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影吧 关注:5,838贴子:611,983
  • 10回复贴,共1

【荷影天下】---- 趣谈避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中,有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避讳”制度,它要求人们在文字上不可触犯帝王、圣人和尊者之名,口头上也不可直呼,须用一些方式加以回避,这就是“避帝讳”、“避圣人讳”、“避尊者讳”。如果不避讳,就是“大不敬”,轻则受谴责挨板子,重则掉脑袋。


来自手机贴吧1楼2013-12-21 09:51回复
    避讳是中国 封建社会 特有的现象,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民国成立后废除。彼时,人们对皇帝或尊长不能直呼或直书其名,否则就有因 犯讳 而坐牢甚至丢脑袋的危险。避讳常见的方法是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别的字来代替要避讳的字。因此,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或事物名称改头换面的奇怪现象。避讳给古代 文献 造成了一定的混乱,给今天的阅读造成诸多不便。


    来自手机贴吧2楼2013-12-21 09:53
    回复
      又如唐朝的诗人杜甫,父亲的名字叫“ 杜闲 ”,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了一辈子的诗,却没在诗中用过“闲”字。杜甫母名海棠,《杜集》中无海棠诗,不名母名也。 又如 苏轼 祖父名“序”,即讳“序”字,所以 苏洵 不写“序”字。碰到写“序”的地方,改成“引”字;苏轼也跟着不用“序”字,他以“叙”字来代替。


      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3-12-21 09:57
      回复
        家讳 家讳 ,是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它其实是 国讳 的一种延伸,同国讳一样是封建等级、伦理观念的体现。又称私讳。 如 淮南王刘安 父名长,他主持编写的《淮南子·齐俗训》中引《老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时,改为“高下相倾,短修相形”。 南齐 谢超宗 的父亲叫凤。有一次他去拜访 王僧虔 ,然后又去看他的儿子 王慈 。王慈正在 练毛笔字 。当时 王氏子 都以书法见称于世。谢灵超看到王慈练字,随口问道:“你的书法和虔公比怎么样啊?”王慈因为他触犯了 家讳 ,毫不客气地回敬道:“我和父亲相比,犹如以鸡比凤”。谢超宗因此狼狈而退。 晋朝有个叫 王忱 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为刚饮过药忌冷酒,因此叫仆人去“ 温酒 ”,谁知桓玄听后突然大哭起来,原来他的父亲叫 桓温 ,一听“温”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讨了个没趣,只好匆匆告辞。


        来自手机贴吧7楼2013-12-21 09:59
        回复
          内讳 实际上也是 家讳 ,所不同的是指避母祖 名讳 ,如《宋书·谢弘微传》:“从叔山多,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弘微本名密,犯所继内讳,故以字行于世。”内讳也就是“妇讳”,《礼记·曲礼上》载:“妇讳不出门。” 圣讳 即“为贤者讳”,亦即对封建社会所推崇的圣人贤者的名讳。圣讳并不像国讳、 家讳 那样严格、那样广泛。在 封建时代 ,既有朝廷规定的圣人讳,又有人们自发的为圣贤避讳。圣讳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 孟子 、老子、 黄帝 、周公 等。汉以后 皇帝 之名有时也称圣讳。


          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3-12-21 10:02
          回复
            宪讳 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对上司长官称“ 大宪 ”、“宪台”,而对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 宪讳 。如晋 羊祜 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 嫌名 ,“户”改为“门”。 个人讳 顾名思义,就是对自己名字的避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些官僚自恃权势,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讳,这叫自讳其名。这些旧时官员,他们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级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为专制帝王及上级讳名讳耻。另一方面,对其下属、对百姓,他们又改换成另外一副面孔, 盛气凌人 ,让人为他避讳。 宋时有州 官田 登,自讳其名,州境之内皆呼灯为火;上元放灯,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 放火三日 。”时人讥云:“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南宋的 钱良臣 也有讳其名,他的小儿子颇聪慧,凡经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读时均改为“爸爸”。一天读《孟子》,“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遂将其改读为“今之所谓爸爸,古之所谓民贼也。”原想尊敬,反成辱骂了。


            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3-12-21 10:03
            回复
              还有一位老兄姓赵名 宗汉 ,他把“汉”字据为已有,规定下属及其家人遇到其它地方的“汉”字,都要改为“兵士”。一天,他老婆去拜罗汉,他儿子正在跟老师学习《汉书》,仆人向他禀报时说:“夫人请和尚来家供奉十八罗兵士,公子请老师,在教《兵士书》”。 这种自讳其名,其实只是自抬身份罢了。 另一种 个人讳 是上级长官或有权有势者并没有要求,但一些下级官吏和身分低微的人敬畏他们的权势或为拍马屁,而避其名讳。 五代时的 冯道 ,历朝为相。一天他的门客给他讲老子的《道德经》,可书的第一句就是“道, 可道 ,非常道”,一句话中竟有三处 犯讳 。为了避讳,门客灵机一动,将这句话改为“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令人啼笑皆非。 这种 个人讳 ,在 旧社会 中并没有得到礼法的承认,而且这些官吏的权势也有限,并不像 皇帝 那样至高无上。所以国讳是 老虎屁股摸不得 ,而这种 个人讳 的屁股还是可以摸一摸的,尤其是碰上一些不畏权势,敢于犯上的人。 宋朝宣和年间,有一个 人名 叫徐申干,任 常州 知府,自讳其名。州属某邑的一位县令一日来禀报,说某事已经三次申报州府,未见施行。因为话里出现了一个“申”字,于是除知府暴跳如雷,大声喝斥说:“作为县令,你难道不知道上级知州的名字吗?是不是想故意侮辱我?”谁知这位县令是一位不畏权势的人,他马上大声回答说:“如果这事申报州夜而不予答复,我再日报监司,如果仍不见批复,我再申报户部,申报尚书台,申报 中书省 ,申来申去,直到身死,我才罢休”。他不管犯不 犯讳 ,雄赳赳地说了一连串的“申”字,这才扬长而去。这位知州虽然气得不得了,但也无法定他的罪。 但在封建时代那种等级森严的社会,“ 为尊者讳 ”的紧箍咒紧紧钳住了人们的思想,像这位县令的人毕竟是少之又少的,有些人就因为犯了这些有权有势的人的名讳,而受到了处罚。 宋代的 杨万里 任监司,一次出巡察某州,州府的歌妓为他唱“ 贺新郎 ”词。其中有“万里云帆何日到”,杨万里听后马上插话说:“万里昨日到”。这使当地太守感到很狼狈,便下令将这位歌妓送往监狱。当时像这位歌妓一样命运的人一定数不胜数的。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12-21 10:04
              回复
                人们不堪“避讳”之苦。为了避帝讳、圣人讳、尊者讳,人们不得不改换名字,甚至不得不为之改掉姓氏。一般说来,为避讳而改名改姓的应该是臣民及晚辈,然而在中国历史上,却有一位皇帝,为了避免让文武百官和黎民百姓受到避讳之苦而主动改名。他就是西汉第十任皇帝、汉宣帝刘询。   刘询原名刘病已,是汉武帝和卫子夫的曾孙,戾太子刘据和史良娣的孙子,史皇孙刘进和妾王翁须的儿子。在汉武帝征和年间(公元前91年)一场骇人听闻的巫蛊之祸中,太子刘据遭陷害而全家蒙难,襁褓之中的刘病已也在这场灾难中入狱,后来流落到民间。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继皇帝位27天的昌邑王刘贺因荒淫无道被废,霍光等大臣将刘病已从民间迎入宫中,先封为阳武侯,而后继皇帝位,成为西汉第十任皇帝。   因为幼年一直在社会底层(监狱、民间)生活,他对民间的疾苦深有体会。继皇帝位以后,他对内励精图治,任用贤能,轻徭薄赋,劝课农桑,发展经济,对外软硬兼施,击灭西羌,袭破车师,降服匈奴,全国出现了政治清明、社会和谐、经济繁荣、吏称其职、民安其业的大治景象,史称“宣帝中兴”。   在与大臣们议事和收阅奏章、上书时,他发现许多臣民为避他名字中“病”、“已”两字大伤脑筋,甚至有些大臣和百姓因触讳而获罪。便在元康二年(公元前64年)下诏说:“听说古代的天子之名, 难知而易讳。现在百姓中有不少因上书触讳而犯罪的,我十分同情。因此,决定将原名‘病已’改为‘询’。凡是在此诏之前触讳( 病已)而蒙罪的, 一律赦免。”   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的封建专制社会制度下,作为一个视己为“天”之子的皇帝,刘询能够从方便臣民避讳的角度出发,放低姿态改名,确实难能可贵。也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深得民心、广得贤能而天下大治,开创一代盛世,成为一代“中兴之主”。


                来自手机贴吧18楼2013-12-21 10:10
                回复
                  秀才的忌讳的评论 有一个叫柳冕的秀才,由于几次应试都没中,因此他最怕听到“落”、“落第”一类的字眼,连这类的同音字也不让说。谁要是犯了他的忌讳,他便大发脾气,出言不逊跟别人争。要是他的仆人误犯了忌讳,他还会鞭棍相加,搞得仆人跟他说话时总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可是越害怕就越紧张,越容易出错。 这一年,柳冕去省城应试。他骑着马,仆人挑着行李书籍随他一同赶路,忽然,一阵风吹来,柳冕的帽子吹落在地,仆人慌忙跑着去拾帽子,并大声说道:“主人慢走,主人停下,您的帽子落地了!”这柳冕心头一惊,因“落地”正好与“落第”同音,他好不生气,用马鞭怒指仆人说:“狗奴才,胡说八道!不准说‘落地’,这叫‘及地’(谐音“及第”)!记住了吗?再瞎说看我不揍你!”仆人唯唯诺诺,诚惶诚恐;一边将帽子给主人戴上,一边说:“主人,这回把帽子戴牢一些,就再也不会及地了!” 这秀才一听更生气了,一鞭子便打到仆人身上,仆人被打得糊里糊涂,不知又是犯了什么讳,无奈,只好忍气吞声,自认倒霉。 秀才来到省城参加应试,过了一段时间,考试发榜了,他急忙打发他的仆人前去看榜。仆人来到发榜的地方,将榜上姓名从头到尾看了三个来回,就是不见“柳冕”两个字,仆人知道这回秀才又“落”了,可是回去怎么对主人说呢?因为主人是最恨那个“落”字。仆人想去想来,忽然想起秀才平日里绕开“落”字而用其他字替代的办法,比如说,秀才常把“安乐”(“乐”音同“落”)说成“安康”,用“康”代替“乐”,于是仆人终于找到了一个较合适的字来。 仆人回到住处,一进门,秀才立即满面春风迎上去问:“喂,我考中了吗?”仆人低着头,小声应道:“主人,您‘康’了。” 柳冕自然明白这“康”字的意思,他唯恐仆人再说出那“落”字,便赶紧打发仆人出去。 秀才心虚,忌讳颇深,可是事实总是事实,你承不承认,它总是明明摆着的事实,即使不说“落地”,那也只能是自欺欺人,一种虚假的遮掩。


                  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3-12-21 10:15
                  回复
                    郡守的忌讳 古代笑话 某郡守 忌讳 得特别厉害。刚到某地任职,有个叫丁长孺的来拜见恭贺。因郡守 忌讳 “丁”字,就避而不见。家仆知道他的意思,就叫那人改姓丁为姓千,果然郡守乐呵呵相见。 另有一日,有大案来报,文中有“病故”两字,吏官知他怕见,就用手指掩住这两字。 郡守一气看来,见被遮处文义不通,就用笔敲击吏官的手指,让他拿开。“病故”两字露 出,郡守脸色顿变,急忙取了文书到案桌下旋转数次,口中还念辟邪祛凶的咒语。堂中多人 暗暗发笑。


                    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3-12-21 10:21
                    回复
                      同名巧对李梦阳(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李梦阳(1475年-1531年),明代文学家。字献吉,又字天赐,号空同子,甘肃庆阳人,弘治进士,曾任户部郎中,有《空同集》。 李梦阳性格诙谐,非常爱才,常出联命对,借以考试后生们的才华。他在江西督学时,有一个童子和他同名同姓。在唱名时,就开玩笑说:“你怎么和我同名呢?现在我出联让你对,对不上,你就改名,不要丢‘梦阳’的人。”于是他随口念道:“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这分明是借战国时期赵国的大臣蔺相如,和西汉时期的辞赋家司马相如同名作文章,以其名同人异,切合当时的现实。当然蔺相如的文采比起司马相如差得很多,言下之意是说李梦阳这个童子比不上他这位大文学家李梦阳。其实,李梦阳这个童子也很有才学,他略假思索即对:“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魏无忌即战国时期魏国贵族“信陵君”,就是窃符救赵的公子无忌。长孙无忌是唐代大臣,唐太宗长孙皇后之兄。此联以其“无忌”,双关两人不要顾忌,李督学觉得有理,非常赞赏这位童子的才智,于是马上改变了态度。经细心考察,证明确有才能,于是亲自推荐,予以重用。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3-12-21 10: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