑兵和轻骑兵可以从正面给与敌军以毁灭性打击,并且进而发展出中央突破分割敌军的战术。骑兵的正面攻击和中央突破战术,是魏晋时期开始出现的新战术。在《六韬》中提到,“遮走北”是车兵的责任,同时又认为骑兵也可以“踵败兵”。那么,追击败兵到底是以骑兵为主还是以车兵为主?《六韬》
        的作者认为,单纯以骑兵追击败兵是危险的,“追北腧险,长驱不止,敌人伏我两旁,又绝我后,此骑之围地也。”这是骑兵应该避免的“九败”之首。《六韬》认为,追击败兵,应该有车兵的配合。另外,《六韬》不太赞成“长驱不止”地追击敌军。《六韬》的警示在魏晋之前,无疑是经验的积累,有其合理性。根据上文的论证,西晋后,长途奔袭而成功的战例层出不穷。长途奔袭,已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骑兵的标准战术之一。这足骑兵战术的又一新发展。
        深入具体地讨论这种新发展对于战争模式乃至于历史进程的影响,已经超出本文范围。笔者将另行讨论。


        6楼2013-08-12 03:5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