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希林吧 关注:90贴子:31,831
  • 4回复贴,共1

《洛希林作品》【传记小说】《奇士苏代》(初稿)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奇士苏代
告别了鬼谷求学中的数年寒暑,年轻的苏代终于又回到了故乡洛阳,还来不及洗去身上的风尘,尽享亲人离别重聚的欢愉,家中便迎来了一位身份显赫的故人。
这位故人,曾经是苏代年少时的好友,因为家境的缘故,他早于苏代步入仕途。所以当苏代结束鬼谷学业的时候,他已经是东周的重臣了。
或许是因为彼此都比较熟悉的缘故,故人一来,便开门见山:“此次前来,希望立刻见到苏秦先生。”
苏代的兄长,即当世最著名的大纵横家苏秦,此时正在六国之间,谋划自己轰轰烈烈的合纵事业,自然不可能前来,来者怎会不知?但苏代还是简单地说明了情况,然后询问道:“究竟何事如此紧急?玄卿不妨先说与我一听,苏代或许还可略尽绵薄之力。”
玄卿摇头:“此事事关重大,非以苏秦先生出面不可。他人之才,恐难当大任”言辞之中,似乎有对苏代颇为不屑。
苏代明晓他的意思,于是哑然失笑:“玄卿多虑了,激将法纯是多余,我愿为周君驱使,出使楚国。”
“你有几成把握?”
“那要看你对苏代,有几成信心。”
秦攻宜阳,楚国救之。而秦国乃是强国,即使是同属强国的楚国也不能直接对秦国用兵,所以决定教训一下与秦国亲善的东周,从而向秦国施压。
东周乃是小国,在强楚面前,无异于鸡卵对巨石,所以玄卿竭力主张与秦国和谈,从而避免与楚国的冲突。但是国中另一批人则主张进一步投靠强秦,以秦国威慑楚国。两派相持不下,国君也难以决断,在此关键时刻,玄卿本人必须留在朝堂之中,所以他必须寻找可靠之人,代替他出使楚国。
于是他找到了苏代,凭借着早年与苏代相交的经历,以及鬼谷子先生的大名,他相信苏代能够完成自己的使命,不过苏代桀骜,若要让他全力以赴,还需用一些手段。
苏代赞成玄卿的观点:“投靠秦国,则意味着与楚国绝交;此时周与秦亲近,所以楚国攻周之时,周国尚可以投靠秦,可是若以后秦攻周,周国又能投靠谁呢?”
于是苏代出使楚国。
“秦攻宜阳,乃是与楚为敌;而你们敢与秦国亲善,岂不是与我为敌?”朝堂之上的辩论一开始,楚王便发出了气势汹汹的攻势,将罪过全部推到东周身上,以掩饰自己以大欺小的事实。
苏代无意辩驳,因为即使逞口舌之利,证明了楚王以大欺小,也不能改变楚国进攻周国的计划,甚至还会增加楚王对自己和东周的厌恶。可是楚王的话,却让他在瞬间确实了自己的猜测:楚王进攻周,是因为他认为周与秦友善,而对楚国不利。
“禀告陛下,您之所以认为周与秦亲近,是因为有人扬言周与秦亲近超过了楚的人,他们之所以这么说,其实只是想让周归并与秦罢了,因为您若是因为听信这样的言论而攻打周,周必定归并与秦,周秦联合,对楚国是最不利的。既然如此,您为什么还要帮助秦国得到周呢?”
恍如一言惊醒梦中人,楚王立刻意识到,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怕不能阻止周与秦的亲善,反而会促使这两国的结盟。
想到这儿,楚王便说道:“即使如此,秦与楚为敌,周与秦亲善,楚不能不对周有所作为,以显我大国风范!”
“大王若要有所作为,也并非必须妄动兵戈,平添杀戮,不如更加亲近与周,在周亲近秦的时候对它好,在周不亲近秦的时候对它也好,那么周必然与秦疏远,甚至绝交,从而归并于楚。这样一来,楚国不仅获得了周,更能在诸侯间赢得美名,对霸业必将大有裨益。”
“既然如此,容寡人再多想想。”


IP属地:河南1楼2013-10-15 00:34回复

    从魏国逃出后,苏代来到了宋国。宋国是墨子的故乡,墨学氛围较浓。此时齐国攻打宋国,墨者重复先祖的事业,一方面抵挡凶猛的齐军,一方面向苏代询问御齐之道,苏代于是向燕昭王写信,建议他推举齐国为霸主,然后派人出使秦国,劝说秦国拉拢燕赵,因为齐国称霸,秦国定不会坐视不理,必将齐国视为不共戴天之仇敌,到那时候,惊天阴谋就算是成功了一半。
    那么这个惊天阴谋究竟是什么呢?
    其实并不新鲜——亡齐。
    不过这个时候,亡齐已经不单单是燕国的阴谋了,是赵国的阴谋、魏国的阴谋、楚国的阴谋、秦国的阴谋——天下的阴谋!
    齐国并不想成为天下的仇敌,也试图以宋国的土地拉拢的秦国,声称灭宋之后,就将宋的土地送给秦国。但是秦国并不相信齐国,而魏国释放苏代的做法,无疑也会让秦国认为,齐国早与魏国结成了联盟,从而更加怀疑齐国。而现在苏代的计谋,无疑让这种怀疑变成了彻底的决裂。
    燕昭王得到如此大胆而又诚恳的书信,不禁大为感动,从而又回想起了苏氏兄弟对燕国的贡献,于是召回了苏代,并厚待他。但是苏代并没有在燕国停留多久,就回到了齐国。
    在齐国,他一方面花重金,让人在齐王面前推荐自己带兵与燕国交战,一方面又在齐王面前百般推脱,告诉齐王自己没有军事才能,最后只能在齐王的强迫下勉强出征,结果自然每次都被燕国杀得大败,而苏代则因为早就说过自己无能,且是齐王强行任命,所以即使失败也能次次都逃避责任,从而使齐国贻误了最佳的战机。此后,燕国大将军乐毅,率领诸侯联军进攻早已疲惫不堪的齐国,大获全胜,基本上灭掉了齐国,至于田单以二城复国,则是后话。
    总而言之,这个惊天阴谋终于宣告完成,苏代运用合纵之术,与燕昭王、乐毅等人,以弱击强,共同完成了这一创举,书写了燕国历史上最光辉的一笔。
    其实事实上,齐王对苏代不薄,可是苏代永远不能忘记,自己的妻子是死在了齐国的乱军之中,也是死在了妄图称霸,野心勃勃的齐王手中。
    即使后来,苏代功成名就,封妻荫子,却始终不能忘记伊人。
    作为一名出色的纵横策士,苏代几乎去过了每一个诸侯国,对天下形势有着清醒的认识,尤其是秦国。
    在苏代眼中,秦国是一部庞大的战车,以其坚固的车身,撞碎任何敢于挡在他面前的敌人;秦国又是如此优雅的伶人,在天下的纵横之中游刃有余。他们的君主是那样明智,他们的目标是那样的明确,他们的策略是那样的一致,他们的决心是那样的坚定——而且他们的连横理论又是那样的完整。
    秦国是一个洞悉了政治的国家,可以非常轻松地挑起天下的矛盾,孤立自己的敌人,从而最大的利益,任何一个大国,楚、赵、齐,只要一崛起,就会立刻成为秦国的仇敌,而秦国每次都能迅速地将那个强国变为天下的众矢之的,从而一举击溃;而秦国又是一个崇尚暴力和武力的巨人,他们没有信义,可以随时背叛任何盟约,可以向任何盟友发动致命的攻击。整个天下似乎都成了秦国鼓掌中的玩物。
    这简直是最可怕的事情。
    如果战乱终有一天会结束,某个国家统一了所有的诸侯国,苏代相信,那一定就是秦国。
    所以在秦国邀请燕昭王到咸阳做客时,建立盟约时,苏代好不客气地劝阻了昭王——因为和秦国的盟约,没有任何的价值,甚至昭王此行还会有生命危险。燕昭王也同意苏代的话,最终没有去秦国。
    苏代的后半生,效仿苏秦,合纵六国,可是有的参加了,有的没参加,联盟早已不复当年盛况,可是苏代永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誓言:“纵横天下,锄强扶弱,我之道也。”


    IP属地:河南3楼2013-10-15 00:35
    回复
      mark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3-10-15 08:09
      回复
        马克莱莱


        IP属地:江苏5楼2013-10-15 12:30
        回复
          感觉好犀利


          6楼2013-10-15 17: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