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17.5公里处,是中国封建社会前期黄河下游的著名都城。邺兴起于春秋时代,《管子》曰:“(齐桓公)筑五鹿、中牟、邺、盖与、社丘以卫诸夏之地”(《管子》卷8《小匡》)。 五鹿位于今河南南乐西南,中牟位于今河南鹤壁市西,邺位于今河北临漳西南,盖与位于今山西和顺县,社丘位置不详。 在这五处地名中邺的地位最重要,恰好位于中心地位,后来终于发展成为黄河下游最重要的城市。也有人认为邺之初筑不在今邺城遗址,而在殷墟范围内, 似难成立,因为在殷墟考古中未发现任何邺的遗迹。齐国所筑的邺城后来为晋国所有。战略时属于魏国,魏文侯时“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史记》卷126《滑稽列传》),证明魏国设置了邺县。
赵襄王六年(前239年),“魏与赵邺”,显然是畏秦之攻击。 九年(即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果然“秦攻邺,拔之“(《史记》卷43 《赵世家》)。秦仍置邺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设置魏郡,治邺县(《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袁绍自为冀州牧,镇邺(《后汉书》卷104上《袁绍传》),邺城的地位迅速上升。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十五年(公元210年)即建都邺城(《三国志》卷1《武帝纪》)。这是邺城建都的开始。
十六国时期在邺城建都的还有后赵、冉魏和前燕(《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卷110《慕容俊载记》)。北魏天兴四年(402年)置相州。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设置司州和魏尹(《魏书》卷106上《地形志》)。北齐建都邺城,并修筑了邺都南城(《北齐书》卷18《高隆之传》),改魏尹为清都尹(《隋书》卷27《百官志中》)。北周平齐,又改为相州(《隋书》卷30《地理志》)。北周末年,杨坚执政,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伐杨坚,杨坚使韦孝宽讨平之(《周书》卷21《尉迟迥传》)。
邺被焚毁,迁其居民于安阳,邺县与相州也一并迁入安阳城内,旧邺地置灵芝县。隋开皇十年(590年), 邺与安阳各复旧名(《隋书》卷30《地理志》)。邺县治故邺都大慈寺。唐贞观八年(634年)筑小城,为邺县治所(《旧唐书》卷39《地理志》)。
北宋照宁五年(1072年),省邺县入临漳(《宋史》卷86《地理志》), 邺县终于废为邺镇。邺的相州地位被安阳所取代,邺县地位被临漳所取代。
西晋末年,为避晋愍帝之讳,改邺为临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16《相州》)。咸康元年(336年), 石虎迁都于此,又改临漳为邺(《元和郡县图志》卷16《相州》)。东魏建都于邺,天平初,分邺县地于邺城中置临漳县(《魏书》卷106 上《地形志》),与邺并为附郭(雍正《河南通志》卷3《沿革上》)。
周武帝平齐,建德六年(577年),自邺城移临漳治于城东20 里(嘉靖《彰德府志》卷1《地理志》)。可见临漳县不仅取代过邺的名称, 而且曾与邺同治于一个城中,北周时才彻底分割出去,终于后来居上,到北宋时邺县也并入临漳县了(《宋史》卷86《地理志》)。元末临漳县废弃,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明史》卷42《地理志》)。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于漳水泛滥,又于北周治所东北18里重建临漳县城,即今临漳县治(嘉靖《彰德府志》卷1《地理表》)。
赵襄王六年(前239年),“魏与赵邺”,显然是畏秦之攻击。 九年(即秦始皇十一年,前236年),果然“秦攻邺,拔之“(《史记》卷43 《赵世家》)。秦仍置邺县。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设置魏郡,治邺县(《汉书》卷28上《地理志》)。东汉初平二年(191年)袁绍自为冀州牧,镇邺(《后汉书》卷104上《袁绍传》),邺城的地位迅速上升。
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克邺城,十五年(公元210年)即建都邺城(《三国志》卷1《武帝纪》)。这是邺城建都的开始。
十六国时期在邺城建都的还有后赵、冉魏和前燕(《晋书》卷106《石季龙载记》、卷110《慕容俊载记》)。北魏天兴四年(402年)置相州。 东魏天平元年(534年)迁都邺城,设置司州和魏尹(《魏书》卷106上《地形志》)。北齐建都邺城,并修筑了邺都南城(《北齐书》卷18《高隆之传》),改魏尹为清都尹(《隋书》卷27《百官志中》)。北周平齐,又改为相州(《隋书》卷30《地理志》)。北周末年,杨坚执政,相州总管尉迟迥起兵讨伐杨坚,杨坚使韦孝宽讨平之(《周书》卷21《尉迟迥传》)。
邺被焚毁,迁其居民于安阳,邺县与相州也一并迁入安阳城内,旧邺地置灵芝县。隋开皇十年(590年), 邺与安阳各复旧名(《隋书》卷30《地理志》)。邺县治故邺都大慈寺。唐贞观八年(634年)筑小城,为邺县治所(《旧唐书》卷39《地理志》)。
北宋照宁五年(1072年),省邺县入临漳(《宋史》卷86《地理志》), 邺县终于废为邺镇。邺的相州地位被安阳所取代,邺县地位被临漳所取代。
西晋末年,为避晋愍帝之讳,改邺为临漳县(《元和郡县图志》卷16《相州》)。咸康元年(336年), 石虎迁都于此,又改临漳为邺(《元和郡县图志》卷16《相州》)。东魏建都于邺,天平初,分邺县地于邺城中置临漳县(《魏书》卷106 上《地形志》),与邺并为附郭(雍正《河南通志》卷3《沿革上》)。
周武帝平齐,建德六年(577年),自邺城移临漳治于城东20 里(嘉靖《彰德府志》卷1《地理志》)。可见临漳县不仅取代过邺的名称, 而且曾与邺同治于一个城中,北周时才彻底分割出去,终于后来居上,到北宋时邺县也并入临漳县了(《宋史》卷86《地理志》)。元末临漳县废弃,明洪武元年(1368年)复置(《明史》卷42《地理志》)。洪武十八年(1385年),由于漳水泛滥,又于北周治所东北18里重建临漳县城,即今临漳县治(嘉靖《彰德府志》卷1《地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