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吧 关注:730贴子:2,108

人文哲学:哲学之集大成者——《人文哲学图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其集中体现是,重视人,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
概述
定义
人文,是人类文化的简称,是人站在自身或者其它的角度,用自己或别人提出的方法对世界中已知或未知存在的客观事物或现象进行理性的思考而总结出来的符合世界发展规律的又能被大众接受的属于个人主观的知识点。
中国《辞海》中这样写道:“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我们知道,文化是生物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步积累起来的跟自身生活相关的知识或经验,是其适应自然或周围环境的体现。因此,具体到人类社会当中,文化不仅包含了人们外在的的衣、食、住、行,还包含了人们的内在的心理、意识或者说思维活动。


1楼2013-11-21 09:51回复
    人文分类:文化、艺术、美学、教育、哲学、国学、历史、法律(俗称规矩)。
    人文--艺术--美术《新春乐》千山越 作品二级分类:
    文化:文学。艺术:美术、电影、音乐、神话、舞蹈、戏曲。
    美学:跨学科(哲学、艺术、心理、伦理、文学)。教育:学术、科学、素质(礼仪素养品德)。
    哲学:宗教、思想。国学:诸子、易学。历史:中国、外国、世界。
    社会:人权、政治、经济、军事。人本主义(humanism)
    【汉语注音】:rén wén【释义】:1.指礼乐教化 2.泛指各种文化现象 3.人事,多指人世间事 4.习俗,人情


    3楼2013-11-21 09:52
    回复
      发展概论
      人文,作为人类文化的一种基因,作为一种朴素的习惯和意识,古已有之,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但是,作为一种社会潮流,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即更多的人、更大的人群共同具有并更为稳定的价值观及其规范,则始于 15、16世纪的文艺复兴时期,形成于17、18世纪的约翰·洛克、亚当·斯密和法国启蒙运动,以及美国的独立宣言和法国的人权宣言时期,反思于19、20世纪初的马克思、尼采、罗素所处的时期,发展于20世纪中后期的现代时期。在发展期,联合国的两个人权宣言则是人文走向法制化、国际化的标志,而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则是现代人文思想最杰出的代表。
      近代以来,人类社会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首先是人文革命 ——文艺复兴,科学革命——近代科学诞生。并诞生两大观念:人文观念——尊重人;科学观念——尊重规律。紧接着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又经历了蒸汽机时代、电气时代和电子时代等三个阶段。
      人类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遗憾的是,在这几次伟大的变革中,中华民族始终沉睡不醒。更糟糕的是,一觉醒来的时候,我们又往往把世界的一系列伟大变革,人类的许多共同文明成果,特别是人文思想、人文精神的伟大成果,误认为是资产阶级的,或资本主义的,长期加以否定、拒绝和抵制,极大地增加了我们转变过程中的阻力,也给我们民族的历史进程留下了许多空白和断层。更遗憾的是,这些误解、空白和断层长期内化在我们的教育之中,使我们的教育常常处于尴尬的地步,进而增加了我们理解现代社会文明进程的难度。我们醒来,却没有醒正。
      20世纪,又发生一场新的革命:信息化、知识化、民主化、全球化。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社会本身都在发生根本的改变。人从过去的工具人,经济人,发展到现代的社会人,文化人。人的价值得到充分承认,人与人的相互交流与认同得到更好的实现,自信、平等和价值感等现代国民素质得到更广泛的提升。


      4楼2013-11-21 09:52
      回复
        核心内容
        人文的核心是“人”,以人为本,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这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人类关怀和生命关怀。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在人世间的各种权利,只有人权是天赋的,生来具有的,不可剥夺,也不可替代的。承认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个人利益,包括物质的利益和精神的利益。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同时,也是一种制度,一种法律。人文思想是人文制度的理论基础,而人文制度又是人文思想的实现,人文思想的制度化,法律化。人权观念的诞生以及人权的法制化、人权法的国际化、全球化,是人文真正确立的标志,是人文思想得以实现的根本保证。


        5楼2013-11-21 09:53
        回复
          单纯搬运百科的话是不能精华的哟,如果能加上配图或个人体会就好了.


          IP属地:广西10楼2013-11-21 21:03
          收起回复
            人文哲学图解
            揭图前言
            哲学史是人类观念史,从其本质上来说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和人类社会的斗争发展史。
            哲学就是人们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人文哲学泛指人世间的一切社会科学、理论思想、文化现象、人道精神。
            人文哲学无论是唯心造物论、太极阴阳论、善恶天生论、气象生化论,宗教信仰的救赎永生、灵魂不灭、因果轮回、五行生克、未日审判,还是唯物主义理论的唯物辩证论,生物学的进化演变论,社会学的分化相对论等,都是围绕人类和社会的本质与现象而展开叙说。它们在对人性的概括与人生观念的启示上,都曾有精辟独到的见解和论说流传。


            11楼2013-11-21 23:56
            回复
              可是,其中宗教信仰所提出的天堂与地狱的迷信观点,存在着人为地对人生和人性的说教与心理暗示的痕迹,主观臆想地却起到了净化人们的思想灵魂和告诫人们与人为善的作用。善恶论的两极观,主观地、人为地颠倒人性与人生善恶,忽视了人们的物质需求和心理变化,客观地又意识到人在成长、发展过程中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通过教育才能使人们弃恶从善、守信重义。“不满是向上的车轮”、“人心不足蛇吞象”、“饱暖思淫欲”,是对人的身心名利的欲望与超越现实的活生生的心里写照,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身心的发展变化,迫使、推动、鞭策人们努力向前。“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道出了人生的无常和人类面对现实中难以预料的灾难的无奈,也说明了存在的事物不断地处在发展与变化之中。“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有限与无限、规定与否定的辩证关系,印证了事物的虚实有无、深奥玄妙、变幻无穷。“言之有理、出师有名”,“名不正、言不顺”,说明了人的行为要有理由和根据,合乎逻辑规律、法律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才是正当的,但同时也似乎有标新立异、玩弄词藻、巧立名目、强词夺理、先入为主、先声夺人之嫌,或者是自认为真理在手、大权在握而恃强凌弱、仗势欺人,甚至完全就是莫须有的“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12楼2013-11-22 13:07
              回复
                “塞翁失马,焉知祸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说明了事物与人生的无常变幻,利害的不可预知,得失的不可预定。再有物种演变,人工予择,非纯天然;思想理论,穷源溯流,各抒己见;诸子百家,格物穷理,杂乱纷呈;理论逻辑、以偏概全、自相矛盾;概念术语,一词多解,含糊不清;灵魂信仰,宗派林立,各有千秋;唯心唯物,各领一支,自成系统;融合分流,泾渭清浊,各有所依;纵横交错,兴起衰落,此消彼长。


                13楼2013-11-23 16:21
                回复
                  本图收入兼容了所有对社会极具影响力的唯心哲学派别的图腾,其中包括了道教(神道教)、佛教(印度教)、基督(天主)教(各门宗教的分支教派众多,但是这并不是作者分析研究的课题,在这里就不再一一赘述)。另外还有代表“人”与社会和阶级的基本形态的三角图形,唯物主义者的唯物辩证线(即虚实成败线和不定得失线,也叫否定之否定线)。当然,图腾做为图解的形式材料,本身并不是人文哲学图解演绎理论的必然出发点,因为这些图形其实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与最常见的平面、立体、几何艺术图形,如三角形、四边形、四方形、圆形、椭圆形、半圆形、十字形、×形。但是,广泛存在的现实性事物是建立理论体系必不可少的依据材料,明确的范畴是逻辑功能体现它是知性建构有序性知识的工具,是知性揭示现象之间必然联系的工具,知识体系的普遍必然性不是对象给予的,也不是从经验的活动中归纳出的,更不是对各门宗教形式与哲学理论流派的抄袭混杂,而是主体(作者)思惟的结果。在各种各样有用材料的影响下,寻找一个普遍存在的原理,这个原理才是逻辑(演绎)性理论的出发点,逻辑理论才得以在这个普遍存在的原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研究和实际检验。


                  14楼2013-11-23 16:21
                  回复
                    任何哲学理论、主义思想、宗教流派都有其生存之道,包括起源和起因,名称或概念,表面现象或实质内容,存在的生命力、作用力、影响力,认识与被认识的程度等。因此,本图所分析研究的内容为避免出现人为颠倒的现象,不对任何哲学(宗教)派别的思想内容、价值观念等做详细引述与评价,既不针对某一个宗教派别,也不针对具体的某一位哲学家所提出的某种主义,具体是那些思想所存在的历史局限性和学者个人的知识局限性,也没有与看似学识渊博的老学究一样,对从古至今的哲学家生平进行考究及对其理论批驳弹赞、逐个论说,避免了人类在哲学史上学谁批评谁、学谁反对谁或学谁继承谁、学谁发扬谁这两种怪现象,使哲学的研究历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期。同时,本图尽量摒弃哲学理论上某些生搬硬造、揉捏不定、认识混乱、晦涩难懂、沉冗累赘的概念术语、理论内容,尽最大的努力把其中的主要概念内涵解释清楚,从形式系统上突破传统哲学理论的藩蓠,在理论上、实际上超出旧哲学、旧宗教在精神意识上与图腾的形式内容上的所有条条框框,为哲学的研究翻开全新的一页。


                    15楼2013-12-08 17:14
                    回复
                      融合是世界发展的历史潮流,和谐是社会发展的时代主流;谋求一致是共同的发展意愿,求同存异是各自的原则立场。因此,哲学真正要做的事情是思考如何使各种知识“艺术地”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具有生态和谐水平的观念(知识)体系,这样人们就能够更加和谐地、充分地思考各种问题。简单地说,哲学想创造一种思想能力,而不是某种知识。所以,哲学不仅是对一切的实践经验知识的理解,更是一种灵性的感悟和创造,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既认识过去、批判过去,同时又必须能够承前启后的在后续的数百年甚至数千年、上万年中指引人们的生活。


                      16楼2013-12-08 17:14
                      回复


                        17楼2014-11-29 20:34
                        收起回复


                          18楼2015-01-10 23:33
                          回复


                            19楼2015-01-10 23:34
                            回复


                              20楼2015-01-10 23: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