弈典吧 关注:20贴子:1,198

回复:【读】老子他说---南怀瑾(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命的原则若是合乎“动之徐生”,那将很好。任何事情,任何行为,能慢一 步蛮好的。我们的寿命,欲想保持长久,在年纪大的人来说,就不能过“盈”过 “满”。对那些年老的朋友,我常告诉他们,应该少讲究一点营养,“保此道者不 欲盈”,凡事做到九分半就已差不多了。该适可而止,非要百分之百,或者过了头, 那么保证你适得其反。
比方年轻人谈恋爱,应该懂得恋爱的哲学。凡是最可爱的,就是爱得死去活来 爱不到的。且看古今中外那些缠绵徘侧的恋爱小说,描写到感情深切处,可以为他 殉情自杀,可以为他痛哭流涕。但是,真在一起了,算算他们你依我依的美满时间, 又能有多久?即便是《红楼梦》,也不到几年之间就完了,比较长一点的《浮生六 记》,也难逃先甜后惨的结局。所以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不欲盈”。虽然有那永远 追求不到的事,却同李商隐的名诗所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岂非值得永远闭上眼睛,在虚无飘渺的境界中,回味那似有若无之间,该多有余味 呢!不然,睁着一双大眼睛,气得死去活来,这两句诗所说的人生情味,就没啥味 道了。
中国文化同一根源,儒家道理也一样。《书经》也说:“谦受益,满招损”。 “谦”字亦可解释为“欠”。万事欠一点,如喝酒一样,欠一杯就蛮好,不醉了, 还能惺惺寂寂,脑子清醒。如果再加一杯,那就非丑态毕露,丢人现眼不可—— “满招损”。又如一杯茶,八分满就差不多了,再加满十分,一定非溢出来不可。


IP属地:陕西233楼2013-12-10 02:30
回复
    16章 致虚极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 乃天,天乃道,道乃义。没身不殆。


    IP属地:陕西235楼2013-12-10 22:20
    回复
      静的妙用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 静,是谓复命。”这是道家修道的原则和方法,离开此原则都不对。有些人想修道、 学静坐,那便应该读懂此文,彻底了解真正的方法。其实,只要有个方法在,已不 叫求静,而是求动。既然要放心打坐,那么你还再加个什么方法,那岂不更乱更忙 吗?
      《老子》及一切道家学神仙丹道的经论,合成《道藏》,有八千余卷之多, 《老子》只是其中一卷,看是看不完的。你若读完,准有发疯的可能。但我全读完 了,却没有发疯。看过以后,我明白了这一卷所谓的“那个”,就是那一卷所说的 “这个”,自然而然加以融会贯通。大概地说,八千多卷的《道藏》,根本离不开 老子的六个字:“致虚极,守静笃。”“”差不多于佛家的“”,有些道家 丹经上干脆也用空,那是唐、宋以后丹书受了佛家影响的原故。
      以往的道家只有“清”与“虚”两个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而“虚”则 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其实是一回事。“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致 虚极”,要你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任何染污。至于空到极点是个什么样子呢?若还 有个样子就不叫空了。空没得个相貌可寻。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6楼2013-12-10 22:24
      回复
        而“守静笃”讲的是功夫、作用,硬要你专一坚持地守住。且用禅宗黄龙南排 师的几句形容词:“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 无不中。”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 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 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是形容一个参禅的人,参话头,作功夫,精神集中,心无 旁骛的情况。不如此,道功无法成就。
        神宗大师们另外还有个比喻:“鸡之孵卵”。这就不像猫捕老鼠,瞪眼张爪, 蓄势待发了。而是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来都不管,你踢他一脚,他叫也不 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着那个心肝宝贝的鸡蛋。这样也是一种修定的功夫, 也是形容虚到极点,静到极点,如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 这六字,已经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世界上 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面接着加以说明理由。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作”是形容词,宇宙万物,山河大地,无时无刻 不在变动,永无止境地发展创化。一直在动中,并没有静过,宇宙的表现,是一个 动态的世界。每一个人都在不停地忙碌,每一根草都在生生不息地成长,这是一种 道的作用状况。所有生命都在生化中,这是合理的;生化到了尽头,自然死亡,这 也是合理的。“万物并作”都在创造变化,活活泼泼朝向死亡之路走去。因此,庄 子解释天地万事万物说:“方生方死”。刚刚出生落地的那一天,就是死亡开始的 那一天。一个小孩生下来满一个月,亲戚朋友高高兴兴来庆祝,而在前面的二十九 天的生命现象已成为过去了。早已死亡。就算后来活一百年,但在前面的九十九年, 也都已死亡,消逝得无影无踪。


        IP属地:陕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37楼2013-12-10 22:27
        回复
          从生命的两头来看,庄子很幽默地指出人生的一切,根本就是“不亡以待时尽”。 “方生方死”,生命看来似幸福平安,实际是在那里等死而已。只不过排着队比别 人多等些时候罢了。从第一天出生开始,等到最后一刻结束,这有多么的滑稽可笑! 道家这种看法,未免大伤感了。其实,更深一层体会,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生 即死,即死即生,又何必那么看不开呢?
          那么如何才能使自己不死?“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复”是回头的来路, 如果借用佛家“无量无边”的形容词来说生命的力量,本是无穷无尽,一直保留在 那里,永远不生不灭。不生并非断灭相,不是枯寂,更不是完全没有东西,而是说 永远有无限的能量存在那里,用而不用,不会消耗殆尽。这种无比伟大的生命价值, 姑名之为不生,在老子叫“复”。“复”也是个卦名,复卦又称做“地雷复”—— 囗,上面是坤卦,表征为地,下面是震卦,表征为雷。雷表示电能,生命发展的能 源,从此发生。因此老子在后文提出“反回去”的观念“反者,道之动”,回归生 命本初的状态。修道是返回根本,追求生命最初来源的那个东西。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有志向道的人,不是鲁莽地横冲直撞,向前穷进, 而是回头走,走到生命来源之处。禅宗后世的惯用语“还我本来面目”,可当参考, 作为此话的注解。真发现自己本来面目,明心见性,便开始接上那生命本具、源源 不断、庞大无比的能源。


          IP属地:陕西238楼2013-12-10 22:27
          回复
            芸芸众生的命根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我们看看,天 地间的万物,生长最快的是什么?——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把它的 根挖掉以后,只要有一点不尽之处,它又会很快地长出来。生生不息的力量,草木 似乎算是最快、最明显的例子。依中国人阴阳五行的术语来说,木是代表于生发之 机,东方把木表现作生生不息的现象。草木是同一词意。“芸芸”代表一种普普通 通的草,也用来形容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死了一批,又生一批;越生越多,叫做 “芸芸”。后世便由这道家的“芸芸”,和佛家的“众生”,演变成文学上一个很 优美的名词“芸芸众生”。后来又有“林林总总”一词的出现,也是形容犹如草木 的多得不可胜数的情形。
            老子说,一切万物那么多彩多姿,“各复归其根”,他观察每一个生命,皆是 依赖它自己的根本而活。草木无根,活不了的。人也有根,人的根在哪里?我常常 看到许多朋友一心求道,却是盲修瞎炼,拼命把丹田当作根,那是不对的;也有人 误认为根在肚脐,更是离谱。肚脐只是未出生时和母亲接连一起吸收养份的通口而 已,一落地就剪断了,怎么会是修道的根呢?人的根是在虚空,在头顶上。虚空就 是我们的泥土,这就是人与万物不同之处。植物的根栽在泥土中,人与植物相反, 根栽在虚空中。所以,道家讲修道,“还精补脑,长生不老”,此“精”不完全是 指精虫之精,只是与精虫有连带关系。我们看中国国画,主寿的寿星老人——南极 仙翁,他那个脑袋被画得比平常人高出一重来,叫做“寿头”。脑子也是智慧的渊 源。所以,婴儿刚生下来时,头顶的囱门凹处,里面还是洞开的,与天根相接,在 人的肉体生命来说,所谓“天根月窟常来往”,便指此处。等到此处封闭坚硬以后, 他就慢慢开始会讲话,意识渐渐成长,天根便截断了。要修到还精补脑,长生不老, 脑的内涵,就是指此“根”。


            IP属地:陕西239楼2013-12-10 22:28
            回复
              但是,要如何“归根”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求静。“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能够静到极点,才能找到生命的本源,回归生命的根本。这个根是什么?——虚空。 “致虚极,守静笃。”在佛家则直截了当地告诉我们“空”。所谓空,也只是个形 容词而已,千万别认为空就是没有,那就错了。空等于老子所说的“清虚”。那么, “归根曰静,是谓复命”,静到极点是怎样的一种状况呢?道家有两句话:“虚空 粉碎,大地平沉”,描述这个静到极点的境界。连空也要打破,才是真静。
              道家讲修道的过程,“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其原则没错,但这 之间的种种程序变化,麻烦得很。一定要做到,不但没有身形人我的感觉,连这个 物质世界、意识影像,甚至虚空的感受都没有了,才算合乎“致虚极,守静笃”的 境界。
              老子的文章刚刚在此露出一点道的曙光,马上笔锋一带,又转回去了。如同打 太极拳一样,看似一拳打过来,却又缩回去,你说不打嘛,等一下那只手又从另一 边攻来,难以提防,挡也挡不住。这是道家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精神。《老子》这本 书的编述也是这样,因此接着又说明道体作用的现象。
              “复命曰常”,找到生命的根源,便能“不生不死”,永远常在,永远存在。 “知常曰明”,你体会到生命根源是不生不灭,那就叫作明道,成了明白人,再也 不懵懵懂懂,迷迷糊糊了。如果人不明白道的根本,不明白生命的本来,“不知常, 妄作凶”,乱作妄为,必然大凶大害,没有好结果。不知生命真理所在,莫名其妙, 乱用道体,下场的危险性,自不待言。


              IP属地:陕西240楼2013-12-10 22:28
              回复
                我们拿中国哲学的看法来讲,不管是佛学也好,道家也好,《易经》也好,讲 人生都没得呆板、固定的结论。本来嘛!历史上有哪一个人真能找到结论呢?我们 看《易经》最妙了,八八六十四卦,最后一卦是未济——囗火水未济,是永远没完, 下不了结论的。一切事物的发展,永远没得底,无量无边,永无止境,难以捉摸。 也可以说它永远自有源头活水来,滔滔不绝,滚滚而来。如何加以形容,那是各人 各家的主观。《易经》由乾坤开始,到未济而终。我们若读懂了,就体会到古人所 说“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两句诗的意味了。
                我经常对同学们说,有二样东西必需要学——佛学与《易经》。但这两门学问, 穷一辈子之力,并不易学通,也不需学通。不学通,永远追求不到,似通非通的那 个样子,其味无穷,一辈子有事消遣——老了也不寂寞,越研究越有趣。古人说, “夜读《易》”,如果夜里读《易经》,鬼神都受不了。我的经验,是夜里读《易 经》,保险睡不着觉。刚刚读啊读,看出一点名堂,便想弄个清楚,继续看下去, 等告一段落再睡,结果一段接一段,不知不觉天已经亮了。真是“闲坐小窗读《周 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一整个春天何时溜走了,都不知道,这个味道很好。
                若是学通了的人,把人生看得一清二楚,透透彻彻,这个人生还有什么味道? 还有什么美感?隐隐约约蛮好,拉开人生的内幕,一望无遗,那就一点都不艺术了。 也许这是笑话,总之,假如真把易学贯通了,“微妙玄通”,通达一切,那也好。


                IP属地:陕西241楼2013-12-11 01:52
                回复
                  “常”并不全等于永恒,一个人不知常,那就要从自己的生命回过头来找。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也就是说宇宙生命的来源,本 来是清虚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又何必对什么事都抓得很牢,不肯放 手呢?其实没有一样东西可以抓住的。你别刻意去计较,整个宇宙万物,本来都属 于你嘛!人家问我,怎样学布施才不过分贪心营利集财?我说:“地球都是你的, 你为什么不布施。”反正达观不犯法,地球也是你的、他的、大家的,也是自己的。 这是知常。我们生命的本来,不生不灭,对这不生不灭的本源,要把握得住,认识 得透彻。“不知常,妄作凶”,醉生梦死,盲目人生,那将没有好结果的。
                  知“常”要把握住道的本源,才懂得做人,才懂得做事。知“常”便能“容”, 胸襟可以包容万象,盖天盖地。因为有此胸襟,智慧的领域扩大,不可限量,故说 “容乃公”,自然做到天下为公,毫无私心。


                  IP属地:陕西242楼2013-12-11 01:53
                  回复
                    17章 太上,不知有之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 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IP属地:陕西244楼2013-12-11 01:53
                    回复
                      人生哲学与道的层面
                      这一章,老子另起炉灶,又提出一个名称叫做“太上”。“太上”等于《易经 ·系传》上的:“形而上者之谓道”。现在我们讲中国哲学,有“形而上”三个字, 是译自西方名词,但采用《易经》中的观念。“形而上者之谓道”,是说万物尚未 生长以前,名之为道。“形而下者之谓器”,是说有形象的万般事物生长起来了, 各式各样,五花八门不可胜数,就叫“器世界”——物理世界。形成物理世界之前, 名之为“道”,《易经》称为“形而上”。
                      道家“太上”的名称,初见于《老子》。其实殷商以前就有“太上”这个名词 了。中国文学上有句“太上忘情”。固然,人生最痛苦最难做到的是忘情,人之所 以活着,大都靠着人情的维系。人是感情的动物,古人说:“无情何必生斯世,有 好终须累此身”,有你我就有感情,有感情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有是非,有是非就 有痛苦。因情受苦,忘情更难。然而“太上忘情”,并非无情,而是大慈大悲,无 偏无私的大情,譬如天地生育万物,平等无差,不求回报。


                      IP属地:陕西245楼2013-12-11 01:54
                      回复
                        老子所讲“太上”,是太过多情又似忘情之道,只有“下知有之”。所谓“下 知有之”的意义,是说有一种下等人,我们认为他很笨,其实他倒是真智慧,早已 领悟到“道”的人。真正的哲学家,都出在乡曲地方,虽然一辈子没读过书,真同 一个大哲学家、大思想家,当他遭遇到痛苦时,就痛痛快快哭一阵,想想自己命苦 就算了。我有时常有此感触,尤其在偏远的落后地区,看到茅屋破家里头,有些老 人家,穿得破破烂烂,食不果腹,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苦死了。你问他:“为什 么不住儿子家养老?”他很轻松回答说:“我这一生注定命苦,只有认命!”真令 人听了肃然起敬。他比谁都懂得人生哲学,“认了”就好了。
                        像我们有些人,自认是第一等读书人,其实并不如乡愚的智慧。他们才是宗教 家、哲学家。尤其有些年轻人学佛学道,刚看了一点佛学,就自以为只差那么一点 点,好像同佛差不多了,很可悲。而那种表面看似下愚的人,却倒知道有一个东西, 不管是叫“佛”、叫“天”、叫“上帝”、或者以中国古代的代号叫“命”,他就 认定那个东西,至死不渝,比别人都看得开,都豁达。这便是“太上,下知有之” 的道理。


                        IP属地:陕西246楼2013-12-11 01:54
                        回复
                          再下一等人,相信要烧香供养,磕头拜拜,赞叹不绝,每天还要反反复复唱念 几次,这是属于宗教性的仪式活动,便是“其次,亲而誉之”的楷模。更有其次的 人,他也许不信宗教,亦不信道,但内心无形中却有一个可畏的东西。实际上,我 们认为最下愚的人,往往才是真正第一等的修道人。要不然,须要有真正智慧超越 的人才能修道。我经常说,有两种人可以学禅。一种是一个字也不认得,像张白纸, 本身很容易修道开悟。另一种硬要智慧透彻,聪明绝顶才行。像我们这些不上不下 的半吊子,半通不通的,最要不得,修道往往一无所成。老子讲了这三种人,侧重 于“大智若愚”的要点,换言之,大愚也就若智了。
                          如此,等而下之的,“其次,侮之。”又下一等的人,偏不信道。“上士闻道, 勤而行之”,真高明的人一闻道就悟了,并且百分之百地奉行。“中士闻道,若存 若亡”,这种人听尽管听,说是不信吗?却又每个礼拜天一定上教堂祈祷礼拜。一 到初一、十五,便一本正经跑店子,上香拜佛。平常庸庸碌碌、随随便便,好像只 有那一天才有菩萨、神明显灵,其他时间,胡作非为都可以,这便是若存若亡。还 有些人,听人传道说法,自认为最高明,认为别人都是神经病,一笑,就走开不理 了,这就是“其次,侮之”的典型。“下士闻道,大笑而走之”,便是如此。后人 又补上一句:“不笑不足以为道”,那是说,如果不这样不屑地嘲笑一下,那还算 有道吗?彼此顽固托大,都自以为是,看来多么可笑。


                          IP属地:陕西247楼2013-12-11 22:26
                          回复
                            再说“其次,侮之”的人,根本不管天高地厚,根本不信道,以为信道对人格 是一种侮辱。总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人的智慧参差不齐,有些人信是信, 却不彻底,半信半疑,因为他没有把真理穷究彻底。有些人根本就不信,硬说个 “老子偏不信邪”,你也把他没有办法。此中的千差万别,老子并没有再详加分析。 这等于人类天生智能的分级,佛学则分为众生的五种“种性”,也就是所谓的“根 器”之说,颇为相似。
                            这一章,老子最后下一结论,形容这个道说:“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 皆谓我自然。”这等于说,道是天地的公道。学道并没有什么秘密的,只要你程度 够,诚心向学,一定便可得道。道为天下所共有,既不属于你,也不属于我,若你 懂得的话,方知本来属于你,也属于大家,不是某一个人享受的禁脔。千万别认为 真理只在自己这边,非要求道求法的人巴结你,向你磕头行礼才能传道。我认为这 种作风,是作践自己,多没意思。
                            道不藏私,但却“悠兮其贵言”。“悠兮”是悠然自得,所谓“其贵言”的意 思,却很难说得清楚。“贵言”,不是说应该很宝贵地告诉你这个意思,而是再怎 样高明的语言文字,都很难形容出道的境界。那么,道在何处见?——在行为上、 现象上见。道的本体,无形无相,“说似一物即不是”,不能用世间名相来界定它。 “有生于无”,宇宙万物就从这“清虚空灵”的“无”中建立起来,故曰“功成事 遂”。


                            IP属地:陕西248楼2013-12-11 22:27
                            回复
                              18章 大道废,有仁义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IP属地:陕西250楼2013-12-11 22: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