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典吧 关注:20贴子:1,198

回复:【读】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这里管仲所说的“非故且为之也,必少有乐焉,不知其陷于恶也”的意义,就是指只见日前的小利,而不计后果的大恶。也就是董仲舒《春秋繁露》所指的“春秋二百四十年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细恶不绝之所致也”。“细恶”,是指小小的过错,小过不慎,终酿大祸,甚至于亡家亡国。
历代创业继统的皇王帝霸,如果不深明老子所说传统道家的哲学,到头来,便有如刘宋末代的十三岁小儿皇帝来顺帝,与明思宗两人一样的悲惨下场,至死不明为什么遭遇有如此惨痛的前因与后果。


IP属地:陕西178楼2013-12-05 23:27
回复
    中外历史上的悲剧
    法国大革命的远因,早自十八世纪(清朝康熙中叶)法国的中兴英主开始。他就是自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穷兵黩武之外,又加上穷奢极欲,建筑了名城凡尔赛宫等处。五六十年之间,传位到曾孙路易十五手里,在极度的豪华以后,不知“持而盈之,不如其已”,反而变本加厉,“揣而税之”。因此给后代子孙——路易十六留下国债四十亿之巨。如此局面,当然不可长保。但路易十六明知危殆,始终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魄力,甚至还要矢上加尖。终至“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路易十六在凡尔赛宫的宫廷生活,耗费国家金钱之多,令人叹为观止。每当有外国君主或重臣来访,路易十六都一定要在凡尔赛宫开设盛宴,一次宴会下来,动辄就是千万金元,笙歌达旦,作长夜之欢,戏子、歌女、舞妓,日夜不停地出入宫门,跳羽衣舞,唱霓裳曲。凡尔赛宫一年所喝的葡萄酒,就值七十九万法郎之多。此外,单是鱼肉就多达三百四十七万法郎。还有点灯的蜡烛费用,也在五万法郎以上。至于王宫中所用的宫女、宫人,那更是多到令人难以置信。例如御膳房的厨师就有二五九人之多,其主任厨师的年薪是八万四千法郎。国王的秘书官将近千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是二十万法郎。王后的侍女也有五百人之多,每个人的年薪最少也有一万二千法郎。总计凡尔赛宫的宫女和侍臣是一万六千人,这里面还不包括一般贵族与朝臣。皇宫里的御用马匹有八千九百匹,御用车辆百多辆,所以每当路易十六出外巡幸,其行列之壮大有如祭典,无数车马排成一条长蛇阵,大臣们佩紫带黄,宫女们美服艳装,那种穷奢极欲的威风气派,真是有如天人一般。总计每年王室所花用的金钱竟相当国库总收入的五分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将近一万的禁卫军,每年也要花费三百万元以上。王后安唐妮,那更是豪阔无度。她光是各种手镯,就能值到七八百万法郎,其他的首饰那就更不用说了。至于那些官廷贵族的年金,还不包括在王室经费以内。当时的凡尔赛宫,位于巴黎城郊,里面有二十九个庭园,四座了望台,有喷泉,有瀑布,四季鲜花盛开,极尽娱游之乐。


    IP属地:陕西179楼2013-12-05 23:28
    回复


      IP属地:陕西180楼2013-12-06 01:53
      回复
        急流勇退的类型
        等两次之,从秦、汉之后,看历史上风云人物的作为风格,取其稍微类同于道家的,如汉代的张良与诸葛亮,原本存心都想“功遂身退”,但很可惜其遭遇仍然不能遂其所愿。张良虽然不肯居功,只自谦退封于“留”地而为“留侯”,但却身不由己,不能再加上三点水而一“溜”了之,以已绝人间烟火食的半仙之分,结果仍免不了受吕后的饮食所害而殁。与其如此,还不如诸葛武侯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身成绝代之功,更为划算。
        也许由此历史经验的教训,致使后来道家人物的作为,如东晋的抱朴子——葛洪,南朝齐梁之际的陶弘景,更加小心谨慎。葛洪便早早抽身,自求出任为勾漏令,以宦途当隐遁,暗暗修他所认为的仙道以终。陶弘景则及早挂冠神武门,悠哉游哉,造成“山中宰相”的局面,作他的洞天《真诰》,自在精神领域了事。


        IP属地:陕西184楼2013-12-06 01:57
        回复
          十年橐笔走神京,一遇钟离盖便倾。
          不是无心唐社稷,金丹一粒误先生。
          介于道家、儒家的风范,能够做到“功遂身退”,入世又似出世的,历史上有没有这一类的典型人物呢?我认为从两晋清谈玄学的影响,在南北朝之间,有着不少风流人物。风格最为标准的,要算梁武帝的名臣韦睿。他善于从政,也善于用兵作战,有诸葛亮纶巾羽扇、指挥若定的丰神,又有“上善若水”、“功成不居”的意境。如遇老子,或者肯收他为徒,较之函谷关的守关吏尹子,应无逊色。可惜南北朝这一时代,在历史上不大出色,因此南北朝的人物也都被人所遗忘埋没了。
          韦睿,字怀文,京兆杜陵人。他是汉丞相韦贤的后裔,系出名门世族。自少即受郡守祖征的赏识,认为是“干国家,成功业”之才。当南齐紊乱之际,他肝衡人物,认为梁武帝萧衍还可算是命世之才,便决计辅从。历迁太子右卫率,出为辅国将军、豫州刺史,领历阳太守,后迁调合肥,以功进爵为侯。
          梁武帝决心北伐,魏遣中山王元英为征南将军,率兵南来御敌。韦睿奉命统部北伐,屡建奇功。他素来体弱多病,虽在前线作战,也未尝骑马,只乘坐白木板舆,手执白如意,督厉将士,勇气无敌。平常与士卒同甘苦,极力爱护部下,令出必行,战无不胜。魏人军中有谣:“不畏萧娘与吕姥,但畏合肥有韦虎。”对他畏惧万分。


          IP属地:陕西186楼2013-12-06 21:59
          回复
            当前方军情紧急的时候,梁武帝遣亲信曹景宗与他会师,而且特别对景宗说:“韦睿,卿之乡望,宜善敬之。”因此,景宗见韦睿,执礼甚谨。但每当战胜,景宗与其他将领,都争先上报。独韦睿迟迟报告,不愿争功。有一次,在庆祝胜利的庆功宴会上,韦睿与景宗同席,酒酣兴至,大家倡议赌钱来作余兴,约定以二十万为赌注。景宗一掷便输,韦睿赶紧把一张骰子翻转,变成景宗是赢家,韦睿自己还连声说:“奇怪!奇怪!”
            其实,萧梁朝代开创之初,所有的巨僚将佐,莫过韦睿。梁武帝明知他的才能,但始终不委任他作统帅,反而用一个无大才略的宗室临川王萧宏来当元帅,而且又派曹景宗与他并肩作战,在在处处,都心存顾忌。好在韦睿自知苟全于乱世,隐避林下,并非上策,只有如此行其自处之道,不贪名利,不争功劳,而且还在功成之时,深自谦退,以免猜忌。因此他活到七十九岁而殁,遗嘱但穿常眼薄葬便了。总算在他身死的时候,感动得梁武帝亲临恸哭,完结他一生苟全于乱世,“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名剧。
            与韦睿行迹有所不同,便是后梁元帝萧绎的功臣、荆山居士陆法和。他先识侯景必反,但没有人相信其言。到了侯景派兵攻击湘东,他自请统兵以解湘东之危,受任郢州刺史。后又向元帝建议大举定魏的政策,不为所用,自称:“吾尝不希释梵天王生处,岂窥人王位耶!但于空王佛所,与王有因缘,如不能用,则奈业何!”及元帝失败,齐宣帝封他为太尉,赐甲第。他只求将府第作佛寺,终日焚香静坐偏室,预期死日。到时果然坐化,尸缩三尺如婴儿大小。这也是“功遂身退”、异常之道的一例,颇可耐人寻味。


            IP属地:陕西187楼2013-12-06 21:59
            回复
              附“功遂身退,天之道”的一些资料:独庵老人——姚少师
              《自题像赞偈》
              看破芭蕉拄杖子,等闲彻骨露风流。
              有时摇动龟毛拂,直得虚空笑点头。
              应臬姚少师影堂有
              《自题偈语》诗(明诗纪事)
              冀北江南事已非,禅机未了说戎机。
              止闻智者师黄石,曾见功臣着衲衣。
              衫翠湿空春欲老,砌尘凝席客来稀。
              一参偈语低徊久,飒飒灵风动素纬。
              明·苍雪大师诗四首
              鹤马遗踪自道林,相传野老尚堪寻。
              花开不择贫家地,鸟宿偏投嘉树阴。
              弃世久拼随世远,入山惟恐未山深。
              命根断处各根断,十载应难负寸心。
              山深糜鹿好为群,水草丰饶隔世氛。
              牵犊饮流嫌污口,让王洗耳怪来闻。
              鸿飞易远逃罗网,水草难求脱斧斤。
              不是绝人何大甚,人情更薄是秋云。
              匹夫有志实堪从,难夺三军气所钟。
              圣代唐虞如在上,隐沦巢许亦相容。
              楚狂昔日歌衰凤,汉室今谁起卧龙。
              草木余年能遂养,大夫何必受秦封。
              天子浔阳特诏宣,虎溪慧远志辞坚。
              僧因赐号恩逾重,山不称臣怒受鞭。
              狮子爪牙随踞地,象王鼻孔任撩天。
              慧持入定今何在,老树枯禅不记年。


              IP属地:陕西188楼2013-12-06 22:00
              回复
                10章 载营魄抱一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 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生而不 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IP属地:陕西189楼2013-12-06 22:01
                回复
                  《老子》的版本,一般习惯,都沿用王弼注的编排,九九八十一章,暗寓《易 经》的象数。但是否就是《老子》原著的本来面目,问题太不简单,纵使有帛书 《老子》等出土,亦很难确定谁是谁非。这些工作,属于考据家的工夫学问,实在 不敢妄加论断。
                  如果照惯用的王注版本来讲,也很有次序,寓意深远,不可厚非。例如由第一 章所标示的道的体和用,“同功而异位”的内涵,一直到第九章的“功遂,身退, 天之道”为止,似乎井然有条,已告一段落。第十章的内容,只是引申修习内养的 超越现世之道,以及明了“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的发挥。


                  IP属地:陕西190楼2013-12-06 22:01
                  回复
                    第十章的开始,从修习内养的超越现世之道来讲,有三个要点。第一,“载营 魄抱一,能无离乎?”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二,“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是第二步修身成就的要点。第三,“涤除玄览,能无疵乎?”是第三步修心智成就 的要点。
                    从第一要点来讲,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营魄”?“营”和“卫”, 在我们上古传统的医学,例如历来所标榜的《黄帝内经》——《灵枢》、《素问》 等传述中,它便是人体生命的两大关键。“营”,是指人体生命中的血液和养分等 作用。“卫”,是指人体生命中的本能活动,属于元气的功能。“营”中有“卫”, “卫”中有“营”,这两者必须调和均衡,一有偏差,就成为病象。
                    至于“魄”字和“魂”字的连合互用,也屡见于我们上古传统的神仙方伎诸书。 普通合称,叫它“魂魄”。这两个字,都是从田从鬼的象形会意字。“魂”字左旁 的“云”字,就是象征云气的简写。一个人的精神清明,如云气蒸蒸上升,便是 “魂”的象征。在白天的活动,它就是精神,在睡梦中的变相活动,它便是灵魂。 “魄”字,边旁是白,一半形声,一半会意。在肉体生命中的活动力,便是它的作 用。所以俗说一个人的“气魄”、“魄力”等等,就是这个意思。
                    以神仙丹道家学说来讲,认为生而魄在肉体生命活力中普遍存在。不经修炼, 不得和魂凝聚为一,死后魄就归沉于地。因此,魂是鬼影,魄是鬼形。到了宋代的 理学家们,一变为张横渠的理论,便构成“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的说法。二气, 是指抽象的阴阳二气。其实,都从道家的魂魄之说脱胎转变而来。


                    IP属地:陕西191楼2013-12-06 22:02
                    回复
                      在《老子》的本章文言中,没有“营卫”的出现,却只有“营魄”的标示。因 为“营卫”是人体医学的范畴,“营魄”便是神仙方伎的滥觞。或者如此,也许不 然!
                      《老子》的原文在“营魄抱一”之上,首先加了一个“”字,用字非常巧妙。 人身如一部车乘,当然也如一具机器,其中装载了“营”和“魄”两样重要东西。 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长年累月,随时随地,都在使用这两样东西,而且它们是各自 为政,但又随时合作。
                      思想的纷烦,情感的嚣动,常使自己魂灵营营困扰,常在放射消散之中,散乱 不堪。体能的劳动,生活的奔忙,常使精魄涣散,不可收拾。如此这般,动用不休, 不能持盈保泰,终至死亡而后已。老子说,倘使人能将生命秉受中的营魄合抱为一, 永不分离,便可得长生的希望了。因此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由这个理论和实际的经验,传到春秋、战国以后的方士者流(方伎之士),再 一演变为神仙丹道的修炼方法,便摆脱老子所说的“营魄”古语,干干脆脆,用 “神”“气”两种名词,取而代之。而且明白指出长生不老的方术,只需将生命中 的“神”“气”两样东西,凝结为一,便可成功。神是能思虑的主体,气是活力的 泉源。但最难的,便是这两种东西始终不听你的指挥,因此也永远不能合抱而为一 体。所以后世的丹道家,便有种种方法,如何来炼气,如何来养神。甚至把神譬喻 是动物中的龙,是矿物中的汞。把气譬喻为虎、为铅。种种形容,种种妙譬,仍然 不出老子的“载营魄为一”而已。这便是第一步修身成就的要点。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2楼2013-12-07 03:01
                      回复
                        养气与修心
                        其次,从另一角度来讲,假如一个人能够做到“专气致柔,能婴儿乎!”也就 差不多可使“营魄抱一”了。因为老子这句名言,却使后世人为了想达到“专气致 柔”的效果,想尽种种方法,建立了许多门道。尤其到了近代,自有武当派张三丰 的太极拳流行普及以来,到处都可看到、听到“专气致柔”的论调。但很可惜的, 谁又真能修气而达到专一的地步呢?心气既然不能专一,要想使它化刚为柔,以柔 克刚,更所难能。气不能柔,哪里还能达到返老还童、状如婴儿的境界呢?
                        但是要从炼气而求得祛病延年、长生不老的方法,早已成为东方人文的专长。 无论是中国道家的炼气功夫,或印度的瑜伽术等的炼气,都是靠一双鼻孔、一个嘴 巴,加上动作来作呼吸。据我所知的统计,至少有两百多种不同的炼气法,当然也 包括了道家和佛家的。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3楼2013-12-07 03:04
                        回复
                          佛家自隋唐以来,由智者大师所创立天台宗的修持入门方法,便很注重用修气 调息作为止观的入手法门,如《小止观》六妙门的数息、随息等基本方法。后来演 变为天台宗山外的三十六步修炼气功程序,再传到了日本,便成为合气道、武士道 等的功夫。又如西藏密宗的一部分修法,专门注重修气的成就,然后进到修脉、修 光明而到达三昧真火的境界。总而言之,在人文的学术中,利用气息而修的, 无非要作到“心息相依”、“心气合一”的程度,不谋而合于老子的“专气致柔, 如婴儿乎”的原则。
                          其实,能从客观的立场研究养气或炼气之道,这种学理与方法,在春秋、战国 之间,确已普遍地流行。不但道家者流、方士等辈,讲究其术,即如祖述儒家的孟 子,也大受其道的影响。而且从古至今,一般对于养气修心的功夫,确能修到纯粹 精湛的,很少能超过孟子的程度。以下便是孟子对养气修心的进度,作确切恰当的 报道: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尽心篇》)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4楼2013-12-07 03:15
                          回复
                            孟子首先指出养气修心之道,虽爱好其事,但一曝十寒,不能专一修养,只能 算是但知有此一善而已。必须要在自己的身心上有了效验,方能生起正信,也可以 说才算有了证验的信息。由此再进而“充实之谓美”直到“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才算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公孙丑篇》)的成功果位。至于“其生色也,猝 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尽心篇》)那是属于“有诸 己之谓信”与“充实之谓美”之间所呈现的外形现象而已。
                            假如将孟子这些养气修心的成就之说,拿来与老子的“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作一对比研究,是否完全一致?可以说,从表面看来,第一,一简一繁,已有不同。 第二,孟子的神化,与老子的婴儿,似乎又有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差别。但是,老子 的简易浅显,用婴儿的境地来形容神完神旺的情况,看来容易,其实大难。孟子的 详述进度,看来愈到后来愈难,事实上,修到了“充实而有光辉”之后,却是困难 反易了。这便是《老子》本章所说第二步修性命成就的要点所在。
                            但是,身心性命的中心,并非在身心神气两者之间而已。神气,还只是道的用,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能使身心神气相互发挥为用的,却是无名无相 的道妙。为了使世俗观念容易了解,也可勉强另为它取名叫“玄览”,叫它为睿智 或慧智。因此,便有第三步修心智成就的说法,所谓“涤除玄览,能无疵乎!”这 是说到了道智成就的时候,澡雪精神还须洗炼,必须达到法天法地而“曲成万物而 不遗”的纯粹无疵,才能返还本初,合于自然之道。到此才能心如明镜,照见万象。 物来则应,过去不留。洞烛机先,而心中不存丝毫物累。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5楼2013-12-07 03:24
                            回复
                              为政治国的哲学
                              由载营魄抱一而无离,专气致柔如婴儿,到达涤除玄览而无疵的内养之道,已 有所成,便可入于内圣境界。如能出而外王,转进“同功而异位”的用世之道,又 有三个要点必须作到,才能构成整体工程系统。首先提出“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第一个问题。骤然看来,非常矛盾,而且也很有趣。既然要爱民治国,肩挑天下大 任,岂是无知无识的人所能作得到的。即如上古儒道并不分家的历史文化所记载的 黄帝或者尧、舜,都是标榜天纵神武睿知,或生而能言,或知周万物,哪里有一个 无知的人而能完成爱民治国的重任?老子突然来上一句,“爱民治国,能无知乎?” 岂不是有意刁难,故弄玄虚吗?
                              其实,这句话的内涵,在《老子》本书第七十一章的全文,已经自作答案,不 须我们另加发挥。
                              如说:“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 病,是以不病。”这就是说明真是天纵睿知的人,决不轻用自己的知能来处理天下 大事,再明显地说,必须集思广益,博采众议,然后有所取裁。所谓知者恰如不知 者相似,才能领导多方,完成大业。这里所说的“知不知”,也正是老子思想学术 中心的“为无为”,是同一道理。真能用世而成不朽的功业,正因他能善于运用众 智而成功其大智。例如我们历史上最被人所喜爱第一个平民皇帝汉高祖刘邦,只从 表面看来,他是漫不在乎,大而化之的人物。但当他统一天下,登上皇帝的宝座以 后,很坦白地说:
                              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 用,此所以为吾擒也。


                              IP属地:陕西196楼2013-12-07 03: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