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淡淡的轻雾在不经意间,仿佛来自异世界的精灵,从檐角,从屋顶,从远处的黑暗中,怯生生的,带着一点神秘的影子升起来,氤氤氲氲的,又似乎是佛堂里缠绕着虔诚和膜拜的烟霭。雾气越来越重,旧的,凝贮着,而新的又依旧还来,开始那一轮明月还是个朦胧的影子,到后来,就干脆如楼兰古城里曾经善舞的女子,掩上一块面纱,再也看不到她的容颜。
站在窗前,看着眼前这已分不出是夜幕下的大雾,还是大雾中的夜的一切,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是不喜欢雾的,无论是浓雾还是轻雾,它们总是来的或是去的有些暧昧,就是像现在这样静静地飘着也会让人感到压抑,感到有一种无处着力的茫然,但是自然法则却清醒地告诉你,你无权改变这一切,只有承受。
一
承受,这是多么凝重的两个字,是一种人生必然的责任还是来来往往的红尘凡事的一种沉淀?其实无论是承受还是沉淀有时总会对你的心灵有一丝触动,触动你最不愿意殃及的那一根神经以及在它下面埋藏的或近或远的梦。这个过程有时中会让人感到伤感,甚至有时会给脆弱的心带来伤痛。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不是应当学会忘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很向往《江雪》中的这两句的意境,其实,岂独是我,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一个情结,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儒文化传承下来可以称之民族魂的东西,于是,便有了无数以江雪为题的水墨山水,中国的山水画远没有西方油画的明朗,也没那样鲜明的线条,但是青衣素裙间,寥寥的数笔,那种刻骨铭心的含蓄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也无法比拟的。
但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喜欢那种残缺的凄美,这就让我们的血脉里继承了太多的沉重。我们是一个容易创造悲剧,而且更容易感动于悲剧的民族。别的不说,古典四大名著中除了《西游记》,剩下的三部哪一部不充斥着悲剧的影子?哪一部不充斥着悲剧的人物?
在中国的正史或者野史中也无不到处都是悲剧式的英雄,从首阳山上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横剑自刎的伍子胥,亡魂汩罗江的屈原,再到司马迁,李陵,诸葛亮,岳飞,袁崇焕,文天祥,等等,就是编几个故事也是尾生抱柱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诸如此类,不一例举。没有悲剧的历史是不真实的,但只记得悲剧的历史同样也是可悲的。
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宋词概栝了为文或者为人的三大境界,细细品来,其中又怎会没有伤感的影子,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文人,传统的中国人所承载的东西,所以后来对王先生的投湖自尽也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惊讶了。
其实,我们有时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都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忘却的,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然而我们又应该对这些不能忘却的东西中有一些忘却,我们的脊梁背负的太重了,那会压弯我们的腰胯,让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角,而看不到更远的远方 。
寒江独钓是一种凄美的境界,但也会感到剌骨的寒冷,当然,喜欢并没有问题。黄昏日落,同样也是美的,然而如果有几十个,几百个,或者几千年的寒江独钓和黄昏日落叠加在一起,再放在我们的记忆里,我想,有人是会疯掉的。有选择的继承,做一些不能忘却的忘却,是否我们可以走的更远,我们的脚步可以更加敏捷?
二
其实,谈到历史本身就是个异常沉重的话题,我们只是个既成不了英雄也同样改变不了历史的凡人,但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也同样是部久远而漫长的长篇小说,只是这部小说里更多的是一些婉约或者老劲的章节,亦还有同样让人感到伤悲而牵情的东西。
人生的风雨会化作平凡的点点滴滴写入我们生命中那本厚厚的日记,也许让我们有一天在翻阅的时候感到痛苦或者忧郁,如果你翻的多了,记得久了,那是会深深地伤害到你。我曾经有过这种感受,寂静的深夜里突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便开始想到自己坷坎的生涯,也许是少年孤灯下的那个勤奋的身影,也许是工作中那辛苦的奔波,也许是父母头上日多的白发,还可能是曾经离我而去,生命走过尽头的亲人,想到这些,任你是再刚毅的性格,也会感到眼睛的湿润。而结果就是我睁着眼睛,听着深夜里这样或者那样的声音,当然,会有远处钟楼上的钟声,会有蟋蟀的琴声,会有桌椅的吱吱声,还会有不可思议的嘭嘭的心跳声,这一切再加上不间断的思考,无疑会成为一包睡眠的毒药。
站在窗前,看着眼前这已分不出是夜幕下的大雾,还是大雾中的夜的一切,有种说不出的感觉。我是不喜欢雾的,无论是浓雾还是轻雾,它们总是来的或是去的有些暧昧,就是像现在这样静静地飘着也会让人感到压抑,感到有一种无处着力的茫然,但是自然法则却清醒地告诉你,你无权改变这一切,只有承受。
一
承受,这是多么凝重的两个字,是一种人生必然的责任还是来来往往的红尘凡事的一种沉淀?其实无论是承受还是沉淀有时总会对你的心灵有一丝触动,触动你最不愿意殃及的那一根神经以及在它下面埋藏的或近或远的梦。这个过程有时中会让人感到伤感,甚至有时会给脆弱的心带来伤痛。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不是应当学会忘却。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很向往《江雪》中的这两句的意境,其实,岂独是我,这是所有中国人的一个情结,这也是中国几千年儒文化传承下来可以称之民族魂的东西,于是,便有了无数以江雪为题的水墨山水,中国的山水画远没有西方油画的明朗,也没那样鲜明的线条,但是青衣素裙间,寥寥的数笔,那种刻骨铭心的含蓄却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也无法比拟的。
但与西方人相比,中国人更喜欢那种残缺的凄美,这就让我们的血脉里继承了太多的沉重。我们是一个容易创造悲剧,而且更容易感动于悲剧的民族。别的不说,古典四大名著中除了《西游记》,剩下的三部哪一部不充斥着悲剧的影子?哪一部不充斥着悲剧的人物?
在中国的正史或者野史中也无不到处都是悲剧式的英雄,从首阳山上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到横剑自刎的伍子胥,亡魂汩罗江的屈原,再到司马迁,李陵,诸葛亮,岳飞,袁崇焕,文天祥,等等,就是编几个故事也是尾生抱柱死,《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诸如此类,不一例举。没有悲剧的历史是不真实的,但只记得悲剧的历史同样也是可悲的。
学贯中西的清末民初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用“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句宋词概栝了为文或者为人的三大境界,细细品来,其中又怎会没有伤感的影子,这就是传统的中国文人,传统的中国人所承载的东西,所以后来对王先生的投湖自尽也就不会有什么太大的惊讶了。
其实,我们有时承受着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都是不能,也不应该被忘却的,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一个没有未来的民族。然而我们又应该对这些不能忘却的东西中有一些忘却,我们的脊梁背负的太重了,那会压弯我们的腰胯,让我们只能看到眼前的一角,而看不到更远的远方 。
寒江独钓是一种凄美的境界,但也会感到剌骨的寒冷,当然,喜欢并没有问题。黄昏日落,同样也是美的,然而如果有几十个,几百个,或者几千年的寒江独钓和黄昏日落叠加在一起,再放在我们的记忆里,我想,有人是会疯掉的。有选择的继承,做一些不能忘却的忘却,是否我们可以走的更远,我们的脚步可以更加敏捷?
二
其实,谈到历史本身就是个异常沉重的话题,我们只是个既成不了英雄也同样改变不了历史的凡人,但就每个人的生活而言,也同样是部久远而漫长的长篇小说,只是这部小说里更多的是一些婉约或者老劲的章节,亦还有同样让人感到伤悲而牵情的东西。
人生的风雨会化作平凡的点点滴滴写入我们生命中那本厚厚的日记,也许让我们有一天在翻阅的时候感到痛苦或者忧郁,如果你翻的多了,记得久了,那是会深深地伤害到你。我曾经有过这种感受,寂静的深夜里突然醒来,再也无法入睡,便开始想到自己坷坎的生涯,也许是少年孤灯下的那个勤奋的身影,也许是工作中那辛苦的奔波,也许是父母头上日多的白发,还可能是曾经离我而去,生命走过尽头的亲人,想到这些,任你是再刚毅的性格,也会感到眼睛的湿润。而结果就是我睁着眼睛,听着深夜里这样或者那样的声音,当然,会有远处钟楼上的钟声,会有蟋蟀的琴声,会有桌椅的吱吱声,还会有不可思议的嘭嘭的心跳声,这一切再加上不间断的思考,无疑会成为一包睡眠的毒药。