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石
一、 问题的提出
郭守敬、王恂都是元代著名科学家,他们如何成为科学家的?应当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是与元代的私学教育分不开的。
元代的办学形式很多,但从性质划分,大致可分为有官学与私学。官学是政府所办,学制、教材、课程、教师均有政府教育机构安排。私学是私人创办,主要采用家学、私塾、义塾、书院等方式传授知识,没有统一办学模式。以往学术界对元代官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发表了不少颇具影响的成果。1 相比之下,对元代私学的研究关注不够,除书院研究之外,成果极少。近年来,有关元代私学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重视,出版的几部教育史中都涉及到元代私学问题。2但似乎欠深入,仅从《元史》中拣选出几个曾读过私学(基本均为蒙学和自学)者罗列出来了事。不仅元代私学的特点及发展情况未弄清楚,而且由于工作不细,有的与元代私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也被拉入。如几部教育史都引用《元史˙耶律楚材传》的一段话:“楚材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卜之说。”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自幼到成年所受的私学教育都是在金代(金章宗时入仕),与元代乃至蒙古国毫无关系,以此作为元代私学的证据很不恰当。笔者近年对有关元代教育问题较为关注的原因是由两件事引起的:一是参与编写《中国大通史》元代卷,在编写“元代精神文化编”中的教育部分时,感到元代私学研究薄弱,基础工作欠缺,主要是资料工作做得不够。于是,不得不从最基础资料工作做起。二是1999年初,受《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委会和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委托作为徐梓《元代书院研究》一书的责任编辑,看了一些有关书院史方面的资料。这两件事引起笔者对私学问题的兴趣。在完成以上两件工作之后,决定对元代私学问题进一步研究。
然而,元代私学资料相当分散,民间教育问题又极为复杂,尽管笔者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但仍远远不够。因此,题目冠以“初探”,目的是对元代私学的情况谈点初步意见。以后,待有机会再做进一步探讨。同时,更希望元史学界同仁赐教。
一、 问题的提出
郭守敬、王恂都是元代著名科学家,他们如何成为科学家的?应当说,他们之所以能成为科学家是与元代的私学教育分不开的。
元代的办学形式很多,但从性质划分,大致可分为有官学与私学。官学是政府所办,学制、教材、课程、教师均有政府教育机构安排。私学是私人创办,主要采用家学、私塾、义塾、书院等方式传授知识,没有统一办学模式。以往学术界对元代官学的研究比较重视,发表了不少颇具影响的成果。1 相比之下,对元代私学的研究关注不够,除书院研究之外,成果极少。近年来,有关元代私学问题开始引起学术界重视,出版的几部教育史中都涉及到元代私学问题。2但似乎欠深入,仅从《元史》中拣选出几个曾读过私学(基本均为蒙学和自学)者罗列出来了事。不仅元代私学的特点及发展情况未弄清楚,而且由于工作不细,有的与元代私学风马牛不相及的人也被拉入。如几部教育史都引用《元史˙耶律楚材传》的一段话:“楚材三岁而孤,母杨氏教之学。及长,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数术及释老、医卜之说。”耶律楚材生于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自幼到成年所受的私学教育都是在金代(金章宗时入仕),与元代乃至蒙古国毫无关系,以此作为元代私学的证据很不恰当。笔者近年对有关元代教育问题较为关注的原因是由两件事引起的:一是参与编写《中国大通史》元代卷,在编写“元代精神文化编”中的教育部分时,感到元代私学研究薄弱,基础工作欠缺,主要是资料工作做得不够。于是,不得不从最基础资料工作做起。二是1999年初,受《东方历史学术文库》编委会和社会科学出版社的委托作为徐梓《元代书院研究》一书的责任编辑,看了一些有关书院史方面的资料。这两件事引起笔者对私学问题的兴趣。在完成以上两件工作之后,决定对元代私学问题进一步研究。
然而,元代私学资料相当分散,民间教育问题又极为复杂,尽管笔者收集了一些相关资料,但仍远远不够。因此,题目冠以“初探”,目的是对元代私学的情况谈点初步意见。以后,待有机会再做进一步探讨。同时,更希望元史学界同仁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