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观心
人们平时的心念,都是终日外驰,从不曾一念回光来返观自心,以致迷妄执著,无法安定,受苦无量。只有专精地返观内照,才能逐步消除积妄,启发真性,诸大乘经典处处不离般若,正是处处不离观照。所以观与不观,实是迷悟苦乐的重要关键。《涅槃经》说:“能观心性,名为上定。”
佛法中所谓“止观”,即是“定慧”,也即是“寂照”,《摩诃止观》说:“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可见止观原是自性具足的功能,因此也是修心究竟的法则。但止观修法,有深浅、顿渐、事理、偏圆的不同。像天台止观有渐次、不定、圆顿的三种。《释禅波罗密》所说的是渐次止观,初浅后深,解顿行渐;《六妙门》所说的是不定止观,前后更互,解顿,行则或渐或顿;《摩诃止观》所说的圆顿止观,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一心三观,圆融具足,初后不二,解行俱顿。但《摩诃止观》文广境细,初学和事忙的人,往往感到入手无从。
止与观原非二法,在具体实践中,则每以修观为下手方便。《大乘心地观经》说:“汝等凡夫,不观自心,是故漂流生死海中。”又说“三界之中,以心为主,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缠缚。”释尊随机施教,教三界内钝根众生,修苦空、无常、无我的“析空观”;教三界内的利根众生,修诸法缘生无性,当体不可得的“体空观”;教三界外的钝根菩萨,修先空、次假、后中的“次第三观”;教三界外的利根菩萨,修称性圆妙、直下照去,三观任运圆成的“一心三观”。
般若法门,不外由文字而起观照,由观照而达实相。所谓实相般若,即是本觉,观照般若即是始觉。由一念返照的始觉,逐步息妄显真,观力越强,定力越足,定慧互资,则始本合一,便能破小我之执,而证常、乐、我、净的大我,岂不庆快平生!
这里特介绍一种简单、切要,便于下手的一乘观心方法。在初下手时,应先结跏趺坐,然后一切放下。连放下也放下。善事、恶事,都不思量,合起两眼,细细返观自己起心动念的情况,那时定觉妄念忽生忽灭,来去不停。我只一味耐心观照,了知妄想无性,其体本空,即不随它流浪(不取),也不着意遣除(不舍)。这一妄念被自心所照,当下便能湛寂不动,以至自然化于无形;但其他念头,必继续生起,那时仍照前细细静看。这样,每日至少坐一次,每次至少坐半小时至一小时,能多坐、久坐更好。久久观照纯熟,妄念自能逐步稀少(由慧资定),同时觉照的力量,也便逐步增强(由定发慧),渐渐看到一念不生,心源空寂。这时,虽无著无住,却了了觉知,便与般若自性相应。《华手经》说:“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得大果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