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吧 关注:4,350贴子:23,437

【新人】第二遍啃完《苏菲》,整理下来一些疑惑,发上来求解答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苏菲捡到席德的东西是怎么回事?如果说是艾勃特写出来的,那么艾勃特又是如何知道远在天边的女儿丢失了东西的呢?另外,为什么说艾伯特说“一所哲学学校”?为什么席德会梦见苏菲的梦的延续呢?
最后一问我貌似可以解答,因为这是真正的作者贾德安排的。
2、为什么如苏菲的妈妈所言,艾伯特的面貌十五年后仍无变化?
3、少校为什么讲到想象力和理智时引进了许多卡通人物?为什么艾伯特说自己与苏菲是“少校的羊群里两个无辜的受害者”?
个人觉得这个可能是为了证明倘若没有理智的过滤,仅仅由想象力来操纵的世界该多么乱七八糟!
4、花园宴会上乔安与杰瑞米的寓意是什么?
5、苏菲和艾伯特能否回到原本属于他们的那个世界?在结尾艾伯特说他与苏菲是可以自由往返于两个世界之间的,可如果是这样的话,为什么又说妈妈和其他人会消失?
6、还有时差是我完全无法理解的问题。既然苏菲与艾伯特的故事是少校在一星期前就写完的,那他们如何可以跟着少校来到柏克来山庄?因为按照常理,他们逃脱就是一星期前的事情呀。我觉得这里贾德可能有点欠推敲、说不通了。
7、作者对艾勃特这个人物的态度是怎么样的?褒?贬?
8、我们已经学过了受力分析,是否可以确定地说黑球的撞击就是白球运动的原因?
9、如果把休姆的“感情”用康德的”道德法则“来衡量,会有什么结果?是否会像以祁克果的阶段学说来评价浪漫主义那样,立即分出高下?
10、为什么席德读到达尔文那一章时突然发疯?
11、苏菲和艾伯特可以再穿越到贾德和我们所处的这个世界吗?如果可以,他们会是什么状态?是像在少校的世界一样当透明人呢,还是彻底灰飞烟灭?


IP属地:吉林1楼2014-01-18 00:12回复
    唔……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4-01-18 13:54
    回复
      关于梦的那个,我就自己刚看完浅显地理解:这一类梦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尴尬的梦,其隐意是梦者想要满足的某些意愿,欲望,冲动等受到阻止(现实生活中)想要被满足,这里就是苏菲想要从物质世界上升到精神世界一个循续渐进的过程(脱离少校的心灵)。当然,这无疑是为后文讲弗洛伊德解梦和最后一章梦成为现实作铺垫。想想作者写苏菲的目的,不难看出,作者事实上是为了增添悬疑的色彩,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作者可以说绪发了人生如梦这个观点(在作者的《喂,有人在吗》充分体现出来),充满了悬疑的色彩。以上是我的答案,望各位多多指教。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4楼2014-01-18 22:25
      收起回复
        另尽力回答一些问题(不一定对):3.贾德先生有一句话(类似):我们正是童话故事中没人猜的迷。孩子都喜欢童话故事,就是让我们有一个和孩子一样的好奇心。和童画出版的时间也有关系4.打破俗人的生活习惯,再做一个小孩子。7.不褒不贬,我们不能改变少校这样的人,如果我是苏菲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5楼2014-01-18 22:37
        收起回复
          最后一个问题:觉得他们不会到我们的世界来的。--------没有何为之故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6楼2014-01-18 22:42
          收起回复
            第12个问题:好像是席德总觉得苏菲仍在,而少校不以为然吧。然而这说明了什么呢?是否是说,还是小孩子真理最近?少校虽然精通哲学,却仍比不过席德一个孩子更能感知到真相,这是否是一种讽刺呢?@Elizaboth女王


            IP属地:吉林8楼2014-01-22 20:49
            收起回复
              第13个问题:感觉贾德的理论很让人无语……如果给一个人出了一本传记,那么传记里的这个人是属于活在传记作者心中的人物吗?换句话说,他与他的原型是合体的呢还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人?我觉得应该是后者,但一个人有这么多自己,岂不是太悲催了……并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物其实都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产物,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全然不同的苏菲?(这好像已经是文学的范畴了。。。)


              IP属地:吉林9楼2014-01-22 21:32
              收起回复
                我中午或者是晚上给你发好了,我写了一个底稿,好长。关于第13个问题的答案。


                IP属地:江西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4-01-23 11:44
                回复

                  在作品中,作者是以苏菲的视角去写的,也就是说,苏菲是生活在少校心灵里的人物,而少校是生活在贾德心灵里的人物。但是苏菲开始并不知道这个事实。如果我们用苏菲的视角去看,你就会发现,苏菲15年来都是生活在少校心灵里的人物,只是少校把苏菲和艾伯特的故事写在了书里,亦即,即使少校没有写《苏菲的世界》苏菲仍然是生活在少校心灵里的人物,但可能苏菲不会发现她生活在少校的心灵里。如果从少校艾勃特的角度来说,他可以已经“创造”了苏菲和艾伯特,可以不为他们写书,可以给予他们平常人的生活。只是在贾德先生笔下,少校把这部作品写出来了。所以,写书只是贾德的一个安排,也是苏菲和艾伯特发现他们生活在少校心灵里的一个“理由”。但“传记里的这个人是属于活在传记作者心中的人物”并不是必然的。<?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1-23 20:15
                  收起回复

                    如果我是少校,我意识到的应该是苏菲和艾伯特是生活在我心灵中的人物,而苏菲和艾伯特如果也是意识到“苏菲和艾伯特是生活在我心灵中的人物”,那么他们的宇宙意识就是相同的,但是苏菲和艾伯特意识到的是“他们是生活在我心灵中的人物”,他们对世界,对家庭,乃至对周围的一切的意识和看法和少校是不同的。在苏菲,艾伯特与少校的关系中,少校“控制”了苏菲和艾伯特,但苏菲和艾伯特不能控制少校,由此可见,少校只是“创造”并“控制”了苏菲和艾伯特,但苏菲和艾伯特并不是少校。举一个例子,如果科学家发明了机器人(或者其他东西,只要你能想象得出来)并控制它们的言行,不表示机器人就是科学家。我们可以把苏菲和艾伯特想象成是少校创造的这两个机器人,只是他们唯一和机器人不同的是,他们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他们知道“自己是谁”,“从何而来”,他们具有宇宙意识,这样,苏菲和艾伯特就不是创造他们的“科学家”(少校)本身了(肯定苏菲和艾伯特是两个独立的人物)。<?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IP属地:江西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01-23 20:16
                    回复

                      并且,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物其实都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创作的产物,那么是否可以认为,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全然不同的苏菲?】这一段就本人看来描述是有点问题的,相信楼主的意思是明确的。本人主要意思如下:读者的看法和少校创造的人物是不同的概念,亦即,少校创造了苏菲,但是因为个人的“视角”不同,就有“一千个”全然不同的苏菲了吗?当然不是的(少校创造了“一个”苏菲,怎么会莫名其妙变出一千个苏菲呢)。“……”的隐意应该是说,因为个人的角度不同,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人生观和价值观不同,对不同事物的看法也就不同。另一个就是,苏菲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人,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看苏菲的角度不同就说“客观存在”的苏菲“不同”,因为苏菲是没有不同这个概念的(在比较事物的相似程度是,是两个事物之间进行比较,苏菲没有和任何人进行比较,哪来的“不同”?),更不能由“一个”苏菲变成“一千个”苏菲(没有任何一种事物会无中生有)。就你的意思,应该改为:“而且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在不同的读者眼中的苏菲是不一样的,于是,就产生了很多种对“苏菲”的“概念”和看法。【想加一句:这个已经和少校“有这么多自己”毫无关系了,只是读者的主观感受】<?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IP属地:江西14楼2014-01-23 20:18
                      收起回复

                        最后,【这好像已经是文学的范畴了。。。】这个问题,就你问问题的那一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从这一段开始,就是你所说的文学的范畴了。这一段是楼主自己通过看《苏菲的世界》联想得到的感受,但大体已经脱离本作品的范畴了(你几乎找不到任何有关了内容),可能是楼主想偏了吧。
                        <?xml:namespace prefix="o" ns="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xml:namespace>
                        以上就是我的全部答案和看法,望和楼主探讨。

                        Elizabeth女王,于2014年1月23日星期四

                        这是怎么回事?我开始打在别的地方了,怎么回事……


                        IP属地:江西15楼2014-01-23 20:20
                        收起回复
                          8是有严格的条件的。 现实中还存在引力等许多看不见“黑球”的复杂情况
                          其他的,如果苏菲的世界带给你的是世界观的冲击,建议你去看一个帖子,重塑你的世界观
                          ——”你可以做你想做的事,但那想法未必来源于你”
                             --来自观察员客户端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4-01-24 16:06
                          收起回复
                            第十四个问题:《纸牌的秘密》中也有个人物叫艾伯特,这与《苏菲》中的艾伯特有联系吗?@Elizaboth女王


                            IP属地:吉林17楼2014-01-28 09:28
                            回复
                              第十五个问题:《纸牌》的序言中说:《苏菲》致力于探讨哲学与市集的关系,而《纸牌》则是使哲学回归童年。为什么呢?我感觉《纸牌》的难度比《苏菲》低得多,可读性更强,这就是所谓的回归童年吗?


                              IP属地:吉林18楼2014-01-28 09:30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