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仔细听咬字的共振峰,是否由于过度修音而发生不自然的突变。通俗地说就是类似你持续发一个“啊”的音,然后拿手掌不停地拍嘴,形成的人猿泰山效果!
听侯磊《味道》24.5秒处,注意下图侯磊“味道”的“道”字,就是第二根竖线的地方,黑线(实际音高)被修得过于平整。听觉感受上,能明显辨认出共振峰突变,形成一种“额-啊-凹”的怪兽效果。

再听爱新觉罗·媚的《What a wonderful world》37秒、1分05秒等地方,好几个“What a wonderful…”都听得我头皮发麻,都被修出老花栗鼠效果了。

由于小孩儿跑偏(估计唱不了那么低),整体拖动红色块修正基本音高,原本发音的共振峰受到影响,音质变味儿,把人家的娃娃音变成了老花栗鼠。
再说什么情况下容易听出修过音高:
1、 歌手偏得太狠或者录音师修得太狠,参考《中国新声代》的坑爹修音。
2、 录音环境、设备一流,混响适当,保证声音还原度的录音。这样的情况下对声音的一点点改动人耳都会有所察觉。而如果你用手机录下你在澡堂、ktv唱的歌,根本不用修你就会觉得哇靠天籁啊,那是因为录音环境和设备低劣不忍直视,强大的混响以及声音细节的缺失把你所有的缺陷都掩盖住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你在现场听和你在电视机前听的区别,去现场听由于混响、欢呼、噪音等的影响,声音细节会丢失很多,包括跑音的细节也从你的耳边溜走了!
3、 单编或者编曲比较简单的歌,比如木吉他民谣,如果人声修了音高可能会被揪出来;如果是重金属、各种核,那即使修成机器人质感的电音也听不大出来= =。
--------------------------------------------2013.8.12.更新------------------------------------------------------
我也来补充一些题外话。
一个本来很冷门的问题引来这么多关注,完全出乎我预料。我发现有很多人还在纠结于哪些音乐选秀节目修过音,哪些没修过,我觉得这完全是本末倒置,完全脱离了音乐本身,也脱离了我的初衷。
我的意思是要大家多去注意音乐本身,而不是歌手的音准这个幼稚而毫无品味的量化标准。歌手的音准素养固然重要,但绝对不应该凌驾于音乐之上。虽然你不需要去了解一首歌80轨的编曲是怎么写出来的、乐手是怎么配合的、混音做出了怎样的层次等等专业的音乐问题,但是你应该学会享受音乐带来的律动与张力,而不是把音乐中歌手音质、音准的部分强调到极致。
当然,我也犯了较真的错误。在娱乐至上的电视节目面前谈音乐是行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