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影随行吧 关注:199贴子:1,104
  • 9回复贴,共1

还是逛逛吧,放松就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觉得放松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这里不仅是说刚入手修静时生理上的放松,还有心理上的放松,更进一步,每深入一层都要配合更深层次的放松,这样一层层放松下去。
人非顽石,怎么说呢?人是生命。而对应于放松之前是一种束缚的状态,那么真正松开之后,应该萌发生命动的韵律。
初步的放松,身心是通畅感和通达感,配合收心沉淀,静下来。之后的道路,是一层层的松开,所有紧张感都是束缚,包括求道的心也会松掉,不断的接近生命的源头。最后也许连生命所加的束缚也要松掉,成为现在的我无法理解的存在。
顽空,或许也是一种紧张感造成的不放松状态。也许是初入虚空后执着于空,不能更好的放松的结果。
总之,对于现在的我而言。练功要放松,处事要放松,各种环境,不同的时间,都要学会微笑和放松。
收心,我理解的收心是收心于一觉。
就是一觉即收,能做到了,精神力也就很强大了。
世界上有很多收心的办法,本质上应该都是如此。
处下手必须收心为先,因为这是最根本的东西。I


1楼2013-10-11 19:18回复
    ~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3-10-13 12:02
    收起回复
      忽然明白了,什么是意,意识意识,意在识先,意不是念头不是思维,而是更根本的存在,也就是人是先有了意后有的思维念头。
      不动的意称为意土,为何称为土。这土是万物未发之中,也是万物的根,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盖亚意识。它不是思维不是念头不是喜怒哀乐,而是它们的源头。华夏先民的文化结晶是通达意土的,所以很多东西让局限于逻辑思维的今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呢?因为意境。意境是介于意与识之间的存在,华夏先人似乎更喜欢徜徉在意境的海洋里,从一个意境跳跃到另一个意境。而不是像基督教那样,用思辨的方式感悟世界。
      那时候思辨是辅助性的,爱思考的人终有一天会发觉,这一世一生的思考除了憔悴,什么也做不到。
      其实,那些流芳后世的艺术文学和音乐作品不正是根植于意土的效果吗?后世的道学典籍多是在念头中寻意,拨迷探真,其要在心。而先民何曾如此在起点上磨蹭,人心惟危,他们用更直接质朴的方法直入大道。
      所以我愿追寻华夏先民的脚步,不再回首。


      4楼2013-10-14 13:53
      回复
        又开始乱想了,不记下来心又不安。
        关于真假,忽然这么想,很多人说万物以及自己的身体等等都是假的,可是它们所以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基于什么呢?既然是假的,为何能存在呢?
        我觉得,四大皆假,但是假是依附真而存的。没有真,假则不会存在。比如说,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假是真所生育,真所运行,真所长养。
        所以说,真真假假假假真真,假作真时真亦假,真真假假难分清。


        5楼2013-10-21 18:36
        回复
          晚上Q群聊了会,那个群里提到了金刚经,聊了几句我的想法下线站桩了。可是站桩的时候,忽然一些念头冒了出来,洗澡的时候发现必须记下来才能安心打坐了。真奇怪,毛病啊。
          我觉得如何看金刚经必须先看到,佛教是个大学校,所以每本书都是术有专攻的,属于不同的专业的,针对不同天赋和不同年级的学生的。
          我觉得金刚经并非反对有为法,形容有为法虚幻不实的词句里蕴含着更深的含义,总的来说,金刚经蕴含着两个字---根基。
          金刚经蕴含这佛学的根基,那些繁杂的有为法如枝叶,枝叶可以秋枯春生,枝叶可以变化更新,但根基是佛学存在的根源。
          佛道基本的经典都是这样,是立根基的。
          先修枝叶那叫播种,那叫结缘,或者养生,积德,但不是修道。


          7楼2013-10-24 23: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