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之家吧 关注:59贴子:247
  • 8回复贴,共1

和顺非物质文化遗产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牛郎织女镇楼
牛郎织女传说在全县境内有各种不同版本,以最为特色和最为深入民间生活的尤数南天池一带。 南天池牛郎织女传说,不仅世代口口流传着牛郎织女故事,而且在南天池5公里范围内有着与故事相关的地名和天然景物。至今仍流传着七夕祭祀牛郎织女的风俗和与乞巧有关的风俗。 经省市部门考察和论证,我县南天池一带的牛郎织女传说风格独特,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楼2013-11-12 10:55回复
    合山圣母庙:



    分布区域:和顺县城东南约16千米的地方,有个卧虎岗山,山脚下的合山村旁有一座懿济圣母庙,当地人俗称合山庙。合山庙虽建在深山,却久负盛名。合山圣母庙传说就主要分布于和顺县平松乡合山村。
      历史渊源:懿济圣母庙始建与宋,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兵劫火焚,于元代重修,嗣后历代均有修葺。现圣母殿仍保留柔和绚丽的宋代风格和元代自然粗旷斜梁弯才的建造特点。圣母庙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共有殿堂、楼台、禅房等七十余间,占地约2600平方米。分上下两院。平面布局严谨,殿宇古朴端庄。古朴典雅是我县目前保存比较完整的一处建筑群组。是祖先留给我们不可多的的古代建筑艺术。具有一定的历史、科学、艺术的价值。该圣母是五帝之一的颛顼(zhūan xǖ)的母亲,昌意的妻子,黄帝的儿媳妇,听起来有点绕。对三皇五帝的历史传说众说纷纭,从司马迁的《史记》说,三皇分别是伏羲氏、神农氏和黄帝。说黄帝一支。黄帝有子25个,其中建立起自己姓氏的有14人,娶嫘(léi)祖为正妃。传说嫘祖长相丑陋,为古代四大丑女之一,但十分贤慧能干,发明了养蚕。嫘祖生有两子,一是玄嚣(青阳),二是昌意。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昌仆为妻,生高阳(颛顼)。颛顼很有作为,活到90岁,身后留下不少子孙。战国时的屈原就自称是颛顼的后裔。颛顼死后,玄嚣的孙子高幸(帝喾kù)即帝位,高幸传位于挚,以后挚让位于其弟放勋(帝尧)。尧后又禅让于有虞氏(帝舜)………。据碑记,古代部落联盟首领姑氏之女,懿济夫人有柔懿之德,殁后为神,其弟侯咸能兴云致雨,润泽生民。二神有功与民,宋朝号封为懿济圣母、显泽侯神,宋太祖建隆年间建庙,享以祭祀。以求辅天佑民,国泰民安。
      基本内容:
      合山是诸神佑民之所,懿济圣母庙有:生育之神懿济圣母,护法之神白龙,阴府之神张太尉,镇山之神王灵官。显泽侯神祠有:万能之神大王爷,生财之神财神爷,管地之神大地爷,驱蝗之神虫王爷,地狱之神阎王爷。
      在合山庙前有几座功德碑,是元代至元代五年雕刻,碑都有老龟驮着,据说老龟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寿龄了,时间长了就成精了,每天晚上夜深人静时,爬出来偷吃老百姓的庄稼,年年如此,糟蹋得实在不行了,激怒了老百姓,就用斧头砍断了他的脖子,从此以后他再也不能偷吃老百姓的庄稼了。其他的也都不完整,使后人有意破坏的,说这样就成不了精了,也许是因为他们身体残缺元气受损,驮不动碑了,被碑压得陷地半身。
      关于圣母娘娘的传说:圣母是东岳泰山神之玉女,独自修炼于莲花峰顶,得道成仙。宋代封为天仙玉女泰山女神碧霞元君。她深知女人的痛苦,也很同情女人,女人有什么事情都去找他解决。尤其是想生孩子的,求圣母恩赐。圣母娘娘身边的黑狗是天狗,天狗会从家户的烟囱爬下来,进屋吓唬小孩,传染天花,圣母为保护婴儿安全,不受天狗侵犯传染疾病,就把它收留在身边,看着他,他就不敢出来捣乱了。因此民间有张仙松子的传说,人们在家里烟囱旁边贴着张仙身穿黄马褂,绿大袍,手持弓弹向空中弹天狗的姿势的神像,每逢新年就在神像前贴一幅对联,上写“打出天狗去保护膝下儿”,横批是“子孙绳绳”。以来预防疾病的作用。圣母庙的白龙爷,主要职责是庙宇护法,维护圣母的神圣尊严,保障一切职能的有效实施。称之为“护法神”。至于兴云布雨之事,由圣母弟弟“万能神”大王司使。圣母庙有一太尉殿,神台上供奉的是阴曹地府的一位神,姓张,叫“张舍人”,他死后属东岳神,到阴间地府当差,号称“太尉”。在阴政七十二司中任职,专管惩罚阴间违法乱纪的小鬼。他脚下踩着这个小鬼,撕牙裂嘴般的痛苦。据说原来东边这棵千松就是被他拔掉的,小鬼损坏千松的行为,被圣母捉住交给了阴间太尉惩处他。神宗元丰年间,光献皇太后在太尉殿祈祷灵验,又封其为“嘉应侯”。究竟他在哪一司当差?现在已很难考查清楚。圣母庙中的王灵官是民间信奉的重要神灵之一。他的职务是门神。重任是镇山护法,把守在圣母庙山门东西两侧。传说,王灵官叫王善,也叫王恶,逃到他乡。又遇一个妖怪,强占古庙作乱。于是他一怒之下放火点着古庙,就烧死妖怪,正好菩萨真人来到,作法兴风帮他灭掉了妖怪,保护了庙宇神灵的安全。地方土地神将此事上报天庭,玉帝封他为“豁洛王元帅”,成为天上神。下到凡间之超凡世界,为,庙宇镇山护法。确实,王灵官长相威严,五官狰狞,红脸堂额上多长一只眼睛,三目圆睁怒视,锯齿獠牙,胡须满面,项盔贯甲,手执钢鞭,脚踏风火轮,气势凶猛,杀气腾腾,足以胜任镇守庙宇山门护法之神之要职,让人敬畏。


    3楼2013-11-12 10:55
    回复
      寒湖月饼:

      分布 区域:主要分布在和顺县县城周围,寒湖村一带,近年来随着寒湖月饼产品声誉影响的日益扩大,寒湖月饼不仅仅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也成为人们馈赠亲朋的地方特色名吃。  历史渊源:相传北宋时,大批辽人南下,进犯中原。他们烧杀、抢掠,鱼肉百姓,无恶不作,百姓早已深恶痛绝,人人都想得而诛之,但又不敢声张,唯恐遭来杀身之祸。于是有人建议,制作面食,内部包有“八月十五杀挞子”的字样(当时人们称辽人为挞子),分发给各家各户,便于统一起义,直至演变为现在的月饼。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月饼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寒湖月饼是和顺当地传统的并最负盛名的中秋节食品。寒湖月饼是以当地村名命名的。
        和顺的寒湖月饼原是寒湖村的郭氏开始做的,郭氏月饼传至今日,已有六代。传至第三代(即郭彦栋的老爷爷),在抗战之前村里很少有白面,于是几十户人家将面(荞面)、馅料集中起来,交由郭彦栋的老爷爷统一制作,于是在中秋节村里人就能吃上香甜可口的月饼。郭彦栋的爷爷郭凤梧,当时边开饭店边做月饼,用毛驴从邢台一带驮回来小麦,用石磨打磨成白面,用土炉烤制成月饼。山庄人(从河南、河北邢台、武安来和顺逃荒的人),头一年中秋先拿月饼,后一年秋收之后付给相应粮食,是“以物易物”,当时的人信誉很好。79年开始,郭凤梧、郭玉旺(郭彦栋的父亲),郭彦栋对月饼进行了改革。开始还是在寒湖村,给村里人做月饼,大伙儿5斤白面、5斤糖、5斤油凑在一块同意做。后来,做了好几年,出了名了,村里人走亲戚也送老郭家的月饼,于是外村人、城里人就经常说:“咱回寒湖买些月饼哇!”在无意中的口耳相传当中,老郭家的月饼就被叫成了“寒湖月饼”。 寒湖郭氏月饼主要是供中秋八月十五食用,现在平常也可以吃到香酥味美的月饼。  基本内容:寒湖月饼原料多为本地本区所特产。
        面粉:将小麦用石磨打磨成面粉,小麦首先要用水洗,目的为去土气,然后上磨磨,寒湖月饼所用面粉要用磨石筛过的二道磨的面,比较精细,容易与其它原料混合。
        油:寒湖月饼所用的油是和顺特制的驴油,先将驴油放入锅中刨炼,然后添入醋、花椒、大料做成特制的驴油,用驴油做成的月饼香而绵,入口而化、不扎嘴,又香又酥,由于驴油很缺乏,就用油质好的小榨麻油来代替,但是小麻产量很低,出油率低,加之当时花生油、菜籽油还没有普遍使用,现在用的是普通油,但必须是纯油。
        糖稀:以前叫米稀,以玉米面为主料,另外加“大麦芽”混合发酵而制成。具体操作如下:首先把一斤的玉米磨成玉米面,并加入六斤水,熬起来至糊状,大麦先加水使其发芽,然后将大麦打磨,把打磨好的大麦掺入玉米糊中一起放入缸中,利用地火进行加温,经过五六天之后,黄白色稀流质的米稀开始流出。然后将流出的米稀澄出浆,将浆揉的渣和汤分开,并淋入熬锅之中,用炉火进行熬制,在熬的过程中,估计时间差不多了,就将锅中的米稀用勺子舀出来,凉在一边。,米稀熬好之后,放凉备用。
        馅料:  熟面:将小麦用石磨打磨成面粉,然后把面粉蒸熟后做成熟面,在熟面中加入驴油、瓜子、核桃、花生、南瓜子、葡萄干、芝麻、糖、青红丝、玫瑰进行搅拌。  芝麻:选用本地产带皮白芝麻,也可以用黑芝麻。先向缸内注水,将带皮芝麻倒入,用木棒开始搅,由于芝麻仁的质量大小不一致,那些没有长饱满的籽实漂在水面上,而籽实饱满的沉在缸底,将水面上的瘪籽实捞出,剩下的芝麻取出晾干备用,然后将带皮芝麻炒一下,再把熟芝麻放入石制的臼内,用石杵捣,将芝麻杵成芝麻末,将芝麻末过细箩,筛去杂质备用。  花生:需要油炸,油炸之后,碾碎。包入馅料中,与芝麻、核桃、混合后味道酥软,有香气。如果不炸,花生的气味会串味。  青红丝:将鲜桔子皮、萝卜条等原料清洗干净,切成细丝状,然后将桔皮丝、萝卜条等原料放入浓度为0.5%的明矾水中浸渍10小时,涝出用清水漂洗,直到苦味除尽为止,沥干水分,取一半桔皮丝、萝卜条等原料,放入干净缸内,放入食绿素搅匀,为青丝半成品,用同样方法将另一半桔皮丝调入食红素搅匀即可成为红丝的半成品。将青、红丝分别用一半白砂糖混合拌匀,腌渍3天后再加入另一半白砂糖,混合拌匀,腌渍2天。将腌渍好的青红丝分别捞出,沥干糖液,稍加晾晒后,再分别拌入磨细的白糖粉,使其丝丝松散。将拌粉后的青红丝放在日光下,晒至干燥,即为成品。


      7楼2013-11-12 10:56
      回复
          玫瑰:从山里采集野生玫瑰花,将玫瑰捣烂,然后将捣烂的玫瑰放入瓶中用红糖腌制,用泥封瓶口腌制一年。
          皮面:把水、糖稀、驴油放入面粉中和成水面,用驴油和面和成油面,最后水面包油面做成皮面。
          揉面:把面揉成光亮,不粘案板为佳左手在上,右手在下,连搓带揉。
          馅料的制作工艺:
          馅料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面馅,一部分是辅料馅,馅料制作工艺因此也分为两部分进行,面馅料制作是将蒸熟的熟面、糖、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
          在混面料同时或者稍早,将炒好的芝麻擀成末、油炸之后的花生碾碎,切好的核桃仁,混合加糖腌制好的糖玫瑰拌好成辅料。
          面馅混好后,将辅料与面馅料混合拌匀擦成馅,混合拌匀的馅料在烤制的成品切开后可以明显看到芝麻、花生、核桃等粒状物料,层次感鲜明。擦出的馅为粉粒状散馅,而烤制后变成可硬馅。
          包制月饼时,有专门托馅的工具,每次托馅一两,熟练的话可以直接抓馅,剂量如同一一称过的,将和好的面切剂,水面24个剂,油面24个剂,要求剂子大小、长短、分量几乎一致,保证所制成的寒湖月饼大小均匀,然后用水面包油面,用擀杖受擀三遍,将面一刀切两个面团,将面团擀成方形皮面,包制时将剂子手捏成饼皮,要求中间厚,四周薄,在手心握成窝状,往皮面内包馅,一般是一两,边转皮馅边压馅料边收口,收口后揪住面头,用手一团一压,就成形了。将做好的面饼放入饼模中,用掌力将饼压实,刻印。用吊炉烤制,最早的寒湖月饼,是在高火上用鏊烤制,把泥摸在脸盆上,在火上烤热扣在炉上,两个泥缸轮流着扣。泥钢耐冷,用柴火烧火,烤出的月饼是最原味的,现在多用烤箱。先烤正面再烤反面,烤制金黄色即可。整个过程大约15分钟,温度260℃--300℃为宜。这样烤制的月饼外观看起来是硬的,里面却酥软的很。因为水粉已经蒸干,在常温下月饼的保质期很长,一年也不会变质。  米稀制作工艺流程图:
          一斤的玉米磨成玉米面,并加入六斤水 大麦发芽
             ↓      ↓
              熬起来至湖状 将大麦打磨
              ↘ ↙
             将大麦掺入玉米糊
              ↓
              澄出浆
              ↓
           将浆揉的渣和汤分开
              ↓
              添火熬汤
              ↓
              米稀
        皮面的制作工艺流程:
          用石磨将小麦磨成面粉
          ↓    ↓
          用水、糖稀、 用驴油和
          驴油、面和 面和成油面
          成水面
             ↘ ↙
            水面包油面
              ↓
             皮面
          驴油的制作流程:  将驴油放入锅中刨炼
                    ↓
           添入醋、花椒、大料
           ↓
             做成驴油   玫瑰的制作流程:  馅料的制作流程:                 将小麦用石磨打磨成面粉
          从山里采集野生玫瑰花 ↓
           ↓ 将面粉蒸熟后作成熟面
           将玫瑰捣烂 ↓
           ↓ 在熟面中加入驴油、瓜子、


        8楼2013-11-12 10:56
        回复
          将捣烂的玫瑰放入瓶中用红塘腌制 核桃、花生、南瓜子、葡萄干、
          ↓ 芝麻、糖、青红丝、玫瑰进行
          用泥封瓶口腌制一年 搅拌
          ↓ ↓
          玫瑰 馅料
          郭氏寒湖月饼的制作流程:
          和水面 和油面
             ↓ ↓
                切剂,将水面分成24个 切剂,将油面分成24个
             ↘ ↙
             水面包油面,手擀三遍
             ↓
             将面一刀切两个面团
             ↓
             将面团擀成方形皮面
             ↓
             往皮面内包馅,一般是一两
             ↓
             包制
             ↓
             压平
             ↓
             压印
             ↓
             用吊炉烤制(现在多用烤箱烤制)→先烤正面再烤反面,烤制金黄色
             即可。
          相关器具及制品
            材料:瓜子、核桃、花生、南瓜子、葡萄干、芝麻、糖(白糖、红塘)、玫瑰、青红丝、小麦粉、驴油、水、玉米面、醋、花椒、大料。
            工具:托馅工具、擀面杖、面盆、刀
               泥缸、脸盆(最早的寒湖月饼,是在高火上用鏊烤制,把泥摸在脸盆上,在火上烤热扣在炉上,两个泥缸轮流着扣。泥钢耐冷,用柴火烧火,烤出的月饼是最原味的。
               吊炉、炭(后来的寒湖月饼,用炭火烧火,吊炉烤制)
            基本特征
            寒湖月饼的特点:
            1、寒湖月饼是纯手工制作,用吊炉烤制而成。
            2、寒湖月饼外形古朴,口味醇厚,甜而不腻,香而绵,入口而化、不扎嘴、是馈赠亲朋的地方特色名吃。
            3、寒湖月饼与传统节日“中秋节”密不可分,在和顺的马坊乡一带,月饼被称为茶食,只限于八月十五和春节时才能食用,严格来说,是一种缅怀古人的贡品。中秋月饼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亲人团圆、社会祥和的象征,使饱含浓浓乡情和地方特色的寒湖月饼,成为当地人民欢度中秋不可或缺的食品,是馈赠亲友的特色地方名吃。
            4、寒湖月饼是以面为馅的特殊工艺,具有北方饮食文化的特色。
          主要价值
            1、 历史价值
            中秋节吃月饼的习惯,在我国历史悠久,月饼象征团圆,反映了人们对家人团聚的美好愿望,寒湖月饼是和顺当地传统的并最负盛名的中秋节食品。
            2、 文化价值
            寒湖月饼的传统技艺及寒湖月饼是能把平时生活和节日生活的文化情感结合起来的一种节日食品,它与民众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荣为一体,具有强烈的食品亲和力和感官(视觉和味觉)感染力。
            3、 工艺价值
            寒湖月饼的技艺不仅是传统的,而且充满了现代感,因为它有一种永恒的制饼人智慧,她应当成为现代市场中靠传统支撑和推动起来的重大产业,在现代工业文明大潮冲击下,它为抢救与保护食品文化遗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实例。


          9楼2013-11-12 10:57
          回复
            五谷画:


            流传区域:最早从和顺境内开始流传到山西,然后流传到陕西一带。  历史沿革:  五谷画是利用纯天然且带有芳香气息的植物果实,通过粘、贴、拼、雕等手段,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
              这类贴画,古已有之。据传明清时期,源于陕西关中。它是劳动人民为祈盼五谷丰收,天下太平,过上吃饱穿暖的好日子而制作的一种民间工艺品。也曾作为地方官上京为民请命奉上的特殊珍品,非常珍贵。五谷艺术深深扎根于我国民间,经过几百年的传承创新,目前的五谷艺术已经成为我国甚至全世界艺术界的一枝奇葩。
              五谷画不仅美观时尚,画面清晰逼真,浓淡相生,立体感强,构图奇特,生动传神,而且它采用纯天然的植物种子作原料,所以五谷画具有清新自然,健康环保的特点,也体现了一种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工艺流程:
              1、 选粒:根据需要制作的五谷画精选植物种子;
              2、 用料的初步整理:将选好的种子洗净、干燥后待用;
              3、 创作作品或选题;
              4、 拷贝图;
              5、 使用鸡蛋清粘合剂将种子颗粒粘接于图上;
              6、 使用大蒜汁达到保鲜增亮的效果,花椒、雷丸可以起到防腐、放虫蛀的作用;
              7、 裁板、糊裱、装框,整个工艺完成。
              寓意及用途:五谷画是我国劳动人民用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艺术品,其中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可能是自古到今老百姓对农业最传统最真挚的祈盼。五谷泛指粮食作物,包括大米、小麦、玉米,各种豆类等等。自古以来,五谷素有凝聚天地精华之美称,在佛教和道教规仪中,视其为夺天地之精华的吉祥物;在我国民间五谷还被大家奉为吉祥物,是驱恶避邪之宝,中国传统更将“五谷”尊为中国食文化的灵魂。这些都使“五谷艺术“除形的质朴、神的虚灵、意的深邃、法的自然魅力之外,更赋予了深厚内涵的民族文化功用,给五谷画注入了更加神奇的魅力。五谷画朴素自然的再现了大自然的风采,令人叹为观止。同时它也唤醒了人们内心一种重返大自然的愿望和感受,表达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五谷艺术以其独特的艺术创意、制作手法和高雅的视觉效果被人们所青睐,收到了社会各界人士、艺术权威的好评。
              和顺坡地多,温差大,适宜种植小杂粮、中药材,五谷艺术所需的原材料资源丰富。另外和顺的劳动力资源也很充足,为五谷艺术的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仅带动了我县的经济发展,也为县内劳动力创造了就业机会。


            11楼2013-11-12 10:57
            回复
              凤台小戏:

                 “凤山脚下一枝花,元夜飞红分外佳,歌舞飘香入万户,千年传艺在农家”,这首原山西省顾委秘书长、诗人鲁兮的题诗充分反映了“凤台小戏”这一民间剧种具有宝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和稀有的地方特色价值。
                “ 凤台小戏”是具有和顺地方特色的小剧种,也是山西唯一的一个特色剧种,起源于明中期,成形于明后期,居今已有500余年的历史。
                “凤台小戏”起初是一种家传式的说唱故事其内容仅有一些民间曲调和片段词曲,如《张生和荧荧》、《占花魁》、《红娘下书》、《八角鼓》等节目,经过艺人们的不断完善,到了明末已经形成曲调清雅流畅、剧情简练完整、人物角色丰富、诗词雅俗共赏的地方小戏,并有了其代表剧目《顶嘴》、《避雨》、《送灯》、《饯别》、《拷红》、《寄简》、《逾墙》、《拍蝴蝶》、《打尿床》、《牧牛》等30个剧目。
                在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战火纷飞,“凤台小戏”处于灭绝险境,致使部分剧目及一些特技表演失传。
                解放后,在党的“双百方针”的政策指引下“凤台小戏”枯木逢春,又重现昔日风采,受到了省内外多数艺术家的高度评价和各界观众的特别喜爱,被称为“太行山上一枝花”。1956年,挖掘记录了23个剧目、乐曲37首,1958年成立了以“凤台小戏”演出为主的文工团,多次参加山西省和晋中市(时为晋中地区)演出,1960年出版了第一期《和顺小戏集》,收集编入了7个剧目、24首曲牌;八十年代创作了《和顺是个好地方》、《绣花巾》、《恭喜发财》、《为民县长》、《春雨》等现代剧目;1983年晋中市(时为晋中地区)与和顺县两级政府,专门组织有关人员对“凤台小戏”进行了第二次收集整理,出版了《凤台小戏集》收集了代表性剧目16个,曲牌37种,并成立了“和顺县文宣队”以继承发展这一民间艺术。在此同时《中国戏曲志·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等均将“凤台小戏”编入,为以后继承发展奠定了基础;九十年代创作了现代剧目《存折风波》获晋中市第二届“小康杯”汇演一等奖。为了保护发展“凤台小戏”这一地方剧种,2003年成立了“凤台小戏” 开发筹备组,收集整理“凤台小戏”剧目300余页,组织成立了“凤台小戏”吹奏乐队。
                “凤台小戏”这朵太行艺术奇葩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必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开的更加俏俊瑰丽。


              13楼2013-11-12 10:58
              回复
                白纯梅剪纸:
                流传区域:流传于和顺县城周围。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县外贸公司曾收购其作品销往海内外,现在新作品流传于榆次、太原、厦门等地。
                历史沿革:剪纸和刺绣是和顺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剪纸的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样式千姿百态,形象普遍生动而受欢迎;更因它最适合农村妇女闲暇制作,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
                  原和顺矿机厂退休职工白纯梅,擅长剪纸及刺绣,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剪纸作品被外贸部门收购销往海外,曾多次参与县文化馆举办的剪纸展览。退休后又创作了几百幅艺术剪纸,有飞天乐舞、历史人物、神话故事、成语故事、山水风光、动物花鸟等几大类,并准备出剪纸集。
                  从艺经历:老人从小跟随其奶奶学习剪纸,后经自己的不断创新,逐渐形成了一种个人风格。  工艺流程:1. 先简单绘图。2. 直接用剪刀剪即可  代表作品:《中国龙》《牛郎织女鹊桥会》《孔子问路》《昭君出塞》《飞天乐舞》《姜太公钓鱼》等。  寓意及用途:具有观赏性,可以美化生活。  材料及工具:纸、小剪子。  传承状况:其从小跟奶奶学习,后来有传给自己的女儿


                14楼2013-11-12 10:58
                回复
                  我喜欢 顶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11-13 19:0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