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春周游望三千里
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新撕小翠绸缎衣
送湖见面雨:送一湖的见面雨。见面雨,指眼前所见的雨,同时暗指了下雨时机大概是在自己到达该地后不久。所以“见面雨”又变成了“见面礼”,就是刚见面就给了场雨。用这种乐天的心情去写刚来就淋雨的遭遇,足见作者心情的轻快。为何能有如此效果?第一是因为糅词炼意精,所费笔墨少。当你对一件常理来说比较惹人厌烦的事在行文中没有过多耽搁时,在心理上表明的是要么你逃避,要么你不在意。这里是因为心情的畅爽,对此不放心上,更甚者还能自得其乐;第二是近音拟况。这种是最难能可贵的了。因为不一定每次行文都能遇到如此妙手偶得的表述。曾经我改过“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为“眸青青兮欲雨,颊淡淡兮生嫣”。这种“小改生大妙”的机会并不多,我当时就是灵光一现。没有进行过单独的琢磨积累一般是不能纯熟驾驭的。在本文中,“见面雨”与“见面礼”音近。我们总说景语生情语,这里就能看出作者的情语是惊喜的:把刚见着昆明湖的面就赶上下雨当成是见面礼。为什么说作者有如此动机呢?是不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或牵强附会呢?我不从正面回答,侧面来说。首先,写词(歌词)不辞废,义有迁衍必非无意为之。也就是说音近而联系到某事物是刻意而为;其次,文中“见面雨”为独造之词,引起明显误会则不会是作者水平太低。因为能把“初到遭雨淋”用3个字形容,“明察歧误”这份文字功底还是有的。既然不是歧误的误会,那就是合理的引导。也就表明了作者就是要让你们想到“见面礼”这个词,想到它,再联系“见面雨”,就知道作者自己对这个遭遇的态度了。这就是景语表情语了。
送“一湖”见面雨,这里的“一湖”是量词的活用了,与“一蓑”烟雨是同一种手法。如此称量的事物,量词与所描述的事物之间定然有着紧密联系的。像我曾经举的周杰伦《兰亭序》中的“掬一把月”,除了意象审美外,在称量的量词上用法是与这里是一类的。为什么要研究这种称量事物的表述技巧呢?因为这是词人们在尝试炼句中流传开来的套路。有了这个技巧,才有炼句炼意的其中一条依据,让今人不是谰言无迹。
另外,“见面雨”向“见面礼”的引导,为什么会动机比较明显,这个大抵是根据语句的节奏来判断的。
1、放春/周游/望三千里
2、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3、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4、新撕/小翠/绸缎衣
而语句节奏的划分。一般情况下,诗句里同一句中,不同于其他构成的节奏往往是思维反应的焦点。例句2的“昆明/送湖/见面雨”是2/2/3的结构,七言诗里常用,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里不同的节奏是“猿啸哀”3个字的这部分,前面的都是2个字的节奏。看到不同于其他节奏的这3个字,你的思维自然就停在了这3个字上。因为前面2/2的结构让人产生了惯性或适应,消除了部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在2/2/3的结构中,“3”如果是动宾结构,往往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地方。一句诗里末尾的“3”这部分往往还是解疑(解释或补充说明前面2/2结构的内容)或是倒装(因果倒置)的所在,具备这样的身份,那么这个部分在人们解读信息的时候,也自然会成为思维反应的焦点。换言之,这个焦点必须要经得起推敲。所谓经得起推敲,就是要给予读者一定的反应内容和反应时间。缺乏反应内容就导致反应时间不够,就是我们常说的索然无味、平平流水。对于作者来说,措辞意味着选派官员,要知人善任。若所选辞藻不胜任思维反应焦点的位置,就成了渎职。五言诗的结构2/2/1或2/1/2,思维反应焦点是在这个“1”上。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绕”就是思维反应焦点。而在对偶诗句中,思维反应焦点的理解方式往往具有相辅相成的取向。单独一个“横”、单独一个“绕”都是在针对一个特定目标范围进行描述,都是单薄的,可以说在这里就是白描的手法。但两者相叠加,思维反应焦点经过2次的强调,就产生了繁复多变的感觉。于是从“横、绕”并存得出线条繁复明朗,这就是意象的初步产生。这里可以看到,心理学对于诗文的作用就在这里了。简单地说,在诗文里默认的规则就是,思维反应焦点的2次强调,即经人大脑对同质的事物进行2次不同角度的反应,即认定该事物性质具备典型性。例如,我写一个人刻苦学习,只要写“废寝忘食”就可以了。因为是2/2结构,所以同是思维反应焦点。经过“不吃饭、不睡觉”2次强调,我们在脑海里就认同了这个人用工刻苦的典型表现了。
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新撕小翠绸缎衣
送湖见面雨:送一湖的见面雨。见面雨,指眼前所见的雨,同时暗指了下雨时机大概是在自己到达该地后不久。所以“见面雨”又变成了“见面礼”,就是刚见面就给了场雨。用这种乐天的心情去写刚来就淋雨的遭遇,足见作者心情的轻快。为何能有如此效果?第一是因为糅词炼意精,所费笔墨少。当你对一件常理来说比较惹人厌烦的事在行文中没有过多耽搁时,在心理上表明的是要么你逃避,要么你不在意。这里是因为心情的畅爽,对此不放心上,更甚者还能自得其乐;第二是近音拟况。这种是最难能可贵的了。因为不一定每次行文都能遇到如此妙手偶得的表述。曾经我改过“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为“眸青青兮欲雨,颊淡淡兮生嫣”。这种“小改生大妙”的机会并不多,我当时就是灵光一现。没有进行过单独的琢磨积累一般是不能纯熟驾驭的。在本文中,“见面雨”与“见面礼”音近。我们总说景语生情语,这里就能看出作者的情语是惊喜的:把刚见着昆明湖的面就赶上下雨当成是见面礼。为什么说作者有如此动机呢?是不是我一厢情愿的猜测或牵强附会呢?我不从正面回答,侧面来说。首先,写词(歌词)不辞废,义有迁衍必非无意为之。也就是说音近而联系到某事物是刻意而为;其次,文中“见面雨”为独造之词,引起明显误会则不会是作者水平太低。因为能把“初到遭雨淋”用3个字形容,“明察歧误”这份文字功底还是有的。既然不是歧误的误会,那就是合理的引导。也就表明了作者就是要让你们想到“见面礼”这个词,想到它,再联系“见面雨”,就知道作者自己对这个遭遇的态度了。这就是景语表情语了。
送“一湖”见面雨,这里的“一湖”是量词的活用了,与“一蓑”烟雨是同一种手法。如此称量的事物,量词与所描述的事物之间定然有着紧密联系的。像我曾经举的周杰伦《兰亭序》中的“掬一把月”,除了意象审美外,在称量的量词上用法是与这里是一类的。为什么要研究这种称量事物的表述技巧呢?因为这是词人们在尝试炼句中流传开来的套路。有了这个技巧,才有炼句炼意的其中一条依据,让今人不是谰言无迹。
另外,“见面雨”向“见面礼”的引导,为什么会动机比较明显,这个大抵是根据语句的节奏来判断的。
1、放春/周游/望三千里
2、昆明/送湖/见面雨 错当苏堤
3、轻影/瘦湖边/投张绿
4、新撕/小翠/绸缎衣
而语句节奏的划分。一般情况下,诗句里同一句中,不同于其他构成的节奏往往是思维反应的焦点。例句2的“昆明/送湖/见面雨”是2/2/3的结构,七言诗里常用,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这里不同的节奏是“猿啸哀”3个字的这部分,前面的都是2个字的节奏。看到不同于其他节奏的这3个字,你的思维自然就停在了这3个字上。因为前面2/2的结构让人产生了惯性或适应,消除了部分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而在2/2/3的结构中,“3”如果是动宾结构,往往是表达核心意思的地方。一句诗里末尾的“3”这部分往往还是解疑(解释或补充说明前面2/2结构的内容)或是倒装(因果倒置)的所在,具备这样的身份,那么这个部分在人们解读信息的时候,也自然会成为思维反应的焦点。换言之,这个焦点必须要经得起推敲。所谓经得起推敲,就是要给予读者一定的反应内容和反应时间。缺乏反应内容就导致反应时间不够,就是我们常说的索然无味、平平流水。对于作者来说,措辞意味着选派官员,要知人善任。若所选辞藻不胜任思维反应焦点的位置,就成了渎职。五言诗的结构2/2/1或2/1/2,思维反应焦点是在这个“1”上。例如: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横、绕”就是思维反应焦点。而在对偶诗句中,思维反应焦点的理解方式往往具有相辅相成的取向。单独一个“横”、单独一个“绕”都是在针对一个特定目标范围进行描述,都是单薄的,可以说在这里就是白描的手法。但两者相叠加,思维反应焦点经过2次的强调,就产生了繁复多变的感觉。于是从“横、绕”并存得出线条繁复明朗,这就是意象的初步产生。这里可以看到,心理学对于诗文的作用就在这里了。简单地说,在诗文里默认的规则就是,思维反应焦点的2次强调,即经人大脑对同质的事物进行2次不同角度的反应,即认定该事物性质具备典型性。例如,我写一个人刻苦学习,只要写“废寝忘食”就可以了。因为是2/2结构,所以同是思维反应焦点。经过“不吃饭、不睡觉”2次强调,我们在脑海里就认同了这个人用工刻苦的典型表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