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巷口吧 关注:68贴子:7,694
  • 11回复贴,共1

【学习同步】『归去来兮辞』━━陶渊明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 归去来兮辞 》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5)陶渊明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作者通过文章阐述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以及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09-14 09:34回复
    《归去来兮辞》 - 作者简介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一字渊明。自号 ,世称 ,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人(今 )人, 末期南朝 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选自 。
    五柳先生
    靖节先生
    浔阳
    柴桑
    九江市
    东晋
    宋初
    《归去来兮辞》
    《陶渊明集》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09-14 10:07
    回复
      《归去来兮辞》 - 原文
      归去来兮, 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载 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 。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策扶老以 ,时矫首而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 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邱。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欣载
      盈樽
      流憩
      遐观
      翳翳
      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天天命复奚疑!


      来自手机贴吧3楼2013-09-14 10:08
      回复
        《归去来兮辞》 - 文章译文 回去吧, 田园 快要荒芜了,为什么还不回!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认识到过去的错误已经不可挽回,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实在是误入迷途还不算太远,已经觉悟到今天“是”而昨天“非”。船在水面轻轻地飘荡着前进,微风徐徐地吹动着上衣。向行人打听前面的道路,遗憾的是天刚刚放亮。 刚刚看见了自家的房子,一边高兴,一边奔跑。童仆欢喜地前来迎接,幼儿迎候在家门。庭院小路虽将荒芜,却喜园中松菊还存。我拉着幼儿走进内室,屋里摆着盛满酒的酒樽。拿过酒壶酒杯来自斟自饮,看看院子里的树木,觉得很愉快。靠着南窗寄托着我的傲世情怀,深知住在小屋里反而容易安适。天天在园子里散步自成乐趣,尽管设有园门却常常闭关。拄着手杖或漫步或悠闲地随处休息,不时地抬起头来向远处看看。云烟自然而然地从山洞飘出, 飞倦了也知道回还。日光渐暗太阳将快要下山,我抚摸着孤松而流连忘返。 回去吧,让我同外界断绝交游。既然世俗与我乖违相悖,我还驾车出游有什么可求?亲戚间说说知心话儿叫人心情欢悦,抚琴读书可藉以解闷消愁。农人们告诉我春天已经来临,我将要到西边去耕耘田亩。有时坐着有布篷的小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即探寻幽深曲折的山沟,也经过道路崎岖的小丘。树木长得欣欣向荣,泉水开始涓涓奔流。羡慕万物恰逢繁荣滋长的季节,感叹我的一生将要结束。 算了吧!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活在世上还能有多久)?为什么不随心所欲,听凭自然地生死?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企求富贵不是我的心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爱惜美好的时光,独自外出。有时扶着拐杖除草培苗。登上东边的高冈,放声呼啸。面对清清的流水吟诵诗篇。姑且顺随自然的变化,度到生命的尽头。乐安天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 鸟儿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09-14 10:09
        回复
          《归去来兮辞》 - 作品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陶渊明
          《题未定草》


          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3-09-14 10:13
          回复
            《归去来兮辞》 - 作品赏析
            读《归去来兮辞》,并不能给人一种轻松感,因为在诗人看似逍遥的背后是一种忧愁和无奈。 本质上不是一个只喜欢游山玩水而不关心时事的纯隐士,虽然他说“性本爱丘山”,但他的骨子里是想有益于社会的。鲁迅先生在谈到陶渊明时说:“就是诗,除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则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 )透过“请息交以绝游”、“世与我而相违”这些愤激之语,我们感到了沉重。
            陶渊明
            《题未定草》


            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3-09-14 10:13
            回复
              《归去来兮辞》的写景是实写还是虚写?钱钟书先生说:“《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述、直录,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物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植杖以耘耔’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可喻矣。”(参见钱钟书 1225~1226,中华书局,1979)如此说来,本文第一大写作特色就是想象。作者写的不是眼前之景,而是想象之景,心中之景。那么,写心中之景与眼前之景有什么不同吗?眼前之景,为目之所见,先有其景后有其文,文景相符,重在写真;心中之景,为创造之景,随心之所好,随情之所至,心到景到,未必有其景,有其景则未必符其实,抒情表意而已。
              《管锥编》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09-14 10:15
              回复
                语文人生 ·最后说明一点,就是陶渊明虽然归隐田园,且不论他这种做法是积极还是消极,但他毕竟不同于劳动人民。他写 也罢,写《归去来兮辞》也罢,实际上是那个时代的一种现象,归隐田园的也并非他一人。然而他的归隐造就了一个文学家,形成了一种文学风格,在中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光照千秋。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话虽过,但可以见出它在文学史中的地位。
                《归园田居》


                来自手机贴吧9楼2013-09-14 11:08
                回复
                  《归去来兮辞》 - 创作背景
                  陶渊明41岁时( ),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5天的彭泽令。据 和萧统 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 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
                  405年
                  《宋书.陶潜传》
                  《陶渊明传》
                  督邮


                  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3-09-14 11:09
                  回复
                    三、关于本文
                    本文是晋安帝义熙元年(406年)作者辞去彭泽令回家时所作,分为“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愉快心情和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成化,乐安天命的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挚,富有抒情味。
                    第一段写辞官归田的决心。先是自责之词,后是自宽 之词。表达了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09-14 11:09
                    回复
                      第二段写归途和初抵家时的情况和回家后的日常生活。作者归心似箭,浑身轻松;望见家门,欣喜若狂;家中景况,有松,有菊,有幼,有室,有酒,有樽,作者饮酒自遣,有室中之乐;涉园观景,有园中之乐。此乃真正的隐者之乐。
                      第三段写作者在农村的出游经历。先重申辞官归田之志,以“息交以绝游”进一步表示对当权者和官场生活的鄙弃;再写与乡里故人的交往,为下文写出游铺垫;后又写出游方式,“或命巾车”,“或棹孤月”,“窈窕以寻壑”,“崎岖而经丘”;最后写出游所见,后农村初春生机勃勃的景象,触景生情,为结尾述人生观铺垫。


                      来自手机贴吧12楼2013-09-14 11:10
                      回复
                        第四段抒发对宇宙和 ,是诗人隐居生活的内心自白。“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他所向往的是“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这发自作者内心的独白是那么的真挚,不 饰。陶渊明既不想与世俗同流合污来赢取富贵,也不指望逃脱人生的苦难而飞临仙境,便投身自然,来保全自己心灵上的一份任意自得的境界。于是他欣然地从四周的事物中,看到了种种可爱的人生妙趣。
                        本文语言清新流畅,骈散相让,音节和谐,犹如天籁。感情真挚,文气平和,诗意浓郁,呈现出一种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涂饰,自然真纯可亲。李格非有“《归去来兮辞》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之痕”之评语,元好问也曾叹言“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人生的感想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09-14 11:1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