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我和很多人的感想是一样的:金庸小说中最不喜欢的就是鹿鼎记。原因正如金庸所说,主人公没有代入感。这是年少的我读书时的一种习惯,欣赏崇敬的是光明磊落的人物,并且很容易想象自己就是这些人,随他们历尽险阻终获人生的圆满。正像作家高阳说的那样,小说可写之人,无非四类:英雄、名士、才子、美人,在金庸的15部小说里,14部的主人公正都不脱离这四类,最不济也是狄云那种憨厚善良,虽无风云际会豪迈慷慨但也始终呈现出生命亮色调的人。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对金庸自己的写作模式还是对读者的阅读模式,鹿鼎记都是一个异数、一个挑战。
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写作要表达的究竟是客观还是主观?阅读作为读者的再创作,读者在文本世界里应该代入人物从而得到感染还是该和人物保持恰当的疏离从而使自己升华?小说到底是编织理想生活这件毛衣的毛线棒还是解剖真实社会这个病源体的手术刀?
把话题再拐回到鹿鼎记。
我所说的异数和挑战,是指小说和读者两方面的。从小说来说,首先韦小宝他不具备理想色彩,他不是英雄,可也不是十足的坏蛋。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妓院,后来又阴差阳错进了皇宫,而大家都知道,妓院和皇宫,是两个最能反映中国社会本质的地方,或者说,妓院和皇宫,本质上是同一个地方,是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缩影。他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没机会接受什么文化教育,他仅有的接受过的”最高尚”的思想、人生观教育,大概就是那些街头巷尾稗官野史所说的评书一类,这使他既没受过正统思想浸染从而保持一种社会底层人士的原生态气息,也因此说话行事没有太高的底线和原则。比如你觉得他阿谀谄媚、和人比武撒香灰,实在令人不齿,但他不出卖朋友、有恩必报也不失值得肯定的一面。如果你觉得他很糟糕,那么有人比他更糟糕。在这书里,它所描写的类似前14部小说里被肯定、被赞扬、有光彩、有棱角的人物,都被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反讽的味道,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算作金庸的自嘲。他们不动声色地被解构了。这是金庸对自己以往写作的反思和超越,他真实的意图不在武侠,而在他想借由这个故事一丝不苟地描写社会、揭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本质。因而我认为这部小说对于金庸武侠来说,是不被希望有,但确实应该有、并且也应该是最终的一部。对于金庸的读者来说,阅读鹿鼎记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要求你改变固有的思维,改用纯客观的、完全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人物,这对于习惯了代入式视角的读者,可以说是非常不舒服的经历。这也是我一度抗拒这书、但又不得不承认它的金庸小说巅峰地位的原因。
在我看来,塞万提斯用一部伟大的骑士小说终结了西班牙所有的骑士小说,金庸也以一部伟大的武侠小说解构了当代所有的武侠小说。
从这个意义上说,不管对金庸自己的写作模式还是对读者的阅读模式,鹿鼎记都是一个异数、一个挑战。
长久以来,我都在思考这样的问题:写作要表达的究竟是客观还是主观?阅读作为读者的再创作,读者在文本世界里应该代入人物从而得到感染还是该和人物保持恰当的疏离从而使自己升华?小说到底是编织理想生活这件毛衣的毛线棒还是解剖真实社会这个病源体的手术刀?
把话题再拐回到鹿鼎记。
我所说的异数和挑战,是指小说和读者两方面的。从小说来说,首先韦小宝他不具备理想色彩,他不是英雄,可也不是十足的坏蛋。他从小生活的环境是妓院,后来又阴差阳错进了皇宫,而大家都知道,妓院和皇宫,是两个最能反映中国社会本质的地方,或者说,妓院和皇宫,本质上是同一个地方,是中国社会和历史的缩影。他大字不识几个,自然没机会接受什么文化教育,他仅有的接受过的”最高尚”的思想、人生观教育,大概就是那些街头巷尾稗官野史所说的评书一类,这使他既没受过正统思想浸染从而保持一种社会底层人士的原生态气息,也因此说话行事没有太高的底线和原则。比如你觉得他阿谀谄媚、和人比武撒香灰,实在令人不齿,但他不出卖朋友、有恩必报也不失值得肯定的一面。如果你觉得他很糟糕,那么有人比他更糟糕。在这书里,它所描写的类似前14部小说里被肯定、被赞扬、有光彩、有棱角的人物,都被作者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反讽的味道,在某种意义上,这几乎可以算作金庸的自嘲。他们不动声色地被解构了。这是金庸对自己以往写作的反思和超越,他真实的意图不在武侠,而在他想借由这个故事一丝不苟地描写社会、揭示几千年来中国社会的本质。因而我认为这部小说对于金庸武侠来说,是不被希望有,但确实应该有、并且也应该是最终的一部。对于金庸的读者来说,阅读鹿鼎记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它要求你改变固有的思维,改用纯客观的、完全以旁观者的视角去审视人物,这对于习惯了代入式视角的读者,可以说是非常不舒服的经历。这也是我一度抗拒这书、但又不得不承认它的金庸小说巅峰地位的原因。
在我看来,塞万提斯用一部伟大的骑士小说终结了西班牙所有的骑士小说,金庸也以一部伟大的武侠小说解构了当代所有的武侠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