濯足浊流人自清
因此须要再来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连接上文 讲的表现了老子文章的独特风格。上面几句话一路下来,一直写得很轻松自然,假 使我们只从文字表面去读,起先好像是懂了,若仔细深一层去研究,那便有点捉摸 不定了。
现在这两句话,到底是形容修道人的模样呢?还是说反面话,我们对照前后文 看看,还是不易搞清楚,究竟为何而说。读古人的书很难,首先暂且不要去看前人 的注解。前人也许比我们高明,但也有比我们不明的地方。因为著书立说的人,难 免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除非真把古今各类书籍,读得融会贯通,否则见识不多, 随便读一本书,就把里面别人的注解、观念,当做稀有至宝,一古邋遢全装进自己 的脑袋瓜子里去,成为先入为主的偏见。然后,再来看讨论同样的问题的第二本书, 如果作者持着相反的意见,便认为不对,认为是谬论,死心眼地执著第一本书的看 法,这不很可怜吗?却不晓得研究中国文化的图书,几千年下来,连篇累牍,不可 胜数。光是一部《四库全书》就堆积如山,而《老子》一书的注解,可说汗牛充栋,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人读到焦头烂额,无法分清哪一种说法合理,只好想一套说 词,自圆其说。最后又再三推敲,自己又怀疑起来。因此,我们最好还是读《老子》 的原文,从原文中去找答案,去发现老子自己的注解。
前文提到“浑兮其著浊”,用来说明修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接着几句形容 词,都是这个“通”字的解说。也就是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障碍。像个虚体的 圆球,没有轮廓,却是面面俱到,相互涵摄。彻底而言,即是佛家所言“圆融无碍”。 成了道的人,自然圆满融会,贯通一切,四通八达,了无障碍。而其外相正是“混 兮其苦浊”,和我们这个混浊的世界上一群浑浑噩噩的人们,并无两样。
这不就说完了吗?不就已透露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所 隐含的消息吗?现在更进一步,解释修道的程序与方法,作为更详细的说明。人的 学问修养、身心状况,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呢?只有一个办法, 好好在混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以 后世佛道合流的话来说,就是“圆同大虚纤尘不染”,不但一点尘埃都没有,即便 连“金屑”,黄金的粉末也都找不着,务必使之纯清绝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