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典吧 关注:20贴子:1,198

回复:【读】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4章 视之不见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 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 象,是谓。惭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


IP属地:陕西217楼2013-12-09 01:39
回复
    时空心物与道的体用
    依据习用已久王弼编排的《老子》八十一章的次序,从本章开始,又另起炉灶, 转入辩说物理的境界,似乎不相衔接。其实,与十三章所讲,不可为物情所累,而 困扰于世俗的宠辱,因此而生起得失之心。而且进一步了解宠辱的发生,都由于我 有我身之累而来,“及吾无身,吾有何患”。那么便知在现实世界中,所谓我与无 我之间的关键,只因有此身的存在而受累无穷。但我身是血肉之躯,血肉的生理状 态,也便是物理的造化而来。因此便进一步说明心物一元的形而上与形而下的理则, 隐约之间,仍然是顺理成章,大有脉络可循。这也便是道家学说,始终从生理物理 入手而到达形而上的特殊之处,大异于后世的儒家与佛家的理趣所在。
    本章首先提出有一个看而不见,听而不闻,又触摸不到的混元一体的东西。要 说它是物吗,它又不同于物质世界的物体那样,可以看得见,听得到,摸得着。要 说它不是物吗,宇宙万有的存在,都由它造化而来。因此,在理念上名之曰“道”。 在实用上,便叫它做混元一体。但在本无名相可说上,它究竟是什么东西?老子为 之作了三部分的命名。
    视之不见的,还有非见所及的存在,特别命名它叫“夷”。夷,是平坦无阻的 表示。
    听之不闻的,还有非听闻所及的作用,特别命名它叫“希”。希,不是无声, 只是非人类耳目所及的大音而已。


    IP属地:陕西218楼2013-12-09 01:42
    回复
      感觉摸触不到的,还有非感官所知的东西,特别命名它叫“微”。微,当然不 是绝对的没有。后来由印度传入的佛学,说到物理的深奥之处,也便借用老干的观 念,翻译命名为“极微”,便有互同此理的内涵。
      总之,视、听与触觉这三种基本作用,原是一体的三角形,它与物理世界的声、 光、触受是有密切的相互关联性,也可以说它是一体的三种作用,不可寻探它的个 别界限,因此笼统说明它是“混而为一”的。从老子以后的道家与道教,便因袭其 名,叫它“混元一体”,或“混元一气”。这便是老子当时对物理的分类说法,也 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理论物理的粗浅说明之一。
      再进一步说明,他说这个声、光、触觉“混而为一”的东西,它的本身,并无 上下左右等的方位差别,也没有明暗的界别。也可以说上下明暗,“混而为一”而 不可或分的,所以它具有超越时空的性质。“其上不(白敫)”,虽在九天之上,也 不受激然光明的特色所染污。“其下不昧”,虽在九地之下,也不受晦昧不明的现 象所染污。它说似无关却有关的永远不断不续似的连在一起,“绳绳不可名”。你 要说它是一个具体物质的东西,它又不是物质,“复归于无物”。总之,没有固定 的形状,“无状之状”也不能用任何一样东西来比拟它的现象,“无物之象”。只 好给他取了一个混号,叫作“馏恍”。关于惚恍,老子在后文又自有解说,在此不 必先加说明。它是无来无去,不去不来,超越古今代谢的时空作用。来也无所从来, 你要迎接它也摸不着边。去也无法追随,你要跟踪它早已无影无形,悄然如逝了。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IP属地:陕西219楼2013-12-09 01:43
      回复
        它本是无始无终的,但在人文的观察上,勉强分别它有始有终,有去有来,有 古有今的界别。因此,以无始之始,姑且命名它为上“古”。无始不可得,上古不 能留,只需切实把握现在的今天,便可体认“风月无今古,情怀自浅深”的真谛。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但切勿忘了它是无古今,无终始的本相,这样,便可 把握到道的纲要了,“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本章虽是偏重于时空、心物的关系而说明道的体用,但在一般重视用世之学的 角度看来,它与后世所谓的帝王术与领导学,又有深密的哲学性关系。因为从传统 的政治哲学来讲,王者设官治世的所谓“官”的定义,应有两种。
        一、从政治制度来讲,官者,管也。官,便是管理的意思。
        二、从人主的领导政治哲学来讲,官者,犹如人体的官能,所谓五官百骸,各 有其所司的专职所司的分别事务,均须汇报终于中枢统领的首脑以作智慧的处理。


        IP属地:陕西220楼2013-12-09 01:43
        回复
          而辅助头脑最得力的官能,便是眼目的视力,耳朵的听觉,以及全身的触受所 及的亲民之官。自古及今,无论为专制的帝王制度,或自由的民主制度,始终不外 这一原理。然而目之所见,耳之所闻,触摸之所及,心之所思,毕竟都是有限度的。 即如稍迟于老子,但在儒道还不分家时期的孔门弟子,如曾子、子思,便对此早有 深入的告诫。
          曾子说:“一心可以事百君,百心不可事一君。”叉
          子思说:“百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可以得百人。”“君子以心导耳目,小人 以耳目导心。”
          他们都是极力主张领导者首须注重于诚意、正心的自养,而戒慎于偏信耳目的 不当。所以在正统儒道学术思想的立场,大多反对“察察为明”,过分偏任法家或 权术的制衡作用。所谓“察见渊鱼者不祥”,便是此意。
          讲到这里,姑且让我们不伦不类,走出老子道家的范围,插入一段晚唐时代一 个禅宗的故事,或可得“他山之石,可以攻错”的妙悟之趣。


          IP属地:陕西221楼2013-12-09 01:44
          回复
            古灵禅赞禅师悟道以后,有一天,看到他的受业本师在窗下看经,正好有一只 蜂子飞投纸窗钻不出来。古灵便趁机说:“世界如许(这样)广阔,不肯出。钻他 故纸驴年去(驴年,是代表永远没有这一年的意思。因地支十二生肖里没有驴)。” 遂说偈曰:“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大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他的受业本 师,因此启发而终于大彻大悟。后人对于这个学案,又写了一首诗偈说:“蝇爱寻 光纸上钻,不能透过几多难。忽然撞着来时路,始信平生被眼瞒。”
            人活老了,便可知道有许多人间世事,被自己耳目所欺骗,被自己情感主观所 蒙蔽的,非常之多。既然自己的耳目亦难全信尽为真实,只有用心体会历史法则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为道纪”才较为切实得当。同样的道理, 相反的表达,便有子思在《中庸》篇中所谓的“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 灾及其身者也。”其实子思与老子一样,极其重视历史哲学与历史经验的因果法则, 鄙薄“予智自雄”、“师心自用”,但重“察察之明”的不当。由此而反照今日世 界,普遍都靠耳目收集资料,作为统计的政治方针。甚至凭藉电脑统计的资料以定 人事的管理。有时碰到电脑本身的误差,或人为有意对电脑的错误操作时,想起老 子“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的妙语,在无可奈何之处,便只好哑然作会心 的一笑了!


            IP属地:陕西222楼2013-12-09 01:44
            回复
              15章 古之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 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容,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浑兮其苦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 故能蔽不新成。


              IP属地:陕西223楼2013-12-09 20:52
              回复
                老子的“士”的内涵
                上古时代所谓的“士”,并非完全同于现代观念中的读书人,“士”的原本意 义,是指专志道业,而真正有学问的人。一个读书人,必须在学识、智慧与道德的 修养上;达到身心和谐自在,世出世间法内外兼通的程度,符合“微妙玄通,深不 可识”这八个字的原则,才真正够资格当一个“士”。以现在的社会来说,作为一 个士,学问道德都要精微无暇到极点。等于孔子在《易经》上所言:“絮净精微。” “絮净”,是说学问接近宗教、哲学的境界。“精微”,则相当于科学上的精密性。 道家的思想,亦从这个“絮净精微”的体系而来。
                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意思是说精微到妙不可言的境界, 絮净到冥然通玄的地步,便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了。而且,“妙”的境界勉强来 说,万事万物皆能恰到好处,不会有不良的作用。正如古人的两句话:“圣人无死 地,智者无困厄。”一个大圣人,再怎么样恶劣的状况,无论如何也不会走上绝路。 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根本不会受环境的困扰,反而可从重重困难中解脱出来。


                IP属地:陕西224楼2013-12-09 20:53
                回复
                  “玄通”二字,可以连起来解释,如果分开来看,那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正是老子本身对“玄”所下的注解。更进一步具体地说,即是一切万物皆可以随 心所欲,把握在手中。道家形容修道有成就的人为“宇宙在手,万化由心。”意思 在此。一个人能够把宇宙轻轻松松掌握在股掌之间,万有的千变万化由他自由指挥、 创造,这不是比上帝还要伟大了吗?至于“通”,是无所不通达的意思,相当于佛 家所讲的“圆融无碍”。也就是《易经·系传》所说的:“变动不拘,周流六虚。” “六虚”也叫“六合”,就是东南西北上下,几所有法,在天地间都是变化莫测的。 以上是说明修道有所成就,到了某一阶段,使合于“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
                  因此老子又说:“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一个得道有所成就的人,一 般人简直没有办法认识他,也没有办法确定他,因为他已经圆满和谐,无所不通。 凡是圆满的事物,站在哪一个角度来看,都是令人肯定的,没有不顺眼的。若是有 所形容,那也是勉勉强强套上去而已。
                  接着老子就说明一个得道人所应做到的本分,其实也是点出了每一个人自己该 有的修养。换句话说,在中国文化道家的观念里,凡是一个知识分子,都要能够胜 任每一件事情。再详加研究的话,老子这里所说,正与《礼记·儒行篇》所讲上古 时一个读书人的行为标准相符。不过《老子》这一章中,所形容的与《儒行篇》的 说辞不同。以现在的观念看来,《礼记》的描写比较科学化、有规格。道家老子的 描写则偏向文学性,在逻辑上走的是比喻的路线,详细的规模由大家自己去定。


                  IP属地:陕西225楼2013-12-09 20:54
                  回复
                    “豫兮若冬涉川”,一个真正有道的人,做人做事绝不草率,凡事都先慎重考 虑。“豫”,有所预备,也就是古人所说“凡事豫立而不劳”。一件事情,不经过 大脑去研究,贸然就下决定,冒冒失失去做、去说,那是一般人的习性。“凡事都 从忙里错,谁人知向静中修。”学道的人,因应万事,要有非常从容的态度。做人 做事要修养到从容豫逸,“无为而无不为”。“无为”,表面看来似没有所作所为, 实际上,却是智慧高超,反应迅速,举手投足之间,早已考虑周详,事先早已下了 最适当的决定。看他好像一点都不紧张,其实比谁都审慎周详,只因为智慧高,转 动得太快,别人看不出来而已。并且,平时待人接物,样样心里都清清楚楚,一举 一动毫不含糊。这种修养的态度,便是“豫立而不劳”的形相。这也正是中国文化 的千古名言,也是颠扑不破、人人当学的格言。如同一个恰到好处的格子,你无论 如何都没有办法逾越,它本来就是一种完美的规格。
                    但是“豫兮”又是怎样“豫”法呢?答案是“若冬涉川”。这句话在文字上很 容易懂,就是如冬天过河一样。可是冬天过河,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在中国南方不 易看到这类景象,要到北方才体会得出来个中滋味。冬天黄河水面结冰,整条大河 可能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冰雪。不但是人,马车牛车各种交通工具,也可以从冰上跑 过去,但是千万小心,有时到河川中间,万一踏到冰水融化的地方,一失足掉下去 便没了命。古人说:“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正是这个意思。做人处事,必须要 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的。虽然“艺高人胆大”,本事高超的人,看天下事,都觉得很 容易。例如说,拿破仑的字典里没有“难”字。事实上,正因为拿破仑目空一切, 终归失败。如果是智慧平常的人,反而不会把任何事情看得太简单,不敢掉以轻心; 而且对待每一个人,都当作比自己高明,不敢贡高我慢。所以,老子这句话说明了, 一个有修为的人,必须时时怀着好比冬天从冰河上走过,稍一不慎,就有丧失生命 的危险,加以戒慎恐惧。


                    IP属地:陕西226楼2013-12-09 20:54
                    回复
                      接着,老子又举了另外一个比喻,“犹兮若畏四邻”,来解释一个修道者的思 虑周详,慎谋能断。“犹”是猴子之属的一种动物,和狐狸一样,它要出洞或下树 之前,一定先把四面八方的动静,看得一清二楚,才敢有所行动。这种小心翼翼的 特点,也许要比老鼠伟大一点。我们形容作事胆子很小,畏畏缩缩,没有信心而犹 豫不决,另有一句谚语,便是“首鼠两端”。这句话的涵义和犹豫不决差不多。只 要仔细观察老鼠出洞的模样,便会发现,老鼠往往刚爬出洞来几步,左右一看,马 上又迅速转头退回去了。它本想前进,却又疑神疑鬼,退回洞里;等一会儿,又跑 出来,可是还没多跑几步路,又缩回去了。如此,大概需要反复几次,最后才敢冲 出去。“犹”这种动物也一样,它每次行动,必定先东看看,西瞧瞧,等一切都观 察清楚,知道没有危险,才敢出来。
                      这是说,修道的人在人生的路程上,对于自己,对于外界,都要认识得清清楚 楚。“犹兮若畏四邻”,如同犹一样,好像四面八方都有情况,都有敌人,心存害 怕,不得不提心吊胆,小心翼翼。就算你不活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或者只是单独 一个人走在旷野中,总算是没有敌人了吧!然而这旷野有可能就是你的敌人,走着 走着,说不定你便在这荒山野地跌了一跤,永远爬不起来。所以,人生在世就要有 那么的小心。
                      接着,“俨兮其若容”,表示一个修道的人,待人处事都很恭敬,随时随地绝 不马虎。子思所著的《中庸》,所谓的“慎独”,恰有类同之处。一个人独自在夜 深人静的时候,虽然没有其他的外人在,却也好像面对祖宗,面对菩萨,面对上帝 那么恭恭敬敬,不该国独处而使行为荒唐离谱,不合情理。


                      IP属地:陕西227楼2013-12-09 20:55
                      回复
                        不但如此,一个修道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也要非常厚道老实,朴实不夸。 像一块石头,虽然里面藏有一块上好宝玉,或者金刚钻一类的东西,但没有敲开以 前,别人不晓得里面竟有无价之宝。表面看来,只是一个很粗陋的石块。或者有如 一块沾满灰泥,其貌不扬的木头,殊不知把它外层的杂物一拨开来,便是一块可供 雕刻的上等捕木,乃至更高贵、更难得的沉香木。若是不拨开来看,根本无法一窥 究竟。
                        至于“旷兮其若谷”,则是比喻思想的豁达、空灵。修道有成的人,脑子是非 常清明空灵的。如同山谷一样,空空洞洞,到山谷里一叫,就有回声,反应很灵敏。 为什么一个有智慧的人反应会那么灵敏?因为他的心境永远保持在空灵无着之中。 心境不空的人,便如庄子所说:“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整个心都被蓬茅塞死了, 等于现在骂人的话:“你的脑子是水泥做的,怎么那样不通窍。”整天迷迷糊糊, 莫名其妙,岂不糟糕!心中不应被蓬茅堵住,而应海阔天空,空旷得纤尘不染。道 家讲“清虚”,佛家讲空,空到极点,清虚到极点,这时候的智慧自然高远,反应 也就灵敏。
                        其实,有道的人是不容易看出来的。老子在上面已说过:“和其光,同其尘”。 表面上给人看起来像个“混公”,大混蛋一个,“浑兮其若浊”,昏头昏脑,浑浑 噩噩,好像什么都不懂。因为真正有道之士,用不着刻意表示自己有道,自己以为 了不起。用不着装模作样,故作姿态。本来就很平凡,平凡到混混浊浊,没人识得。 这是修道的一个阶段。依老子的看法,一个修道有成的人,是难以用语言文字去界 定他的。勉强形容的话,只好拿山谷、朴玉、释冰等等意象来象征他的境界,但那 也只是外形的描述而已。


                        IP属地:陕西229楼2013-12-10 02:27
                        回复
                          濯足浊流人自清
                          因此须要再来两句话,“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是连接上文 讲的表现了老子文章的独特风格。上面几句话一路下来,一直写得很轻松自然,假 使我们只从文字表面去读,起先好像是懂了,若仔细深一层去研究,那便有点捉摸 不定了。
                          现在这两句话,到底是形容修道人的模样呢?还是说反面话,我们对照前后文 看看,还是不易搞清楚,究竟为何而说。读古人的书很难,首先暂且不要去看前人 的注解。前人也许比我们高明,但也有比我们不明的地方。因为著书立说的人,难 免都有先入为主的观念,除非真把古今各类书籍,读得融会贯通,否则见识不多, 随便读一本书,就把里面别人的注解、观念,当做稀有至宝,一古邋遢全装进自己 的脑袋瓜子里去,成为先入为主的偏见。然后,再来看讨论同样的问题的第二本书, 如果作者持着相反的意见,便认为不对,认为是谬论,死心眼地执著第一本书的看 法,这不很可怜吗?却不晓得研究中国文化的图书,几千年下来,连篇累牍,不可 胜数。光是一部《四库全书》就堆积如山,而《老子》一书的注解,可说汗牛充栋, 各家有各家的说法。有人读到焦头烂额,无法分清哪一种说法合理,只好想一套说 词,自圆其说。最后又再三推敲,自己又怀疑起来。因此,我们最好还是读《老子》 的原文,从原文中去找答案,去发现老子自己的注解。
                          前文提到“浑兮其著浊”,用来说明修道之士的“微妙玄通”,接着几句形容 词,都是这个“通”字的解说。也就是从哪一方面来讲,都没有障碍。像个虚体的 圆球,没有轮廓,却是面面俱到,相互涵摄。彻底而言,即是佛家所言“圆融无碍”。 成了道的人,自然圆满融会,贯通一切,四通八达,了无障碍。而其外相正是“混 兮其苦浊”,和我们这个混浊的世界上一群浑浑噩噩的人们,并无两样。
                          这不就说完了吗?不就已透露出“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所 隐含的消息吗?现在更进一步,解释修道的程序与方法,作为更详细的说明。人的 学问修养、身心状况,如何才能达到微妙玄通,深不可识的境界呢?只有一个办法, 好好在混浊动乱的状态下平静下来,慢慢稳定下来,使之臻于纯粹清明的地步。以 后世佛道合流的话来说,就是“圆同大虚纤尘不染”,不但一点尘埃都没有,即便 连“金屑”,黄金的粉末也都找不着,务必使之纯清绝顶。


                          IP属地:陕西230楼2013-12-10 02:28
                          回复
                            同时,我们还要认清一个观念。什么叫“浊”呢?佛学在《阿弥陀经》上有 “五浊恶世”之说。因此,我们古代的文字,也常描写这个世界为“浊世”。例如 形容一个年轻人很英俊潇洒,就说他是“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也”,相当现在穿牛仔 裤的年轻小伙子,长发披头,眼睛乌溜溜,东膘西膘,女孩子暗地里叫声“好帅” 一样。
                            生长在世局纷乱,动荡不安的时代里,我们静的修养怎样能够做到呢?这相当 困难,尤其现代人,身处二十世纪末叶,二十一世纪即将来临的时代。人类内在思 想的紊乱,和外在环境的乱七八糟,形成正比例的相互影响,早已不是“浊世”一 词便能交待了事了。什么“交通污染”、“噪音污染”、“工业污染”、“环境污 染”等等后患无穷的公害,又有谁能受得了?
                            因此,“孰能浊以静之徐清”,谁却能够在浊世中慢慢修习到身心清静?这在 道家有一套经过确实验证的方法与功夫。譬如,一杯混浊的水,放着不动,这样长 久平静下来,混浊的泥渣自然沉淀,终至转浊为清,成为一杯清水,这是一个方法。 然而,由浊到静,由静到清,这只是修道的前三个阶段,还不行。更要进一步, “孰能安以”,也就同佛家所讲的修止修观,或修定的功夫,久而安于本位,直到 超越时间空间的范围,然后才谈得上得道。
                            这等于儒家的曾子所著的《大学》注重修身养性的程序,“知止而后有定,定 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是同一个路线,只是表达不同而已。如果我 们站在道家的立场,看儒道两家的文化,可套句老子的话作结论:“此二者同出而 异名”。


                            IP属地:陕西231楼2013-12-10 02:29
                            回复
                              动的哲学
                              然而,由浊起修,由静而清,由清而安,这还只是修道的一半,另一半“动之 徐生”,才是更重要的。否则,那只不过是小乘的境界罢了。只管自己,未能积极 济世,自己一个人躲到山上静坐一万年,那又与庞大的人群有何相干?因此,还得 “安以动之徐生”,由道体上起种种妙用。
                              此处的“动”,不是盲从乱动,不是浊世中人随波逐流的动,不是“举世多从 忙里错”的乱动。世上许多人钻营忙碌了一辈子,究竟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 己都搞不清楚。真正的动,是明明白白而又充满意义的“动之徐生”,心平气和, 生生不息。我们也可以说一句俏皮话,这就是老子的秘密法宝吧!老子把做工夫的 方法,修养的程序与层次都说了,告诉你在静到极点后,要能起用、起动。动以后, 则是生生不息,永远长生。佛家说“无生”,道家标榜“长生”,耶稣基督则用 “永生”,但都是形容生命另一重意义的生生不已。只是在老子,他却用了一个 “徐生”来表达。
                              “徐生”的涵义,也可说是生生不息的长生妙用,它是慢慢地用。这个观念很 重要。等于能源一样,慢慢地用,俭省地用,虽说能源充满宇宙,永远存在,若是 不加节制,乱用一通,那只是自我糟蹋而已。“动之徐生”,也是我们作人做事的 法则。道家要人做一切事不暴不躁,不“乱”不“浊”,一切要悠然“徐生”,慢 慢地来。态度从容,。冶然自得,千万不要气急败坏,自乱阵脚。这也是修道的秘 诀,不一定只说盘腿打坐才是。作人做事,且慢一拍,就是道理。不过,太懒散的 人不可以慢,应快两拍,否则本来已是拖拖拉拉要死不活,为了修道,再慢一拍, 那就完了,永远赶不上时代,和社会脱了节。
                              “徐生”是针对普通一般人而言,尤其这个时代,更为需要。社会上,几乎每 一个人都是天天分秒必争,忙忙碌碌,事事穷紧张,不知是为了什么,好像疯狂大 赛车一样,在拼命玩命。所以更要“动之徐生”。如果作生意的话,便是“动之徐 赚”。慢慢地赚,细水长流,钱永远有你的份;一下赚饱了,成了暴发户,下次没 得赚,这个生意就不好玩了。“动之徐生”,所可阐述的意义很多,可以多方面去 运用。浅显而言,什么是“动之徐生”的修道功夫?“从容”便是。


                              IP属地:陕西232楼2013-12-10 02: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