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义谈古
--苦蝉居士,2013年写于复旦
先有新民乡,再有安义县
安义以前与奉新、永修、武宁等,属古海昏县。在安义新民乡靠近永修处,仍有龙安这一地名,这是安义的“安”字由来。龙安县以前叫隆安县,后来因为避皇帝讳号,改隆为龙。有资料认为龙安是因为山势如龙,这是误解,今天我们去新民龙安、乌溪那个地方,怎么也看不出龙像。
古龙安县是唐武德时期从建昌(今永修)分拆设立,是县治在安义境内的最早县区,主要包括了今安义新民、乔岭、东阳和武宁、永修等部分,龙津是“龙安津驿”的意思。宋朝时龙安县就已经取消,重新并入了建昌县,其中原龙安古城与周边地区,明朝时期称为安义乡,安字来自于龙安,义字的来源是因为有明初附近设有义仓。
今天的黄洲、石鼻、乔乐、万埠等乡镇,在汉唐时期,与龙安分治,所以口音与靖安、新建更接近。而龙津、新民、乔岭、东阳部分地区,口音趋于古代龙安县的口音。
南昌原属安义
明朝正德年间社会动荡,王阳明在新建人朱宸濠叛乱之后,附议将建昌县分拆,安义乡(龙津、新民)、南昌(黄洲、石鼻、乔乐、湾里)、卜邻(东阳、长埠)、控鹤(万埠、青湖)、依仁(鼎湖、仁首),五乡四十八里重置一县,取原“龙安、义仓”得名的安义乡为县名,称为安义县。原建昌留余十二乡并市五坊共八十六里,治所在永修的永丰。
新设立的安义县与龙安县完全不同,地域差别也非常大,重叠的面积仅新民大部分、龙津镇全部及其他周边部分地区。安义在很长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今永修管辖,因此安义许多地名与永修地名近似,如:安义有龙津、永修有虬津;安义有万家埠、徐家埠,永修有涂家埠,同时也体现了过去以水域为交通要道的特点。
今天的南昌市过去不叫南昌,过去叫南昌的是今天安义乔乐、石鼻,以及新建的石埠一带。主要是因为赣西北一带的主河道潦河,是过去重要的经济与文化地带,而石鼻一带又是赣西北物资的转运口,从今天石鼻古村的原貌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说文解字·一下 部》:“莽,南昌谓犬善逐兔草中为莽。”这里的南昌,则是指整个江西一带。因此说南昌原属安义,是指特定时期的特定区位指向。当时的南昌,也仅是一个乡而已。
安义话为何与南昌、靖安话不同
安义龙津、鼎湖、东阳、新民、乔岭、长埠等地的话,主要是赣方言昌都片都昌小片,与永修、都昌、星子等地的话接近,与靖安(属赣方言靖安小片)、南昌(赣方言南昌小片)的话差异较大。安义话中还夹杂了少部分的客家话、和河南方言,主要是由于客家和河南移民导致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现今的赣方言,应该称之为赣客方言,是原赣住民与北方客家话结合而成,因此安义话中有客家话实属正常。
安义话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赣方言昌都片都昌小片中西子片区的特点,即:无撮口呼韵母(就是普通话“鱼”的韵母),如:普通话的余,安义话读成“余,wei2”;普通话的鱼,安义话读成“捏,nie2”。安义话还有都昌小片的许多语音特点,例如:猪、穿等声母都读D(穿,安义话读成:堕,dou4),这是古代南部吴语温州地区方言的传播导致。安义古代一直属于吴、楚、荆的边缘地带,语言杂糅。
安义黄洲话更接近靖安小片,石鼻、乔乐、万埠话,更接近南昌小片。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语音不同的格局,是因为讲县城龙津镇口音的地区,过去近千年长时期属于永修(建昌)管辖,与黄洲、石鼻等乡镇不为同一县属,日常语言交际较少。
安义话中有部分语音来自河南口音,主要是因为河南话与客家口音近接,同时近代有大量河南移民在安义。安义话中的河南口音,是属掺杂型而非孤岛型,即:没有讲河南话的村庄,但是许多地区有河南话的发音。安义河南话和赣北其他地区的河南话一样,主要是河南栗山话和关山话,以及后吴、商城等地的话。例如:称漂亮为“客气”,称太阳为“日头”(日,音:ni5),称夜晚为“夜里”,称折为“撇”(音:pie5),称掰为“篾”(音:mie5),称拧为“铁”(音tie1),称斟为“筛”,称指甲为“指甲蓬”。
安义河南口音中,还有非常典型的河南地区性差异口音,例如“你们”,在龙津(都昌小片)称为“恩才”(音:en1,cai1),在万埠(南昌小片)称为“恩计”(音:en1,ji1),分属河南话中的栗山话和光山话。同样,“我们”在龙津和万埠分别读成:鹅才、鹅计。
安义部分风俗来自河南
与安义话有北方特别是河南口音的传承一样,安义风俗很多来自河南等北方地区,其原因也是由于安义受客家文化影响,和河南移民影响的原因。
在安义可确认的河南移民村有12个,其中新民7个、东阳2个、鼎湖1个、峤岭1个、万埠1个。其中明代及以前早期迁入的有1个,清朝中期迁入的有8个,民国之后晚期迁入的有3个。这些移民的村落数量不多,但是这些移民对安义语言和风俗的影响,与其他赣西北地区受河南语言文化的影响一样,不容小视。河南以外的中原地区移民到安义的村落,亦不在少数,对河南为主的中原文化在本地的扎根影响颇深。
安义至少有三项风俗,与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即:高腔唢呐、白素送葬、初三做新。其中,初三做新的风俗犹为特别,与周边区域差别很大。在客家文化里,正月初一拜族长、初二拜丈人,初三也不拜年,而是是扫穷(打扫过年留下的垃圾),也有的客家地区认为初三是赤口(容易口角)因而不会友。而受赣文化本地风俗影响较大的区域,初三是个大日子,是上好的正日。
客家文化的初三不会友的风俗,可以看做是中原文化的流变,也是对初三拜祭风俗的一种传承。在安义以龙津(都昌小片语音区)为主的地区,初三不仅不拜年,也不是扫穷,而是对新逝亲人的拜祭,称之为:做新。这一风俗,与安义周边地区都不同,可以看做是客家大迁徙之后,主要是明朝及以后河南等地中原文化对安义本地文化的影响。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区,与安义都保持同一风俗,在正月初三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去新近一年逝去家人的人家,拜祭、聚会,称之为拜鬼、拜先人,如果走访了未新逝家人的人家,对方会很生气,认为不吉利。而安义周边地区,甚至同属安义的许多乡镇,初三并不是拜鬼,甚至是拜会亲友、重大事件的吉日。
--苦蝉居士,2013年写于复旦
先有新民乡,再有安义县
安义以前与奉新、永修、武宁等,属古海昏县。在安义新民乡靠近永修处,仍有龙安这一地名,这是安义的“安”字由来。龙安县以前叫隆安县,后来因为避皇帝讳号,改隆为龙。有资料认为龙安是因为山势如龙,这是误解,今天我们去新民龙安、乌溪那个地方,怎么也看不出龙像。
古龙安县是唐武德时期从建昌(今永修)分拆设立,是县治在安义境内的最早县区,主要包括了今安义新民、乔岭、东阳和武宁、永修等部分,龙津是“龙安津驿”的意思。宋朝时龙安县就已经取消,重新并入了建昌县,其中原龙安古城与周边地区,明朝时期称为安义乡,安字来自于龙安,义字的来源是因为有明初附近设有义仓。
今天的黄洲、石鼻、乔乐、万埠等乡镇,在汉唐时期,与龙安分治,所以口音与靖安、新建更接近。而龙津、新民、乔岭、东阳部分地区,口音趋于古代龙安县的口音。
南昌原属安义
明朝正德年间社会动荡,王阳明在新建人朱宸濠叛乱之后,附议将建昌县分拆,安义乡(龙津、新民)、南昌(黄洲、石鼻、乔乐、湾里)、卜邻(东阳、长埠)、控鹤(万埠、青湖)、依仁(鼎湖、仁首),五乡四十八里重置一县,取原“龙安、义仓”得名的安义乡为县名,称为安义县。原建昌留余十二乡并市五坊共八十六里,治所在永修的永丰。
新设立的安义县与龙安县完全不同,地域差别也非常大,重叠的面积仅新民大部分、龙津镇全部及其他周边部分地区。安义在很长时期大部分地区属今永修管辖,因此安义许多地名与永修地名近似,如:安义有龙津、永修有虬津;安义有万家埠、徐家埠,永修有涂家埠,同时也体现了过去以水域为交通要道的特点。
今天的南昌市过去不叫南昌,过去叫南昌的是今天安义乔乐、石鼻,以及新建的石埠一带。主要是因为赣西北一带的主河道潦河,是过去重要的经济与文化地带,而石鼻一带又是赣西北物资的转运口,从今天石鼻古村的原貌可见当时的繁华景象。
《说文解字·一下 部》:“莽,南昌谓犬善逐兔草中为莽。”这里的南昌,则是指整个江西一带。因此说南昌原属安义,是指特定时期的特定区位指向。当时的南昌,也仅是一个乡而已。
安义话为何与南昌、靖安话不同
安义龙津、鼎湖、东阳、新民、乔岭、长埠等地的话,主要是赣方言昌都片都昌小片,与永修、都昌、星子等地的话接近,与靖安(属赣方言靖安小片)、南昌(赣方言南昌小片)的话差异较大。安义话中还夹杂了少部分的客家话、和河南方言,主要是由于客家和河南移民导致的。当然也有人认为现今的赣方言,应该称之为赣客方言,是原赣住民与北方客家话结合而成,因此安义话中有客家话实属正常。
安义话最大的特点,是充分体现赣方言昌都片都昌小片中西子片区的特点,即:无撮口呼韵母(就是普通话“鱼”的韵母),如:普通话的余,安义话读成“余,wei2”;普通话的鱼,安义话读成“捏,nie2”。安义话还有都昌小片的许多语音特点,例如:猪、穿等声母都读D(穿,安义话读成:堕,dou4),这是古代南部吴语温州地区方言的传播导致。安义古代一直属于吴、楚、荆的边缘地带,语言杂糅。
安义黄洲话更接近靖安小片,石鼻、乔乐、万埠话,更接近南昌小片。之所以会形成这样的语音不同的格局,是因为讲县城龙津镇口音的地区,过去近千年长时期属于永修(建昌)管辖,与黄洲、石鼻等乡镇不为同一县属,日常语言交际较少。
安义话中有部分语音来自河南口音,主要是因为河南话与客家口音近接,同时近代有大量河南移民在安义。安义话中的河南口音,是属掺杂型而非孤岛型,即:没有讲河南话的村庄,但是许多地区有河南话的发音。安义河南话和赣北其他地区的河南话一样,主要是河南栗山话和关山话,以及后吴、商城等地的话。例如:称漂亮为“客气”,称太阳为“日头”(日,音:ni5),称夜晚为“夜里”,称折为“撇”(音:pie5),称掰为“篾”(音:mie5),称拧为“铁”(音tie1),称斟为“筛”,称指甲为“指甲蓬”。
安义河南口音中,还有非常典型的河南地区性差异口音,例如“你们”,在龙津(都昌小片)称为“恩才”(音:en1,cai1),在万埠(南昌小片)称为“恩计”(音:en1,ji1),分属河南话中的栗山话和光山话。同样,“我们”在龙津和万埠分别读成:鹅才、鹅计。
安义部分风俗来自河南
与安义话有北方特别是河南口音的传承一样,安义风俗很多来自河南等北方地区,其原因也是由于安义受客家文化影响,和河南移民影响的原因。
在安义可确认的河南移民村有12个,其中新民7个、东阳2个、鼎湖1个、峤岭1个、万埠1个。其中明代及以前早期迁入的有1个,清朝中期迁入的有8个,民国之后晚期迁入的有3个。这些移民的村落数量不多,但是这些移民对安义语言和风俗的影响,与其他赣西北地区受河南语言文化的影响一样,不容小视。河南以外的中原地区移民到安义的村落,亦不在少数,对河南为主的中原文化在本地的扎根影响颇深。
安义至少有三项风俗,与河南为主的中原地区风俗习惯密切相关,即:高腔唢呐、白素送葬、初三做新。其中,初三做新的风俗犹为特别,与周边区域差别很大。在客家文化里,正月初一拜族长、初二拜丈人,初三也不拜年,而是是扫穷(打扫过年留下的垃圾),也有的客家地区认为初三是赤口(容易口角)因而不会友。而受赣文化本地风俗影响较大的区域,初三是个大日子,是上好的正日。
客家文化的初三不会友的风俗,可以看做是中原文化的流变,也是对初三拜祭风俗的一种传承。在安义以龙津(都昌小片语音区)为主的地区,初三不仅不拜年,也不是扫穷,而是对新逝亲人的拜祭,称之为:做新。这一风俗,与安义周边地区都不同,可以看做是客家大迁徙之后,主要是明朝及以后河南等地中原文化对安义本地文化的影响。今天,河南大部分地区,与安义都保持同一风俗,在正月初三的时候,亲朋好友都去新近一年逝去家人的人家,拜祭、聚会,称之为拜鬼、拜先人,如果走访了未新逝家人的人家,对方会很生气,认为不吉利。而安义周边地区,甚至同属安义的许多乡镇,初三并不是拜鬼,甚至是拜会亲友、重大事件的吉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