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益吧 关注:42贴子:192
  • 1回复贴,共1

人生不能没有憧憬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在年轻时所设定的目标可以称 为“五子登科”——银子、车子、房子、妻 子、孩子。
只要社会稍微开放,经济自由发展, 上述目标到了三四十岁,就可能一一达 成。但是,这样就够了吗?有一次,我搭 飞机从美国回台北,旁边坐着一位六十几 岁的乘客。在闲聊中,他谈到自己很早 就“五子登科”,后来三个孩子还全部在美 国落地生根。原本希望在美国的子女家中 享受天伦之乐,结果呢?他的英文不灵 光,以致成了瞎子、聋子、哑子;他又不 会开车,简直是个跛子。然后呢,他承认 自己这一生的作为十足是个傻子。“瞎 子、聋子、哑子、跛子、傻子”也算是“五 子登科”,实在反讽之至。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生只有两种 悲剧,一种是得不到我想要的。另一种 呢?是得到了我所要的。”令人不解的 是,为什么“得到我所要的”也算是悲剧 呢?这不是“心想事成”吗?非也。因为许 多人在达成自己奋斗多时的目标之后,才 发现搞错了,原来这并不是自己真正想要 的!或者,自己为这个目标所付出的代价 太高,根本得不偿失。
为了降低后悔的几率,更为了珍惜未 来的时光,我们所能采取的策略是:花一 点时间,想一想人生是怎么回事。首先, 我们的生命有“身体、心智、灵性”三个层 次。面对身体、心智与灵性,我的建议 是:身体是必要的,心智是需要的,灵性 是重要的。以身体而言,从身体健康延伸 出去,包括一切有形可见、可以量化的成 就,如“银子、车子、房子”以及社会形 象,这些都属于必要的层次,亦即:非有 它们不可,但是有了它们还不够。如果我 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这个层次,到了中年 就会尝到“重复而乏味”的苦果。
再以心智而言,它的潜能包括“知、 情、意”三方面。这三方面都需要一直开 发,否则就难以化解“重复而乏味”的压 力。在求知方面,每天学一点新东西,是 保持心态年轻的好办法;在情感方面,目 标是自得其乐与历久弥新;在意志方面, 则能提升自主性与自由度,效法孔子 的“随心所欲不逾矩”。至于灵性层次,则 是“重要”的,因为它决定了人生的意义与 目的。
心智层次最易取得共识的,自然 是“求知”方面了。2006年9月,我在6所大 学做了系列演讲,我提出的一个观点就 是:现代人的学习规划,最好是“30岁以 前学习儒家,40岁以后学习道家,50岁 以后学习《易经》”。
儒家思想的要旨在于“真诚”二字。人 只要真诚,就会觉察到内心有一股力量, 要求自己与别人之间建立起适当的关系。 在判断关系是否适当时,所考虑的三项要 素是:我的内心感受是否真诚,对对方的 期许是否沟通及了解,对社会规范是否遵 守。这三项要素使我们知道如何“择善”, 然后由此努力朝着“至善”前进。
即使以儒家的处世态度,也无法保证 社会正义的完全实现,因此人到40岁以后 就应该学习道家。道家的要旨在于 从“道”的角度来看待一切(包括自己的遭 遇)。而所谓的“道”就是整体。在整体之 中,得失成败可以消解于无形;在整体之 中,很容易孕育一种审美的眼光。因此, 学了道家之后,可以“顺人而不失己”“外化 而内不化”,享受与道同游的乐趣。至于 50岁以后,不妨学习《易经》。《易经》 是“依天道以应人道”,要我们明白自己的 时势处境与特定位置,对于吉凶祸福可以 了然于心,进而在理解了变化的原则与规 律之后,可以顺势而行,趋吉避凶,并且 致力于修养德行,由改变自己的心性进而 改变既定的命运。
人生不能没有憧憬,学习的过程虽不 容易,可这样的挑战会带来一些憧憬,而 这绝不是有形的成就可以提供的。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3-10-04 00:16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3-10-04 00: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