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声明,没有看过原著,只就电视剧而论。
这几天看了大秦2,前几集感觉非常不错,相比于《新三国》、《赵氏孤儿案》之类而言,没有太多常识性错误,情节设计也算合理,有欲罢不能之感。但从宁静饰芈八子出现之后,情感纠葛戏逐渐增多,就有些令人厌倦了。但总体来说,算一部不错的历史正剧。
大秦1前几年就看过,虽然故事情节与风格色调也都算不错,但还是感觉不太满意,主要是在对历史的处理上有些问题。既然作者创作初衷以纠正历史误读为初衷,就应该充分尊重历史,然而在这部号称符合原著的电视剧中却并没有准确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
例如,为了凸显秦孝公崛起,将变法前的困境渲染过甚,给人的感觉当时秦国甚至有随时覆亡的危险。实则秦献公时已打败三晋,受周天子致胙而称伯了。因此,有些史学家认为秦之强实际上肇始于献公。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图强,而非救亡。
再如,电视剧中竟有孝公意欲传位商鞅之情节。须知,在家天下的时代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从祖宗传承来的君位也不能任由君主按个人意愿私相授受。历史上记载的自愿传位外姓的情况只有二例:一是燕王哙传子之,燕王哙是昏主,由此差点导致燕国覆灭(另外,从子之的名称看,他也有可能本属燕国公族);一是刘备托孤,然而“君可自取”的说法历来争议甚大,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其实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并非真心话。将这样的情节按到孝公身上,大概是想表现其“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但无耐实在是太超前了,反而画虎不成、欲益反损。
另外,有些细节还欠考究。“老秦”之语莫名其妙(大秦2穿插借用《诗经》诗句则很巧妙),“君上”一词几同生造(大秦2也袭用),“丞相”之称恐有穿越(大秦2用“相国”就好多了)等等。
大秦2的编导主张要“接地气”是有些道理的。大秦1就是因为过度美化孝公与商鞅,而显得违背历史、不接地气了。忽视历史的局限性,试图通过创造“高大全”的人物而“纠正历史误读”,真可谓南辕北辙。
看到很多人无端地捧1贬2,所以写了以上一点感想,欢迎指正。
这几天看了大秦2,前几集感觉非常不错,相比于《新三国》、《赵氏孤儿案》之类而言,没有太多常识性错误,情节设计也算合理,有欲罢不能之感。但从宁静饰芈八子出现之后,情感纠葛戏逐渐增多,就有些令人厌倦了。但总体来说,算一部不错的历史正剧。
大秦1前几年就看过,虽然故事情节与风格色调也都算不错,但还是感觉不太满意,主要是在对历史的处理上有些问题。既然作者创作初衷以纠正历史误读为初衷,就应该充分尊重历史,然而在这部号称符合原著的电视剧中却并没有准确还原当时的历史场景。
例如,为了凸显秦孝公崛起,将变法前的困境渲染过甚,给人的感觉当时秦国甚至有随时覆亡的危险。实则秦献公时已打败三晋,受周天子致胙而称伯了。因此,有些史学家认为秦之强实际上肇始于献公。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图强,而非救亡。
再如,电视剧中竟有孝公意欲传位商鞅之情节。须知,在家天下的时代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从祖宗传承来的君位也不能任由君主按个人意愿私相授受。历史上记载的自愿传位外姓的情况只有二例:一是燕王哙传子之,燕王哙是昏主,由此差点导致燕国覆灭(另外,从子之的名称看,他也有可能本属燕国公族);一是刘备托孤,然而“君可自取”的说法历来争议甚大,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这其实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并非真心话。将这样的情节按到孝公身上,大概是想表现其“天下为公”的高尚品格,但无耐实在是太超前了,反而画虎不成、欲益反损。
另外,有些细节还欠考究。“老秦”之语莫名其妙(大秦2穿插借用《诗经》诗句则很巧妙),“君上”一词几同生造(大秦2也袭用),“丞相”之称恐有穿越(大秦2用“相国”就好多了)等等。
大秦2的编导主张要“接地气”是有些道理的。大秦1就是因为过度美化孝公与商鞅,而显得违背历史、不接地气了。忽视历史的局限性,试图通过创造“高大全”的人物而“纠正历史误读”,真可谓南辕北辙。
看到很多人无端地捧1贬2,所以写了以上一点感想,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