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禩吧 关注:5,452贴子:131,132
  • 11回复贴,共1

【资料】白晋写给路易十四:康熙大帝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出自《老老外眼中的康熙大帝》
读罢真心感慨啊,康熙各方面令人敬佩,他对西洋文化的求知欲若能不局限于他个人,而影响到整个国家,或至少其后的皇帝若也能似他这般,历史大概一切都不一样了。


IP属地:广东1楼2014-01-09 23:14回复

      对于从远方回国的人带来的旅行见闻,人们往往要持一种怀疑的态度,这成了一种不可思议的时代精神。但我认为这部《康熙大帝》应当得到读者的充分信赖,因为这其中所记述的康熙皇帝的言行,都完全是事实。当然,由于上述怀疑态度的干扰,也许我的愿望不能完全实现。
      但是,我还是相信,读者一定会以和阅读一般游记不同的态度来阅读这部《康熙大帝》,这里面所记载的事实均为我们亲眼所见,所介绍的知识都极为准确。如果我斗胆把错误的记述呈献给世界上第一英明君主路易十四陛下,从而招致陛下的愤怒,或者失去东方第一君主康熙皇帝的恩宠,这无疑是一种轻率的举动。
      也许持怀疑态度的人们为否定这一实录而可能提出各种相反的议论,但由于《康熙大帝》里记述的内容字字句句都难以否定,所以,无论在这里,还是在中国,尽管我遭受了很多这样的攻击,但都受到了庇护。然而,由于本书多少遗漏了一些让热爱传教事业的人们感到欣慰的事实,这是我唯一的遗憾。
      献给国王陛下
      陛下:
      我在此谨向陛下呈献的这幅画像,无疑是迄今为止从东方带回的最珍贵的礼物。恕我冒昧禀奏,我们以往的传教士和其他各国的传教士们,几乎还没有谁能带回这样的画像,值得引起陛下的好奇和注意。这是一位皇帝的画像,很荣幸地,他恰好跟陛下具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如同陛下统治着天主教的各国君主一样,他也几乎控制着偶像教的各国君王。
      陛下几年以前派往中国的耶稣会士们,有幸在那里见到了一位于法国之外从未见过的伟大君王。如同陛下一样,他具有高尚的人格、卓越的才能,更具备帝王的胸怀;他修身治民同样严谨,获得了本国人民的拥戴和邻国的尊敬。就他的伟大业绩而言,他不仅威名显赫,而且实力雄厚,德高望重。总而言之,他具备作为英明君主的雄才大略。如果没有陛下的话,他可称得上是从古至今最为圣明的帝王了。在离我们如此遥远的地方能够见到这样的君王,的确让人惊讶。
      如果说信仰天主教是帝王必备的美德,并且即便具备作为帝王的其他所有条件而不具有这一美德,帝王的特性就变得既不真实又不牢固的话,那么,我刚才谈及的这位皇帝,现在仍然很不幸地沉沦于偶像教的信仰之中,还不具备天主教徒的美德。但是这位皇帝相当尊敬天主教,乐意倾听我们宣讲教义,他的行为本身也带有天主教的色彩,所以我们期待上帝也会赋予他福佑。实际上我们可以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他已经在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圣教的教义。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上帝通过科学和艺术丰富了他的头脑,培养了他的高尚情操,并激发了他对圣教的兴趣,因此,我们有理由预言,有朝一日,他将可能成为中国偶像教的破坏者。如果是这样,他将同陛下更为相似:把战胜异端邪说、推广天主圣教视为无上光荣。
      陛下,在您的佑护之下,法国的艺术与科学已臻于完美的境地,这使得中国皇帝对我们先进的科学和精湛的艺术表示无限钦佩,从而也对我们的神圣宗教肃然起敬。中国的国民天性骄傲,他们认为自己拥有启蒙世界上其他所有国家的先进文化,然而在钦慕法国的艺术与科学之余,他们也认识到圣教福音胜过了他们自己虚空的哲学。如果将来中国的皇帝和臣民能够一同皈依我们的宗教,那将是陛下这个时代多么大的幸事啊!
      不管中国的国民多么自视甚高,我们也要有决心使他们信仰天主圣教。这正是读这部《康熙大帝》的人们所应有的殷切期望。
      陛下,当我把这幅画像呈献给您的时候,我唯一担心的,就是画家的笔是否会歪曲这位皇帝本人的形象。然而可以断定的是,尽管这幅画并不能细致入微地描绘出皇帝本人的神态,但是这些线条是严格按照他的真实形象勾画出来的。应该肯定的是,尽管我们受到这位皇帝的盛情款待,但我们并没有为之迷惑,出于与陛下的利益完全一致的圣教的真正利益,我们没有失去对真理和陛下所应有的尊敬。


    IP属地:广东2楼2014-01-09 23:15
    收起回复
       平常不骑马的时候,康熙皇帝在皇城内外乘坐一种用人抬的椅子,这种椅子类似于木制的轿,粗糙的木材上面涂着油漆,有几处镶嵌着铜板,几处点缀着金粉木雕等简单装饰。他骑马外出时也是同样的朴素装束,御用马具只不过是一副漂亮的镀金铁马镫和一根金黄色的丝绒编制的缰绳。
        实际上,亚洲的君主们一贯喜欢炫耀自己的奢侈和豪华,所到之处,无不铺张浪费,但是这种情形在康熙皇帝周围却根本看不到。我们认为,这是由于康熙皇帝确信,一个帝主的伟大体现在他的高尚品德中,而不是体现在华丽的外表上。康熙皇帝拥有无数金银财宝,他的国家盛产一切物资,而且中国人努力勤劳,在各种事业中自觉地为国家贡献力量,所以,从国家的辽阔与富强来看,中国远远胜于亚洲其他国家,因而人们也很容易认为康熙皇帝在奢华方面也会胜于其他君王。然而,康熙皇帝却过着简朴的生活,仅就其衣着而言,也丝毫看不出他有奢侈浪费的迹象,这并非由于他惜财吝啬。康熙皇帝虽然自己力求节俭,但对于国家的正当开销却特别慷慨。即便是花费数百万两的巨款,只要是用于利国利民的事业,他从不吝惜。像这样的例证不胜枚举,为了修缮官署,以及为了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商业发展而治理河流、运河,建设桥梁、修造船只以及其他类似的事业,他经常拨出巨款。由此可见,康熙皇帝的朴素生活完全出于他的高尚情操。他懂得节约的意义,也希望为国家的实际需要积累财富,做一个为臣民所爱戴的一国之主和人民的君父。
        康熙皇帝希望做一位被臣民爱戴的英明君主和仁慈国父的意愿,可以通过这样一件事充分表明,这件事发生在5年以前。当时,驻守北京的大多数军人由于债台高筑而逐渐沦为赤贫,他们月销的一半以上都要用于支付借款的利息。实际上,政府每月都按规定发给他们很多饷银,而且在他们当初来北京定居时,政府为使他们能够过上体面的生活,根据每个人地位的高低,分别提供了住宅、土地和仆人。他们之所以沦落到这种处境,很大程度上是由他们自己或是他们的父亲造成的。尽管如此,当康熙皇帝了解到他们的穷困处境,仍颇表同情,他下令调查了军人们的借款总数,虽然这个数目高达1600万里弗尔(1里弗尔约为0.44英镑)以上,但仍令国库替他们偿清这笔债款。同时,为了避免这类事件再次发生,康熙皇帝采取了制约措施,他诏令:任何人不得以军人的月饷为担保借钱给军人,违犯此令者,其借出款项必将受到损失。但出于为军人考虑,为保证他们的不时之需,康熙皇帝又谕示:军人确实用钱时,可预支一定数目的公款,从其月饷中分期扣还,但不得索取北京常见的那种高额利息。
        与军人借款事件同时上奏康熙皇帝的,还有一些文官们和内廷官员们的债务事件。皇城里有一种叫作"辖"的负责警卫的普通文官,多达七八百人,他们和另外几百名内廷官员也是欠债累累。对于他们的情况,皇帝指示支给维持与其地位相应的生活经费,对无力偿还债务的宫廷官员,则每人发放800里弗尔。经常随从康熙皇帝外出旅行和娱乐的下级佐吏中,也有人欠了债,皇帝赐予他们每人400里弗尔,但对于这笔总数达200万两的款项,皇帝认为这是他的个人私用,不应当由国库开支,因此他指示都以皇室费用支付。
        当康熙皇帝赐予上述恩典的时候,在部分骑兵中发生了一场骚乱事件,骚乱的参与者都是些为满族人服务的仆人,他们人数众多,以饷银作为养家糊口的一部分来源。他们并没有债务,所以也没有得到皇帝的赏赐,但这些仆人在皇城里聚集四五千人,也恳求皇帝赐给他们一些津贴费。由于没有人代他们向皇帝陈情,他们脱帽请愿,长时间跪在皇宫广阔的庭院里,当他们得知皇帝正在后宫御花园中散步时,又去围住御花园,在墙外高声请愿,要求发给津贴,并说他们和蒙受恩赐的人同样是军人,打起仗来也同样跟随主人效死疆场,恳求皇帝施恩。起先,皇帝只装作没有听见的样子不予理睬,但是不久,有人前来奏报皇帝说,其中有8个胆大妄为的士兵,竟然不顾侍卫们的阻拦,强行闯进御花园的第一道门。于是,康熙皇帝下令逮捕了那8名骚乱的首犯,并令侍卫们用棍棒和皮鞭把其余参与者驱散,这伙乌合之众立即四散逃跑。


      IP属地:广东10楼2014-01-09 23:17
      回复
        这些孩子们的家族都很富裕,因此,尽管外出旅行开支很大,他们也都具有足够的财力来支付。在狩猎的地区,一所房屋也没有,大多数情况下,所有的生活用品都必须自己运去,孩子们必须带上很多的马匹和男仆,所以,如果对于一个只拥有一般财产的人,他很可能为支付这笔款项而破产。这些年轻的孩子们必须努力完成皇帝分派给他们的任务,这无疑于锻炼他们的身心十分有益。此外,通过观察他们的工作态度、了解他们的才能,皇帝能够把有能力担任国家要职的年轻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来。
          以康熙皇帝所具有的完备美德,他应当在其他民族的心目中也完全称得上是一位英明的君主。然而,在汉族人眼里,不管康熙皇帝如何具备天下的美德,但如果他不能像精通武艺那样精通学问,他就不能与汉族的任何一位伟大皇帝相提并论。这是因为,汉族人在其悠久历史中,形成一种必须凭借学问上的成就才能取得官职和地位的传统。为此,康熙皇帝也努力钻研汉学,他几乎阅读了全部的中国传统的重要典籍,之所以这样做,无疑是为了在文化方面尽量吸收汉族的精神财富。
          康熙皇帝熟悉孔子的大部分著作,而且能够大体上背诵被汉族视为经典的原籍。他委任大学士用汉语和满语对这些古籍进行重新注释。几位大学士用了10至12年时间,终于完成注释编成一部书籍,并向皇帝进讲了这些注释。康熙皇帝为了表示对中国古代圣贤学说的景仰之情,亲自执笔为这部书籍撰写了卷首序文,并以御名将其刻印出版。
          除此之外,康熙皇帝还让人把中国通史翻译成满文。初次译出的译本不够详细明晰,让他感到很不满意,因此他又命令重译。重译后的译本十分详尽,为说明通史中许多费解之处,还增加了注释。但是,这部史书涉及的内容实在太广泛,要迅速了解一些一时想不起来的史实还是很有困难的,因此,康熙皇帝非常努力地对这部中国通史进行钻研。
          我们亲身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情,足以证明皇帝精通史学。这事发生在10年之前,那时,康熙皇帝的舅父(即佟国纲)在与率部犯境的厄鲁特蒙古族的一个酋长(即噶尔丹)的交战中不幸阵亡,康熙皇帝要在他的墓碑上刻上表彰其生前功勋的碑文,便命令翰林院的一位编修(即杨瑄)起草文稿。然而,这位大学士由于疏忽,他不恰当地把这位已故国舅比作成中国历史上的一员大将,这位大将虽然被史实公认为是勇敢善战的统帅之材,但是他对君主不够忠诚,而且在其他方面也有很多恶习。不过这篇碑文的文辞写得非常出色,博得了负责审阅的大学士们的一片赞赏,也得到翰林院掌院学士(即张英)的好评。于是,兼任礼部尚书的掌院学士即刻把这篇文稿呈送给喜欢什么事情都亲自过目的皇帝御览。
          按理说,审阅文稿的大学士们是汉学的最高权威,从职业上看也应当是精通历史的学者,可是,他们却不幸忽略了那个史实上的缺点,而这一缺点却一下被康熙皇帝发现了。康熙皇帝认为,把过世的国舅比作那位将军,与其说是让后人敬仰他的名望,不如说是玷污他的声誉。由此可见,皇帝竟比大学士们更清楚记得两千多年前的那位大将的不足之处。为此,康熙皇帝下令调查这次事件,并要对这种疏忽进行惩处。结果,起草碑文的那位编修于第二天清晨即被流放去偏远的辽东地区,翰林院掌院学士则因没有发现这一错误而被撤职。
          康熙皇帝能言善辩,通晓汉族的诗词,无论是汉文还是满文撰写的文章,他都擅于品鉴,给出恰当的评价。对于汉、满这两种语言,他不仅比所有的王侯说得都好,而且能够用它们写出优美的文章。既然康熙皇帝通晓各种体裁的汉文,由此他有心要把中国浩大的典籍编成一个文库,他挑选出一些学识渊博的大学士,对全国的典籍进行搜罗,并亲自审阅他们所发现和选出的典籍。此外,他又挑选了一些精通满汉两种语言的学者,让他们将这些汉文典籍翻译成满文,这使得满语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尤其能使满族人读懂这些书籍的内容,因为,大多数满族人几乎都不懂汉语,如果不把这些汉文典籍译成满文,即便只是顺利地读通也是不可能的。对于传教士来说,这项翻译工作甚至也给我们带来同满族人一样的益处。要知道,无论从文字还是从语法上,满语都比汉语容易多了。许多传教士研究了好几年汉语,却仍不能完全理解汉文书籍的内容,而现在,只需不太长的时间,传教士就可以依靠满文译本来理解汉文书籍了。


        IP属地:广东12楼2014-01-09 23:18
        回复
            按照康熙皇帝的谕旨,每天早晚我们进宫和出宫,都由上驷院备马负责接送,有两位精通满汉两种语言的内庭官员被指派来协助我们准备进讲的文稿,另有书吏们将文稿誊写清楚。我们每天进宫对皇帝口授文稿内容时,皇帝总是非常认真地听讲,并反复练习,亲手绘图,不懂即问,就这样持续整整几个小时,他都和我们在一起学习讨论。讲课结束后,他会把文稿留在身边,在内室里反复阅读。同时,皇帝还经常练习运算和仪器的使用,复习欧几里德的主要定律,并努力将其推理过程记住。有一天皇帝甚至说,他打算把这些定律从头至尾阅读12遍以上。就这样,通过五六个月的学习,康熙皇帝精通了几何学原理,进步显著,以至于一看到关于某个定律的几何图形,就能立即想到这个定律及其证明过程。
            为方便皇帝的学习,我们将这些定律用满语翻译出来写成文稿,并在其中补充了欧几里德和阿基米德著作中的必要而有价值的定律和图形。除了上述课程以外,康熙皇帝还掌握了比例规的全部操作法、主要数学仪器的用法和一些几何学及算术的应用方法。
            康熙皇帝从事这些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耐心细致让人难以置信。尽管那些定律中包含着极为复杂的问题,而且我们在进讲时也不大注意君臣礼节,但皇帝从不感到厌烦。最初,皇帝比较难以理解我们解释的某些证明题,这是因为这些证明题本身确实难懂,而且更确切地说,主要因为语言上的障碍使得我们不能灵活地运用恰当的词汇来清楚地表达意思。但是不管怎样,碰到这类证明题时,皇帝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探讨其解法,他时而向这个传教士、时而向那个传教士再三垂问。然而在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难像自己所期望的那样帮助皇帝透彻地理解那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会要求我们改日再进行讲解。当时他那种高度自觉而专心致志地听我们讲课的情形,让人对他钦佩之至。有一天,皇帝跟我们谈到过他自己在学习方面的心得,他说,对于刻苦学习科学知识,他从未感到过苦恼。他颇有感触地追述,自从他的少年时代起,为了学习规定的一切知识,他磨练了坚韧不拔的毅力,并培养了专心致志的学习习惯。
            康熙皇帝充分掌握几何学原理之后,又希望学习应用几何学,他旨谕传教士们用满文编写一本囊括全部理论的应用几何学问题集,并用讲解几何学原理时所用的教学方法给他讲解应用几何学。同时,皇帝还旨谕安多神父用汉文编写一本算术和几何计算问题集,并要求这本书是中西同类书籍中内容最为丰富的一部。
            在研究数学的过程中,皇帝领略到了极大的学习乐趣,因此,他每天都要和我们在一起学习两三个小时。此外,在内室里,无论昼夜,皇帝都日益把更多的时间用于钻研数学。康熙皇帝一向厌恶衰萎不振、庸庸碌碌的生活,因此,即便他工作到深夜,次日早晨仍然起得很早,这使得我们经常要注意尽早进宫谒见皇帝。但仍然有好几次我们还未动身时,他传召我们进宫的谕旨就已经到达了,而有时这只是为了让我们去审阅他在前一天晚上所做的算题。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每当学习到几何学中最有价值的知识时,皇帝总是抱着浓厚的兴趣要把它们应用于实际,也会练习数学仪器的操作,由此可知,为了独立解决我们曾给他讲解的那些知识,康熙皇帝作出多么大的努力,这不得不让人钦佩有加。
            传教士们给康熙皇帝及从前的顺治皇帝都进献过观测仪器和测量仪器。皇帝常让人把那些仪器细心地找出来,自己琢磨它们的用法。为了方便练习观测仪器的操作方法,除了我们献上的仪器以外,皇帝还希望多制作几种其他仪器,因此他请徐日升和休瓦雷两位神父承担了这项任务。这两位神父奉旨办事,尽心尽力,皇帝对他们十分满意。我们当时自己身边的一些仪器,只要是皇帝需要的,便全都进献上去。这其中包括一个像照准仪一样漂亮的大半圆仪,这件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还是梅思公爵惠赠给我们的。皇帝对它喜爱有加,不仅在御花园中经常使用,而且在巡幸时也常常让内庭官员背着随行。这件仪器很重,内务官员尽管背得辛苦,但是还是很乐于做这件事。皇帝在外带着这些仪器,有时用来测量某座山的高度,有时测量两地之间的距离。他常常令张诚神父随侍,因此,当随驾的朝臣们看到皇帝能和这位神父同样成功地进行测量时,不禁感到惊讶非常。


          IP属地:广东14楼2014-01-09 23:18
          回复
              我们刚到达北京时,从带来的天文仪器中选出两件献给了康熙皇帝。这两件有益于社会的奇妙仪器是法国皇家科学院学者发明的,可以用它们来观测日蚀和月蚀,或者识别几个世纪以来每天都在不断变化的行星的状态。皇帝旨谕按照中国历法来说明这两种仪器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并让人把它们搬进自己的内室,安放在御座两旁。我从北京出发回国前,曾面辞皇帝,在他的内室就见到了那两件仪器,可见康熙皇帝是多么珍视这些仪器。从那时起直至现在,皇帝不仅对法国制作的天文仪器,而且对来自法国的所有艺术品都高度赞赏,因为我们献给他的礼物是他从未见过的,而且因其超出他物的优点而得到了他的肯定。
              没过多久,朝廷王公显要们都知道了皇帝喜爱欧洲仪器,为了取悦皇帝,他们四处搜罗,于是,与我们交好的人们都急切地向我们索取欧洲制造的数学仪器和天文仪器了。他们认为只有献给皇帝两三种这样的仪器,才能使得龙颜大悦。事实上,康熙皇帝也并未满足于已经献给他的那点仪器,他还从沿海各省总督手中弄到了这类仪器。于是,我们只好写信给洪若翰、李明、刘应3位同道,请他们运送一些皇帝需要的仪器到北京来。这3位神父把自己手中的照准仪、大型象限仪、大型箱装罗盘仪、干燥磷剂、液体磷剂等珍贵的物品送给了我们。我们便以这三位神父的名义,将这些珍品进献给了皇帝。皇帝欣然收下了,并将之视为珍品。
              有一次,皇帝外出巡幸后回宫时,我们准备了铜版印刷的解剖图及其说明文字,以及十几个解剖学定理,一起呈献给皇帝。一看到这些图文,皇帝神情大喜,于是,为了表示对解剖学定理的重视,他下令从御用画师中挑选了一名擅于细绘的画师,令其放下其他工作,专门来描绘解剖图。但是,皇帝当时的健康状况令人堪忧,以至于无法致力于解剖学的研究,所以这项工作只得被暂时中断。尽管如此,皇帝仍然没有放弃对一些主要疾病的了解,尤其是他以前得过的、现在仍然折磨着他的那几种疾病,他希望通过我们来了解欧洲医学对这些疾病产生原因的解释。
              康熙皇帝生来富有怜悯之心,他谕令用金银制作了旅行药壶,在旅行途中,他喜欢把这些药品恩赐给随驾的皇子、朝廷王侯和侍从人员们。一旦他得知哪个侍从患病时,他就立刻委派御医携带对该患者有特效的药品前去医治,不管这种药品多么贵重,也毫不在乎。我们当中得过病的,也同样受过皇帝的这种恩赐。
              我们用从欧洲带来的药品治愈了许多疾病患者,其中包括几位宫廷官员及一个侍卫。不久之后,皇帝也身染重疾,服用御医的药迟迟未见功效,后来如果不是服用了我们的药品,皇帝甚至就不能脱离病危的危险,然而当时御医却想抢功,要将使皇帝痊愈作为自己的功劳,但是他们没有达到目的。皇帝是服用了我们进献的奎宁才恢复了健康的,奎宁正巧是当时来到北京的洪若翰和刘应两位神父带来的。由此,我们深深感激上帝的特别援助,想来一定是由于去年康熙皇帝赐予国民信仰天主教的自由,上帝为答谢他的恩惠,并使他今后更加宠信传教士而施加福佑的吧!正如康熙皇帝自己在皇子以及朝臣们面前所说的那样,上帝希望皇帝在健康及生命上都能受益于传教士。
              康熙皇帝一向相当尊敬南怀仁神父,从一开始就对他表现出赏慕之情。但是最近几年来,由于沉醉于研究西洋科学,皇帝未曾像过去那样对他表示额外的恩宠了。实际上,康熙皇帝不和任何人过分亲近。即使是国内的王侯和皇子,除了举行公开仪式的场合外,也很难亲近皇帝。所以,对于了解这一点的人们来说,他们很难相信康熙皇帝会给我们以如此特殊待遇,何况我们不过是一些外国僧侣,竟能如此随便地经常接近皇帝。皇宫里的人们总是惊讶于皇帝对我们的诸多恩遇。每天,皇帝都和我们在一起达一两个小时,而且在此期间,房间里只有两三个宦官陪侍。我们和皇帝谈论关于西洋科学、西欧各国的风俗、传闻,以及其他各种问题。其中我们最愿意对皇帝谈起的话题,就是关于路易大帝的宏伟业绩,而这同样也可以说是康熙皇帝最喜欢听的话题。在进行这样的谈论的时候,皇帝竟让我们坐在御座的两旁,要知道,除皇子外,任何人都不可能得到皇帝的这种特殊恩赐。


            IP属地:广东15楼2014-01-09 23:19
            回复
               对于我们的尊重和宠爱,皇帝并不加以掩饰,尽管在众人面前,他不会对我们表示出特殊的喜爱,然而在皇帝独自一人时,他是那样控制不住对我们的感情。南怀仁神父无论生前还是死后,都受到了皇帝极大的优待,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除此以外,安多神父到达中国时受到奉旨进京的优待,以及最初的5名法国耶稣会士被召进宫受到皇帝款待的情形,这都是朝廷上下人所共知的。8年前,中俄两国缔结了和平条约时,奉康熙皇帝的圣意,徐日升、张诚两位神父列席媾和会谈并据有重要地位,这也是当时的俄方全权大使亲眼所见。在我们到达中国的前一年,康熙皇帝派遣闵明我神父出使俄国。据说,遵照皇帝谕旨,在闵明我神父离境前所到之处,各地都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皇帝派我出使法国时,在有外国传教士的地方,尤其是有英国和葡萄牙商人的地方,各省总督也都奉旨公开地欢送我。当时的情形也一定会成为人们谈论的要闻吧!正是由于在中国受到如此盛情的欢送,所以,我在东方所到之处,甚至连对法国怀有敌意的人也对我表示了尊敬。
                在我们之前为皇帝效力的耶稣会士,为了尊重天主教的谦逊精神,曾竭力向皇帝及朝廷王侯们表明,自己受到的恩遇是违背这一精神的,所以尽量辞谢。我们以这些传教士为楷模,同样表明自己的这种态度。但是我们也知道,皇帝对我们这样破格的恩遇,有利于让全国上下都对传教士产生敬意,加强人们对传教事业的重视,因而这是至为重要的。所以,尽管我们常常辞谢,但有时仍希望蒙受皇帝的恩宠。
                康熙皇帝由于研究西欧科学的好学心,对我们的圣教也产生了兴趣。在传教士们进讲西欧科学的时候,皇帝通过与南怀仁神父的闲谈,了解到了关于天主教的初步知识。于是,传教士们特地向皇帝敬献了几种关于天主教的书籍,其中包括著名的耶稣会士利玛窦的名著《天主实义》。皇帝浏览了这些书籍,并对《天主实义》表示了特别的敬意,把这部书留在身边达6个多月。此外,我们还利用一切机会,尽可能地给皇帝讲解天主教的重要理论。不久皇帝允许我们在皇宫里自由传教,甚至我们还不止一次地听说,皇帝根据天主教的教义对这一宗教的价值表示了肯定,并依据迄今为止天主教在中国的传播势头,认为这一外来宗教将来必定会成为中国最大的宗教。
                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尽管康熙皇帝享有绝对权威,但同时他也是一个性情温厚且自制力极强的君主,这也是很罕见的。在自古以来就以施行仁政来进行统治的朝廷中,他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推行自己的意志。不论是在各官府还是在宫内,如果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就性情而言,康熙皇帝当然也为之恼怒,但是皇帝富于自制力,不像一般人那样于盛怒之下立即处置罪人,在这种情况下,他总是推迟到以后几周甚至几个月之久再处理,这样做才可以使得量刑更加准确,从而有效地维持良好的秩序。十几年前,我们亲眼目睹了这样一件事情。当时,康熙皇帝和往常一样在满洲山区狩猎,旅途中皇帝突然患病,病情竟变得十分严重,他急忙把皇太子召到御前。这时,对于皇帝病重,皇太子身边有两三个侍臣毫无悲伤之意,相反竟流露出一种兴奋之情,他们急切地期待皇太子不久即可继承皇位。事后,皇帝得知了此事,对这些人的这种态度感到非常气愤。但是在此情况之下,皇帝仍然控制住自己的恼怒,他意识到生气只会导致病情恶化,便佯装对此并无所知,没有对他们进行处罚。等到皇帝身体渐佳、怒气渐有所消散时,便征求太医的意见,询问以他现在的身体情况,是否可以进行惩办那些侍臣的事情,是否会因此导致病情恶化,太医复奏认为并不会恶化,于是皇帝把太子太傅等人课以了笞刑,把皇太子身边两三个最大的宦官头目处以流刑发配到鞑靼偏远地区。
                现今统治着中华帝国的康熙皇帝,非但不沉溺于女色之中,而且能够有意识地采取一切办法加以避免。两三年之前,当康熙皇帝巡幸至南京市时,地方官将7个绝色佳人作为贡品献给皇帝,皇帝虽然只得收下,却看也不看她们一眼。有几个内廷侍臣因便向皇帝恭敬地推荐了可能使皇帝动心的漂亮女子,从此,皇帝便对他们冷眼相待,甚至对他们处以一定的刑罚。由此可见,对于可能迷惑和腐蚀自己操守的因素,康熙皇帝是多么地警惕。


              IP属地:广东16楼2014-01-09 23:19
              回复
                 康熙皇帝是儒教的教主,并以此身份赋予他以权力和威望,加之皇帝本人对中国古籍进行过长期研究,完全明晓儒教的哲理。因此,以他作为儒教教主的这一身份和他对儒教的深刻理解,他对宗教问题的意见,无疑是极其重要的。
                  不过,让人们尤其感到不可思议的是,有两位阁老四处公开表示对天主教及其传教士的无限尊敬与好感,这两位阁老就是索额图公和明珠公。在天主教的传教士们看来,索额图公是他们迄今为止在中国看到的最有实力的王侯,也是一位从很早以前就保护天主教的伟大王侯。他曾以其善辩之才上奏皇帝,强烈要求礼部公开承认天主教的存在,要知道,礼部是百余年以来福音宣传者所畏惧的重要阻碍势力。从索额图公的这种努力中,我们可以证明他对天主教多么推崇,这也是我们最大的期待。至于明珠公,他至今都还没有机会像索额图公那样给予我们有力的支援。但是,他出于对天主教的满腔热忱,不管天主教需要什么帮助,只要是他能办到的事情,他就尽量去办,他还支持传教士的布教计划。所以,在中国,我们把明珠公看作天主教强有力的支柱之一,这一点上他绝不亚于索额图公。我清楚了解他们卫护天主教的几件事实,如果将这些事例公诸于众,我想整个教会都将会为之高兴。
                  如果从路易大帝比世界上所有信仰天主教的君主都更为英明这一事实来看,更确切些说,是从陛下对天主教的态度来看,陛下比其他所有君王都更为英明,而康熙皇帝幸运地与陛下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因此,这正证明康熙皇帝具备英明君主的品德,甚至可以肯定地说,这位皇帝是自古以来君临天下的最完美的英明君主之一。


                IP属地:广东19楼2014-01-09 23:22
                回复
                  这个版本的不全,后面还应该有6页的内容,不过大体内容就这些了~


                  IP属地:广东20楼2014-01-09 23:24
                  收起回复
                    外国人眼里的康熙!多谢分享!
                    的确了不起,单是仅十几岁能搞定鳌拜就不简单!
                    还酷爱学习,文韬武略!
                    有成就的人都是热爱学习、善于学习的!
                    就是晚年为何对8 不待见呢?


                    22楼2014-01-18 10:39
                    回复
                      拍自~晚报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4-04-09 19: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