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吧 关注:4,076,252贴子:73,673,733

腾讯话题:“八百国军投黄河”之真假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浙江1楼2013-09-21 09:30回复
    “八百冷娃”的故事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流传起来的?目前所见资料,至少可以追溯到2004年著名作家陈忠实的一篇文章《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
    陈忠实写文章感叹“八百冷娃”是“一段几乎湮没的史实”
    陈忠实这篇文章写于2004年9月4日,微博流传的内容与这篇文章的描述基本一致:
    “177师有一千多名士兵被两倍于己的鬼子包围,经过拼杀后死亡200人,余下的800人被逼到黄河岸边的悬崖上,三面都是绝壁。这800士兵在短暂的一瞬里从悬崖上跳了下去。下面是被称作母亲的黄河。黄河以母亲的慈爱襟怀包裹了这800个殊死搏斗后不齿投降的关中‘冷娃’。他们都是16至18岁的孩子。他们从关中(也有少数山西河南)乡村投到孙蔚如麾下来,不是为了吃粮饱肚,而是为着打日本鬼子走进中条山的。他们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们800人集体投河的那一幕,被山里的村民看见了。活着的这个村民尤其清晰地记得最后一名士兵跳河的情景:悬崖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关中籍中国士兵,这是一位旗手。他的双手紧紧攥着他的部队的军旗。那是他和他的父亲和村民们崇拜着的杨虎城创建孙蔚如统率着的西北军的军旗。军旗已经被枪弹撕裂被硝烟熏染,他仍然双手高擎着。他在跳河前吼唱了几句秦腔。那位活着的当地村民还记得其中两句戏词,是《金沙滩》杨继业的两句——两狼山——战胡儿啊……天摇地动——好男儿——为国家——何惧——死——生啊……”
    I


    IP属地:浙江5楼2013-09-21 09:33
    回复
      陈忠实的史料来源,是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但《立马中条》的史料来源不详
      陈忠实的这篇文章,其实是为一本名为《立马中条》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所作的序,该纪实文学于2004年12月正式出版。上述“中条山八百壮士血祭黄河”的情节,即取自该书第十七章《血祭黄河》,该书写道:
      “八百英雄壮士、八百中国士兵、八百血性男儿、八百炎黄子孙、八百生命的绝唱,震撼了古老的崤山,震撼了逶迤的中条,震撼了中州大地,震撼了八百里秦川。……直到今天,当年听到那个声音的老人们仍记忆犹新:‘那娃娃唱的是秦腔,只有两句,就是老戏《金沙滩》里被困在两狼山的杨继业唱的。’离河滩最近的杨家寨一位8旬老人说着唱了起来——
      ‘两狼山(啊)战胡儿(啊……啊……)天摇地动,声好男儿(啊)为国家何惧(也)死(啊)生!’”
      陈忠实的文章还批露,发掘出这段历史的,是《立马中条》一书的作者之一张君祥——“我在阅读《立马中条》书稿前,曾经听到过本书作者之一的张君祥先生讲述的这个细节。”《立马中条》一书是如此介绍张君祥先生的:“从文40余载,涉猎广泛,有杂家之称。自1986年起,开始搜集中条山抗战资料,为本书撰写做了大量扎实的准备工作。”如此,似乎“八百冷娃”的故事,是有充分史料根据的;不过,《立马中条》一书并没有给出任何史料来源。I


      IP属地:浙江6楼2013-09-21 09:34
      回复
        中条山大捷也要纪念了?


        IP属地:云南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3-09-21 09:35
        收起回复
          存疑: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组实地采访后,称“没能还原那悲壮的一幕”
          2008年8月5日,凤凰卫视《冷暖人生》栏目播出《寻找最后的抗战老兵:铁血冷娃》,节目组说:“我们在史料中,并没有找到任何相关的记载描述,那么这究竟是一个虚构的传说,还是一些夸张的叙述,还是一段沉钩的历史呢?2008年7月,我们来到中条山麓黄河两岸,寻访幸存的老兵。”最后节目组给出的结论是:
          “我们其实没有能够找到一个扑黄河幸存的老兵,采访到的也大都是些零散的,年代久远的记忆的片断,最终,很遗憾,我们并没有能还原出那八百‘陕西冷娃’扑黄河的悲壮的一幕。”
          否定:《南都周刊》刊文称“八百壮士集体投河”是艺术创作,并不是信史
          2009年3月,南都周刊刊发文章《寻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真相》。作者谢海涛自称曾“在2005年7月,入晋采访八百壮士集体投河之事”。作者的结论是:1、“当我怀着一腔热血,赶到事发地山西芮城时,却是遍寻史料而不得。”2、“回头查新闻的出处,发现多出自小说《立马中条》,作者之一是西安灞桥区南牛寺村的张君祥。7月底的一天,我赶往西安,敲开张君祥家的门时,已是晚上10点多。……800壮士集体投河,是否真有其事?那一天,张君祥告诉我,是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用艺术手法塑造的。800人是怎么回事?为血战黄河之后,第四集团军在平陆与芮城交界的河滩上捞起800多具尸体。”3、“一句话,我们不够尊重历史,人自轻,方有外人轻之。而于陕军中条山惨烈抗战史来看,先是被政治烟云遮蔽,再是“八百壮士集体投河”由艺术创造成为“信史”,又何尝不如此?”…I


          IP属地:浙江9楼2013-09-21 09:36
          回复
            二、1986年,亲历者回忆:“大部分经过肉搏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
            1986年出版的《垣曲文史资料·第2辑》,收录了原三十八军机要室译电员车国光先生的一篇回忆文章《“六·六战役”与“古·计王战役”亲历记》。车国光先生是“六六战役”的亲历者,其回忆很有价值。文章写道:
            “本日(1939年六月六日)下午五时许,进攻九十六军敌之主力将我一七七师压迫于方家村、许八坡,老庄黄河沿岸,经白刃战两小时,因众寡悬殊,损失惨重。该师除一部分由陈师长率领向敌后突围外,大部分经过肉搏以后跳入黄河,壮烈殉职官兵计一千五百余人。”(《垣曲文史资料·第2辑》,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山西省垣曲县委员会/编)
            I


            IP属地:浙江11楼2013-09-21 09:38
            收起回复


              12楼2013-09-21 09:38
              回复
                三、1991年,国军老兵回忆:“许多军职人员和战士……面对滔滔洪流,毅然跳河”
                1991年出版的《渭南文史资料·第3辑》收录有曾参加中条山战役的老兵冯金明先生的一篇文章《中条山“六六”战役始末》。文章写道:
                “六·五之夜,日寇秘密集中兵力,突然从平陆县城北高山南下侵袭,我军猝不及防,东西防线被从中切断,李兴中九十六军一七七师、独立四十六旅、四十七旅,均陷入敌人包围之中。我军在强敌围攻之下损失惨重,但仍勇猛抗击,奋力突围。许多军职人员和战士被敌人逼近黄河时,既不投降,又誓不束手就擒,面对滔滔洪流,毅然跳河
                ……”(《渭南文史资料·第3辑》,渭南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编)I


                IP属地:浙江13楼2013-09-21 09:40
                回复
                  结语
                  综合上述资料,可以得出一个虽然保守但比较客观的结论:
                  1、在纪实文学《立马中条》一书之前,“八百冷娃”的说法,乃至“800”这个数字,均不见于任何文献记载。
                  2、《立马中条》的作者之一张君祥说“800人”是血战黄河之后从河里捞起的国军战士的尸体总数,这个说法与凤凰卫视对中条山抗战老兵胥继武的采访是暗合的。胥老先生说:“千人都有,不要说八百几百了,男的,女的都有,尸体都腐烂了,因为在那漂了好几天了,它那是个漩涡,水就在那儿旋,那尸体也就跟着那水,就在那儿漩”——可见当时捞起的烈士尸体,很多是从上游漂下,滞留在该处漩涡之中的。“八百冷娃”,并不全是从漩涡上方的悬崖上跳下来的,甚至可能大部分都不是从上方悬崖跳下来的。
                  3、文献资料可以证明,“六六战役”国军战士投黄河确有其事;但无论是媒体的调查,还是文献的搜索,都无法证明“八百冷娃集体投河”这一具体事件的存在。I


                  IP属地:浙江14楼2013-09-21 09:41
                  回复
                    就差最后一点经验、帮顶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3-09-21 09:43
                    回复
                      其实抗战时两党都出力了,因为国力差距大,两党都是拿人命填,何其壮烈!抗日战争问题上不应以党派问题,互相攻击抗日先烈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09-21 09:53
                      回复
                        简单的说,就是这个故事属于艺术加工的产品,但是确有其原型


                        IP属地:上海20楼2013-09-21 10:13
                        回复
                          哎!!!历史是什么?真让人寒心啊!


                          21楼2013-09-21 10: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