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禹隆吧 关注:12贴子:1,375

城市规划必须掌握的常识(针对规划层面)转帖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祭天,如果大家觉得还行,我们以后再补充城市设计、居住区设计、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历史与文化保护、区域经济与规划、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城市基础设施规划问题。


IP属地:山东1楼2014-01-08 00:44回复
    总体规划:对于一定时期内城市性质、发展目标、发展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布局以及各项建设和综合部署的实施措施。(通俗来说,就是告诉各个部门,你们在未来几年内要做什么,大概要达到什么目标,当然,这仅仅是在理想层面。)
    控制性详细规划:以城市总体规划或者分区规划为依据,确定建设地区的土地利用性质和使用强度的控制指标,道路工程管线控制性位置以及空间环境等控制要求。(往往和城市设计同进退,确定容积率、绿化率之类指标,可以直接引导出城市的具象形态。)
    修建性城市规划:以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或者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依据,制定以指导各项建筑和工程设施的设计和施工的规划设计。(大家比较常看到的,密集CAD画出来,各种具体形态的图纸,就是用来表达这个规划的。)


    IP属地:山东2楼2014-01-08 00:44
    回复
      总体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总体规划(他们之间的区位关系应该都知道吧?不知道可以提问)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市域城乡的统筹发展战略。
      2.确定生态环境、土地、资源、能源、历史和自然遗产使用。
      3.预测人口城镇化水平,确定各个城镇人口规模、分工、分布。
      4.确定城镇发展与控制的原则或措施。
      5.安排用地。
      6.确定建设规模,划定规划区。
      中心城区规划:
      1.确定城市职能、性质、发展目标。
      2.预测城市人口规模
      3.划定三区六线
      4.确定城镇发展与控制原则
      5.安排用地性质
      6.研究中心区增长边界,划定规划区,建设区
      7.确定建设用地空间布局。
      8.确定市级区级中心位置和规模。
      9.确定交通发展。
      10.确定绿地系统发展目标与布局
      11.确定历史文化保护以及地方传统保护
      12.研究住房需求
      13.确定市政工程设施
      14.确定生态保护环境建设
      15.确定城市综合防灾
      16.划定旧区范围
      17.提出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原则
      18.确定空间发展时序


      IP属地:山东3楼2014-01-08 00:44
      回复
        之前的城市总体规划内容说了一大堆,总结一下强制性内容。
        1.城市规划区范围。
        2.市域内应当控制开发的地域。
        (基本农田、风景名胜、湿地、水源保护区、地下矿产分布区)
        3.城市建设用地。(规模、强度等)
        4.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道路、公服布局,以后讲一下千人指标吧)
        5.城市历史遗产保护。
        6.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目标。
        7.城市防灾功能。


        IP属地:山东4楼2014-01-08 00:45
        回复
          现在总体规划的大框架都说过了。现在开始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讲~
          我国城市规划编制过程存在哪些问题呢?
          希望大家积极补充,以下是搜集来的几点。
          编制层面:
          1.技术分析手段相对落后(宏观论据不足,有人说屁股做方案也行……),对很多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导致定性不定量的结果,无法解决一些实际意义的问题。总体性规划只能是设计蓝图。(有抱负的朋友要加油改变这一现状!)
          2.编制周期过长,时效性差,所以经常更换方案。
          3.地方领导(这个太让人头疼了)干预性太大,他们需要的是高大全的规划,因此往往脱离现实。(我一直坚持一点,城市化的根本,一定是原来农村居民们获得了城市级别的基础公共服务设施,而不是排排高楼拔地起这么肤浅的表象。现实很残酷。)
          4.工作量繁杂巨大(很多东西真新没用好嘛),成果越来越厚,浪费人力物力,结果同1.条。
          实施层面:
          1.法定性虽然已有,但是远远不够,原因复杂。实施过程中修改随意(其实编制产生的问题也没办法)。
          2.宏观笼统的蓝图,操作性太弱。(叫你画两个个正方形,你能画一千种不同大小,一千种组合的两个正方形)
          3.实施过程赶不上城市发展建设。虽然有了近期建设规划,但是大家的近期建设规划都是从总体规划倒推出来的。(这种东西能作为近期么……太可怕了。)


          IP属地:山东5楼2014-01-08 00:45
          回复
            今天更新一个新鲜的
            ~刚才跟一位朋友提到建国期间的北京规划,所以给大家推荐一本书(估计大多数人都读过了吧)
            《城记》王军
            楼主是买的书看,没得电子版,大家见谅。(楼主不擅长写书评……但是这本书确实是老少皆宜。亮点在这~~~~若是以后遇到什么牛人大师,你也可以跟他扯扯老北京规划,老建筑师的苦难……嘻嘻,高端奢华上档次了有木有~~)
            全书分为十章,从北京的现实入手,以五十多年来北京城营建史中的历次论争为主线展开叙述,其中又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重点,将梁思成、林徽因、陈占祥、华揽洪等一批建筑师、规划师的人生故事穿插其间,试图廓清“梁陈方案”提出的前因后果,以及后来城市规划的形成,北京出现所谓“大屋顶”建筑、拆除城墙等古建筑的情况,涉及“变消费城市为生产城市”、“批判复古主义”、“大跃进”、“整风鸣放”、“文化大革命”等历史时期。
            王军,新华社主任记者,199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后在新华社北京分社从事经济报道工作。1993年开始对梁思成学术思想、北京古城保护及城市规划问题作系统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梁陈方案的历史考察》、《1955年:中国传统与现代主义的决裂》,参与《梁思成全集》年谱部分的编写。
            应邀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作学术演讲,参与策划梁思成建筑设计双年展、北京城记忆数字影像展。在完成本书写作的10年间,共采访当事人50余位,收集、查阅、整理大量第一手史料,实地考察京、津、冀、晋等地重要古建筑遗迹,跟踪北京城市发展动态,对建筑创作、房地产开发、城市发展模式、文物保护等专题作出深入调研。


            IP属地:山东6楼2014-01-08 00:45
            回复
              言归正传~今天继续更新一个总规有关的内容吧,人口预测!
              我们为什么要进行人口预测呢?
              1.城市化等原因导致了人口不断向城市聚集(有情况是人口本身没有主观聚集,但是所处环境被城市化了),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数量不断增加!所以,我们必须按照一个合理的速度与分布趋势,预测人口未来的数量。
              2.城市的现实载体可以狭义理解为用地,其中用地的多少。公共生活设施和文化设施的内容与数量,交通的运输量,交通工具的选择(强调、公交线路尽量在总规解决,TOD)、道路等级,市政公用设施的组成与承载能力,住宅建设的规模与速度,建筑类型的选择,郊区规模以及城市布局,都与城市人口有着密切的关联~
              3.城市规模是什么?简单的答案:人口规模、用地规模!人口要素,缺一不可。(可以引申出以人为本的重要性!)
              吐槽:城市化过程一定是以人为本!天朝飞速的城市化,只是伪城市化。肤浅的钢筋混凝土,划伤了无暇的自然,留下了大地的伤痕。真正的城市化,一定要让人们真正享受到城市的公共服务设施,理解真正的城市文化。
              飞速发展的祖国,请停下您12秒90的跨步,等一等你困惑而疲惫的人民。


              IP属地:山东7楼2014-01-08 00:46
              回复
                今天楼主看了一篇论文,就跟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插一件小事~
                楼主以前年少无知的时候跟重大某老师探讨过一次规划行业的未来,当时这位牛师曾经警告过楼主:
                “国外的城市化在到达70%的时候就会基本停止,这时候的城市建设,建筑施工基本就停止了,所以现在有的国外建筑师混得挺惨,街边一美元一个方案卖。你想想我们国家的城市化,跟英国当年也差不多,所以到2040年左右城市化也就差不多了,你们这些正当年,该挣钱的规划师,到时候就只能在设计院打麻将啦!”
                可事实到底如何?我到底是被老师骗了,还是执着地走上了一条不归路?
                我今天看到了一篇论文《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 李璐颖


                IP属地:山东8楼2014-01-08 00:46
                回复
                  以下内容原文摘抄,如有侵权,我赔不起
                  纵观各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城市化率超过50%,该城市在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地位不断提升,城市文明普及最快,城市辐射力最强(高巩义,2004)。与此同时,城市化率50%也是城市问题和社会矛盾不断的累积进而达到激化失衡状态的关键点,集中表现为公平与效率的失衡,即以公平为导向的社会活动与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
                  正如狄更斯的《双城记》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由于历史起点、时代背景、国际环境以及国家规模、政治体制和基本国情的特殊性,不同国家的城市化路径以及快速城市化阶段暴露的城市问题也各有不同,应对问题的手段也有所差异。
                  诸如巴西的中等收入陷阱和中国的城市化长期滞后于工业化等发展中国家特有的城市化问题,并不符合西方经典城市化理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世界范围来看具有相当的独特性,照搬别人的发展路径注定难以奏效。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经典城市化模式对中国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同时中国的近邻如日本、韩国以及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巴西、印度在城市化进程中的经验教训或许更具独特的参考价值。
                  截取了各国快速城市化阶段中城市化率达50%的发展断面进行比较研究,以典型国家城市化率达50%这一节点的城市化特征及问题为研究对象。
                  选取研究案例的主要原则有以下3点:①城市化过程具有经典性和普遍参考意义的国家,如英国、美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②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经济有巨大飞跃,其应对各类城市问题的手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国家,如日本和韩国;
                  ③在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城市贫困、中等收入陷阱等典型问题,可提供相应经验教训的国家,如巴西和印度。


                  IP属地:山东9楼2014-01-08 00:46
                  回复
                    城市化率50%与激化的社会矛盾与经济方面的空前繁荣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世界典型国家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各类“城市病”层出不穷,而且在城市化率达到50%左右这一阶段矛盾日益激化。发达国家在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社会矛盾存在着普遍的共性:住宅紧张、交通拥堵、环境污染、政治腐败、社会骚乱、道德缺失、设施不足以及失业、贫困、犯罪等等。
                    反观发展中国家当下正如火如荼的城市化进程,不论是2011年城市化率超过50%的中国还是2005年城市化率达到30%的印度,其集中呈现的社会矛盾与1851年城市化率达50%的英国如出一辙(表2)。

                    究其根本原因,是因为在城市化率50%左右的时间点上,社会发生了结构性质变。美国社会学家刘易斯·沃斯(LouisWirth)曾提出,城市影响着社会关系。他把城市定义为大尺度、高密度、居民具有异质性的人口的集聚点。笔者认为,正是由于城市的这3个特质造成了各国城市病的共性。


                    IP属地:山东10楼2014-01-08 00:46
                    回复
                      针对快速城市化阶段的社会矛盾而采取的社会保障措施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滞后性。城市问题爆发后,城市规划政策法规颁布往往滞后10一20年,理论实践滞后30—40年。规划缺乏预见性,更多的是观念上的权宜之计而非政治智慧。
                      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空间的三元体。纵观快速城市化阶段的城市问题,几乎都可以归纳为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失衡,即以公平为导向的社会活动与以效率为导向的经济活动之间的矛盾。这就决定了快速城市化阶段的核心是:以空间为载体的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的博弈。(图9)在这场长期的博弈中,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之间的关系存在3种状态:
                      ①均衡型,②效率优先型,③公平优先型
                      绝大多数国家在快速城市化阶段属于效率优先型。比如,中国实施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政策和发展都市集群的城市化政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优先发展局部区域的模式明显优于整体同步发展的模式。在各国城市化起步阶段,存在低端的均衡型和公平优先型。
                      比如,印度自独立后直到1980年代,国家的发展战略一直是坚持公平在先、效率其次的均衡发展的思路,即尽可能地实现全国各个区域经济的同步发展,造成印度经济的长期低速运行。而各国进入城市化成熟阶段后,大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对社会的反哺,达到经济与社会的高端平衡状态。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公平优先型的高福利国家,以北欧国家最为典型。然而令人艳羡的高福利近年来却带来了诸如政府财政赤字、劳动者积极性减退和大批移民涌入等一系列问题,让人不得不重新反思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之间的微妙关系。


                      IP属地:山东11楼2014-01-08 00:47
                      回复
                        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的失衡,从悲观的角度看,意味着一定程度上的牺牲和价值扭曲。但是换个角度来看。每一次平衡的回归都意味着城市化从量的增长转向质的提升。借助杠杆原理来描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可以认为,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社会公平和经济效率互为撬动对方提升的动力,两者互为引擎,呈一种“之”字形上升的关系。两边的循环撬动如同城市增长拥有了双引擎,使得城市获得长久的增长动力。



                        IP属地:山东12楼2014-01-08 00:47
                        回复
                          补完——原文《城市化率50%的拐点迷局—典型国家快速城市化发展特征的比较研究》李璐颖
                          建议大家有空可以看完全文,描述淳朴,思维严谨,数据表格清晰,老少咸宜。
                          话说当年吓唬我的老师,是做建筑设备的……想让我去学建筑设备……
                          至于城市化停滞后规划师的未来到底怎样呢,大家关注一下:旧城改造、旧城更新、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性改造、对老龄化社会城市规划与居住区规划的思考、智慧城市、生态城市……
                          不断成长的你,还害怕失业么?


                          IP属地:山东13楼2014-01-08 00:48
                          回复
                            楼主在更新远期规划之前~先补充一个关于各种类型规划的编制表格吧~~很重要,大家关注一下(因为大家,包括本人,对于整个编制过程都是很容易弄错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提起重视)



                            IP属地:山东14楼2014-01-08 00:48
                            回复
                              PS:远景规划与近期建设相对应,可以狭义理解为总体规划的最终成果,但远景规划需要的是规划师们骄傲的姿态——前瞻!灵活!博学!
                              概念:
                              1.面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期,市场经济的大背景,城市活动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因此,未来的规划对我们规划师的方案成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前瞻性!灵活性!
                              2.城市化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城市水平达到百分之七十左右,基本稳定。(详情看一看楼上关于城市化拐点的论文~~)到时候,城市的发展就将变成从外向内的更新改造!我们现在已经处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期。所以,需要对扩展阶段、未来向内的更新阶段,做好全面性、轮廓性的部署。
                              3.远景城市在广义上,需要达到未来中国,城市稳定的阶段。所以,需要我们展望更遥远的时空。透视社会更深的内部空间。从经济社会环境多方面考虑和预见城市的发展进程,指导总体规划。
                              内容:
                              1.从区域范围,进行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分析,预见城市未来的规模!
                              2.设想不同阶段,发展方向,空间结构,整体控制,政策措施,法律保障的愿景。
                              3.对总体大规模的市政设施、大量的用地做出纲要性的设想.
                              现在,远景规划已经很少提及,但是远景规划正是我们,规划师们,对未来畅想的最远距离。


                              IP属地:山东15楼2014-01-08 00: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