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语吧 关注:142贴子:619
  • 3回复贴,共1

【资料摘编】现代标准汉语及国音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12-24 16:16回复
    汉语(Chinese language)即汉民族共同语,是世界主要语言之一,也是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汉语属汉藏语系,是这个语系里最主要的语言。除了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4亿(3000万人作为第二语言)。汉语是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
    汉语的标准语是以北方官话为基础、东北官话为辅助逐渐形成的。它的标准音是北京音。汉语的标准语在中国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
    在广义上是指汉族的语言,狭义上指普通话,另外还有国语、华语、中文等称呼都是指汉语。汉语也曾对其周边的国家的语言文字产生过重要影响。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中都保留有大量的汉语借词以及汉语书写体系文字。汉语是一种中国语文。
    “普通话”一词在清末就已被一些语言学者使用,据考是朱文熊于1906年首次提出的,表明“官话”的普及。“国语”一词是鸦片战争以后提出来的。吴汝纶被认为是最早提到国语这个名称的学者。1909年(宣统元年),江谦正式提出把官话定名为“国语”。
    第一个提出统一全国语音的人是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先驱、福建厦门人卢戆章。卢戆章是创制汉语的字母式拼音方案的第一个中国人,他于1892年创制的用来拼写厦门话的“切音新字”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卢戆章还提出使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实行“词素连写,词间分开”(即“分词连写”)。王炳耀创制了最终要统一于“北音”的“拼音字谱”。天津人王照创制了以官话为标准音专门拼写“北人俗语”的“官话合声字母”,激励主张用“京话”为共同语。主张汉民族共同语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的,王照是第一人。


    2楼2013-12-24 16:39
    回复
      “官话”,是明清以来以北京音为代表的北方话。清朝政府规定“举人、生员、贡监、童生,不谙官话者不得送试”。尽管明清时期官话已成为官僚、知识分子阶层的通用语,但它并没有被统治政权向中国全国推广,亦不为大多数汉语使用者所通晓,甚至没有法定的称呼。
      1909年(宣统元年),清政府设立了“国语编审委员会”,将当时通用的官话正式命名为国语。这是汉语标准语历史上首次得到官方命名。
      1911年8月10日,清廷学部召开的中央教育会议通过了《统一国语办法法案》,决定在北京成立国语调查总会,各省成立分会,进行语词、语法、音韵的调查,准备审定“国音标准”,编辑国语课本和国语字典,学部和各省设立国语传习所等事项。
      辛亥革命爆发之后,终止了清朝的统治。但国语这个词得到当时北洋政府的承认,成为民族共同语的称呼。民国成立的当年,北洋政府的临时教育会议就肯定了“国语”这个名称,并决定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语。
      1912年12月由蔡元培任总长的教育部成立读音统一会筹备处,由吴敬恒(稚晖)任主任,并制定读音统一会章程8条。规定读音统一会的职责是为审定每一个字的标准读音,称为“国音”。每个字的音素定下来之后,还要制定相应的字母来代表每一个音素。全国“读音统一会”以吴敬恒为议长,王照为副议长,会员80人。
      当时来自北方直隶省的著名语言学家王照(“官话合声字母”的发明人)对于会员构成非常不满,指出江浙人占25人之多,其中来自无锡的就有5人。经过激烈争论,最后决定:1.推广国语(官话), 京音为主,兼顾南北,如区分尖团音和保留入声。 2. 会议实行一省一票制度,而不是每个会员一票。
      审定每个汉字的标准读音,核定汉语的语素,采定拼音字母的全国“读音统一会”,终于在1913年的2月15日在北京召开,5月22日闭幕。该会从清代李光地的《音韵阐微》中选出一批比较常用的汉字,对每个字都用每省一个表决权、多数票决定的办法,审定了6500多个汉字的读音,又对”俚俗通行”的汉字和化学新字、度量衡译音字等600多个,同样审定了读音。这次会议还制定了拼写国定读音的“注音字母(后人又称“注音符号”)”,这样审定的汉字读音,称为“国音”(后人称之为“老国音”)。
      但会议之后并没有及时落实,直到1916年,北京教育界人士组织“国语研究会”,掀起了一个催促北洋政府公布注音字母和改学校“国文”科为“国语”科的运动,会员很快达到一万多人。1918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召开“全国高等师范校长会议”,决定在全国高等师范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并于11月公布了“注音字母”。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在这个运动的推动下,北洋政府教育部成立政府的推行机构“国语统一筹备会”,出版了《国音字典》,正式通令从该年起公立小学“国文科”一律改为“国语科”,教学白话文、“国音”和“注音字母”。


      3楼2013-12-24 17:57
      回复
        1920年国音字母发声唱片灌注成功。1921年,中华国音留声机片及国语留声机片先后发行,确定了国音声调。
        但几乎是与此同时,南京高师英文科主任张士一于1920年发表《国语统一问题》,认为“注音字母”连同“国音”都要做根本的改造,不承认“国音”,主张以北京音为“国音”标准,响应者众。同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马裕藻、周作人、刘复、钱玄同、胡适等人提出的议案《国语统一进行方法》,其中第三项为“统一国语既然要从小学校入手,就应该把小学校所用的各种课本看作传布国语的大本营,其中国文一项尤为重要”。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和江苏全省师范附属小学联合会相继做出了定北平语音为标准音的决议。
        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的第五次常年会议上,成立了“国音字典增修委员会”,决定兼采二者,使用标准国音中的京音声系,是为“国音京调”,并开始在全国学校推广。此次会议同时决议成立“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当时的政局很不稳定,拼音研究委员会未能及时开会研讨。于是由刘复联系了在京学者钱玄同、黎锦熙、赵元任、林语堂、汪怡,组成了六人会议来研究。
        1926年9月,“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出炉,11月被“国语统一筹备会”公布,“自此增修《国音字典》即以校订之国音标准拼成罗马字”。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大学院长蔡元培公布了“国语罗马字”,定其为“国音字母第二式”。


        4楼2013-12-24 18:4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