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电影】
我并没有去电影院看着两部电影。《小时代一》上映的那天,我和两个表姑去了电影院,其中一个坚持要看《小时代》,后来在我的坚持下看来《不二神探》。《小时代二》上映后,我又和她俩去了电影院,我坚持《一夜惊喜》。所以二也没看。因为我认为,它不值得我花钱去看。后来我找了枪版,效果还算不错。看完后,我觉得我当初的坚持是正确的。
第一部和第二部相比,确实第二部比第一部好很多,但是也仅仅只是完成了从PPT到GIF的转变。林萧的旁白配上影片的剪辑,违和感暴增。我并没有觉得她的声音又多难听,只是她的语气没有跟上场景的切换。
郭敬明是电影工程肄业的学生,之后也没有接触过电影制作,所以他不懂得用电影讲述故事的时候什么是多余的,什么是该突出的,最后导致整部电影的剧情不够连贯,没有一部正常电影该有的铺垫和伏笔,没有故事性。它更像是一个书里能给读者留下映象段落的短片集合,而不是一部可以搬上大荧幕值得大多数人花钱去影院观看的电影。这样的电影看完的结果是,当你重新回想电影的时候,你无法复述电影的内容,也就是说,你不知道这一个小时多你看了什么。
也许这时候就有人跳出来说了,“你看过小说吗?你没看过小说你别再这乱说。”
我很负责任的告诉你,我看过。
如果看懂一部改编电影的前提是要去看原著小说,那我何必去看电影?我买本实体书回来不是保存的更久?再拍这个电影的意义是什么?《1942》是改编小说的电影,《红高粱》是改编小说的电影,我没看过原著,但我知道它传达出来的东西。而《小时代》我看到的只有病态的奢侈品堆积。有人说被里面的友谊所感动,请问,你们看过的那个故事那个电视剧那个小说没有友情亲情爱情各种情?你们被她们的情谊感动的时候,是否想过要珍惜身边的人?感动过后什么体会都没有,那是白感动。可除了这个呢?你有没有想过你还收获了什么?
还有影片当中的逻辑bug,是让我想暴走的理由之一。林萧小姐在不知道简溪先生信用卡密码的情况下是怎么刷卡的?碰完钥匙的手需要反复消毒的时候,怎么没想过请林萧小姐在宫洺先生的监督下开呢?宫洺先生讨厌鱼的程度是连看都不能看,在手忙脚乱的同时是否想过换乘呢?以及在不考虑宫洺先生的消费能力、建筑原理、以及性格特点的情况下在市中心建了一栋玻璃房子。
对于这部电影的定位,说是文艺片,带了太多的商业气息,说是商业片,它也不太符合商业片的特点。不知道各位有什么高见?
不关乎电影,有一件事让我觉得非常不舒服。按照院线正常的拍片量,应该是头几天平均分配,然后再根据票房排片。可《小时代》一上映,排片量就不正常。百分之八十的排片量你是想闹哪样?片方刚开始为了宣传砸钱包场造声势,而且还根据上座率的高低给影院提成,“影片上映首周,片方花钱在众多影院大量买票包场;影院排片达到40%给影院一个点,45%给影院两个点。能规矩点不?不论影片好坏,不能在市场上正常走一遭吗?至少你没胆量!?老乱正常秩序你说这算是个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