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这人没有条理性,很多时候想的虽然不错,但是思维就变成了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但是至少我可以保证我的观点和文字都是从原著推理出来的,不会超过时代背景,也不会妄加揣测主观臆断一些内容。以下,上文:
首先我想说的也是我在很多次的回帖里重复到的一个观点是:悲剧美学虽然早就在西方兴起,但是传到我国要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武侠中的悲剧尤其是在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派武侠兴起后才出现的。所以事实上,虽然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兴旺,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从远古时期的神话起,“刑天舞干戚”,刑天失败被杀,仍然能自己长出眼、手来挥舞兵器向天际示威,“精卫填海”,精卫死后化鸟也要完成填海之志。再说“四大名著”,《西游记》且不必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碍于历史史实性,不能明白表露喜剧结尾,但是“水浒传”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最后回归本位,“三国演义”的关羽成圣,其实仍是以喜剧在作结。《红楼梦》作为反封建的力作,看上去是唯一真正的例外,然而在《红楼梦》里,也有十二金钗完劫回归本位之说。其他古典名著如《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更不必多说。
因此,悲剧或者主角遇害等今天常见的小说特征,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而在《三侠五义》诞生的年代,根本没有悲剧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承认石玉昆老先生的笔法出众、善于塑造人物,但必须要认清在他的年代里,根本没有悲剧诞生的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悲剧美学、“宁愿毁掉完美的给人看”之类的说法,那些说法都是今人把自己的猜测强加上去的。而且,关键是他这是颂扬侠义护青天的小说,也很难想象把某个深受欢迎的角色一下子设定死,而且还是在为了保护皇权(虽然五爷本身绝不会屈服乃至顺从于皇权,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江山,但是不可否认,就算是为了颜查散,他的行动仍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维护皇权而做的)的过程中遇害,尤其是以这么惨烈的方式(而恰恰是这种分不清死亡之后本来面目的方式是很好地在说书过程中为观众留下“悬念”的必要),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白玉堂的性格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必然要死”的说法。
须知,清朝从一入关起,就不止一次以元朝的灭亡作为史鉴,也就是统治者深刻意识到了他们以少数民族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杀是杀不尽的,只有让汉人为其所用才能令他们的统治长治久安。元朝强行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最后导致自身的统治未满百年而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请大家注意,如果白玉堂真的是因为他的个性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作者非要写死他不可的话,那么有很多时机可以选择,比如之前闹皇宫、盗三宝的时候(总之是入开封府之前),或者他去冲霄楼盗回了官印,但是不幸在此过程中毒,最后罹难等等。但绝对不会是在为了皇家办差的过程中就这么不明不白死去,而且还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因为古代人可都是讲究这些的,“死无全尸”可是最惨烈的一种方式——读者看过,意识到原来为皇家办事这么危险,不仅要殒命,还连个全尸都保不住,谁还来效忠皇家?换句话说,皇家一旦有事需要人效死命,从哪儿去找人?即使明知道是凶多吉少的差事可也不能这么宣传啊!因此,如果说封建统治者干涉了石老爷子的创作的话,那就绝对不会要求石老爷子安排五爷在冲霄楼罹难。
简言之,无论冲霄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都是石玉昆老先生创作的一部分,而与封建统治者的干涉无关。
其次,我想强调,在《三侠五义》早期版本的后续预告里曾有这样的内容:“……艾虎过山收服三寇,柳龙赶路结拜双雄,卢珍单刀独闯阵,丁蛟丁凤双探山……紫髯伯弃官出家,白玉堂魂灵救按院,包太师闻报哭双侠,颜查散奏请封五鼠……俱在《小五义》书上”,说明这里介绍的小五义的内容才是石玉昆先生原本的写作计划,而与当前流传的后人托伪“小五义”之名写的狗尾续貂之作无关。
其他内容暂且不论,我在这里只说“白玉堂灵魂救按院”、“颜查散奏请封五鼠”。虽然有人说《三侠五义》这本书并不禁忌鬼神之说,都有了“灵魂救按院”五爷肯定是死定了,然而就算在“三侠五义”原著里,不是还有什么“贪多杯屈胡子丧命”、“白氏还魂阴错阳差”之类的章节吗?章节题目虽然是这样写的,可是具体那些故事的内容,又呈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并不是完全死板按照章节来的,章节只是总纲,却并不是全部的详细内容。
这么说来的话,白玉堂完全有可能没死!所谓“灵魂救按院”的“灵魂”很可能就属于误传,实际上就是五爷的真身救了颜查散?须知道石玉昆先生是说书人,在我国古代,说书人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故意留个“扣子”,对深受欢迎的人物之生死留个谜题,是很常见的事情啊!而石老先生的本意应该是决意在续书里揭开这个谜题的。我这么说并不是不接受白玉堂可能牺牲在冲霄楼的事实(事实上在得知石老爷子曾有“灵魂救按院”的预告之前的17年里,某茶都以为五爷是真的牺牲了),也不是完全要否定“灵魂救按院”就一定不是带有灵异色彩的,但问题是,既然石玉昆先生的原作未能流传下来,所以怎么理解这句话都说得通啊!既不能说白玉堂一定是牺牲了的,可也不能说白玉堂一定没牺牲,这是一个大坑,可也是一个千古谜题,恐怕除了石先生往生谁也不能解答了。
但是这至少证明了白玉堂在冲霄楼的生死是一个怎么解释都行各占一半的局面,而对于我来说,我宁肯保有希望,相信他是没死的,相信在未来还有他的一番天地。
第三,我想说,我不否认白玉堂在闯冲霄时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更不否认那一刻,他生命的意义,骨子里的骄傲和高贵是得到极大的升华的,而且也不认为白玉堂最后功败垂成而身先死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为了报国还是出于对义兄知己的相酬,他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出了一段卓绝千古令后人仰望的光芒,绝对不亚于甚至超过最后破楼成功的那些人。但是,如果较真的说,如果真的有机会让白玉堂自己说,出师未捷身先死,甚至至少没能为知己拿回被盗走的官印,就此中了暗算,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我始终认为白玉堂是不惜命不畏死,用生命在实践着信念与自由的抱负,在酬答着知己兄弟——但是,他的不惜命不畏死,并不是他有意寻死而宁愿选择刹那的灿烂盛放却留下遗憾,如果真的能够有机会让他自己表达的话,他宁愿会选择两军阵前对垒战死、与敌拼杀力竭而死等等,而绝不是在冲霄楼上留下这样的遗憾。所以始终认为白玉堂自己选择了冲霄楼,已有必死的觉悟,但是他是希望能够做到想做的事的,而不是明知必死而还非要闯进去寻死,最起码真的要死的话也得先把官印找回来再说啊!这也是我内心深处对一些五爷自己选择了让生命停留在最灿烂那一刻的观点的不认同。
至于一些认为白玉堂如果活下去几十年后会变老变差,这不仅是读者不能接受的,更是他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我只想说,既然爱白玉堂的话,他在我们心里就永远是一袭白衫匹马轻裘的少年郎,所以有点不太理解想象他会变老的想法。至少,我们谁想过几十年后不再潇洒倜傥的令狐冲是否笑傲江湖依然?谁想过小龙女再能保养也会有白发苍苍鹤发鸡皮的那一天(其实想说杨过来着,不过后来想想就算杨过内功精纯容颜十几年未变,但是在金老爷子笔下他毕竟也算是经历了多少沧桑)?看《水浒》都很称赞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谁没事去脑补大碗喝酒会不会哩哩啦啦泼洒很多?大块吃肉会不会缺乏维生素导致便秘?那不成了本末倒置了!大家既然都喜欢的是书中的人物形象,不会通过脑补去猜测些有的没的事情,怎么到了白玉堂这就非得例外不可,就一定要想象如果他活下来一定会改变?
所以,既然我们挚爱白玉堂,爱的就是书中的他,那就当然是他在原著里的形象了,而且他在我们心中也永远都是那样的形象,所以真的没必要想象如果活下来几十年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那真的不可能的。何况就算白玉堂真的有老的那一天,可是为什么他就一定会变老丑变平庸或者被世俗改变?为什么就不能像张三丰那样,时间带给他的只是一些更加超脱于世事的恬然,实际上仍保留着一份内心最本真的潇洒惬意与真性情?甚至连容颜都并非老朽而是仍保留了鹤发童颜的潇洒(不是修仙的长生不老,我知道很多朋友们都雷那个,其实某茶也雷修仙,在这里说的只是因为内功精纯而保持的鹤发童颜)?
因此我的确不明白这种观点是怎么来的,白玉堂的灿烂就只能体现在冲霄楼?活下来的话他就改变得不是锦毛鼠了?这话从哪儿说起?须知道,所谓《小五义》和《续小五义》,是后人托伪石玉昆先生的狗尾续貂之作,不是石老先生的本意。因此,那个《小五义》作者要踩原著的人物来捧他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一种人性的必然,而不能借此认为“《三侠五义》原著中的人物活下来的都在改变,都在平庸,所以幸好白玉堂死了,幸好他不用变。”这完全是被模糊了概念。我还可以写部续书,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想当然来写呢,可是那就说明我的观点就能代替石玉昆先生的观点了吗?完全不可能的事!如果石玉昆老先生有机会写完他自己计划中的续书的话,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五义》中的模样,这个毋庸置疑。
所以我相信,如果希望白玉堂永远停留在那样美好的形象,真的不一定非得是死的。金庸老爷子笔下的袁承志,“空负安邦志,逐吟去国行”,一样在海外寻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等白玉堂协助义兄颜查散铲除奸王之后,辞官不做(甚至借着冲霄一役诈死隐退都可以),去海外寻找梦想中可以挥洒自由性情的那片天地,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更是为了到梦想而到一片崭新的天地里拼搏开拓,之后飘渺不知所踪,不是很好吗?
首先我想说的也是我在很多次的回帖里重复到的一个观点是:悲剧美学虽然早就在西方兴起,但是传到我国要在新文化运动以后,武侠中的悲剧尤其是在金庸、梁羽生等人的新派武侠兴起后才出现的。所以事实上,虽然我国古典文学发展兴旺,种类十分丰富,但是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悲剧。从远古时期的神话起,“刑天舞干戚”,刑天失败被杀,仍然能自己长出眼、手来挥舞兵器向天际示威,“精卫填海”,精卫死后化鸟也要完成填海之志。再说“四大名著”,《西游记》且不必说,《水浒传》、《三国演义》碍于历史史实性,不能明白表露喜剧结尾,但是“水浒传”的“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最后回归本位,“三国演义”的关羽成圣,其实仍是以喜剧在作结。《红楼梦》作为反封建的力作,看上去是唯一真正的例外,然而在《红楼梦》里,也有十二金钗完劫回归本位之说。其他古典名著如《三言二拍》、《聊斋志异》等更不必多说。
因此,悲剧或者主角遇害等今天常见的小说特征,是在新文化运动以后兴起的,而在《三侠五义》诞生的年代,根本没有悲剧的土壤。所以,我们可以承认石玉昆老先生的笔法出众、善于塑造人物,但必须要认清在他的年代里,根本没有悲剧诞生的空间,也就没有什么悲剧美学、“宁愿毁掉完美的给人看”之类的说法,那些说法都是今人把自己的猜测强加上去的。而且,关键是他这是颂扬侠义护青天的小说,也很难想象把某个深受欢迎的角色一下子设定死,而且还是在为了保护皇权(虽然五爷本身绝不会屈服乃至顺从于皇权,他做的一切都不是为了一家一姓的天下江山,但是不可否认,就算是为了颜查散,他的行动仍是在很大程度上为了维护皇权而做的)的过程中遇害,尤其是以这么惨烈的方式(而恰恰是这种分不清死亡之后本来面目的方式是很好地在说书过程中为观众留下“悬念”的必要),因此更不存在所谓“白玉堂的性格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必然要死”的说法。
须知,清朝从一入关起,就不止一次以元朝的灭亡作为史鉴,也就是统治者深刻意识到了他们以少数民族统治人数众多的汉人,杀是杀不尽的,只有让汉人为其所用才能令他们的统治长治久安。元朝强行将百姓分为四个等级,最后导致自身的统治未满百年而灭亡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之所以说了这么多,就是想请大家注意,如果白玉堂真的是因为他的个性不容于封建社会,所以作者非要写死他不可的话,那么有很多时机可以选择,比如之前闹皇宫、盗三宝的时候(总之是入开封府之前),或者他去冲霄楼盗回了官印,但是不幸在此过程中毒,最后罹难等等。但绝对不会是在为了皇家办差的过程中就这么不明不白死去,而且还以如此惨烈的方式。因为古代人可都是讲究这些的,“死无全尸”可是最惨烈的一种方式——读者看过,意识到原来为皇家办事这么危险,不仅要殒命,还连个全尸都保不住,谁还来效忠皇家?换句话说,皇家一旦有事需要人效死命,从哪儿去找人?即使明知道是凶多吉少的差事可也不能这么宣传啊!因此,如果说封建统治者干涉了石老爷子的创作的话,那就绝对不会要求石老爷子安排五爷在冲霄楼罹难。
简言之,无论冲霄楼的真相到底是什么,都是石玉昆老先生创作的一部分,而与封建统治者的干涉无关。
其次,我想强调,在《三侠五义》早期版本的后续预告里曾有这样的内容:“……艾虎过山收服三寇,柳龙赶路结拜双雄,卢珍单刀独闯阵,丁蛟丁凤双探山……紫髯伯弃官出家,白玉堂魂灵救按院,包太师闻报哭双侠,颜查散奏请封五鼠……俱在《小五义》书上”,说明这里介绍的小五义的内容才是石玉昆先生原本的写作计划,而与当前流传的后人托伪“小五义”之名写的狗尾续貂之作无关。
其他内容暂且不论,我在这里只说“白玉堂灵魂救按院”、“颜查散奏请封五鼠”。虽然有人说《三侠五义》这本书并不禁忌鬼神之说,都有了“灵魂救按院”五爷肯定是死定了,然而就算在“三侠五义”原著里,不是还有什么“贪多杯屈胡子丧命”、“白氏还魂阴错阳差”之类的章节吗?章节题目虽然是这样写的,可是具体那些故事的内容,又呈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景象,并不是完全死板按照章节来的,章节只是总纲,却并不是全部的详细内容。
这么说来的话,白玉堂完全有可能没死!所谓“灵魂救按院”的“灵魂”很可能就属于误传,实际上就是五爷的真身救了颜查散?须知道石玉昆先生是说书人,在我国古代,说书人为了吸引读者和观众,故意留个“扣子”,对深受欢迎的人物之生死留个谜题,是很常见的事情啊!而石老先生的本意应该是决意在续书里揭开这个谜题的。我这么说并不是不接受白玉堂可能牺牲在冲霄楼的事实(事实上在得知石老爷子曾有“灵魂救按院”的预告之前的17年里,某茶都以为五爷是真的牺牲了),也不是完全要否定“灵魂救按院”就一定不是带有灵异色彩的,但问题是,既然石玉昆先生的原作未能流传下来,所以怎么理解这句话都说得通啊!既不能说白玉堂一定是牺牲了的,可也不能说白玉堂一定没牺牲,这是一个大坑,可也是一个千古谜题,恐怕除了石先生往生谁也不能解答了。
但是这至少证明了白玉堂在冲霄楼的生死是一个怎么解释都行各占一半的局面,而对于我来说,我宁肯保有希望,相信他是没死的,相信在未来还有他的一番天地。
第三,我想说,我不否认白玉堂在闯冲霄时已经抱了必死的决心,更不否认那一刻,他生命的意义,骨子里的骄傲和高贵是得到极大的升华的,而且也不认为白玉堂最后功败垂成而身先死是没有意义的,不管是为了报国还是出于对义兄知己的相酬,他用自己的生命演绎出了一段卓绝千古令后人仰望的光芒,绝对不亚于甚至超过最后破楼成功的那些人。但是,如果较真的说,如果真的有机会让白玉堂自己说,出师未捷身先死,甚至至少没能为知己拿回被盗走的官印,就此中了暗算,难道真的没有遗憾吗?我始终认为白玉堂是不惜命不畏死,用生命在实践着信念与自由的抱负,在酬答着知己兄弟——但是,他的不惜命不畏死,并不是他有意寻死而宁愿选择刹那的灿烂盛放却留下遗憾,如果真的能够有机会让他自己表达的话,他宁愿会选择两军阵前对垒战死、与敌拼杀力竭而死等等,而绝不是在冲霄楼上留下这样的遗憾。所以始终认为白玉堂自己选择了冲霄楼,已有必死的觉悟,但是他是希望能够做到想做的事的,而不是明知必死而还非要闯进去寻死,最起码真的要死的话也得先把官印找回来再说啊!这也是我内心深处对一些五爷自己选择了让生命停留在最灿烂那一刻的观点的不认同。
至于一些认为白玉堂如果活下去几十年后会变老变差,这不仅是读者不能接受的,更是他自己不能接受的观点,我只想说,既然爱白玉堂的话,他在我们心里就永远是一袭白衫匹马轻裘的少年郎,所以有点不太理解想象他会变老的想法。至少,我们谁想过几十年后不再潇洒倜傥的令狐冲是否笑傲江湖依然?谁想过小龙女再能保养也会有白发苍苍鹤发鸡皮的那一天(其实想说杨过来着,不过后来想想就算杨过内功精纯容颜十几年未变,但是在金老爷子笔下他毕竟也算是经历了多少沧桑)?看《水浒》都很称赞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豪迈,谁没事去脑补大碗喝酒会不会哩哩啦啦泼洒很多?大块吃肉会不会缺乏维生素导致便秘?那不成了本末倒置了!大家既然都喜欢的是书中的人物形象,不会通过脑补去猜测些有的没的事情,怎么到了白玉堂这就非得例外不可,就一定要想象如果他活下来一定会改变?
所以,既然我们挚爱白玉堂,爱的就是书中的他,那就当然是他在原著里的形象了,而且他在我们心中也永远都是那样的形象,所以真的没必要想象如果活下来几十年之后,他会变成什么样子,因为那真的不可能的。何况就算白玉堂真的有老的那一天,可是为什么他就一定会变老丑变平庸或者被世俗改变?为什么就不能像张三丰那样,时间带给他的只是一些更加超脱于世事的恬然,实际上仍保留着一份内心最本真的潇洒惬意与真性情?甚至连容颜都并非老朽而是仍保留了鹤发童颜的潇洒(不是修仙的长生不老,我知道很多朋友们都雷那个,其实某茶也雷修仙,在这里说的只是因为内功精纯而保持的鹤发童颜)?
因此我的确不明白这种观点是怎么来的,白玉堂的灿烂就只能体现在冲霄楼?活下来的话他就改变得不是锦毛鼠了?这话从哪儿说起?须知道,所谓《小五义》和《续小五义》,是后人托伪石玉昆先生的狗尾续貂之作,不是石老先生的本意。因此,那个《小五义》作者要踩原著的人物来捧他自己笔下的人物,是一种人性的必然,而不能借此认为“《三侠五义》原著中的人物活下来的都在改变,都在平庸,所以幸好白玉堂死了,幸好他不用变。”这完全是被模糊了概念。我还可以写部续书,按照我自己的喜好想当然来写呢,可是那就说明我的观点就能代替石玉昆先生的观点了吗?完全不可能的事!如果石玉昆老先生有机会写完他自己计划中的续书的话,也绝对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小五义》中的模样,这个毋庸置疑。
所以我相信,如果希望白玉堂永远停留在那样美好的形象,真的不一定非得是死的。金庸老爷子笔下的袁承志,“空负安邦志,逐吟去国行”,一样在海外寻找到了一片新天地。等白玉堂协助义兄颜查散铲除奸王之后,辞官不做(甚至借着冲霄一役诈死隐退都可以),去海外寻找梦想中可以挥洒自由性情的那片天地,寻找心目中的理想家园,更是为了到梦想而到一片崭新的天地里拼搏开拓,之后飘渺不知所踪,不是很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