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元文学研究吧 关注:153贴子:4,261
  • 4回复贴,共1

郭守敬、王恂的成才之路—兼谈元代的私学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杨天石 

一、  问题的提出    

郭守敬、王恂都是元代著名科学家,他们如何成为科学家的?应当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是与元代的私学教育分不开的。

元代的办学形式很多,但从性质划分,大致可分为有官学与私学。官学是政府所办,学制、教材、课程、教师均有政府教育机构安排。私学是私人创办,主要采用家学、私塾、义塾、书院等方式传授知识,没有统一办学模式。以往学术界对元代官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发表了不少颇具影响的成果。1 相比之下,对元代私学的研究关注不够,除书院研究之外,成果极少。近年来,有关元代私学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重视,出版的几部教育史中都涉及到元代私学问题。2但似乎欠深入,仅从《元史》中拣选出几个曾读过私学(基本均为蒙学和自学)者罗列出来了事。不仅元代私学的特点及发展情况未弄清楚,而且由于工作不细,有的与元代私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也被拉入。如几部教育史都引用《元史˙耶律楚材传》的一段话:“楚材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卜之说。”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自幼到成年所受的私学教育都是在金代(金章宗时入仕),与元代乃至蒙古国毫无关系,以此作为元代私学的证据很不恰当。笔者近年对有关元代教育问题较为关注的原因是由两件事引起的:一是参与编写《中国大通史》元代卷,在编写“元代精神文化编”中的教育部分时,感到元代私学研究薄弱,基础工作欠缺,主要是资料工作做得不够。于是,不得不从最基础资料工作做起。二是1999年初,受《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委会和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委托作为徐梓《元代书院研究》一书的责任编辑,看了一些有关书院史方面的资料。这两件事引起笔者对私学问题的兴趣。在完成以上两件工作之后,决定对元代私学问题进一步研究。

然而,元代私学资料相当分散,民间教育问题又极为复杂,尽管笔者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但仍远远不够。因此,题目冠以“初探”,目的是对元代私学的情况谈点初步意见。以后,待有机会再做进一步探讨。同时,更希望元史学界同仁赐教。


1楼2007-10-27 22:32回复
    二、 元代私学的兴盛 

    一般来说,学校凋零,而私学兴盛,这似乎是历史上私学发展的规律。元代私学的兴衰,基本上是沿着这一规律而演变的。元代私学的历程,与学校(包括官学与书院)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官学和官办书院愈发展,私学就愈零落。

    元代私学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划分,当以元仁宗统治前后为界。

    从元太宗窝阔台到元武宗至大末,是元代私学发展的前期。

    这一时期的客观形势促进私学的兴盛。当时,蒙古灭金后,经过多年战乱的北方地区趋于平静。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也逐渐得到改善,流离失所的儒士也回到家乡。作为礼仪之邦,人们一向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安定是发展教育的首要条件。由于忽必烈中统建元以前,“诸路学校久废,无以作成人材”。[1] 南宋境内的民办书院教育已是相当繁荣,而北方书院尚无一所。在这种情况下,民间私学开始发展起来。

    当时,私学主要的兴形式多为儒士教习生徒,私相传授,即私塾的形式。如后来成为忽必烈幕僚的姚枢,入仕前曾在辉州(今河南辉县)授徒,“作家庙,别为室奉孔子及宋儒周敦颐等象,刊诸经,惠学者,读书鸣琴”。[2] 学者许衡初在家乡河内(今河南沁阳)授徒,后他从辉州姚枢处,“就录程、元朝国子祭酒,将在各地的弟子召到京城国子朱所注书以归,谓其徒曰:‘曩者所授受皆非,今始闻进学之序。’既而尽室依枢以居”。[3] 许衡以后回乡,“以倡其乡人,学者浸盛”。[4] 许衡后来出任学为伴读。河北学者窦默,在战乱后“继还肥乡,以经术教授,由是知名”。[5] 还有与窦默有类似经历的儒士砚坚,其先世为颍州(今河南阜阳)人,后逃避战乱,南徙应城(今属湖北)定居。元太宗八年(公元1236年),他被蒙古军队掠至北方,“周流河朔,不获宁居”。元宪宗二年(公元1252年)以后,定居真定(今河北正定),“著儒籍儒户,自是专以授徒为业”。[6] 他的门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的理学家刘因。元代著名学者郝经,在未入仕前,曾师事元好问。据郝经说:郝、元两家互为师生关系,“先生(元好问)与家君同受业于先大父(郝天挺),经复逮事先生者有年”。[7] 南宋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家铉翁,宋亡被羁留于北方,后“改馆河间,乃以《春秋》教授弟子”。[8] 战乱之后,儒士通过教书授徒谋生是很常见的现象。

    由于学校凋零,即使很有地位的官僚也不得不求助于私学教授其子女。当时,有不少儒士被官员聘入家塾。如金元之际的北方文坛领袖元好问,在金亡后,曾馆于河北的万户张柔家,教授张氏子弟。他还受东平(今属山东)汉人世侯严实之聘,教授严氏子弟。“张寓斋相公,少与孙德谦于严侯府从元遗山读书。”[9] 郝经也曾在张柔家教过书。“蔡国张公闻其名,延之家塾,教授诸子。”[10] 忽必烈至元间曾任参知政事的商挺,早年“东平严实聘为诸子师”。[11] 金正大七年进士、晋宁(今山西临汾)人段成己,在金亡后,“万户晋宁李侯,迎菊轩(段成己之号)辟馆授徒,学者四集”。5这一时期,名儒在家塾、私塾以教书为业的现象很普遍。

    当时,一般人家能请名儒授课的极少,大多是父兄自行授课和督学。“父为师,兄弟为友,以是讲学”。6如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董氏一家,早年平民董俊参加蒙古军,后死于灭金的归德之战。长子文炳,父殁后,“率诸幼弟事母李夫人。李夫人有贤行,治家严,笃于教子。公子(文炳)师侍其先生,警敏善记诵,自幼俨如成人”。7 董文炳之弟董文用,年十岁父死,他成年以前,受其兄董文炳的家教,“长兄文炳教诸弟有法,文用学问早成,弱冠试词赋中选”。8 这是典型的家长授课的例子。元代数学和天文学家王恂,世居中山唐县(今属河北)。“公生三岁,家人示之书帙,辄指丁字及风字能道之。母夫人(刘氏),授《千字文》于膝下,一再过即尽识。……六岁就外学,十三学九数,性与数会,辄造其极。”9元世祖时,曾任翰林修撰的雷膺也是家教成材的。其父在金末任金朝监察御使,雷膺七岁时父死。蒙古占领北方后,“母侯氏挈膺归浑源(今属山西),艰险备尝,织絍以为业,课膺读书”。10元临川(今江西抚周州)人孙辙,生于中统三年(1262年)。“幼孤,母蔡氏教之,知警


    2楼2007-10-27 22:32
    回复
      `


      6楼2007-11-11 06:18
      回复
        这吧还有人吗


        7楼2019-12-03 16: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