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不堪“避讳”之苦。为了避帝讳、圣人讳、尊者讳,人们不得不改换名字,甚至不得不为之改掉姓氏。一般说来,为避讳而改名改姓的应该是臣民及晚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为了避免让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受到避讳之苦而主动改名。他就是西汉第十任皇帝、汉宣帝刘询。 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孙子,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在汉武帝征和年间(公元前91年)一场骇人听闻的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遭陷害而全家蒙难,襁褓之中的刘病已也在这场灾难中入狱,后来流落到民间。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继皇帝位27天的昌邑王刘贺因荒淫无道被废,霍光等大臣将刘病已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而后继皇帝位,成为西汉第十任皇帝。 因为幼年一直在社会底层(监狱、民间)生活,他对民间的疾苦深有体会。继皇帝位以后,他对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对外软硬兼施,击灭西羌,袭破车师,降服匈奴,全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大治景象,史称“宣帝中兴”。 在与大臣们议事和收阅奏章、上书时,他发现许多臣民为避他名字中“病”、“已”两字大伤脑筋,甚至有些大臣和百姓因触讳而获罪。便在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诏说:“听说古代的天子之名, 难知而易讳。现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书触讳而犯罪的,我十分同情。因此,决定将原名‘病已’改为‘询’。凡是在此诏之前触讳( 病已)而蒙罪的, 一律赦免。” 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下,作为一个视己为“天”之子的皇帝,刘询能够从方便臣民避讳的角度出发,放低姿态改名,确实难能可贵。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深得民心、广得贤能而天下大治,开创一代盛世,成为一代“中兴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